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部分藥店處方藥無單也賣
專家指出自我藥療習慣給用藥埋下很大隱患提醒市民注意用藥安全
本報記者饒潔
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有關通知,從2006年1月1日起,處方藥雙軌制宣告結束,包括注射劑、抗病毒藥、腫瘤治療藥等11類藥品,必須憑處方銷售,否則就會取消藥店經營處方藥的資格。但記者近日在我市部分藥店走訪發現,我市部分藥店並沒有完全按要求執行,多採取的是登記制。而深入採訪後記者發現,一紙限令推行,事情本身卻遠沒有那麼簡單。
藥店稱限售令執行難
在一間藥店,記者提出購買一盒「心通」,銷售人員沒問有沒有處方,而是問之前有沒有吃過,記者說沒有,對方明確表示不能賣,並建議記者去醫院找醫生先看看,如果吃過就可以,但需要登記一下。在景田一間藥店,記者提出購買「阿莫西林」,對方也沒有要求出示處方,只要求先登記再購買抗生素。在景田另一間小藥店,記者說感冒了,想買點「頭孢」,工作人員想也沒想就給記者拿了一盒山東某藥廠生產的頭孢拉定,也沒有索要處方。記者走訪我市多家藥店發現,實行登記制是我市目前大部分藥店對憑處方銷售藥品的變通做法,因為醫院處方出不來,不賣市民又不幹,只好先登記後便於跟蹤。一些藥店負責人表示,一些常用處方藥有便民性質,完全憑處方銷售根本不可能,而且市民也不願登記,要真正執行很難。有顧客一聽要處方,就說:「要處方,不如到醫院去,何必再到你們藥房來。」
對於這一狀況,市藥監局市場流通處負責人坦言,「國家推行藥品分類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市民合理、安全用藥,大方向是對的。限售令是國家制定的政策,我們肯定尊重並盡力執行。」但他隨後也表示,鑑於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滯後導致的處方外流等問題,藥品分類管理實施存在較大障礙。而深圳共有約6000家藥店,監管起來難度也非常大。
有專家指出,自我藥療習慣給用藥埋下很大隱患,尤其是抗生素類藥品,現在市民亟待解決購藥習慣和購藥安全之間的矛盾,要注意購藥用藥安全。
藥店利潤將大幅收窄
記者還了解到,處方藥一旦嚴格「限售」,將讓藥店遭遇不小的寒流。
深圳一家連鎖藥店總經理預言,由於憑處方購藥開始執行1個多月,加之很多老百姓對此政策不清楚,目前還難以估計有多大影響,但從2004年7月1日起執行的抗菌藥限售來看,可以肯定此次新政對藥店會有一定影響,藥店利潤空間將進一步變窄。據他介紹,在今年起開始實施的處方藥限售藥品目錄中,該公司經營的品種約有近百種,加上2004年限售的抗菌藥物,共有近200個品種,近450個品規,佔到公司經營處方藥品規總數的27%。
深圳另一間連鎖藥店經理也坦言,頻繁降價已將利潤拉低,在醫藥沒有分家的情況下,醫院處方難以到藥店,再面對處方藥限售令,部分藥店銷售額要下降30%,恐怕沒得做了。因為限售的11類藥品中抗生素、抗病毒藥物、腫瘤治療藥物等是藥店主要利潤來源之一,其中,腫瘤藥物雖然買的消費者不多,但單量很大,許多消費者一買就是幾千元。
一間藥店營業員還告訴記者,現在很多醫院開具的處方單在藥店經常會買不到藥。醫院實行招標採購,一些新藥一旦中標,只有到醫院才能買到。對於這一現象,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於處方藥銷售渠道在醫院,藥店佔比重不大,於是很多藥品生產企業為維持產品高售價,就控制渠道,不向藥品零售企業供貨,甚至不讓批發企業向零售藥店供貨,使得藥店出現「沒藥可賣」境地,吃啞巴虧。
有藥店開始對處方藥降價
限售令雖然在深遭遇尷尬,但對於藥品分類管理,我市各大藥店並不敢忽視,正謀求出路,儘可能將未來的影響降到最低。一致藥店負責人談到,雙軌製取消是鐵的政策。公司在經營藥品品種和數量上,做了必要的調整,在確保這些單軌制處方藥種類齊全的前提下,減少每種類別品規數量,降低門店庫存,同時加大非處方藥及其他類別處方藥的品種、數量,逐漸弱化這些限售處方藥對公司銷售的影響。
深圳中聯大藥房負責人也表示,藥店要做一些轉變,今後會多元化經營,弱化主營業務。萬澤藥店的一位經理也表示,會逐漸加大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的銷售。與此同時,也有不少藥店開始在處方藥價格上做文章,以吸引患者拿處方購買。
不過對藥店來說,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政府在解決處方來源方面有切實措施,確保醫院處方能合理流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藥品分類管理,方便顧客購藥。一位不願具名的醫藥商業專家對記者表示,藥品分類管理是涉及藥品監督管理、醫療衛生體制、醫療保險制度等方面的系統工程,只有解決了這些根本問題,與藥品分類管理相配套,限售令才能在深圳真正實行起來。
作者:記者饒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