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8分我們來到了「世界最完美的廢墟」——吐魯番交河故城。我們進入古城,沿一條大道向前走,見兩旁的故城遺址全是土建築,有的高大有的低矮,還有的房屋殘牆斷壁,有幾層高,也有的建在地下,需沿臺階下去觀看。
導遊說:「這裡經過數千萬年的衝蝕,在河谷中央形成一個柳葉形的河心洲。四周有一道河谷所環繞,形成了天然屏障。
遠在3000多年前,原始住民為避免野獸的侵害和防備部落間的戰爭,便選擇在這個河心洲上建造了自己的家園。」《漢書·西域傳》記載:「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 『交河』的名字由此而來。據介紹,「2000多年前,這個河心洲是車師前國的都城所在地,是該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其布局與唐代長安城相仿,城內市井、官署、佛寺、佛塔、街巷,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場等等都能找到。」
我們邊走邊看,故城建築形式除沒有城牆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即大部分建築物包括寬大的街道,都是從原生土中掏挖出來的。窯洞是在原生土中直接挖成的,平房多是挖開原生土留出四壁,然後用木頭搭頂。從殘留的窯洞看,有不少是多層建築。有的下部是窯洞,上部是平房;有的下部是生土牆,上部是泥垛牆。
城中大街兩旁儘是高厚的圍牆,臨街不見一個門窗。東部多是民房,但有一所氣勢宏偉的宅院,地下地上雙層建築,有寬大的階梯通道可以上下。導遊介紹:這裡是安西都護府的治所,或者是官署衙門。在寬厚高大的圍牆外面有一處廣場,據分析可能是演兵場。我們從地下院落上來,站在高處觀看,西部有許多手工業作坊,看見有幾處陶窯遺址膛壁,經火焰焚燒,已完全變成灰色。
北端的寺院遺址呈長方形,由山門、大殿、僧房、庭院等組成。城北有一組壯觀的塔群廢墟,中央是一座大佛塔,四角有小塔,排列成縱橫方陣。這一處處建築,展現出古代的交河城,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鎮,是人口集中,商品貿易交換的繁華都市,我國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在這裡得到傳播。
再縱覽全城,整體布局可以分為三部分:貫穿南北的一條大街把民居、作坊區、商貿區分為東、西兩部分,縱橫連接的街巷又把建築群分割為若干小區;大街北端就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以它為中心構成了北部寺院區;西北部是一片古墓地,旁邊有塊木牌上寫著「嬰兒墓」三字,是戰亂中被殺害的兒童。
由於交河故城空間狹小,限制了發展,城池漸漸衰落。據說元朝末年,吐魯番一代連年戰火,在焚燒破壞中,交河故城毀壞嚴重,逐漸成為廢墟。據記載:明初永樂年間,吏部員外郎陳誠出使西域,曾到過此地,留下了《崖兒城》詩一首:「沙河二水自交流,天設危城水上頭。斷壁懸崖多險要,荒臺廢址幾春秋。」由此可見,當時這裡已經是廢墟一片。現在當地群眾已不稱「交河」之名,而習慣稱之為「雅爾和圖」。其實「雅爾」就是漢名「崖兒」,「和圖」是蒙語「城」的意思,即「崖兒城」。
因為這裡罕見雨雪、氣候極為乾燥,城池又遠離水源,無法開墾耕種,因而城內的官署衙門、寺院佛塔、民居等建築物遺址得以保存下來。如今遊人至此,仍可以走街串巷在殘牆斷壁之間。像這樣歷史悠久、保存完整的古城遺址,在國內外可以說是不多見的,這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方面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難怪交河故城被人們稱之為「世界最完美的廢墟」。1961年,經國務院公布,交河故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神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