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趁東風放紙鳶 「風箏達人」扎出百節蜈蚣巨型風箏

2021-01-20 浙江在線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春風拂面,眼下正是放飛風箏的好時節。放風箏,不僅僅是兒童喜歡的遊戲,也是一些老年人的樂趣。在市區東升苑,就住著一位「老頑童」,他做風箏、玩風箏已有近20年,是個不折不扣的「風箏達人」。

  這位風箏達人叫高來興,今年69歲,是新嘉街道花園社區的居民。在嘉興的風箏圈,高師傅可是響噹噹的人物,他製作過最大的蜈蚣風箏有100節,長達50米,需要三個人協助放飛。每次放蜈蚣風箏都會引來一大批觀眾,「粉絲」們還給他取了個「蜈蚣師傅」的外號。

  高師傅放的風箏絕大部分出自他自己的手。講起自己與風箏結下的不解之緣,高師傅說,小時候就很喜歡放風箏,追著風跑的感覺很自由。真正摸索著自己做風箏,還得從小孫子開始學步說起。

  年輕時高師傅下過鄉、當過工人、撐過船,先後在紅旗運輸公司、嘉興電工廠等單位供職。心靈手巧的他是車間裡的技術能手,還自學過一些電路知識。

  孫子的出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更多歡樂。孫子3歲的時候,高師傅接下了帶孫子的重任,每天去家附近的公園轉轉成了爺孫倆的「必修課」。「春天的時候放風箏的人很多,孫子看著喜歡,便拖著我也要放。」高師傅說,一開始他也是放買來的風箏,可時間久了,覺得大家的風箏都千篇一律,放起來不得勁,便開始試著做風箏。

  「其實做風箏並不複雜,但要做好,就考究功力了。」高師傅介紹,從竹子的選取、劈削,到圖樣繪製、裁剪、糊漿、調試,直至風箏最終成型上天,都有門道可究。每一道工序,他都精益求精,甚至做風箏的材料都是他專門去市場上挑選的。因為每個環節都關係著風箏能否飛得高,飛得穩。有時候高師傅製作一隻風箏,可能要花費好幾天。而讓他最有成就感的一隻巨型風箏——百節蜈蚣風箏則整整耗費了他一個月時間。

  儘管已是幾年前的作品,但高師傅還是將其保存得很完整。記者也有幸見到了這隻傳說中的「大蜈蚣」。它的身體是由一個個竹條製成的直徑約28釐米的圓圈組成,每個圈都糊上了紅黑相間的尼龍紙。高師傅說:「兩個圓片之間的距離是圓片直徑的1.5倍左右,太密了,擋風飛不起來。」「大蜈蚣」的「腿」則是長約1.25米的細竹條。「別小瞧這些細竹條,『大蜈蚣』飛得高不高,全看這些竹條有沒有削直、磨勻。」高師傅讓記者掂了掂整隻「大蜈蚣」的重量,不過一兩斤重,可見當時高師傅削磨這些細竹條費了不少功夫。另外,要想「大蜈蚣」飛得平穩,高師傅還特意用雞毛當它的「百腳」,「這不僅可以控制風箏飛翔的阻力,也能讓風箏飛得更穩。當然雞毛也有講究,雞脖子和雞尾巴上的雞毛最好用。」

  隨著風箏製作手藝的精進,高師傅還不斷創新製作方法。8年前,他便做出了嘉興市面上極罕見的巨型夜風箏。之所以叫它夜風箏,是因為這個風箏適合在夜晚放飛,在空中會呈現一閃一閃亮晶晶的美麗光景,恰似天空中閃亮的星,煞是好看。而形成這種美麗景象的原因就在於風箏上安裝的五彩小電珠。高師傅說,為了找到又輕又耐用的小燈珠,他還專程去杭州燈具市場挑選材料,並找了電路師傅邊學邊做。高師傅告訴記者,他做過最大的一隻夜風箏是一隻50節的蜈蚣風箏,「燈珠貫穿全身,夜間放飛時仿佛一條火龍在空中盤旋。」

  想像一下漂亮的風箏在空中飛翔,你是不是有些蠢蠢欲動?接下來,就為大家推薦幾處放風箏「聖地」:

  1、凌公塘公園(南湖區行政中心東側,是全區文化休閒和全民健身中心,也是區域內的生態景觀帶)。

  2、中央公園(紡工路、富民路口,城市中的「綠肺」,綜合公園綠地空間)。

  3、湘家蕩旅遊度假區月亮灣沙灘(320國道南側,這裡還曾舉行過風箏挑戰賽哦)。

  4、範蠡湖公園(環城南路703號,現在去還趕得上看「櫻花落滿地」的美景)。

  另外,還有一些放風箏安全事項需要提醒:

