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豔陽天」 免費訂閱
阿里山位於寶島中部,緊鄰臺灣最高峰玉山,屬玉山山脈的支脈。阿里山並非一座山峰,而是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座山的總稱,面積1400公頃。
我和妻是從日月潭往阿里山的。新中橫公路是日月潭去阿里山的捷徑,也是險象環生的天路,沿途與中央山脈平行,且穿越玉山山脈。此次不經意的選擇,平添了意外的喜悅,享受行走崇山峻岭、翳樹密陰的無限樂趣,盡情飽覽玉山諸峰、中央山脈的旖旎風光。
幾天前的颱風暴雨,造成新中橫公路多處山體滑坡,山道受阻,班車停運。我倆恰巧乘上開通後的頭班車,幸未耽擱行程。車上坐滿了十一人,起初幾人竊竊私語,旋而大家談笑風生。其中有兩對年青的夫婦,像是利用暑假的空閒,帶著孩子出遊長長見識,他們居然也是從南京過來的。他們的兩個小男孩,一個稍高一個略矮,一會兒親密的嘻耍,一會兒又為某個問題爭得面紅脖子粗的。我一問才知道他倆是同班同學。高個的父母教書育人,矮個的父親搞建築設計,母親經營生意。教書育人的老師說,讀書一是讀有字書,一是遊歷山川之間讀自然勝景、風土人情的無字書。古語「少而學壯而遊」溢於言表,我好佩服老師的仁智之見!
顛簸不平的盤山公路,行進的車輛走走停停,千迴百轉,九曲十八彎。偶爾看到山頂上有車移動,似乎朝著天上行駛;當我們車到山頂,那些車又滑落到山腰;綿延不絕的各式車輛,在群山茂林中,忽上忽下,若隱若現,甚至有意或無意地追逐起來。我想,人生不也是如此嗎?窗外藍天白雲,綠意盎然,那山、那樹、那雲,精緻巧妙地構成了一幅幅丹青圖,清幽靜謐,深邃悠遠,令人陶醉。我們有的舉起相機,有的掏出手機,設計師的長焦鏡頭更是伸出了窗外。
玉山側峰轉過彎,車進入阿里山界。光禿禿的兩株大樹屹立路旁,枝杆灰黑,片葉皆無,像歷盡劫難的一對戀人,緊緊依偎在一起,師傅告之這就是傳說中的「夫妻樹」,特意停車讓我們攝影留念。師傅嫻熟地開著車,熱情的介紹阿里山:一是日出於群山之巔,璀璨耀眼,光芒四射;二是雲海翻騰,美麗壯觀;三是森林鐵路,從前裝運木材,如今已成森林旅遊列車;四是豐富的森林資源,涵蓋了春夏秋冬氣候帶,呈現變幻多端的奇景;五是晚霞豔麗,別有一番風採……
車到海拔2600米的塔塔加,得以休息並觀雲海。心臟不夠好的我,首次登上高峰,明顯感到不適,略有頭暈和呼吸困難。觀賞雲海要輪流登上一處峭壁,我沒有放棄機會。當手扶奇石,極目遠眺那茫茫雲海,心裡一下子舒暢了許多,雲天相連,藍白分明,過往的煩惱也一下子拋到了九霄雲外。
一路所過之處,每隔一段仍有施工人員和大型機械在繼續搶修道路,部分重新鋪設柏油。百餘公裡路程,我們晃晃悠悠地走了近四小時。
我們一行八人,乘坐紅色小火車進入原始森林。小火車像巨蟒似的,呈S形在參天古木間向前穿行。我倆正在大通道車廂互相照相,忽然,一位還不知道國籍的外國朋友,幽默地奪過我的相機,做著手勢,嚓嚓嚓的為我倆照起合影來。
七月的阿里山,既沒櫻花爛漫,也無螢海流瀾。 剛下過雨的阿里山,籠罩在朦朦朧朧的雲霧中。有些地方濃霧把一切都遮蔽了,無所謂天,無所謂樹,也無所謂高山和深谷;有些地方則影影綽綽的,有如籠著輕紗一般;有些地方雲霧停在山谷,匯成一片雲霧的海洋,黛綠的山峰有如蓬萊仙島;有些地方雲霧纏繞山腰,頗有「碧峰插遙天」之感。
紅檜神木是阿里山森林的奇觀。原始巨木又名紅檜,非常珍貴的一種樹木,其中一株「眠目大神木」,高48米,有2000年樹齡;一株老紅檜,高53米,歷2300多年,被稱之為「神木」,15人方可合圍;最稀罕的「三代木」,樹中有樹,三代同堂;還有一株「同心樹」,遊客們排著隊等留影,老師示範著教我倆擺出心的造型。阿里山的奇木異樹源於自然,汲日月之精華,沐春秋之洗禮,從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之靈性。我們相約一起抱著神木,閉上雙眼深深地呼吸,空氣中瀰漫著的豐富氧離子,紅檜散發著的原木氣息,沁人心脾,那種清新、那份芳香,令人神輕氣爽、心曠神怡。
白雲抱幽石,綠筱媚清漣。從石板路循階而去,有兩個大小不同的鄰近湖泊,相傳兩位山地女孩為了全族人的生存,在此雙雙殉情,後人稱之姊妹潭。姊潭呈長方形,妹潭呈圓形,姊潭湖心設有一座以檜木為基座的相思亭,姊妹潭外圍皆設有環潭步道,並與亭橋相接。雲霧隨著風勢,忽而在水面瀰漫開來,忽而環抱著幽石,忽而在我們眼前,如揮舞著長袖的仙女,悠閒的穿越來穿越去;兩潭遙相呼應,碧水青林相間,亭臺曲道點綴,宛若傳說中的仙境一般。
從阿里山下來,我倆臨時拼車去的嘉義火車站。開車師傅年齡與我們相仿,一上車就饒有興致地聊開了,還很談得來。當他知道我們來自南京,興奮地說:「南京,我也去過,拜謁中山陵,遊逛夫子廟的呢!我還去過九寨溝,大陸名勝古蹟那麼多,臺灣不好比的啦!」
是啊!祖國處處皆美景,豈是一生能遊遍。誠然,阿里山奇不如黃山,秀不比桂林,險不及華山,巧不似雁蕩,又有何妨呢?都是中華錦繡河山!
三年前那次說走就走的臺灣自由行,準備似有倉促。未能如年青人那樣,提前擬定攻略,預約酒店民宿,考慮車輛行程。十一天的時間,純屬想去那就走那的行走。
再待幾年退休時,仍將行走阿里山。坐森林火車,看螢海流瀾,觀璀璨日出,抱紅檜神木……還是自由行!
作者簡介:施龍,1964.10.7出生,中共黨員,工程師,現供職南京一家公司。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圖片來自網絡,豔陽天微信號yyt20160318
平臺顧問:邱世鴻 湯浦 蕭葉
袁裕陵 趙小平
藝術總監:趙小平
平臺編輯:李紅豔 張春蘭
原創投稿郵箱:841639096@qq.com
豔陽天微信號: ttxs20160318
豔陽天平臺作品同步在搜狐網,騰訊網,今日頭條網和天天快報網推送
投稿要求:書畫、散文,詩歌,隨筆,詩評,攝影,個人簡介,清晰照片。拒一稿多投。 歡迎掃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