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副其實功夫茶

2021-02-22 安溪鐵觀音茶文化

潮汕地區是安溪茶葉主銷區和對外貿易第一站。潮汕功夫茶或源於閩南,兩者之後各有發展。安溪功夫茶除品飲外,還涵蓋種植、加工等領域。近幾年,功夫茶又有了新發展。□本報記者 謝偉端/文 陳小陽/圖(除署名外)

潮汕人愛喝茶。在「茶鋪多過米鋪」的汕頭市區,大街上幾乎每隔幾十米就可見「茶」字招牌。公園裡,一套功夫茶茶具,三五人落座,便可談天說地,家長裡短,度過一天。說潮汕人不可一日無茶,毫不過分。

安溪功夫茶歷史悠久,圖為古代茶藝展示

「潮汕人,福建祖。」潮汕地區許多先民是宋元時期從閩南地區遷徙過去的,移民時,潮汕人的祖先將故鄉的喝茶傳統也帶過去。潮汕經常舉辦各類茶事活動。安溪縣政府和各鄉鎮也常常在潮汕舉辦活動。2018年,安溪縣政府就在潮汕舉辦了一場活動,當天有2萬—3萬人前來品茗,觀看表演。活動現場表演的情景茶藝《壺裡春秋 閩粵茶情》,演示國家非遺安溪鐵觀音製作技藝和國家非遺潮汕功夫茶,茶具基本相同,手法相似。

「安溪人種茶、潮汕人喝茶。」清末,安溪縣虎邱羅巖人林朝陽是第一個到汕頭做茶葉生意的安溪人。他開辦的「林乾太」茶莊,把安溪飲茶習俗引到潮汕,使當地人喝茶越發講究,以小杯小壺泡出香濃四溢的潮汕功夫茶而聞名海內外。後來,林朝陽當了官,曾任潮州府水利、糧捕、海關稅務官,人稱「潮州林三府」,並在當地建造頗具規模的乾太厝(在安平路)和福安街(取福建安溪之意)。

「普洱茶在廣州可以炒得很火,在潮汕地區卻炒不起來。潮汕人最愛喝兩種茶,一種就是當地鳳凰單叢,一種就是安溪鐵觀音,2008年前後,安溪鐵觀音一度佔據該地區80%市場。」永興茶行林榮美說,潮汕人喝茶講實在,不跟風,相信自己的嘴巴,買茶一定要開泡試茶,物有所值才肯買,所以網購買茶在這裡不時興。

當地知名媒體人陳益群說,安溪鐵觀音是他「童年的記憶,成長的味道」。安溪鐵觀音曾是潮汕人家家必備生活品,該地區一直是安溪縣茶葉的主銷區,也是安溪縣茶葉進軍珠三角和港澳地區的重要中轉站。

目前,在潮汕地區從事茶葉經營的安溪茶店有5800多家,僅在汕頭的安溪茶商就有1萬多人,遍布汕頭城大街小巷的3000多家茶葉店中,安溪人經營的茶店佔6成以上,主要分布在光華、光明、粵東三個茶城,安溪茶商在汕頭茶葉市場所佔的市場份額已達到60%,年銷售烏龍茶鐵觀音數千噸。

自林朝陽以後,許多安溪人沿著他走過的路,從虎邱鎮羅巖村,進入漳州,一路走詔安、過潮安,經澄海,抵汕頭,肩挑背扛,走街串巷,將茶葉銷往廣東其他縣市及港澳、東南亞地區。潮汕人嗜茶如命,民間商貿相對自由,這裡成為改革開放安溪縣茶葉走出縣外、進入貿易流通的第一站。

上世紀80年代,部分安溪人覓得先機,紛紛到潮汕地區經營茶葉。安溪縣茶葉協會汕頭分會原會長、茗源茶葉原董事長王榮科,較早到汕頭發展茶業並站穩腳跟,碰上有安溪鄉親前來兜售茶葉,總是先安排歇腳,讓來人先行推銷,待賣不出好價錢,他再悉數收購,安排吃住費用全免。漸漸地,許多安溪茶商在潮汕地區發展起來。可以說,不少安溪早年茶商是在該地區掘得「第一桶金」。

「安溪與潮汕因茶結緣,以茶會友,互為利好,這要感謝兩地人民,感謝安溪鐵觀音這棵偉大的植物!」烏龍茶(鐵觀音)傳統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縣茶葉協會副會長、汕頭分會會長魏月德說,汕頭是他作為茶商白手起家的地方。

