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公眾號開始醞釀時,就想過「旅行」主題了,最近和關注OnTheWay一些朋友也小小交流了一下,當然也是為了約稿……最後發現最能激發大家寫作欲望的還是遊記.
其實我也和朋友有過好幾次討論,卻擱置了做「旅行」這個板塊,原因在於有個問題一直沒有清晰的答案:
今天的我們,究竟想從微信公眾號這個平臺上,閱讀什麼樣的文章?
最具有批判精神的港漂媒體朋友在錄節目的間隙給我潑冷水: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在為生活忍耐,沒人關心別人在幹什麼,你的文章不能在自身的經歷裡打轉,要不然公眾號的定位就會變狹隘,沒有深度和廣度。好友的說法不無道理,於是我開始想寫一篇關於旅行的文章,卻發現由我來給旅行下定義實在是不怎麼合適。畢竟我遠遠稱不上旅遊達人,無非就是大學畢業後,有了工作收入,自己走了一些地方而已。旅行之於我,最直觀的意義,恐怕就是工作幾年都沒有攢下什麼錢來吧……人永遠無法在同一個時點活兩次,所以我也無法回答,如果當初沒有去那些地方,那今天的我,是否會有不同。
儘管如此,我依然想嘗試一下,和大家分享幾個小故事。
1.
我人生中第一次去的外國,是日本。(不喜歡這個國家的朋友可以跳過了.)說出來也不怕丟人,我最初幾次的日本行,都是為了追星去看演唱會的。也許真的是所謂的「因緣際會」吧,雖然我早已不再是這位日本明星的"迷妹"了,但是自那之後我卻和日本結下了緣分,看日劇,學日語,研究日本歷史,甚至畢業論文都是寫的日美關係,工作後因私因公地保持著一定頻率的日本遊,三年前,還在東京工作生活了半年。我想,無論是大學的學習,還是個人的興趣愛好,工作後的職業發展,甚至我本人的性格和價值觀,都和N年前的日本行有關。它是一個因,結出了許多果。
2.
我曾差點兒在號稱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遭到搶劫,也曾在被很多人誤解的穆斯林國家,收穫了當地人淳樸善良的真心。我曾經以為自己有天生潔癖和睡覺大過天的「死穴」,永遠受不了惡劣的住宿環境,卻也曾躺在海拔3900米的雪山帳篷裡,和牛糞共處,沒水沒電,幕天席地。
旅行是一個不斷刷新自己認知的過程,和世界發生碰撞的同時,也和內心真正的「自己」碰撞。見天,見人,見自己。
3.
我有個同學的母親,50年代生人,退休後愛上了旅遊和攝影,語言不通已經敢獨自闖蕩日本好幾回了。在她女兒懷胎七個半月的時候,她啟程去美國開始了為期50天的自駕遊,當時她發的朋友圈讓我印象特別深刻:致未來的外孫(女):我想做個有故事可講,會講故事的外婆,所以我又出發了。有人常說,我還沒準備好,現在還不是最好的時機.其實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事情,除了生理條件受限的那種(比如生孩子),是沒有年齡限制的。從某種角度上講,Best Timing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是永遠等不來Best Timing的,到了那個時點,你還是能找出各種理由來推翻它,best timing不存在於過去的懊悔和未來的期待中,它只取決於當下你做了沒有。
前陣子很流行一個詞叫「儀式感」,有時候旅行也是一個被賦予了很多儀式感的事,有人情感不順、工作疲累、或者暫時遇到了迷茫等,似乎都會想背包出遊一陣,一面在旅途中為身心充電,一面尋找問題的出口。
有人往外走,去問世界,有人往裡走,來問自己的內心。流浪也好,內觀也罷,我們始終On the way。
行文至此,該收尾了,「世界」這個關於旅行的板塊,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為了寫篇徵稿文我也是蠻拼的,謝謝你看到這裡。
旅行之於你,又有什麼樣的意義?期待著你與世界之前發生的故事,願意的話,分享給我們,分享給仍在不斷尋找答案的人。(可直接回復微信公眾號和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