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鄉村閒置房屋如何「活」起來

2020-12-12 浙江新聞

  「整理式」改造後的李家坑村,已成為四明山旅遊的一張名片。(忻之承攝)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村進城人口的增加,鄉村裡出現了大量的閒置房屋。

  如今,我市許多鄉村閒置房屋正「蝶變」為黨群服務中心、鄉賢館、休閒農莊、旅遊綜合體、農業「雙創」園等,不但美化了鄉村環境,而且為「井噴式」發展的鄉村旅遊增添了新的載體,實現了喚醒農村「沉睡」資源和助力鄉村振興的「雙贏」。

  恢復古韻

  提升村莊品質

  地處四明山深處的海曙區章水鎮李家坑村,憑藉其近乎完整的山村聚居格局和遠離塵世的詩畫意境,獲評「國家級美麗宜居示範村」「中國美麗休閒山村」稱號。這裡有青石板、馬頭牆,更有保存完好的「與鹿遊」「環溪樓」「水雲居」等明清建築風格四合院,整個村莊仿佛一座天然的民俗建築博物館。

  這個小山村的原汁原味,得益於該村2012年啟動的「整理式」改造。「之前村裡房屋大部分閒置,破舊雜亂,完全是另一個模樣。」該村黨支部書記李紅偉介紹,村莊改造嚴格執行「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了村內破敗的老房子,拆除了與整體風格不協調的建築,而可修可不修的、沒有把握的則堅決不動,盡最大可能保持村莊的古樸風貌。

  經過幾年的「整理式」改造,李家坑村的古樸民居和青山綠水交相輝映,成為四明山旅遊的一張名片,也給村級集體和農戶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據不完全統計,李家坑村如今年均接待旅客超過1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約180萬元。而該村的傳統特產如吊紅、花旗芋艿、茶葉、竹筍等也備受遊客青睞,僅此一項,戶均年收入可增加5000餘元。

  75歲的村民李志平對此深有感觸。2008年,他將自家空置的老屋改造成「環溪樓農家樂」,如今已成為遊客的熱門「打卡」點,每年能為老李帶來10萬元的收入。

  和李家坑村一樣,象山縣牆頭鎮方家岙村、溪裡方村和泗洲頭鎮河婆嶺村等鄉村,也不約而同地將閒置古建築的修繕和村莊發展規劃融為一體,讓一座座鄉村老屋「活」起來。已經修繕完成的數百年歷史的老屋,和村裡的古樹、古橋、古道完美交融,令人賞心悅目。老屋修繕後餘留下的木料、石板、梁條、牆板等,點綴著村口巷尾、房前屋後的欄杆、擋牆、亭閣、花壇,讓這些村莊成為一個個「原生態景區」。

  「科學合理地改造利用閒置房屋,使其成為鄉村純美生態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鄉村古韻得到恢復,村莊發展也不落後。」河婆嶺村黨支部書記湯雄偉說。

  由舊廠房改造而成的寧波半山伴水旅遊度假區一期項目開放在即。(陳朝霞攝)

  重新利用

  促進產業發展

  在海曙區龍觀鄉外牌樓水庫大壩下遊,一個投資3億元的旅遊綜合體——寧波半山伴水旅遊度假區一期項目已進入設備安裝、綠化收尾階段,將於今年5月試運營。

  「這裡原來是一家食品廠的廢棄廠房。2007年公司將其買下來時,房屋危舊,雜草叢生,一副衰敗景象。」寧波萬匯休閒用品有限公司的陳鴻智告訴記者,經過改造,這裡有了國內首創的「蜂巢房」,還有音樂廣場、商業街、青年酒吧、食養茶餐廳和戶外劇場等,引進了德國原版「水晶塔」,設有100餘個遊樂項目,成為一個集休閒度假、戶外拓展、青少年活動、親子遊樂和企業團建等功能於一體的旅遊度假區。不僅賦予了舊廠房新的價值、提升了整體環境質量,而且為周邊村民提供了一大批就業崗位。

  無獨有偶,在海曙區集士港鎮新後屠橋村,一座閒置的舊廠房經過改造後變身為古色古香的「鄉村婚慶大舞臺」,開啟了「老房有喜」的新篇章。

  「這處舊廠房在鄉間顯得突兀,去年8月租賃合同到期後,我們請來了老匠人,將它改造為甬式傳統建築,讓村裡多了一處鄉村婚慶服務場所。」該村黨支部書記羅國雲說,目前這處佔地1400多平方米、有13間婚慶專廳的「鄉村婚慶大舞臺」已接待了3場婚宴。「我們還打算把附近一處垃圾房打造成遊客接待中心,並計劃再開闢一片鄉間草坪,以滿足西式婚禮的舉辦要求。」