如今,許多安溪茶商已在潮汕地區購房買車、安家落戶,與當地人聯姻,潮汕已然是第二故鄉。做生意時一口流利的潮汕話,見到安溪鄉親時又是熟悉的閩南語。西坪鎮寶潭村顏屬金跟從祖輩來汕頭,如今他也當了爺爺,五代人在汕頭生活。「每年都會回安溪,有時候收茶,有時候是祭祖。自己開車或坐動車,2個多小時就能到家。」只要有鐵觀音,就永遠有奔走於兩地的安溪人。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主要指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

有專家考證,潮汕功夫茶與閩南功夫茶淵源頗深,兩者一脈相承。潮汕功夫茶以前所用茶葉,一般只用半發酵的烏龍茶,因此,功夫茶的成型期應在茶葉的半發酵製作方式形成之後。清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斷烏龍茶創始於17世紀中後期,即明代中後期,適於烏龍茶的功夫茶品飲方式也隨之興起於閩南等地。在安溪考古發掘中,曾出土一副宋代茶具,它花紋明快,瓷白如雪,壁薄如紙,十分精緻。安溪人品茶,不僅要茶葉好,而且對水質、爐具、燃料沸水的程度、衝泡的方法、斟茶的動作、品茶的功夫都十分講究,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隨著歷史的發展,安溪逐步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安溪烏龍茶功夫茶道,創編了一套簡單易學實用高雅的烏龍茶衝泡技藝,它具體分為八道程序:

洗杯——白鶴沐浴:用開水洗淨茶杯,提高茶杯的溫度。

落茶——烏龍入宮:投茶在安溪稱為「落茶」,投茶的量可根據個人愛好而靈活掌握,一般為7克。

衝茶——高山流水:即把開水壺提高向杯中注入開水,衝茶時最好能使茶葉隨開水在杯中旋轉。

刮沫——春風拂面:用杯蓋刮去浮在杯麵的泡沫。

巡茶——關公巡城:泡茶1—3分鐘後把蓋甌杯中的茶湯依次倒進供嘉賓品飲的小茶杯。

點茶——韓信點兵:將杯中剩下的茶湯一點點地滴注到茶杯中,使每杯茶都濃淡均勻。

看茶——賞色嗅香:觀賞茶湯的色澤並用杯蓋聞蓋上留香。

品茶——品啜甘霖:即奉茶,品茶。品烏龍茶要邊啜邊嗅,淺嘗細品,才能感受到無比美妙的茶韻。

而功夫茶藝在潮州與當地的精緻習性結合,從原先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並與崇商的習性結合,變成商業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和紐帶,從而使功夫茶藝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來。故泡茶的主要流程也大同小異,均遵循著南派烏龍茶最經典的泡法——治器、納茶、候湯、衝茶、刮沫、淋罐、湯杯、斟茶、品味。「安溪人泡茶一泡一般是六七克,潮汕人泡茶一泡少則十克,多則十二克,口味較重。」安溪縣祥華鄉春色滿園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詹寶福說。詹寶福已經在潮汕經營茶葉生意24年,每年在潮汕銷售幾千斤茶葉。因此,他在潮汕購置了專門的凍庫,每年春茶季和秋茶季,他都要和兒子輪流去潮汕。總結這24年的經驗,他說,潮汕人喝的高端茶一直以正味或消正的為主,中低端茶葉則不斷變化。

安溪的鐵觀音「功夫茶」不止是品飲一項。安溪鐵觀音有四大功夫,一是種茶的功夫,二是製作的功夫,三是加工的功夫,四是泡茶的功夫。這四大功夫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安溪茶人種茶和制茶的功夫講究天地人種的自然融合,即安溪鐵觀音樹種在特定的生態環境裡生長(包括土壤、海拔、氣溫、光照、雨水等),在特定的節氣採摘,經過特定的工藝製作而形成的綜合內涵。安溪鐵觀音的製作技藝最能體現安溪茶人的功夫。

