近期由樊少皇主演的電影《龍虎山張天師》,在網絡平臺播出。
這部古裝玄幻片,借鑑吸收早已成熟的功夫片類型,加入新技術特效奇觀,給人一種後武俠時代功夫片的發展方向。
雜糅各種已經有過的成功影片的優點,無論從劇情反轉迅速方面,還是經典武俠人物情懷的闡釋,都是後武俠時代類型片急需突破的窠臼。
作為一部集合格的網絡電影,《龍虎》在體裁上首次將俠義道士的精神代入網絡電影,滿滿的正能量感,主題鮮明有擔當,絕對不是為了資本、娛樂價值看齊,主角承載著光偉正的形象光輝。
但在視覺特效,鏡頭語言應用,服道化設計基本合格,沒有標新立異,可謂表現平平。
一、拆解《龍虎》中對同類型影片的借鑑元素
看著這部通過張天師(道陵)接到好友文大人求救之後,趕到四川古蜀國,解救黎明百姓於水火之中的俠道故事。
不由地發現,影片中的王長(李璐兵飾)有《倩女幽魂》寧採臣背著的行李架的影子,至於張天師他們的師徒關係,與《倩女幽魂》系列電影燕赤霞與寧採臣平等截然不同,但是套路依然如此。
片中王長,初出茅廬的新人,受到巫蠱之後,自我心欲的釋放,女色場景也是表現一般,這種點到即止的關於人性中色慾的誇張,有點被壓抑的感覺。
細看劇中出現的老乞丐巫鹹,怎麼也會聯想到金庸武俠作品中的經典形象洪七公,瘋瘋癲癲,但作為劇中伏筆人物,大概編劇似乎忘了觀眾會有串戲的感覺。
雖然劇中的唯一據有吸睛能力的紅纓(張冬飾)姑娘,就像強塞進劇中的人物一樣,那妝容像極了徐克電影《龍門飛甲》中楊穎的魔力妝容,不過易容術這一人物自帶技術,到是劇情逆轉的大伏筆。
關於紅纓姑娘在面對自己哥哥在中蠱毒之後要求給張天師下毒的猶豫不決,到最後挺身而出為張天師擋下大反派古瑪即大巫師射出暗器,這種捨己救人的轉變在影片前妻劇情鋪墊不足之下,那種感人的場景,也顯得單薄許多。
影片中的二號大反派人物駝背巫師,其造型與《畫江湖》系列當中的人物孟婆,可謂異曲同工。
其中套用的巫蠱之術,支撐全篇的重啟扶桑神樹,打開天門,獲得三百年壽命,所以不擇手段抓小孩,尋找「八部蠱帥」,可謂噱頭十足。
只不過過多的幻術、反轉、元素反到成了劇情的硬傷。
試拿影片中一場關於城外竹林打鬥的戲來說,動作設計可謂滿分,但是給人一種《十面埋伏》竹林大戰妥妥的感受。
太多的雜糅,最後就造成一種過目就沒了印象的感覺。
作為將中國功夫境界提升到國際化標杆的《臥虎藏龍》,以奪寶、爭位、復仇、歸隱是武俠電影的四大元素之一的歸隱為主線,
將中國武術十八班武藝統統融合,主要突出了青冥寶劍,
這種中國武俠電影冷兵器排行榜的君子之氣代表物,融合禪意山水精神,點到為止的武功大寫意之作,至今都難以逾越。
對比武俠電影的「冷兵器時代」,面對當下加上玄幻等雜糅的寫意電影,更應該向前一步,創造出新的後武俠時代電影模式。
二、樊少皇以及功夫明星們的後武俠時代
片中樊少皇擔綱的武打戲,武打動作給人一種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的實打實的震撼效果。
這樣的打戲動作一看就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是有武術功底的人才能表現出來的。
童星出身的他,自三歲開始,第一部參與作品是電影《法網難逃》,之後他以童星身分續拍電影《再見媽咪》及《聽不到的說話》。
幾經周折,拜師學武進軍娛樂圈,2009年以《葉問》入圍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沒有經歷過武打類型片的黃金時代,但作為一名打戲出身的功夫明星,在此次影片中演繹了一個集道義和武藝於一身的道士,在文戲方面也毫不含糊。
影片中自然山水的拍攝充分體現了中國水墨畫雅致的風格,加上張道生風度翩翩的表現,一個心懷天下蒼生的俠之大者展現在大家面前。
自從李小龍將中功夫推向世界影視舞臺之後,中國崛起了以李連杰為代表的功夫明星,他們以拳拳到肉,真招對真招,將中國傳統武術推向世界。
後武俠時代,傳統的俠骨柔情,在玄幻、巫蠱等奇幻類作品發揮之下,更加具有無限可能性。以成龍為代表的的功夫喜劇明星們,和新時期甄子丹詠春拳為代表的的民族武功,到吳京硬漢類型功夫,都離不開中國功夫的俠的精神。
