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天上埋,崖葬懸棺,古人是如何送棺上懸崖峭壁的呢?

2020-12-18 填鴨說史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在地廣物博的大中華,這一點體現得更加明顯,不同民族、不同地區都有著自己的風俗習慣,而在古代有些地區的習俗就十分神奇,而這種神奇的習俗就是有關於入土為安的。

土葬,歷來都不是唯一的入葬方式,傳統觀念之中一般認為人入土才會得以安息,而在有些地方則一反常規,要將人葬在高高的地方,這一種方式就是崖葬。在湘鄂渝黔等地方的陡峭險峻的巖隙中,經常會發現一具又一具漆灰色的巖棺,它們大多高懸與地面之上,高出地平線十米至數百米不等。

這些棺木就這樣靜靜立在這懸崖峭壁之中,常年隱於雲霧中,受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風吹雨淋還有日曬,仍舊完好,這究竟是怎們做到的呢?

最常聽說的就是懸棺,其實懸棺也是崖葬的一種,崖葬也是一種典型的露天葬,裝著人們屍體的棺材會被放在鑿出的山崖平臺上,或是在峭壁上鑿孔再打入木楔,再在木楔上放置棺材,相比前面說的方法,更為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將棺材放入天然巖洞之中。

崖葬的地點都是在懸崖之上的,操作難度比普通的土葬要更加困難的多,一不留神是會搭進去人命的,因此這種墓葬方式也不是普通人想用就能用的,畢竟這是一筆大工程,工程難度不僅高,還要花費很多錢,主要在當時的貴族中盛行,因為這些貴族有十足的資本。

崖葬這種習俗分布很廣,主要是集中在中國南方地區,其中福建、廣西、四川、湖南等地都有分布。這樣一種特殊葬俗,也被認為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蹟。在這些崖葬之中最為常見的棺木是船的形式,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在當地一些少數民族的心裡形狀如船的棺木就像是「魂舟」,舟船是一種死者返回老祖宗那裡去的工具。

在恩施州,有大量的崖葬痕跡,目前恩施州境內已經調查的崖葬墓就有38處,沒有被探索發現的應該還有不少。在這些墓之中,有的是單人葬,有的是群葬。將死者埋在自然洞隙的有21處,經過人工加工鑿成的洞有17處。

關於崖葬,最為讓人困惑的便是古時候人們是如何將這些沉重的木材以及陪葬品運送到懸崖之上的,這一直困擾著海內外各種研究學者。

令人備感神秘莫測,這便是中國古代神秘的懸棺。古人為何採用這種絕壁洞穴法來安葬亡靈?在科學並不發達的古代,又是採用何種方式將棺木安置到懸崖峭壁上的?

有的說法是懸棺靠近河流,木浮於水,那時候的人們利用水位漲幅,先用船將棺材運到事先看好的洞穴中,水位下降後,就形成了高聳的懸棺。這是其中最為常見的說法,但是有的學家認為,地質以及水位並不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因為懸棺等崖葬距地面還是很高的。

崖葬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大謎題,也是一種古文化遺存,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

結語崖葬這一習俗,聽著就覺得很神奇,沒有起重機,沒有吊車,那時候的人們到底是如何把屍體以及棺木還有葬品帶到懸崖之上的呢?難道真的有輕功存在嗎,人會飛簷走壁,無論猜測如何,在沒有科學依據的證明之前,一切也都是推測,而關於這些問題的真實答案還有待人們去探索。

現今,土地資源十分緊俏,土葬也早已改成了火葬,一塊墓地更是貴得令人咋舌,不少人戲謔死都死不起了,這一點無疑是當下喪葬一事上的困局。但看一些少數民族的做法,墓葬若不能在地上平面鋪開發展,向上疊加發展在日後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相關焦點