安溪茶的功夫從種植開始

「鐵觀音發現之前,烏龍茶的製作技藝就已非常成熟。鐵觀音基本上是沿襲烏龍茶的製作方法,鐵觀音的製作技藝在清朝就基本定型。」安溪鐵觀音制茶工藝大師吳世福說,鐵觀音初制的工序包括採摘、曬青、靜置、搖青、殺青、整形包揉、揉捻、焙火等。具體為:在晴天的正午至下午3時採摘鮮葉;茶青採摘回來後,將其薄薄地攤涼在地上曬青;青葉經過曬青後歸篩,放入做青室靜置;青葉靜置後,根據青葉的水分變化情況,進行搖青,搖青與靜置合稱做青,要反覆三四次交替進行,是形成茶葉品質最關鍵的環節;接下來的殺青,其目的是利用高溫,迅速破壞酶的活性,鞏固已形成的品質;整形包揉是把殺青後的茶葉包在特製的布裡,緊包成球狀;揉捻是將打包好的茶包進行揉捻做形,使茶葉慢慢形成「顆粒狀」;最後的焙火是把茶團解塊後攤鋪在竹篩放在鐵架上,置於爐中焙烤。「鐵觀音的製作技藝在全國茶葉界擁有三最,即工序最多、技術要求最高、最複雜」。

安溪鐵觀音制茶工藝大師易長青表示,「安溪鐵觀音傳統製作技藝是祖先智慧的結晶,是安溪茶人應倍加珍惜的傳家寶,只有傳統工藝才能製作出鐵觀音獨有的『觀音韻』,這也是傳統鐵觀音風靡的原因。」

安溪鐵觀音制茶工藝非常複雜

如今,傳統製作技藝進一步回歸。易長青說,不少茶人不再使用空調做茶,對技術的要求更高,茶人注意變通,根據茶青厚薄、葉片大小以及所處的天氣和環境等不同情況,對制茶的各個環節做出相應調整。這種茶與茶山的自然環境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更加天然。

近兩年,安溪縣大力倡導「不忘初心、堅定信心、秉承匠心、上下同心」,全面推廣莊園化、去冰箱化、地標化、標準化,深入推進茶業供給側改革,持續打好質量管控、貫標用標、鏈條延伸組合拳,打造安溪現代茶業,使安溪鐵觀音的四大「功夫」得到延伸和發展。

講解茶葉傳統製作工藝

築牢生態屏障。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建設為契機,以推行「山長制」為抓手,通過建立茶葉質量可追溯體系、整治壓茶機和除草劑、推行茶樹留高和梯壁留草、評選「十大金牌茶莊園」和「名山名茶」,建設高標準生態茶園,推進茶山生態修復,打造從茶園到茶杯看得見的健康飲品。

弘揚工匠精神。選拔8位大師、32位名匠,建立健全「傳幫帶」機制,有效提高茶葉品質。「安溪鐵觀音大師和名匠們在種植、加工、拼配以及產品評審方面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通過他們的標杆作用,可以帶動更多年輕人投入到制茶技藝的學習中。」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孫威江認為安溪鐵觀音大師服務隊的引導作用有質有效。

加強研發創新。對標國際標準體系、市場需求、價格規律和營銷慣例,打造國際多邊互認的國家級茶葉檢驗檢測實驗室,加強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頂級科研院校的合作,創辦國家茶葉質量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全國唯一綜合性茶業公辦本科院校——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打造產業創新引領陣地。

