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這句詩和被譽為「中國唯一的一個童話詩人」顧城這個人,曾激勵了多少人年少時的夢,然而顧城在寫出這首響譽中國的名詩之後的第14年,與妻子發生衝突弒妻後上吊自殞。時間永遠定格在了1993年10月8日,顧城37歲,他的妻子謝燁35歲。
在他們相識相愛十四年之際,顧城不再用他那雙黑色充滿睿智的眼睛尋找光明,而是帶著他的妻子走進了永遠的黑暗。不要說是衝動,那是莽漢的藉口,不要說是一時興起,偶然中定有必然。細細看詩人的成長經歷,一雙靈性雙眼背後,又是怎樣的一種怯弱和孤獨;尋找其情感糾葛,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又怎麼能承受失落與別離之痛。
顧城的心中構建了一個理想國,他身上其實有很深沉的厭世感。翻看顧城的照片,發現他大多數時候都喜歡戴著一頂帽子,他的名字裡有「城」字,北京的城牆拆掉了,他就把城牆搬到自己的頭上。顧城就用這樣的方法,把自己與外部世界隔離起來,在他的詩句裡,多次提及了死亡的意向。
1987 年,顧城和妻子來到紐西蘭威赫克島。那是一片原始叢林,顧城想在這裡實現自己的理想國,具體化表現就是一個一夫多妻的原始社會單元,一個被人類文明遺棄的模式。所以已經結婚的顧城,與英兒有了婚外情,他想維持三個人的這種關係,在自己的理想國裡永遠逃避下去,隨後謝燁生下兒子木耳,顧城卻經常發脾氣,認為木耳的到來奪走了謝燁對他的愛,他根本不喜歡這個孩子。
英兒很快為了綠卡和別人結婚,謝燁也對顧城徹底失望,準備與他離婚。顧城的理想國頃刻倒塌,這對他來說實在難以接受,他挽留謝燁,但對方去意已決。顧城在寫給親人的信中提到:「謝燁騙了我,她們都騙了我。」最後他把斧頭砍向妻子,然後自盡身亡。
心理學家斯金納(B.F.Skinner)曾經提出過一個概念:操作性行為。所謂操作性行為是個體以自發行為作用於環境,受到環境的強化,這種後果反過來對個體的下一次行為起促進作用,從而使這種行為不斷產生。在生活中得不到期望的結果,就可能把死亡看作是強化,認為死亡可以引起他人的關注,或得到報復的快感。顧城曾經為情人寫過一本書叫做《英兒》,在書完成之後,他就萌生了自殺的念頭,還得意跟妻子說,我如果和書裡寫的一樣自殺,書肯定可以熱賣。
顧城的錯誤就在於他執意把自己與現實世界隔離起來,想打造出一個烏託邦式的生活,以退縮作為防禦機制,把自殺當作是可操作的,認為自殺可以換回自己想要的報酬 ,認為自殺可以解決一切煩惱。
所以在被這種可操作性的思維主導下,隨著理想國的破滅,他不僅結束的自己ide生命,也將手中的斧子對準了妻子謝燁,因為謝燁也是他理想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
我們熟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卻不知道背後經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