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分享給大家臺灣美食竹筒飯和豬血糕,希望大家喜歡。
竹筒飯和豬血糕
豬血糕
英國旅遊網站virtualtourist.com評選全球十大最怪食物,中國臺灣的豬血糕名列榜首,其後排名依序為:韓國活章魚、烏幹達蚱蜢、法國料理的鴿子、馬來西亞榴槤、挪威鱈魚乾、澳大利亞蛾幼蟲、越南蛇酒、義大利驢肉、南非鴕鳥肉。會覺得這十種食物很怪,自然是參與評選者少見多怪,不值得回應。
不過豬血糕之所以被視為十怪之首,大概是覺得豬血作為食物很可疑,西洋人見臺灣人喝豬血湯、吃豬血糕,恐以為臺灣到處是吸血鬼。
豬血糕又名米血糕,乃新鮮豬血加糯米炊制而成,不僅傳統市場、超級市場皆有賣,幾乎所有類型的火鍋店也都備有此料;也有許多高級餐館烹製成名餚,如連續兩年獲《飲食》雜誌「餐館評鑑」五星榮譽的臺中市日華金典酒店「金園中餐廳」,其年度饗宴「金鴨宴」就有一道主菜叫「錦繡珍珠落玉盤」,靈感即來自豬血糕,做法是將鴨血糕用湯匙挖成小球狀,加入杏鮑菇丁,用三杯醬下火快炒後,再以九層塔來增色增香。由於是鴨宴,將豬血換成鴨血,道理一樣。
個別吃豬血糕時,更準確的名稱應是花生豬血糕,蓋此物多見於攤車,蒸熟後置於車上的籠屜內,取食時先插著竹籤如棒冰,浸入蘸醬中,再滾上一層厚重的花生粉,並撒一點香菜葉。這樣的豬血糕有別於火鍋店切成小塊,而須切得大而薄,以便沾惹更多花生粉。它並非吸血鬼的主食,而是臺灣尋常的風味小吃。
我推測豬血糕源於臺北市的屠宰場,可能就在昌吉街、蘭州街一帶,現在全臺仍以臺北較多見。昔年臺北市北區的豬只屠宰場,豬血並沒有人要,窮則變通的臺灣人遂提桶去接收,加入糯米中,調味,蒸煮而成,是製作簡單、價格親切的庶民小吃。
簡單,是豬血糕的美感特徵,也是生活的藝術,不矯飾,不包裝,不過度加工,透露一種質樸憨厚的美學手段,可當點心,可作菜餚,又可取代主食,是藍領美食的典型之一。因此吃豬血糕少了正經八百的身段,一支豬血糕在手,可以享受邊走邊吃的快感。有些東西邊散步邊吃,是很痛快的;吾人社會地位越高,吃東西時越拘謹越講究禮儀,這種無形的枷鎖,固然較不妨礙他人的觀瞻,卻也壓抑了自己的樂趣。
坊間大部分的豬血糕多批自工廠,面貌模糊。東南亞戲院前「小李豬血糕」則不依賴工廠,自己調配醬料,自己製作豬血糕,並切成菱形,那豬血糕從籠屜取出,蘸滿花生粉交給顧客時,猶柔軟抖動著。
先決條件自然是豬血要絕對新鮮,好吃的關鍵在於成品的柔軟、香滑口感,柔軟而飽含彈性和嚼勁。除了「小李」,猶有一些美味的豬血糕,諸如景美夜市「張阿姨豬血糕」、三峽老街「鄭記古早味豬血糕」、鶯歌「老街豬血糕」、南雅夜市「板橋第一家豬血糕」、德惠街一六七巷「德惠街豬血糕」和南機場夜市、迪化街七十號門口的豬血糕……素食麻辣火鍋店「以辣之名」的豬血糕,以海苔代替豬血,沒有了血腥氣,多了清香味,創意十足。
豬血糕可煮可蒸可滷可炸可炒可三杯,放進麻油雞或薑母鴨湯中,更能顯現不俗的身姿。
此物在麻油雞或薑母鴨的高湯中,吸飽了特殊的油脂和香味,融合本身原有的味道。這跟入味不同,無以名之,我稱之為「借味」。
蓋豬血糕製作時已調味,入鍋前即擁有自己獨特的味道,勁道十足的米酒頭、爆過老薑的麻油都只是後來才參加演出,協奏原來的主調。
豬血糕啟示我們:最有分量、最令人驚嘆的菜餚,是凝練的菜餚,這種菜餚刪掉了一切多餘的東西,一切可以不出現的東西;只保留非出現不可的東西。這就是自然質樸。不然,烹飪的自然質樸美有些什麼標誌呢?