相關焦點

  • 功夫茶是什麼?一文了解功夫茶
    我國傳統的飲茶方式多種多樣,其中有一種茶藝深受大家喜愛,有著不少粉絲,它就是功夫茶。功夫茶和其他茶一樣,都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功夫茶起源於宋代,是漢族民間傳統的品茶風尚,據傳煎煮之法來自茶聖陸羽的《茶經》。
  • 功夫茶文化
    廣東吃茶文化以潮州茶功夫最有代表性:(一)「功夫茶」及其盛行潮州茶文化是嶺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為著稱。「功夫」,本為茶名(一種中等茶),後演化為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稱:「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功夫茶為最。」
  • 潮汕的傳統文化——功夫茶
    飲茶是我國的傳統習俗,茶是一種文化,每個地方的茶風和文風是相同的,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下潮汕功夫茶的傳統文化吧。潮汕功夫茶文化潮汕功夫茶也稱為潮州工夫茶,起源於明代,不僅是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漢族飲茶習俗,也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二十七式功夫茶茶藝,純乾貨
    二十七式功夫茶之觀音入宮(7)觀音入宮:先放置好茶漏鬥,再將茶葉輕輕撥動到紫砂壺內,我們把紫砂壺比作宮殿,所以被稱之為鐵觀音。二十七式功夫茶之靜洗塵緣(8)靜洗塵緣:用開水衝洗茶葉,洗去茶葉中的雜質,同時也洗去人們心中的煩惱。
  • 功夫茶和工夫茶的區別
    功夫茶和工夫茶兩者各有所指,不應混淆。那麼,功夫茶和工夫茶的區別是什麼? 工夫茶是指茶葉製作精良,品質優良,如工夫紅茶、閩南工夫茶等。 清代時,施鴻寶在《閩雜記》中寫道:「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張心泰的《粵遊小記》也說過「潮郡尤嗜茶,大抵色、香、味二者兼備,其曰功夫茶」,指的是功夫茶的泡製方法和閩南、閩東的飲茶習俗。因此,它們都有各自的含義。 工夫茶不是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這是一種泡茶的技術。
  • 我們所說的功夫茶是指什麼?
    我們所說的功夫茶是指什麼?功夫系是我國廣東潮汕地區漢族人們傳統的品茶風俗,源於陸羽(茶經》烹腐煮茶執法,是功夫茶是指泡茶、品茶上的講究,如煮茶用水就有「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並水為下」。功夫茶所用茶葉功夫茶除了潮汕這一著名的派系外,還有福建和臺灣兩個派系。潮汕功夫茶所用茶葉以單擬茶居多,福建功夫茶是鐵觀音,臺灣則是凍頂烏龍。功夫茶所用茶具功夫茶所用茶具與現代茶具基本一致,但其也有獨特之處。
  • 潮汕人喝功夫茶,到底在喝什麼?
    一年很短,轉眼瞬間,一年很長,故事換了幾個人間,喝著燙嘴的功夫茶,我有些觸景生情,心生感慨,不由想了很多,思考了很多。所以藉此機會,想跟大家說說我的思考,說說「功夫茶」。(沒想到吧!)功夫茶被譽為「中國茶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蜚聲中外,盛名遠揚,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茶敘工藝的複雜,沏茶、泡茶、巡茶流程多,步驟講究,習尚風雅。如果你問一個潮汕人,什麼是功夫茶?
  • 功夫茶真「功夫」,看完漲知識了
    如果說中國功夫有十八般武器、少林武當等各大武功流派的話,那功夫茶也絲毫不例外。 按地域、品種與工藝特色,我國烏龍茶有三位本家兄弟:福建烏龍茶、臺灣烏龍茶與廣東烏龍茶。與之遙相呼應,則是我國功夫茶的三大流派:閩式功夫茶、臺式功夫茶以及粵式功夫茶。
  • 茶藝:功夫茶起源於宋代之說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 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 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 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
  • 茶之書:地攤上的「功夫茶」
    扯到這個有點心酸的「光明橋」,得從我的功夫茶說起。網上瀏覽,發現泉州萬冬青郵友有一篇文章曰《在福州喝鄭啟五的功夫茶》,我估計他是在福州讀《集郵報》吧,因為該報我每月一期的言論專欄就取名「功夫茶」?或者不久前的省集郵學術會上,我負責點評了他的論文,我的「黑白講」很有可能被他戲稱「功夫茶」?