  羅國雲告訴記者,將閒置廠房重新利用,化解了村裡土地資源有限、無法突破政策底線另建新房的尷尬。同時,改造後的閒置廠房,也成了綜合農業觀光旅遊村的有機組成部分。

  新後屠橋村的「鄉村婚慶大舞臺」,前身也是一處舊廠房。(陳朝霞攝)

  創新「內核」

  構建「智慧」鄉村

  在海曙區古林鎮仲一村,一個全新的農業「雙創」園正吸引著年輕的「農創客」入駐。「鎮裡投資1000萬元,村裡騰出土地,改造閒置舊廠房,新建1萬平方米鋼架大棚,整改2000米進排水渠,進行新景觀化改造,同時搭建配套服務平臺,吸引『年紀輕、素質好、會創新』的新型農民來此創業。」園區負責人、古林鎮農辦主任陳奇雄表示。

  原本已經「沒啥價值」的舊廠房和閒置土地變身農業「雙創」園後,相對於「面朝黃土背靠天」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新型「農創客」除了探索「機器換人」的現代農業,還可以利用「農業+網際網路」「APP農場」等農業新業態,嘗試「科技+」「大數據+」「旅遊+」「生態+」等多種新模式,為現代農業發展創造了多種可能。「作為農業產業孵化器,農業『雙創』園可以通過保底分紅保證村集體經濟收入,為農戶提供更多工作機會,還為大學生提供了對接農科院等資源的服務平臺,實現了多贏。」陳奇雄說。

  在海曙區集士港鎮湖山村,始建於明朝宣德至正統年間的湖泊董氏宗祠因年久失修,建築本體損毀嚴重。該村專門成立了董氏宗祠籌建小組,經過一年的努力,於去年3月讓其「華麗轉身」為文化禮堂。除了保留祠堂的傳統功能,還注入了新元素和新內涵,成為慈孝文化傳播基地。「在老舊祠堂的修繕中有機融入現代文明,設立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等,使其變身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陣地,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集士港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海曙區其他鄉村,閒置舊屋的改造還與現代化光電設施相結合,成為展示鄉音鄉情、傳播正能量的「智慧」載體。在章水鎮朱梅村,由港胞朱善佐先生捐贈的閒置舊宅被改造成章水鎮第一個黨建志願對外窗口——黨群服務中心,外形保持了原有的傳統民居風格,內部除了設置有黨員志願服務室,還布置了視頻展覽廳,銘記章水籍「寧波幫」人士的相關事跡。

  規劃先行

  引領鄉村「蝶變」

  在一個個農村閒置舊屋改造重獲新生的案例背後,是從中央到地方的一雙雙有形的「規劃之手」,將盤活鄉村沉睡資源與助力鄉村振興有機結合。

  2017年,黨的十九大首次將「鄉村振興」提升到戰略高度。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閒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

  2018年9月,中共中央發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階段性謀劃,明確提出鄉村振興的任務之一就是「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遵循,促進鄉村生態宜居……延續人與自然有機融合的鄉村空間關係。」

  今年2月,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發布《關於開展農村住房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指出農村房屋「要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既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又充分體現時代氣息,既注重農房單體的個性特色,更注重村居整體的錯落有致,有序構建村莊院落、農房組團等空間,著力探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時代民居範式,以點帶面促進村容村貌提升。」

  今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明確提出要「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探索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和農房的辦法路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專家指出,鄉村的破敗閒置房屋不僅影響了村容村貌,阻礙了村莊的治理與發展,房屋拆遷、土地整理所需要的補償資金,對集體經濟薄弱的村莊來說也是一大負擔。而以規劃引領,創新思路,對未列入文保範疇的老宅、舊廠房等進行新的功能定位,激活其內在價值,喚醒其潛在的生命力。此舉不僅能突破村莊發展急需的空間、土地限制,滿足鄉村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村容村貌的需求,而且由此帶來的村民生活品質的提升、鄉村美譽度的提高,也吸引著人流、物流和資金流,讓鄉村「顏值」和「價值」飆升,為鄉村振興助一臂之力。

  新聞1+1

  日本:

