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兒井位於吐魯番盆地,與萬裡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近千條。坎兒井水量的來源是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大量積雪融水和夏季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 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並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農作物的灌溉。
坎兒井,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吐魯番現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修建。如今,仍澆灌著大片綠洲良田。吐魯番市郊五道林坎兒井、五星鄉坎兒井,可供參觀遊覽。 中國內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陝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肅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稱為「地下渠道。」
吐魯番市還有一處景點,是交河故城。
(特別注意的是,遊覽交河故城,最好是跟著導遊走。要不然,沒人介紹,自己是不知道這些遺址是幹什麼的,會很無趣的。)
交河故城位於吐魯番市以西的一座島形黃土臺上。因河水分流繞城下,故稱交河,是古代西域36國之一的車師前國的都城。交河故城的規模,大體為唐代的建築,建築物主要集中在臺地東南部約1000米的範圍內。古城四央臨崖,在東、西、南側的懸崖峭壁上劈崖而建三座城門。
因乾旱少雨,使故城保存得非常完整,建築全部由夯土版築而成。城內市井、官署、佛寺、街巷,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場等遺址都還可以找到。從空中俯視,交河故城像一片大柳葉。
交河故城在歷經數千年的風雨滄桑之後,這座城市建築布局的主體結構依然奇蹟般的保存下來。這些都得益於吐魯番得天獨厚的乾燥少雨氣候。
交河故城的建築布局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貫穿南北的一條中心大道把居住區分為東、西兩部分,大道北端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以它為中心構成了北部的寺院區。建築多是長方形院落,院落門向著所臨街巷。
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紀至5世紀由車師人開創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達到鼎盛,9至14世紀由於連年戰火,交河城逐漸衰落。元末察合臺期,吐魯番一帶連年戰火。交河城毀損嚴重,終於被棄。
在歷史價值上,交河故城曾出土不少文物,如唐代蓮花瓦當、蓮花經卷等。考古工作者,在故城保護性發掘中,首次發現一座地下寺院和車師國貴族墓葬,並出土海珠,舍利子等一批珍貴文物。不過,可惜的是這些東西在現場看不到。
1到2個小時遊歷完故城後,可在出口處買個大西瓜解解渴,沒個西瓜都有20多斤,但非常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