最近我四處考察客家菜,發現有幾家標榜創新的餐館推出「涼拌蕨類」,做法是蕨菜汆燙後,上面注入大量的美乃滋,再覆以花生粉,有人甚至添灑許多彩色巧克力絲。我料想廚師大概覺得蕨菜略具澀感,才會畫蛇添足地用美乃滋修飾;這時候的美乃滋、巧克力絲是造作的裝飾,像疊床架屋的形容詞,喧囂而魯莽,徒然消滅了蕨菜原有的清爽,搞得不明不白,如此這般弄得滿嘴美乃滋,不如去喝豬油算了。我問餐館為何這樣侮辱蕨菜?竟回答說點食率很高呀,年輕人喜歡。
自然,就是合乎事物本來面目,就是不浮誇、不矯飾的烹煮手段。質樸,就是精確、樸實的呈現。自然和質樸,就是那種看起來正確明了、不靠擺飾、不靠吹噓,好像只是隨意揮灑,就能夠把深邃的味道、深沉的意思融合在恰如其分的菜餚當中。
我期待臺灣高廚,充分利用豬血糕,研發出更多佳餚美饌。
竹筒飯
竹筒飯是將米裝在竹筒內烹熟的米食,做法是:取新鮮青竹,每節鋸開一端。浸泡糯米三小時,添加調味料,拌勻,填進一端開口的竹筒內約八分滿,再注水至九分滿,密封開口端,煮熟。另有燒烤法:青竹如前述鋸開,洗淨,浸泡竹筒半天。筒內填入約三分之一調過味的米,加水如前。密封竹筒,平放在炭火上翻轉烘烤至熟。
各地竹筒飯做法不同,臺灣當地少數民族所制有煮有烤;海南黎族都用火烤,其竹筒飯有肉飯、豆飯、鹽巴飯,皆以山蘭稻之香米為原料,燒烤時以香蕉葉封口,將青竹烤至焦黃。
竹筒須選用新鮮青竹,常見的是孟宗竹、桂竹和麻竹,節距以較長者為佳。竹筒之封口則多用鋁箔紙、乾淨溼布條、新鮮香蕉葉。臺中「竹之鄉」的竹筒採用竹子底部的竹頭,相對特殊。
竹筒烹飯味道好,又非常環保,用過的竹筒還可以當燃料。竹筒之為用大矣,裝米炊飯,也可以烹菜。鹿谷「天鵝湖茶花園」「豐閣民宿餐廳」經營竹筒全餐,除了炭烤竹筒飯,還有各色竹筒菜,如竹筒香菇雞、丸子、紅棗山藥、菇、筍、南瓜等,並附贈竹碗,另點燃竹筒炮娛賓。又如傣族、哈尼族、景頗族用竹筒制茶菜:將茶葉填塞進竹筒內,樁實,先令多餘茶水淌出,再以灰泥封口,使其發酵,待兩三個月茶葉變黃後取出晾乾,加香油醃漬調味,當菜餚食用。
臺灣的竹筒飯源自當地少數民族的慶典活動,勇士狩獵、出徵總是少不了它,不僅是臺灣當地少數民族的主食,亦是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諾族、拉祜族、黎族常吃的米食。由於竹筒內有一層薄膜,烹熟後,竹膜會脫落,包覆筒內的米飯,吃起來竹香撲鼻。
有人在竹筒內添加肉、香菇、魚等,當然這些材料都必須剁得細碎,才無礙口感。不過,竹筒之為物不僅是裝飯的容器,竹筒飯的美學內涵是飯香中表現竹香,取竹子的清香滲透入米飯中,以清淡為尚,佐料不宜多,米飯也不宜過度爆香調味,以免遮掩了輕淡的竹香:有人在米中加進滷肉、腊味、燻味,實不足為訓。
馬來人的竹筒飯(Lemang)也常作為饋贈佳禮,他們制竹筒飯與我們頗為不同,除了用椰奶取代清水,在填米入粗大的竹筒前,會先在竹內墊一圈香蕉葉,其實已隔絕了竹香。我曾經旅行馬來西亞Port Dickson,走出建於海上的Avilion Resort酒店,來到齋戒月市集,有好幾個食攤正烘烤著竹筒飯,人群聚集在不斷升騰的炊煙前,廣場上流動著強烈的飢餓氛圍。
竹筒飯多於山區野外製作,也可於風景區。我們在烏來老街、溪頭,到處在賣竹筒飯。它和其他食物一樣,不免隨著時代在變易,臺東「鹿野溫泉酒店」就改變傳統,加入地方農特產如香椿、福祿綠茶、鹿野土雞肉,燜燒,令米香融和竹春和茶香,有一種健康保健的暗示。此外,食品加工業也大量生產,我們在量販大賣場,隨時可以買得到。
竹筒飯召喚臺灣少數民族胃腸的鄉愁和記憶,也連接著漢人的野炊記憶。如果在鄒族所在的阿里山區吃竹筒飯,蘸一點阿里山特產的新鮮山葵研磨的芥末醬油,風味更迷人。阿里山出產的山葵長相俊秀,我逛東京築地市場時,看攤商標榜所賣的中國臺灣山葵,價錢、風味、外觀都非日本土產能望其項背。
我曾獨自爬山,在烏來一處瀑布下野餐,山明水秀,印象甚好;後來帶家人再去,吃竹筒飯,升火煮咖啡,泡茶。瀑布依舊在,只是已經滿地垃圾,吸引來不少蒼蠅。我好像挨了一記悶棍,忽然覺得無處悠遊於天地間。
本期到這就結束了,感謝大家的閱讀,希望大家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