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過後,天氣漸暖、白天更長。每天清晨,天還是蒙蒙亮,枝頭的鳥兒就開始歡唱,催促著還沉浸在夢想的人們,不要辜負大好的春光。當一輪紅日終於從山崗上冉冉升起,絢爛的朝霞也驚豔了整個田野和村莊,讓宋代詩人陳允平也悠閒地賦詩,「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
驚蟄是一年的第三個節氣,民諺有「驚蟄春雷響,農夫閒轉忙」,這兩句就形象地告訴人們,春忙季節就要開始。此時不僅杏花春雨、萬物生機,而且也是陽氣上升、令人振奮。陸遊就有詩讚美驚蟄,「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闢轉鴻鈞」;此後不久就會桃杏開放,黃庭堅也高興地吟誦,「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大自然有規律,老祖宗更具智慧,「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還下桃花雪。」雖然我們迫不及待地希望甩掉厚重的衣裳,但我們還是要多點耐心,也要帶好口罩、提高警惕,不要讓很多人的努力付諸東流。驚蟄節氣,品讀一首名家的詩作,一夜微雨,萬物復甦。
觀田家
唐代: 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裡。
詩的大意是:一場春雨,百草生機;一聲春雷,驚蟄來臨。田家一年能有幾日空閒,此時便開始忙碌。丁壯都去田野耕地,場院也整理成菜地。田中歸來,夕陽西下;牽上牛犢,西澗飲水。農夫們挨餓辛勞,卻從不叫苦;春雨貴如油,更滿心歡喜。糧倉中沒了存糧,官差催糧卻總無休止。我這不耕者深感慚愧,俸祿都出自田家。
這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作者緊扣詩題,從微雨春雷寫起,點出春耕。杏花春雨、滋潤萬物,一雷驚蟄、春暖花開。作者採用白描手法,不見濃墨渲染,卻用「眾卉新」三個字,點出萬木逢春之欣欣向榮景象。
詩人心情舒暢,便出門觀看田家耕種。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農夫們為了不誤農事,起早摸晚,春耕夏忙、秋收冬藏。一年到頭沒有幾天空閒。真是面向黃土背朝天,驚蟄開始之後,就更是加倍繁忙。「幾日閒」三個字,用反問句式,道出了農民勞作的艱辛,也傳出詩人的同情。
韋應物是一位愛民如子的父母官,他關心百姓疾苦,經常深入鄉村調查。百姓們遭了災,他心痛;百姓們豐衣足食,他也睡得踏實。
接下來四句,描寫田家的具體勞作情況,不僅早出晚歸,而且田地、場院,到處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詩人也有條不紊地敘述了他們農忙的生活,毫無雕飾,卻收放自如,不愧為詩壇的大才子。
詩人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雖然無法幫他們犁田拔草,卻希望用幾句詩行,記錄他們的不辭辛苦、任勞任怨的崇高品質。「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簡單10個字,就深情地寫出了農民的勤勞樸實,更凝聚了詩人對他們的一份敬意。
結尾四句突然一轉,雖然筆墨樸實,卻更顯出詩人的羞愧之意。農夫們每日勞作,卻不堪重負,徭役之苦讓其喘不過氣來。詩人「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裡」,活現出封建社會裡、農民們被壓迫之慘狀。
韋應物深知驚蟄節氣的重要,更同情他們勞作辛苦、卻收穫微薄,字裡行間充滿著一種自責和無奈。雖然驚蟄節氣聽不到無聲驚雷,卻衷心地祝願:驚天春雷眾歡喜,萬物復甦情不迷,春暖花開疫情過,國泰民安人心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