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在地廣物博的大中華,這一點體現得更加明顯,不同民族、不同地區都有著自己的風俗習慣,而在古代有些地區的習俗就十分神奇,而這種神奇的習俗就是有關於入土為安的。
土葬,歷來都不是唯一的入葬方式,傳統觀念之中一般認為人入土才會得以安息,而在有些地方則一反常規,要將人葬在高高的地方,這一種方式就是崖葬。在湘鄂渝黔等地方的陡峭險峻的巖隙中,經常會發現一具又一具漆灰色的巖棺,它們大多高懸與地面之上,高出地平線十米至數百米不等。
這些棺木就這樣靜靜立在這懸崖峭壁之中,常年隱於雲霧中,受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風吹雨淋還有日曬,仍舊完好,這究竟是怎們做到的呢?
最常聽說的就是懸棺,其實懸棺也是崖葬的一種,崖葬也是一種典型的露天葬,裝著人們屍體的棺材會被放在鑿出的山崖平臺上,或是在峭壁上鑿孔再打入木楔,再在木楔上放置棺材,相比前面說的方法,更為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將棺材放入天然巖洞之中。
崖葬的地點都是在懸崖之上的,操作難度比普通的土葬要更加困難的多,一不留神是會搭進去人命的,因此這種墓葬方式也不是普通人想用就能用的,畢竟這是一筆大工程,工程難度不僅高,還要花費很多錢,主要在當時的貴族中盛行,因為這些貴族有十足的資本。
崖葬這種習俗分布很廣,主要是集中在中國南方地區,其中福建、廣西、四川、湖南等地都有分布。這樣一種特殊葬俗,也被認為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蹟。在這些崖葬之中最為常見的棺木是船的形式,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在當地一些少數民族的心裡形狀如船的棺木就像是「魂舟」,舟船是一種死者返回老祖宗那裡去的工具。
在恩施州,有大量的崖葬痕跡,目前恩施州境內已經調查的崖葬墓就有38處,沒有被探索發現的應該還有不少。在這些墓之中,有的是單人葬,有的是群葬。將死者埋在自然洞隙的有21處,經過人工加工鑿成的洞有17處。
關於崖葬,最為讓人困惑的便是古時候人們是如何將這些沉重的木材以及陪葬品運送到懸崖之上的,這一直困擾著海內外各種研究學者。
令人備感神秘莫測,這便是中國古代神秘的懸棺。古人為何採用這種絕壁洞穴法來安葬亡靈?在科學並不發達的古代,又是採用何種方式將棺木安置到懸崖峭壁上的?
有的說法是懸棺靠近河流,木浮於水,那時候的人們利用水位漲幅,先用船將棺材運到事先看好的洞穴中,水位下降後,就形成了高聳的懸棺。這是其中最為常見的說法,但是有的學家認為,地質以及水位並不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因為懸棺等崖葬距地面還是很高的。
崖葬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大謎題,也是一種古文化遺存,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
結語崖葬這一習俗,聽著就覺得很神奇,沒有起重機,沒有吊車,那時候的人們到底是如何把屍體以及棺木還有葬品帶到懸崖之上的呢?難道真的有輕功存在嗎,人會飛簷走壁,無論猜測如何,在沒有科學依據的證明之前,一切也都是推測,而關於這些問題的真實答案還有待人們去探索。
現今,土地資源十分緊俏,土葬也早已改成了火葬,一塊墓地更是貴得令人咋舌,不少人戲謔死都死不起了,這一點無疑是當下喪葬一事上的困局。但看一些少數民族的做法,墓葬若不能在地上平面鋪開發展,向上疊加發展在日後也不失為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