  • 千年懸棺又出江湖!老祖宗是如何把懸棺懸起來的?
    懸棺,顧名思義就是建在懸崖峭壁之上的棺木,同土葬、火葬一樣,屬於崖葬,是喪葬形式的一種。其具體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在峭壁上開鑿洞穴把棺木放在洞裡,另一種是在懸崖上釘兩個木樁,然後把棺木放在木樁上。這種富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葬式,至今存在著許多令人無法解釋的謎團。
  • 僰人懸棺千古之謎:棺木如何上懸崖
    清乾隆年間的《珙縣誌》對當地的懸棺有這樣的記載:「昔僰蠻酋長與巖端鑿石椓釘,置棺其上,巖高百仞,下臨符江。」光緒年間的《興文縣誌》又云:「懸崖峭壁鑿巖為穴,置棺其中,重疊相望,今其棺尚有存者。有古籍記載大的巖洞「可容百餘人」。珙縣的懸棺距地表高度在18—80米之間,面對如此之高的懸棺,各位內心必然有種種疑問:懸棺的主人是誰?年代是多久?如何升置棺木?懸棺起源早,傳播途徑廣泛,加之僰人既無文字又無語言留存下來,因而珙縣懸棺主人也就眾說紛紜,各種學術觀點十多種,主流之說為以下三種觀點。此說認為懸棺主人為僰人,但僰人為歷史上外遷入川的百越人後裔。
  • 江西龍虎山崖上的懸棺,古人是如何放上去的?又為何這麼做
    不過這些未解之謎都是比較玄乎的,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是一個常規的未解之謎,那就是江西龍虎山的懸棺之謎。這個未解之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人們好奇古人是如何將懸棺放上去的?又為何要這麼做?接下來就了解一下江西龍虎山崖上的懸棺吧。
  • 神秘的寧武石門懸棺!棺材葬在懸崖的三個原因
    在我國有很多的殯葬方式,主要以土葬為主,除此之外還有吊棺葬、火葬等。我國的殯葬方式土葬就是將棺材和遺體一起埋到土中,懸棺葬則是一種特殊的殯葬方式,是在懸崖上挖個坑將棺材放進懸崖上的洞穴裡或木頭上,這也讓這種殯葬方式非常的危險,而火葬和土葬差不多,都是埋進土中,只不過火葬會將遺體先進行火化後在埋葬,從某種意義上說,土葬和火葬並沒有太多的區別。
  • 中國歷史上的七大懸棺之謎
    3、僰人懸棺僰人懸棺是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集中在麻塘壩和蘇麻灣兩地。以將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懸崖絕壁上為特徵。共保存有懸棺265具,是目前國內保存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中國的古建築學專家探討懸棺是用什麼方法放置到懸崖木樁上的?這種葬俗的民族文化內涵是什麼?
  • 中國古代奇特的葬式 揭秘千年懸棺之謎
    葬地的形勢各異,歸葬的個體方式也略有差別:或於崖壁鑿孔,椽木為樁,尺棺就置放在崖樁拓展出來的空間;或在約壁上開鑿石龕,屍棺置入龕內;或利用懸崖上的天然巖溝、巖墩、巖洞置放屍棺……人死了,要找個歸宿,要為失去靈魂的軀殼找一個妥當的安置辦法,從這個意義上講, 懸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樣平常。
  • 「懸棺」是什麼來頭?古人如何將棺材懸到峭壁上?一老農道破玄機
    大家好,我是您身邊的文學小使者小夢,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內容是:「懸棺」是什麼來頭?古人如何將棺材懸到峭壁上?一老農道破玄機 看過鬼吹燈的朋友想必知道巫峽棺山的劇情,但是有很多朋友覺得奇怪棺材為什麼不下葬?
  • 特大快訊:三峽驚現千年懸棺 棺內寶藏值千億
    但是在三峽那一帶卻有所不同,有著三峽懸棺這一說法,很多人都對三峽懸棺不了解。那麼,接下來,小編就來帶你了解什麼是三峽懸棺。三峽懸棺的分布之謎三峽懸棺,是古代巴人一種比較奇特的安葬方式。古代巴人去                                                                                         世後,選擇江河沿岸懸崖峭壁的半腰位置。
  • 重慶三峽懸棺之謎:誰放的?為啥?怎麼放的?
    :一為土坑葬;二為甕棺(罐)葬;三為崖葬墓。這些懸棺或崖葬是什麼時代的?它們屬於什麼人的葬俗?又因為有的懸棺或崖葬處在離水面60至100米的絕壁或絕壁的洞中,就使人們不禁要問,它們是怎樣被放置進去的?至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三峽流域懸棺出現的時間小三峽位於重慶市巫山縣境內,是長江支流大寧河風光最秀美的一段。這裡也散布著許多懸棺。
  • 江西龍虎山懸棺之謎,懸棺是怎麼放上去的
