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人的傳統認知裡,「購物天堂」「金融之都」大多指的是香港、上海、巴黎、新加坡或是東京。但今年6月,一個重磅消息讓大家將目光都聚集在南海之珠海南島上。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後,海南將從貿易自由便利、投資自由便利、稅收制度、運輸政策等多方面構建起自由貿易港政策制度體系。
最近一段時間來,香港因反修例而引發的持續動蕩,令當地經濟遭遇重創。隨著內地深圳、上海等大城市的迅速發展,加之內生動力乏力,加劇了香港的緊迫感、焦慮感。此次中央政策一出,《方案》當中不少措施,被網友解讀為是要海南來取代香港的某些經濟功能,更有甚者提出海南自貿港未來要全面取代香港金融地位。
事實上,從中國經濟大環境上來看,香港作為國際資本市場中心、金融中心,是全球資本進入中國的跳板。此外,在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下背景下,每個區域將分工合作,東莞強大的製造業以及完善的產業鏈,並與香港合作開發建設東莞濱海灣地區,集聚高端製造業總部、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基地,可見有了莞深的加持,「香港+深圳+東莞」這一組合,具有世界最完整的製造體系,將會獲得更廣闊的發展。
01、免稅額度提高,軟環境配套亟需提升
香港之所以能成為購物天堂,一個關鍵原因是香港實施典型的零關稅政策,除了酒類、菸草等特殊產品,其他進口貨物都不設關稅或非關稅壁壘,豐富了優惠商品的組合。
今年以來,因疫情影響,香港免稅行業受到極大衝擊,赴港旅遊的內地遊客急劇減少。與此同時,海南多家免稅店受到的影響卻相對較小。央視網報導顯示,3月底海南免稅店主要業務指標已經恢復到了去年同期八成左右。另外,海南多家免稅店也確實在最近幾個月連續推出多個折扣力度較大的活動,吸引了不少消費者。
如今新政發布後,海南島旅客免稅購物額度限額為每人每次將調整為10萬元。
從目前來看,新《方案》中的多項設計,正是有利於海南免稅行業做出品牌效應,從而讓海南更好逛。
不過,僅僅是因為免稅額度提高,香港的金融位置就會被取代?
把海南與香港作橫向對比,可明顯感到兩者的差異。
海南的人口和香港差別不大,但面積是香港的13倍,人均GDP幾乎只有香港的七分之一。 在6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上,官方也對此進行了解釋,從歷史數據來看,受制於品類限制、行郵稅門檻等,雖然目前免稅額度為3萬,但2019年人均客單價僅為3544元左右,較額度上限差距較大。
此外,本次方案表示2025年全島封關以後,除了極少數產品外,其他都沒有進口關稅。而全島封關之前(2025年之前),生產資料、原輔料、交通工具、島內居民的消費品這四類物品通過清單管理免關稅。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不僅僅是離島免稅的問題,它與購物環境、服務品質乃至基礎設施的建設都有直接關係,而這方面海南目前還是欠缺的。」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說,和香港等地相比,海南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營造方面,特別是在服務品質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認為,國際上離島免稅一類的政策多為輔助而非主導。從長遠看,海南能否獲得可持續的發展空間,更多地取決於海南在營造綜合性的軟環境和硬環境方面有多大作為,以及如何作為。
02、發展方向不同,互補大於競爭
目前,國家大陸地區還沒有自由貿易港,此次海南提出要建設自由貿易港,實行「非禁即入」、除了極少數產品外,貨物貿易零關稅、在旅遊、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三大產業上大幅減少市場準入等,但這不是意味著未來的海南會替代現在香港的一部分功能和地位。
「海南也不可能複製香港模式」,海南省開放型經濟研究院院長、海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世傑表示,香港是靠轉口貿易起家發展起來的,而黨中央的文件中明確提出了,海南不以轉口貿易和加工製造為重點,而要發展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因此兩者之間的互補性、協同性要大於競爭性,甚至香港可以作為海南發展離岸貿易和高新技術的依託點之一。
實際上,香港和海南自貿港各有各的優勢。香港主要優勢是資金自由兌換和出入境,以及可以做空對衝。海南自貿港加速金融市場開放,政策與以前相比大大放寬,外資可以在內地設獨資的基金、證券公司,外資持股比例上限也放開了。
目前香港依舊是國際上認可度最高的經濟自由區,加拿大智庫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發表《世界經濟自由度2019年度報告》,再次將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與新加坡並列首位。
香港特區發言人說,特區政府將竭力鞏固香港固有的體制優勢,包括優良的法治傳統、自由的貿易和投資制度、簡單低稅制、良好的營商環境,以及高效的政府。這些優勢提供了一個有利環境,讓企業蓬勃發展,讓整體經濟持續繁榮發展。
譬如就海南島而言,還不具備香港擁有的獨立關稅區優勢,也不具備香港的監管透明度和資金自由流動。香港作為一個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在中企海外融資、離岸人民幣業務等方面有獨特的優勢。
在6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也明確表示,「香港是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被眾多的國際機構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海南自由貿易港與香港的定位不同,重點發展產業也不同,互補大於競爭。
在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林念修表示除了要學習借鑑先進經驗,同時強調,更要充分發揮海南自然資源豐富、地理位置獨特以及背靠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和腹地經濟的優勢,重點突出貿易和投資自由便利,他表示要「聚焦發展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培育具有海南特色的合作競爭新優勢,為全球自由貿易港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03、深莞加持,角色獨特不可替代
去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出臺,將香港定位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這份文件中提及香港102次,澳門90次,廣州41次,深圳39次,體現出香港在大灣區的核心地位。
實際上,香港國際化開放程度高、地理區位優勢好、交通物流便利,生產要素和人才可以快速流通,營商環境一流,科研水準高,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成長條件。香港在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的基礎設施方面名列第一,尤其在人工智慧、生物科技領域表現最為出色。根據2018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行榜,香港力壓新加坡、東京,成為全球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也為香港的發展帶來難能可貴的機遇,土地匱乏、人力成本高等問題制約了香港新型企業的成長。香港的短板恰好是周邊深圳、東莞的優勢。目前,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成為港澳青年北上創業的沃土,其中東莞就吸納了近40項目落戶廣東東莞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
香港、深圳、東莞之間已經形成相對穩定的三角關係,三個城市的協同、三種產業間的協同。騰訊馬化騰也說,很多智能製造、研發在深圳,製造在東莞或者在深圳周邊。這種模式已經非常成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中提到,以深圳、東莞為核心在珠江東岸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等世界級先進位造業產業集群。支持東莞與香港合作開發建設東莞濱海灣地區,集聚高端製造業總部、發展現代服務業,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基地。
國家支持東莞與香港合作開發建設濱海灣新區,香港城市大學在東莞松山湖高新區建設第二校區,培養人才。東莞正好可以彌補香港在製造領域的短板。在智能製造領域, 東莞製造產業配套完善、創新成果轉化能力強,莞港在科技產業化合作方面具有廣闊前景。
可以預見,海南作為自由貿易港短期內是沒辦法和香港看齊的,但是海南的特色也非常明顯,地域面積、海域面積非常廣,產業發展的空間和潛能都非常的大,無論是熱帶島嶼資源、優質的生態壞境等等,都是香港所不具備的,國家的定位也明確了兩者錯位發展,那就是「定位不同,重點發展產業也不同,互補大於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