後武俠時代,將會有更多的元素加入進來,正如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功夫明星們在市場化運作之下會綻放出不一樣的風採。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龍虎》由吳靜、趙志強擔任總製片人,佑在擔任製片人,吳鷹翔執導,王黎編劇,在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全網首播。
從網絡特效下的蜈蚣、蟹子來看,的確給人以驚悚的感覺。
伴隨著在晃動不正常視角下出現的反面人物,讓人印象深刻。
值得注意的劇中關於張天師等人的眼神特寫,密切配合人物所遇到場景的自然反應。
關於張天師在面對自己心魔時,村民們帶著火向他爬去,比5毛特效強了許多。
三、後江湖時代武俠電影終極情懷的思考
從影片開始,我們依然看到,一個為財不惜殺害同伴的小人」貪慾」,滿臉的貪慾,僅僅幾個畫面,就表現得活靈活現,這樣的人竟然是「八部鬼帥」的人選。
蠱乃蠱惑之意,下蠱的真實含義也就是為欲望而蠱惑他人,八部鬼帥就是為了「長生不老」這個欲望的祭品。
大巫師蠱惑村民,村民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以人命為「祭品」,醜陋不勘。面對張天師的阻止竟然也說出有悖常理的一句話:「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偏來。」
自己都知道自己的邪惡,這也是醉了。
同樣是武俠開宗立派的江湖締造者,金庸有一部《連城訣》描寫人性的貪婪;
古龍《三少爺的劍》關於名利和欲望的刻畫;
梁羽生《七劍下天山》的正義邪惡之戰,都是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
這些造就經典江湖時代的「大俠們」,在後江湖時代,新的類型片在延伸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就像《龍虎》最後巫鹹為了解蠱毒,用一直癩蛤蟆作蠱母,同時雜糅蜈蚣,蟹子,蜥蜴,蛇,身上的汙垢。
調製的一壇解藥,估計就是這部片自己的定位。
近年來,網絡大電影,儘管口碑是一致的底,但是資本之下的分帳卻比院線電影毫不含糊。
《鬼吹燈》IP的首部網絡電影《鬼吹燈之巫峽棺山》以1990.4萬分帳位居榜首,截至目前暫無分帳破2000萬影片。
2020年受疫情影響的線上網絡大電影《奇門遁甲》、《倩女幽魂:人間情》創造了2020年至今全網雙平臺和全網單平臺分帳票房兩項新高。
複合類型的網大深受歡迎,比如驚悚、神話、懸疑、愛情、青春、喜劇等各種類型,實現了多維度題材開發。IP撐起網絡電影主幹吸粉力量。
隨著大量優秀團隊加入網絡電影的製作,市場機制之下,網絡電影與院線電影之間的界限將會逐步接近。
對比我們早已熟悉的經典武俠劇,無論是《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與黃蓉、《神鵰俠侶》中的楊過與小龍女、還是《笑傲江湖》中的令狐衝和任盈盈,
男主人或長身玉立,或劍眉星目,或俠氣滿身,
女主人或千柔百態、或柔情似水、或蹤跡江湖。
無論哪一部經典的作品,人物形象早已經深入人心,大俠的精神中襯託著愛情的婉轉和悽美,這些作品最受儒釋道精神情懷影響的中國人來說,慰藉了國人心靈深處的,延長了靈魂的尺度。
中國人的這種俠氣,一路浩蕩而下,從未停歇;
這樣的一種劍氣,從骨子裡、血脈中,一路流傳。
作為武俠電影的基本元素,這種俠義精神是基本的內涵,絕不老套的千篇一律的故事模板加上華麗的武打動作,新奇的特效奇觀。
儘管這也是早年港片風靡亞洲的主要原因。
港片中熟悉味道是最後一定是大反派被打敗,雖然這期間有著數不盡曲折,但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
巫鹹身上的汙垢和濟公身上的汙垢,能治的了百病,但是救不了太過雜糅的夾生飯影片,這是每一部網絡大電影都應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