  用藝術改造鄉村

  越後妻有,距離東京約2小時車程,佔地約760平方公裡。這裡的鄉村同其他鄉村一樣,在城市化進程中不斷廢棄凋敝。

  2000年,有日本「藝術振興鄉村之父」美譽的當代藝術策展人北川富朗,策劃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以大地為畫布,為古老鄉村帶來現代色彩:廢棄的住宅和學校,被改造成公共藝術設施;老宅被改造為「夢之屋」旅館,臥室裡備有日記本,供住客記錄夢境;一間普通的教室,桌椅被重新刷上綠漆,拉開課桌抽屜,還有半截粉筆,你可在黑板上寫下童年的記憶……

  至今,日本「大地藝術節」已舉辦七屆,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位藝術家在藝術節上進行創作,其中不乏殿堂級人物。藝術節上創作的近2000件作品,永久保留的有近千件,覆蓋越後妻有地區的200多個村落,參觀人數近300萬人次,累計創下了數百億日元的經濟收益。

  「大地藝術節」造就的「沒有屋頂的美術館」,不僅將熱愛藝術的遊客帶到這裡,還吸引了大量來自城市的年輕人,給老齡化的山村帶來了活力。聯合國旅遊組織「2017國際旅遊可持續發展年」中,「大地藝術節」模式被定為世界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示範案例,該藝術節也成為全球最大的戶外藝術節。(陳朝霞整理)

  評說

  讓「冷資產」變成「熱財富」

  老人們常說,房子要一直有人住才會有「生氣」;失去了「生氣」的房子,天長日久就會慢慢坍塌。

  數據顯示,到去年年中,全國農村至少有7000萬套閒置房屋,部分地區的鄉村農房空置率則超過了35%。農房「沉睡」,是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為了盤活鄉村閒置房屋,各地政府和有關機構都在行動。

  湖北武漢出臺政策,鼓勵市民利用農村閒置房屋,以租賃、合作的方式發展休閒養老服務業,開辦農家樂和養老機構,組建鄉村休閒遊合作社,達到一定規模的合作社,還能獲得政府獎勵。

  北京密雲古北口鎮北臺村,是一個只有百來戶人家的小村,村裡成立了鄉居農宅合作社,從村民手裡收集閒置房屋進行升級改造,打造成原生態民宿,由合作社進行統一經營管理。

  國內土地流轉信息服務平臺「土流網」則推出了「共享住宅」的概念,並成立了專門的運營團隊,提供閒置農房改造等服務。改造完成的閒置農房,則通過「分時度假」的方式出租給遊客。

  在我市,閒置農房這類「沉睡」的資源,也在「鄉村振興」的號角聲中被喚醒。李家坑村經過幾年的「整理式」改造,成為四明山旅遊的一張名片。還有許多閒置農房「變身」為休閒農莊、旅遊綜合體、農業「雙創」園等。昔日的「冷資產」,正在成為「熱財富」,村民的生活品質由此得到提升,美麗鄉村建設也因此更上層樓。(王芳)

