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協同治霾
同比「消滅」12天重汙染天氣
來自市環保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成都市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235天,相比2013年增加103天,年優良天數增幅居全國重點城市第一。在天幫忙及全市上下共同的努力下,今年1月1日至12月7日,成都市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235天,同比增加5天,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率70.1%,同比上升2.7個百分點,重汙染天數4天,同比減少12天;主要汙染物PM10、PM2.5濃度分別為80、49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別下降4.8%和5.8%。
據市大氣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圍繞「鐵腕治霾」,按照「一天一天地摳優良天、一微克一微克地摳細顆粒物濃度」要求,成都市不斷把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引向深入。在頂層設計方面,圍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用地結構調整等方面,編製成都市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為空氣品質持續改善提供了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全市各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發力,深入推進大氣汙染防治「650」工程。例如,市經信委在2018年度落後產能淘汰、運用信息化手段推進「散亂汙」工業企業整治、大整頓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等;市城管委完善揚塵常態化管控機制、目標考核及督察、搭建科學化信息化工地揚塵監控、建築垃圾運輸處置信息平臺等;市建委提升揚塵防治標準、動態精準管理工地揚塵、混凝土攪拌站綠色達標整治、加快推進裝配式建築等;市氣象局在精準預警預測等方面推動紮實有力。
同時,成都市還不斷深化對重點區域的精準管控,夏季持續開展夏季臭氧防控,冬季形成並實施《成都市2018-2019年藍天保衛戰冬季戰役方案》。
科技治霾社會監督
為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注入動力
隨著大氣汙染治理的深化,成都市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步入「深水區」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據介紹,下一步工作中,成都市將進一步強化科學治理保障,利用科技手段,為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注入動力。
「首先要按照管理『現狀、科研、對策、執行、評估』五步閉環工作法,進一步釐清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整體思路。通過更完善的監測網絡,將現狀分析清楚;依託科研力量,基於對數據的科學精準分析,與相關部門密切配合,把預測、預報和預警做到更精準。」該負責人表示。其次要不斷強化科技治霾保障,建立健全大氣汙染防治大數據應用決策管理系統,提升大氣汙染治理水平;結合第二次汙染源普查,全面梳理大氣汙染源排放清單;進一步完善生態監測網絡體系,提升預警預測水平。同時,積極推進「兩心一站」建設。
同時要以院士(專家)工作站為抓手,強化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汙染防治研究,不斷優化調整重點區域精準管控方案,強化管控措施辦法,做到綜合施策、分類施策。特別是以夏季臭氧、冬季霧霾防控為重點時段,深化細化精準管控措施研究,並抓好組織實施。「我們將緊緊圍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用地結構調整等方面,保持定力、科學作為、久久為功,切實全面做好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不斷提升百姓藍天幸福感。同時,我們歡迎廣大市民積極參與社會監督,及時糾正和舉報大氣環境違法行為,形成全社會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該負責人表示。
責任編輯: 白婉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