  1、機場旁、電線桿附近、火車道旁、高樓頂或閃電時,絕對不可以放風箏。

  2、放風箏時,最好戴上一副手套,以免在放飛時被線拉破手。

  3、如果風箏線因某種原因斷掉的話,請將斷線全部回收,不要隨手亂扔。因為人們在行走或是騎車的時候,斷線有可能成為割人的利器。

  4、小孩放風箏時要有大人監護,在放風箏的時候,如果風箏掛在了樹上無法取下,請不要一走了之,最好剪斷風箏線,避免懸浮的風箏線繃緊後傷及路人。

  高師傅介紹,各種風箏中,「王」字風箏是最容易做的,很多人學會做的第一個風箏都是這種。它是一種「大眾風箏」,許多喜歡放風箏而又沒有做風箏經驗的朋友都能製作放飛。

  不過要把它做好,裡面也有竅門:準備4根竹條,比筷子略細一點。「王」字風箏上面兩橫和一豎的竹條是一樣長,最下面一橫是上面的一半長,說簡單點,就是搭成個「品」字型。

  要想風箏飛得穩,飛得高,最關鍵的是在支撐骨架上找到到平衡點。高師傅透露了一個小訣竅:「橫要細,直要粗,線要系在『黃金分割』處。」

  一般來說,風箏只需要2根骨架就夠了,一橫一直。大家要記住,橫直的骨架要一樣長,橫、直的粗細比例是1:3。另外,抖線位置也很有講究,在豎骨架從下到上位置的0.618處。「按這個比例做出來的風箏,肯定能飛上天。」高師傅說。

  至於放風箏的訣竅,高師傅表示有三點,即平衡、風向和拉線,根據風向,通過拉線來控制風箏,把握平衡感。「風小時,放太高,風箏會失去平衡;風大時,放太低,風箏也會失去平衡。放風箏要平衡,拉線就要靈活調節,風箏向哪邊歪,控制拉線,調整一下,就能找到平衡感。」高師傅說,現在去公園裡看到孩子們放風箏,也會指點一二,「風箏多放放,把握風向就能放得好了。一隻風箏一條線,要始終把心思放在風箏上面。」