相關焦點

  • 象山黃避岙盤活閒置資源,鄉村發展提質增效
    近年來,象山縣黃避岙鄉按照「盤活閒置資源、融合產村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思路,以深化「三權分置」改革為基礎,創新驅動「旅遊+」招商效應,通過政府引導、農民自願、社會參與的方式,積極盤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農民閒置用房、農村閒置集體資產,有效促進了產業融合發展,閒置資源盤活成效不斷顯現
  • 設計之美:閒置房屋改造助力中國鄉村振興
    東角村位於福建省福鼎市,近幾年,依靠發展鄉村旅遊和民宿經濟,當地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如何讓村民精神生活更加充實,如何提升娃娃們的教育,成了村裡「成長的煩惱」。同時,鄉村旅遊業初具規模,亟需更科學的規劃。2018年2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師生到東角村做調研,給這個臨海山坳裡的小漁村帶來改變。
  • 做好農村閒置房屋利用文章 探索休閒農業開發新路子
    陽衛國在天元區、醴陵市調研時強調 做好農村閒置房屋利用文章 探索休閒農業開發新路子 來源:株洲日報  發布時間:2020-10-09 08:33:19  作者:鄧偉勇  【字體大小:大中小】 10月7日,市委副書記、市長陽衛國赴天元區、醴陵市調研農村閒置房屋利用及休閒農業綜合開發工作
  • 給鄉村振興再添把「火」 農村房屋租賃會是那把「柴」嗎
    新視角  數據顯示,全國有7000萬戶農房處於閒置半閒置狀態,按照每年每戶出租收入5000元計,農村閒置房屋可以孕育3500億元的巨大市場……如何激活這個龐大的市場呢?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住川全國政協委員帶來《關於激活農村房屋租賃市場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議》的聯名提案。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下,如何讓更多農村閒置房屋參與到新業態跨界融合,如何為農民帶來更多財產性收益,也引起了多位住川全國政協委員的關注和討論。
  • 古大厝成民宿 南安這個村古厝農地活起來 助推鄉村振興
    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盤活農村宅基地與農村房屋的使用權,通過農村閒置宅基地與閒置農房的多元化利用為鄉村振興戰略助力,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福鐵村正是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讓村民的閒置農房、農地「活」起來,既改善鄉村環境,又提高村民收入。近日,該村攜手閩南科技學院大學生創業團隊開發和運行的福鐵山莊項目開始試運營。
  • 泉州南安康美福鐵村:古厝農地「活」起來 助推鄉村振興
    原標題:南安康美福鐵村:古厝農地「活」起來 助推鄉村振興 「2016年,在美麗鄉村規劃建設過程中,我們考慮到,福鐵村尤其是福水自然村周邊環境優美,村內保存了大量閩南古大厝、宗祠、戲臺等歷史文化資源,便萌生了結合各類資源、更好地發展鄉村經濟的想法。」林鳳翔說,當時,他們請來清華大學的一位博士對村落進行規劃,村兩委、黨員代表和村民代表也赴安溪、南安向陽以及漳州、廈門等地參觀學習。
  • 利用閒置房屋打造精品民宿
    在茗岙鄉巖山村,村兩委積極溝通村民,將農村閒置房屋改造利用作為推進脫貧攻堅、促進農民增收和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抓手,積極發展民宿經濟,加快實現鄉村振興。在經過多次外出學習和村兩委會議以及村民大會後,巖山村計劃利用村內閒置房屋發展民宿經濟。一說到發展民宿經濟,該村黨支部書記錢芹省說,「發展民宿是大家反覆商討的結果。一方面是每年都會有很多遊客來村子攝影,許多遊客都是直接住在附近村的民宿或者是在村民家中將就一晚;另一方面,因為大量村民外出經商、打工,村內的閒置房屋較多,只要稍加裝修就能開辦民宿。」
  • 浙江日報丨激活閒置農房 紹興激發活力助推鄉村振興
    目前,全市已引入開發建設項目616個,吸納社會資本18.96億元,激活閒置農房6615幢、83.90萬平方米,激活土地、山林13600畝,帶動農戶就業8035人,新增農創客320人,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076萬元,農戶租金收入4491萬元。讓每一個村莊鮮活起來,激活閒置農房,留下的是農居遺產,俯拾的是鄉土記憶,盤活的是農村資源,振興的是了不起的鄉村。
  • 柴房豬棚變身 農村閒置房建鄉村田園綜合體
    原標題:柴房豬棚華麗轉身 農村閒置房建鄉村田園綜合體  今天上午,滬郊金山楓涇鎮新義村田園綜合體啟動儀式舉行。為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如何探索打造田園綜合體提供了楓涇方案。  村委會在充分尊重村民意願前提下,統一將村民閒置房屋出租給公司,合同期滿後裝修改造過的房屋使用權仍屬村民。