    一眼望去龍虎山陡峭石壁上的一座座崖墓呈現在我們眼前,相傳崖墓葬是古越、僚人獨特的一種喪葬形式,也是我國最古老歷史悠久的奇特葬法。江西龍虎山上面的懸棺距今已有2600年的歷史,不禁會讓人疑問道這些懸棺是如何放上去的呢?接下來呢就由小編為大家揭秘江西龍虎山懸棺之謎吧!
  • 松陽,最後的江南秘境,大石,玄妙的懸棺謎景,你莫要怕,古有吉言,棺材棺材,見者升官發財!
    崖葬是指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遺體的一種葬俗。這種「不得好死」的殯葬習俗一度讓現代人驚奇不已。崖葬也稱「懸棺葬」。這是露天葬的一種。不過這種崖葬習俗早在古代甌越民族中卻很盛行。《臨海水土志》對崖葬就已有記載。古越人有崖葬的習俗,這種習俗應視為江南多雨潮溼居住習慣的映射:活人居住乾躁點,可以避瘴癘、防風溼;死人住懸棺,可望延陰壽、保健康。現
  • 千古之謎 · 昭通(鎮雄)僰人懸棺!
    豆沙關(大關縣屬),河流迅急,峭壁鐵立,由高天而下深淵,巖疆也,巖際有棺累累,路人且睨且指,傳為僰人古蹟……」據當地人介紹,1951年鹽津人王興明曾上到山崖上拋下5—6具棺材,棺內有人骨、土黃色花紋的服飾及絲織品等。顯而易見,在隨後的歷史歲月中,豆沙關的懸棺僅留下了四分之一。
  • 懸棺前堆滿紙幣 驚人真相:三峽懸棺的千古之謎
    三峽懸棺,是古代巴人的一種安葬方式。古人去世後,選擇江河沿岸懸崖峭壁的半腰位置,一般     原標題:懸棺前堆滿紙幣 驚人真相:三峽懸棺的千古之謎     9月5日,湖北省秭歸縣,屈原故裡景區屈原祠內,秭歸兵書寶劍峽戰國時期懸棺葬展示廳內,懸棺上遊客投放的人民幣一大堆。
  • 巖葬:傳承了千年的懸棺文化,卻成了現在的未解之謎
    那時候不解,指著山腰上問大人們:棺材不應該是埋在墳地裡嗎?為什麼要放在巖石下面呢?大人們都說,放在那裡是為了讓棺材淋不到雨。埋在地下也淋不到啊,這不是自相矛盾嗎?直到長大以後才知道,原來這也是喪葬的一種方式。電影《霸王卸甲》裡說,山腰上有好穴,把先人的棺材葬在此處,後人必然會升官發財。
  • 鎮雄大灣曾經有懸棺!
    豆沙關(大關縣屬),河流迅急,峭壁鐵立,由高天而下深淵,巖疆也,巖際有棺累累,路人且睨且指,傳為僰人古蹟……」據當地人介紹,1951年鹽津人王興明曾上到山崖上拋下5—6具棺材,棺內有人骨、土黃色花紋的服飾及絲織品等。顯而易見,在隨後的歷史歲月中,豆沙關的懸棺僅留下了四分之一。
  • 盤點中國的「懸棺墓葬」景點,看看這些棺材都是如何運到懸崖上的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這種新奇的墓葬形式也逐漸被開發,成為了各地旅遊業的「亮點」,吸引了無數獵奇的遊客前來觀看這一奇景,那麼中國的懸棺景點到底都有哪些呢?院長將帶你一探究竟。龍虎山懸棺懸崖上布滿了各式的巖洞,裡面有一百多座25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巖墓懸棺,其葬位高度為20至50米。從瀘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可隱約望見洞口或釘木樁,或封木板。
  • 僰人懸棺 一個消失在歷史深處的神秘部族背影
    幾十年來,研究人員發現,清朝乾隆年間的《珙縣誌》曾對當地的懸棺有這樣的記載:「昔僰蠻酋長與巖端鑿石椓釘,置棺其上,巖高百仞,下臨符江。」僰人,的確是川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2000多年前的《呂氏春秋》中就曾見僰人一詞,《華陽國志》也記載僰道縣「本有僰人」,再到唐宋元明,都有川南僰人的記載。學者們結合歷史文獻和地方志進行研究,認為珙縣懸棺的主人應該就是宜賓土著居民——僰人。
  • 小三峽懸棺峭壁一夢千年(圖)
    大寧河上有一三處相連的狹谷,稱為小三峽,即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的總稱。中新社發楊樹海攝 泛舟小三峽,抬頭仰望諸峰峭拔陡險,巖壁光滑平展,在離巖底大寧河面約百米高的絕壁縫隙裡,幾具經風雨浸蝕、鐵灰色的棺木隱約可見。 如此安然靜躺在山崖與河道平行的天然巖石層理縫隙中、任腳下河水潺潺而過的,就是被稱為世界文化史上一大奇觀的小三峽懸棺,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
  • 道教的聖地龍虎山,曾經懸賞百萬破解「千年懸棺之謎」,至今無解
    1978年考古人員邀請當地擅長攀巖、手勁大的年輕人,用繩索蕩進洞內,取出一些文物,1979年,江西的考古人員用吊籃和梯子爬上了懸崖峭壁上的洞穴,解開了千百年來困惑人們的謎團,洞中沒有任何絕密書籍、金銀珠寶,而是一套棺材,這幾百個鑲嵌在懸崖峭壁上,緊密相連的洞窟是一種崖墓群,這也是崖墓群,是中國古代一種奇特的葬俗,由於它極具神話色彩,被譽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龍虎山這個崖墓群被稱為崖墓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