相關焦點

  •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又到放風箏的時節了
    鳶就是風箏,風箏的歷史很早了,大約有2000多年,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可見風箏在世界的影響力。風箏起源於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製造的,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有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 【身邊】「忙趁東風放紙鳶」,走!一起去放風箏吧
    【身邊】「忙趁東風放紙鳶」,走!夜光風箏「對號」放 風 箏 的 技 巧01觀察風力放飛風箏要求風力持續、風向穩定因此氣流平穩的春秋季是放風箏的最好時候了此外,風力的強弱也需注意一般在
  • 拂堤楊柳醉春煙,忙趁東風放紙鳶!曲江放風箏選址PK來了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本次活動將開啟線上DIY模式 以及線上風箏節互動答題 還有穿越而來的「唐朝侍女」
  • 初春放鳶:忙趁東風放紙鳶
    說起童年,相信每位朋友都有一段屬於風箏的記憶,每一隻風箏,都承載著孩子飛翔的夢想。今天,我們就與清代詩人高鼎一起,和放學歸來的小朋友們一起去放風箏吧。村居(清)高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 清明節時春光好 忙趁東風放紙鳶
    颯樹遲難度,縈空細漸銷 王令《紙鳶》誰作輕鳶壯遠觀?似嫌飛鳥未多端。才乘一線憑風去,便有愚兒仰面看。寫的是兒童仰面看高空中似鳥飛翔的風箏壯觀情景。  吳友如《清明放風箏》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雲有路通。
  • 新民晚報數字報-忙趁東風放紙鳶
    春天是最適合放風箏的季節,公園旁的商家早把風箏掛在最顯眼的位置,吸引著過路人的目光,也把我的思緒吸引到了童年時光。  小時候能玩的東西很少,但每年春天,我們都不會忘了放風箏。「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那時沒有賣風箏的,父母因為忙,也很少給我們做風箏,我們放的風箏,不是哥哥姐姐給我們做的,就是我們自己動手做的。
  • 遂寧首屆創意DIY風箏節:用一場風箏彩繪DIY開啟春天
    2016年遂寧首屆創意DIY風箏節開幕  紅色的金魚、烏黑的章魚、五顏六色的燕子……來到春意盎然的活動中心,形式各異的風箏吸引住了在場遊客和小朋友的目光「風箏作為民俗文化之一,在我們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  「今天帶孩子來參加,就是想讓他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帶著自己的創意和夢想去傳承先輩們留下的好東西!」一位帶著自己兒子感受中國文化的父親發自肺腑地告訴著記者。  伴隨著主題風箏冉冉上天,首屆創意DIY風箏節正式拉開序幕。
  • 煙臺中小學優秀作文:《放風箏》
    水母網09月10日訊《放風箏》國翠小學三(2)劉莫非指導老師:姜璐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小明、小紅和小亮一起來到一片草地上放風箏。天空藍藍的,飄著幾朵白雲,溫暖的東風輕輕地吹著,送來一陣陣青草的味道。草地上的人很多,天空中飛著各種各樣的風箏。
  • 「忙趁東風放紙鳶」前,記得先進來看看~
    「忙趁東風放紙鳶」前,記得先進來看看~ 2020-04-14 1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風箏節火了!]「讓春天多彩 讓夢想飛翔」手繪風箏親子活動
    風箏起源於中國春秋時期,後傳到世界各地,風箏的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有詩曰: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飯紙鳶。做風箏是一門藝術,放風箏是一項老幼皆宜的戶外活動被人們所喜愛,因此,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培養未來英才,方城縣超帆幼兒園以春天為主題,進行了植樹節的「我和小樹一起長大」的活動以及春天賞花活動後,進一步探索春天的民俗習慣,讓中華民俗進校園!
  • 約起來 南龍鎮金色草灘有一片放風箏的好地方!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高鼎(清)《村居》 有人說: 春天,就是大自然說 『Let's Party』的方式
  • 銀線連兩岸 風箏傳真情---山東濰坊風箏文化館在臺灣基隆市開館
    相傳有位姓陳的啞巴藝人扎得風箏新穎好看,放得又高又穩,遠近聞名。這時,清明節前後競放風箏也成了當地的踏春風俗。據《濰縣誌稿》載:「本邑每逢寒食,東門外,沙灘上……板橋橫亙,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楊柳煙含,凌空紙鳶,高入雲端。」
  • 忙趁東風放紙鳶 向世界講述風箏的非遺故事
    四月,碧空,風起,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 國家級風箏裁判、浙江省風箏協會副會長、青田風箏協會會長陳雄和他手中的風箏,又一次蠢蠢欲動。田魚風箏,便是他人生中製作的第一隻風箏。 「我並不是第一個製作田魚風箏的人。」他解釋道。相傳,明代國師劉伯溫從小喜愛放風箏,受青田稻田養殖啟發,設計製作了田魚風箏,並進行多次改進,曾用於傳遞軍事情報。 陳雄製作的硬板田魚風箏,與從前大不相同。乍看之下,像兩條魚,實際上是一條魚被剖開後,呈現在同一個平面上,靈感來源於「田魚乾」。
  • 這傢伙的手作—非遺項目(風箏)傳承
    現在濰坊成為世界風箏文化交流的中心,被世界各國人民稱為風箏的故鄉。風箏,古名「紙鳶」,又名「鷂子」,是普及於山東各地的一種玩具,尤以濰坊為盛,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像墨翟製作第一隻「木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卻是在明代。到清朝中葉,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製作的民間藝人。相傳有位姓陳的啞巴藝人扎得風箏新穎好看,放得又高又穩,遠近聞名。
  • 七首描寫紙鳶的詩作,風箏滿天飛,心系雲海間,你更喜歡哪首
    放風箏是一項悠久的運動,在單調乏味的古人生活中,放風箏令古人樂此不疲,而歷代遷客騷人們因此創作了無數吟誦風箏的詩詞佳作,文士們一手拿筆,一手牽線,操控天上紙鳶,雙眼望天,雙手協作,天人通過一根細細的麻線連接起來,極目遠眺,風箏高飛,遨遊天際之時,牽線之人心曠神怡,於是一首首名句佳作應約而生。
  • 「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風箏起飛,線的盡頭——濰坊
    「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放風箏是中國從古到今,從老到少,花樣繁多的一項深受大家喜愛的活動。風箏在風箏線的一拉一動中越飛越高,越飛越遠,而那線的盡頭是山東濰坊。濰坊,山東省下轄地級市,古稱「濰州」、「濰縣」,又名「鳶都」(紙鳶就是風箏的古稱),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脈搏,而各色各樣的風箏便是濰坊的文脈。
  • 什麼樣的天氣適宜放風箏?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每年一到春季,看到手中牽著長線,隨風箏一起奔跑的大人小孩,就會想起這首清代詩人高鼎寫的《村居》古詩。溫度、風速、天氣現象等氣象因子對放風箏活動的影響程度制定出的一種指數。
  • 風箏,雲中龍風中燕(風物)
    龍頭蜈蚣(風箏) 郝德立作五世同堂(風箏) 哈亦琦作蝴 蝶(風箏) 孟 原作伎樂飛天(風箏) 冷世祥作「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樣的動人景象,早在千餘年前就出現於中國大江南北。眼下春光明媚,草長鶯飛,正是放飛風箏的好時節。
  • 春分時節放風箏有啥講究?不僅能清目敗火還是「吉祥物」
    春分時節,大地回暖,清氣上升,正是踏青放風箏的好時候。古人詩云「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放風箏是一項老少鹹宜的娛樂活動,而風箏製作技藝也是中國重要傳統工藝,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沙燕」風箏更成為老北京的一個代表性符號。
  • 金西幼兒園開展親子風箏節活動
    追尋歷史的足跡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我們的跨湖橋文化把浙江的文明史推前到8000年之前,聰慧可愛的金西教師們將這代表中華民族文化的產物有機融合,從 3月27日起,為孩子舉辦為期一周的親子風箏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