  • 「閒置老宅」變身「農家新居」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普遍出現房屋閒置現象,如何盤活農村閒置資源,成為鄉村振興過程中有待破解的難題。 杜莊鎮距離主城區20分鐘車程,隨著農村環境的改善,一些村莊受到越來越多遊客的青睞,也為杜莊鎮盤活農村閒置資源提供了新思路。
  • 棗莊這個鎮復活閒置小院讓鄉村充滿活力
    近年來,李莊村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從原來的「髒亂差」落後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鄉村旅遊示範村。今年更是通過探索實施「閒置小院復活工程」盤活鄉村閒置建設用地資源,植入業態,賦予文化,培育鄉村新業態,實現鄉村振興。農村閒置小院一般分兩種,一種是村民搬新房留下的老房子,經久失修慢慢變成了殘牆斷壁;另一種是村民常年在外打工,只有過年時回家住幾天,其餘時間都是閒置。
  • 鄉村振興!鄉村旅居民宿建設有哪些方法?民用房屋自建違法嗎?
    近幾年新興的鄉村旅居火爆全國,人們越來越崇尚這種密度小、自由度高、輕鬆愉快的遊玩模式。說起鄉村旅居那就不得不提鄉村旅居的「居」了,鄉村旅居的「居」大多數都是民宿,也有少數的是賓館。而鄉村的民宿改造,大多數都是民用閒置房源或者公用房源改造而成。
  • 農村閒置房是什麼意思?農村閒置房屋可以買賣嗎?
    隨著大量的農村人口湧進不同的城市裡進行打工,其實現在農村還是存在不少閒置的房屋和宅基地的,那麼農村閒置房是什麼意思?農村閒置房屋可以買賣嗎?農村閒置房是什麼意思?「農村閒置房」一般是指在農村沒有人居住和使用的房屋。目前出現的大量長期空置的農村住房有兩種常見情形:一是農村父母去世後遺留下來的房屋;二是農民進城後取得城市戶口並在城市居住所空置的農村老宅。值得注意的是,長時間閒置的宅基地、房屋坍塌兩年以上未修建以及無人繼承的房屋,村集體有權利將其收回。農村閒置房屋可以買賣嗎?
  • 大喜村:盤活閒置資源發展精品民宿,助推鄉村旅遊發展
    隨著全域旅遊的發展,鄉村遊、民宿遊等新業態備受遊客青睞。嵩口鎮大喜村依託鄉村遊催熱「民宿潮」,通過盤活閒置農宅、校舍,發展精品民宿產業,讓獨具特色的民宿院落成為田園風光中最亮麗的風景。日前,記者來到大喜村雨和民宿項目現場,映入眼帘的是一棟白牆黑瓦的舊農房,工人們正忙著刷牆、鋪設房頂、房屋加固等改造工作。
  • 鄉村旅遊 寧波鄉村振興中有新作為、大作為
    近年來,我市從鄉村旅遊全域化發展、「千村景區化」建設、民宿品質提升、休閒業態培育、旅遊公共服務完善等方面著手,不斷推進鄉村旅遊提升發展,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用旅遊+的方式,讓鄉村環境美起來、產業強起來、村民富起來、資源活起來、風氣好起來,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大豐收』。」
  • 激活鄉村沉睡資產 紹興在全省率先探索閒置農房租賃
    由村集體流轉閒置農房,再從村集體手裡租賃房子讓來嵋山自然村投資的陳仁林倍感安心,「到農村開發民宿的想法很早就有了,但租房子這一步是最難、最瑣碎,這一步村裡都幫我做好了,我工作開展起來要順利很多。」正在裝修嵋山自然村 31 間農房,且準備租下全村所有農林用地的陳仁林說,他準備在刻石山一帶打造成片農業旅遊融合的生態遊項目。
  • 推出「非遺+旅遊」線路 讓非遺「活」起來的寧波探索
    今年8月上旬,由市民、專家、作家以及來自20餘家全國媒體的新聞人組成的非遺採風團,展開越窯青瓷之旅、鎮海口海防歷史故事之旅、寧海十裡紅妝之旅、鄞州國家寶藏之旅,並探討如何讓寧波非遺「活」起來,以進一步推進非遺保護工作。  非遺精彩實踐採風  慈谿上林湖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航點之一。
  • 中國不是缺少鄉村,而是缺少有藝術的鄉村!如何用藝術激活鄉村閒置...
    不管做何種類型的鄉村振興項目,田園綜合體也好,現代農業產業園也好,休閒農場也好都會涉及盤活鄉村閒置資源的問題。根據鄉村美學,在進行鄉村改造時,不宜大拆大建、大興動土,要充分運用在地資源,利用在地材料,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鄉村原始風貌,守住鄉村寶貴特色。 那麼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盤活鄉村閒置資源,小材大用,甚至變「廢」為寶?地道農旅小編認為藝術的力量很重要!好的藝術可以激活鄉村資源、鄉村文化、鄉村業態乃至鄉村產業,今天我們從幾個案例來看一下藝術如何為鄉村賦能。
  • 山東:鄉村共同體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
    這兩年依託風情路,我們這個以前的窮山村也孵出了「金鳳凰」,雖然村子只有180戶,但現在擁有8套民宿48家農家樂,依靠鄉村旅遊人均能增收2000元以上。我們村能發展起來,多虧了馬套村。馬套村位於線路南端,是齊魯8號風情路的龍頭。
  • 鄉村旅遊讓閒置宅基地農房變增收資產
    閒置房屋改造而成精品民宿,在外觀和裝飾上保留著鄉村的元素,屋內又有著現代設施,雅致而舒適。在村集體發展用地上,項目開發公司建設了書吧、藝術館、餐館、舞臺、酒坊等旅遊經營場所。南村村黨總支書記郭仕開告訴記者,度假村原來所在的地方是谷寮自然村的舊村場,項目開發前只有30間破舊泥磚房,村民已經全部搬遷。村裡的鄉賢看中了這裡依山傍海的資源優勢,連片租用投資建設民宿項目,租期為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