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請市民為中軸線保護出好點子
北京中軸線上的文化遺產將領到全方位 的「保 護卡」,隱於街頭巷尾的遺存也將通過各種方式向人們講述京味兒故事。而這些顯性和隱性的遺產都被納入了保護範圍,《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正在市文物局官網徵求意見。12月21日前,市民都可以亮出自己的意見,為北京中軸線的合理保護利用出謀劃策。
中軸線將打造景觀視廊名錄
不僅將各種保護措施落在紙面上,《條例》還專門對「細枝末節」進行了規範。比如提到「中軸線遺產構成要素內歷史道路和廣場兩側建築、綠化景觀、附屬設施的形態應均衡協調,不得破壞中軸線景觀總體對稱的風貌特徵;歷史道路沿線和廣場外圍的建築界面應完整連續,建築風貌應符合中軸線不同段落歷史形成的風貌特色」。甚至街道家具、廣告牌匾、標識標牌、市政設施等附屬設施的形式,都應與中軸線文化遺產的整體風貌相協調。
同時,本市嚴格管控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區域內的建築高度,維護平緩開闊的城市空間形態,突出中軸線的空間統領地位。
按計劃,本市制定中軸線文化遺產相關的景觀視廊名錄,劃定重點管控區域,嚴格控制建築高度、建築體量、建築色彩、第五立面等,保證視廊內視線通暢與景觀協調。同時,不得改變歷史河湖水系的總體走向,維護河道原有形態和傳統堤岸;修繕橋、閘等水文化遺產應當採用傳統工藝、傳統材料。
中軸線有望暢通「步行道」
一系列便於展示的方案也在《條例》裡透露出來:「中軸線遺產構成要素內歷史道路的步行環境應連續順暢,為綠色出行提供便利」;「合理控制橋、閘等水文化遺產的使用強度」。
同時,本市將保護宮城、皇城、內城、外城四重城廓的城址遺存,標識展示城廓的地理位置;保持歷史街巷的肌理走向、現存的傳統空間尺度和特色風貌,改善綠化景觀;加強對壇廟、傳統地名體現的中軸對稱布局的標識和展示。
更多遺產將主動「說話」。本市鼓勵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將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向公眾開放,向本市博物館、文化館、檔案館等公共文化機構捐贈或委託展示與中軸線文化遺產相關的實物、資料。
本市各級各類學校也要開展中軸線文化遺產教育和教學活動。鼓勵更多人和組織設立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活動場所,開展旅遊配套服務經營等活動。
鼓勵中軸線老字號「上新」
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還應當加強對中軸線保護區域內業態的引導,優化業態分布,培育和扶持符合中軸線文化遺產價值的傳統特色商業街和商業區。
本市鼓勵和支持體現中軸線文化遺產價值的老字號企業,改革和創新經營模式,提升市場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鼓勵和支持在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區域內發展老字號與文化創意相結合的產業。
《條例》提到,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保護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部分文化遺產遊客量要「限流」
聚人氣兒的同時,中軸線將考慮承載量。中軸線文化遺產相關保護管理機構應當確定合理的遊客承載量,並採取預約或適時限流、分流等措施。
一支為中軸線打造的「智囊團」也將成立。本市從相關領域遴選具有較高學術造詣的專家學者組成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庫,並根據需要動態調整。
本市鼓勵和支持中軸線文化遺產所在地居民參與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傳承活動。
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基金也將設立。本市鼓勵社會資金參與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活動。
擬對破壞中軸線行為制定罰則
拆除、遷移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築;改變歷史道路沿街建築立面或建築風格;新建、改建、擴建或設置公共雕像、娛樂設施;移植古樹名木及在古樹名木保護範圍內實施建設項目……《條例》還列出了一系列禁止行為並明確了罰則。
而這一切都將有專人、專崗監管。本市將建立中軸線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和保護監測報告制度。
《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作為專項規劃,納入相應層級的國土空間規劃,並與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相銜接。該規劃經批准公布後,應當嚴格執行,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按原審批程序報批。 本報記者 劉冕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