  • 功夫茶和工夫茶,區別到底在哪裡?
    功夫茶和工夫茶,在茶圈真是很容易讓人懵逼的兩個詞。《辭海》縮印本先說「工」與「功」兩字相通,但又說,工夫,指所費精力和時間;功夫,指技巧。這樣看來,功夫茶和工夫茶,兩者雖然讀音一樣,意思仍然差了幾條街。為了弄明白這倆詞,小貝特意查找了文獻資料,跟大家一塊捋捋「 gong fu cha 」。
  • 功夫茶憑什麼「功夫」吸引人?聽聽老茶人怎麼說
    如果說中國功夫有十八般武器、少林武當等各大武功流派的話,那功夫茶也絲毫不例外。按地域、品種與工藝特色,我國烏龍茶有三位本家兄弟:福建烏龍茶、臺灣烏龍茶與廣東烏龍茶。與之遙相呼應,則是我國功夫茶的三大流派:閩式功夫茶、臺式功夫茶以及粵式功夫茶。
  • 四川長嘴壺表演藝術家泡製「熊貓功夫茶」
    四川長嘴壺表演藝術家泡製「熊貓功夫茶"← →"翻頁 6月14日,四川長嘴壺表演藝術家、蒙頂山龍行十八式傳承人劉緒敏邀請一大熊貓裝扮的茶客到家做客,用自己嫻熟的長嘴壺表演技藝,為該茶客獻上一道特殊的「熊貓功夫茶
  • 帶你了解「工夫茶」與「功夫茶」的區別
    「工夫茶」和「功夫茶」很容易令人混淆,而書面上解釋也各有不同。有的說「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飲的技巧;「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衝泡技巧等等說法。工夫茶與功夫茶到底有什麼區別呢?你了解「工夫茶」嗎?兩者雖然在讀音上一模一樣,但是在現實意義上是存在很大區別的。我們來看茶葉文獻裡面有關「工夫」的記載: 清代劉埥,著有《片刻餘閒集》,其中寫到:「巖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樅小種,次則小種,次則小種工夫,次則工夫,次則工夫花茶... ...」說明在清朝時期,「工夫」指的茶葉的名稱,且都是較珍貴的茶。
  • 公職人員上班擺功夫茶:崗位"功夫"不可馬虎
    除了廣東揭陽市,在湖南長沙、廣西北海等多地也都禁止在機關辦公室擺放「功夫茶具」、泡「功夫茶」。(3月23日《北京青年報》)作為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功夫茶如今成為中國茶藝的重要代表。據介紹,品功夫茶是閩南地區、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只是,功夫茶並非人人都可享受。
  • 一個人的功夫茶
    三五好友,圍坐在一起聊天時,喝功夫茶溫馨,有情調。獨處時,喝功夫茶則更安靜。我喜歡這種安靜。可以讓人的心安定下來,隨意地思考一些事情。思緒星星點點的。有剛經歷的事,也有往日舊事。時而清晰,時而模糊。有些思緒剛浮出一點,還沒來得及現出清晰的輪廓,就重新隱退到無邊的黑暗中去。
  • 潮汕功夫茶為什麼必須是三個茶杯?
    因為潮汕人從小喝茶,自然也就對品茶有著一套自己的見解潮汕功夫茶相當講究,我們再來講一下,潮汕功夫茶為什麼一定是三個杯,有很多種說法,三個杯子放在茶盤上,形成一個「品」字,有品茶的意思>但我更喜歡另一種說法,以前,潮汕大地生活非常艱苦,很多潮汕人出去賺錢,在這一群背井離鄉的潮汕人的行李中,一定放著一套茶盅衝具,當他們去到東南亞等地區,去生活、賺錢的時候,功夫茶就是他們寄託濃濃鄉愁的一個載體功夫茶三個杯,一個給當地的朋友,一個給自己,還有一個是家,代表我對家鄉的思念,因為我久在異鄉
  • 如何泡一杯潮汕功夫茶
    最為精湛的應數潮汕地區的潮汕功夫茶了。茶具。潮汕工夫茶最講究是茶具。潮汕功夫茶有別於其它喝茶方法也在於茶具上,一般潮州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紅泥小火爐、茶盤、茶壺、茶洗、茶杯等等。水。是潮汕功夫茶重要的一個元素。茶水,99.9%是水,所以水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茶口感。一般認識,山泉水最佳,溪水,雪水次之,自來水最後。
  • 什麼叫功夫茶?國家級非遺項目,聲名遠播!
    說起功夫茶,諸位看官可能心裡都有一個大致的概念在那裡,諸如專門的泡茶方式、專門的茶具、專門禮儀等等…那麼,功夫茶到底是什麼呢?現在就和小約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所謂功夫茶,並不是指某一類茶葉,而是一種泡茶的方式。
  • 「工夫茶」還是「功夫茶」,一字之差,你有沒有搞錯過?
    但是工夫茶還是功夫茶,一直有很多人分辨不清的情況。「工夫茶」還是「功夫茶」,一字之差,到底哪個正確呢?其實潮州工夫茶一直是這個「工」,奈何「功」與「工」同音,在以訛傳訛的情況下,錯誤的功夫茶反而比正確的工夫茶傳播率更高,甚至一些書上的寫法都是錯誤的功夫茶。我在這裡就幫大家糾正這個誤區,潮州工夫茶是工夫茶而不是功夫茶,可別再搞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