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提升百姓幸福感
昌吉新聞網記者 朱蓓蓓
今年以來,自治州新一批「訪惠聚」駐村(社區)幹部聚焦總目標,接過「民生接力棒」,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各族群眾所思所盼所需,總結好的經驗和做法,幫助各族群眾排憂解難,努力讓各族群眾民生不斷有新改善。
抓好精準扶貧項目、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職業技能培訓,改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條件,建設雙語幼兒園……截至目前,我州各「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共投入資金6.5億元,協調引入各類項目611個,引入中小微企業69家,引導成立農牧民專業合作社308個,幫助發展庭院經濟9758戶,幫助2.2萬餘名群眾就業,幫助各族群眾解決「三就」「兩保」「六通」「一安居」等一大批實際問題,解決了五保戶、貧困戶、「四老」人員生活困難和群眾住房、出行、飲水等問題,先後為群眾辦實事好事8783件,幫助解決就醫就學困難3657件。各「訪惠聚」駐村(社區)工作隊持續不斷地落實惠民政策、拓寬致富門路、推進脫貧攻堅、辦好實事好事,把各項惠民政策變成了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際成果。
普惠於民民生改善聚民心
今年年初以來,我州黨委宣傳部駐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大南溝鄉南溝村工作隊梳理出了維護穩定、道路修建、住房改造等符合南溝村實際的17個發展項目。目前,總投資600萬元長15公裡的村巷道柏油路硬化項目、30萬元補貼青疙瘩接羔點人住暖房項目、35萬元村文化室圍欄及維穩硬隔離建設項目、村集體入股分紅扶貧30萬元的養馬合作社圈舍修建項目、200餘萬元的智慧新農村無線網絡全覆蓋項目都已竣工。這些項目的實施,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為全村48戶貧困戶脫貧打好了良好的基礎,鼓舞了村「兩委」幹部幹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更讓廣大牧民看到了希望,增強了致富的信心。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這曾是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東城鎮沙吾倫村村民出行的真實寫照。為了改善村莊基礎設施條件,州財政局駐沙吾倫村工作隊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協調資金240萬元,硬化道路7公裡、修建綠化帶3公裡、防護圍欄5公裡、整治庭院環境70戶。沙吾倫村美了,村莊整潔、綠樹成蔭。暑假期間,沙吾倫村的大學生回到村裡,他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裡發照片、說感言,讚美家鄉舊貌換新顏。
呼圖壁縣財政局駐五工臺鎮林場村工作隊由派出單位協調積極爭取了200萬元項目資金,對大戈壁河水加壓滴灌池、近千畝的滴灌帶和3.5公裡防滲渠進行了改造,解決了林場村耕地缺水的狀況。工作隊還先後投入7萬元配套資金,對林場村三橫五縱8條村級巷道進行硬化改造,徹底改變了林場村雨天道路泥濘不堪、村民出行難的問題,不僅將每條路修到了村民家門口,更修到了村民們的心坎上。
各級黨組織和駐村工作隊牢固樹立民生是最大的民心的理念,落實各項惠民政策。為了推動惠民工程實施,由州「訪惠聚」辦公室牽頭,聯合州財政、發改、審計等16個部門出臺了《昌吉州落實自治區村級惠民生項目有關優惠政策的實施方案(試行)》,對工程建設中涉及7個環節的各項手續給予簡化和優先辦理,對50餘項費用給予最大程度的減免。一批批項目建成不僅加快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步伐,同時促進了村級各項事業的發展,惠民生項目成了「訪惠聚」駐村工作的好抓手,成為凝聚民心的「連心橋」。
問計於民全面幫扶助增收
從走進農村的第一天開始,自治州各「訪惠聚」駐村工作隊便聚村頭、進地頭、坐炕頭,迅速融入農村,懷著真情傾聽訴求,從事關百姓生活來源的農牧業生產入手,幫助群眾想點子、找出路,迅速與群眾打成一片,促進農牧業生產邁上新臺階,順利打開了「訪惠聚」駐村工作的局面。
吉木薩爾縣三臺鎮喇嘛昭村位于吉木薩爾縣南部山區,離縣城66公裡,近年來,因農牧民文化水平不高,農田管理不當,導致每年海棠果樹遭受黑頭病、病蟲害等,嚴重影響了果品銷售的價格和品質,村民們對海棠果種植信心不足。
州農機局駐喇嘛昭村工作隊發揮自身優勢,把傳授技術作為重要工作來做,在村裡開辦農機、林果業等培訓班,教授機械和果樹管理相關知識。工作隊每天在田間地頭手把手教村民如何栽培、施肥、修剪、噴藥等。工作隊的真情讓農牧民群眾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喇嘛昭村牧民艾山拜克·布蘭汗說:「以前我們不懂林果技術,以為果樹不需要修剪,雖然海棠果樹長得很茂盛,產量卻一年不如一年。工作隊來了以後,給我們講解嫁接技術,還到現場挨家挨戶給我們教果樹管理,我對增收越來越有信心了。」
金秋時節,一輛又一輛大卡車停在了阜康市城關鎮頭工中心村的晚熟西紅柿地旁,農民們正一筐筐地把西紅柿裝上車。正在裝車的種植戶陶紅亮說:「往年這個時候,我們就怕大田地的西紅柿爛在地裡賣不出去。今年,駐村工作隊幫我們聯繫到了河南鄭州市的經銷商,收購價每公斤2元左右,這個忙幫到點子上了。」
阜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駐城關鎮頭工中心村工作隊入駐以來,把重點工作都放在改善民生辦好實事上來。了解到全村4500畝耕地因水利基礎設施設計不配套,渠道過長、滲漏嚴重,導致千畝大田的農作物滴不好、滴不透,造成農戶減產、減收的情況,駐村工作隊多次同村「兩委」班子、村民代表一起商議解決方案,確保耕地資源不浪費。經過積極爭取、多方協調,工作隊幫村裡籌集資金75萬元,對4500畝耕地滴灌工程實施了全面提升改造。
問需於民促進就業送春風
今年3月,在昌吉公路管理局「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博斯塘鄉阿克卓勒村成立了金橋勞務派遣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是博斯坦鄉第一家正規企業。昌吉公路管理局依託行業臨時用工政策,大力支持轉移就業,其範圍輻射到了博斯坦鄉全鄉牧民群眾。截至目前,已組織輸送了約80名牧民群眾前往養護站、收費站、服務區從事公路養護、衛生保潔、廚師等工作。
阿克卓勒村村民傑恩斯別克在工作隊的幫助下,已經在養護站就業第二個年頭。傑恩斯別克對筆者說:「去年是在奇臺縣分局的五馬場養護站,今年我們一家在呼圖壁養護站工作,每月收入6000元。感謝黨的好政策。」
州經濟和信息化工作委員會駐木壘哈薩克自治縣雀仁鄉正格勒得村工作隊整合4家養殖合作社,實施畜產品深加工項目,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帶動群眾就業,協調修建600平方米漁具加工車間、民族刺繡車間,在家門口解決了206名婦女就業問題。同時,工作隊還協調中石油、藍山屯河等大企業來村裡招工,成功轉移就業42名富餘勞動力。
據州「訪惠聚」駐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統計,截至目前,全州各駐村(社區)工作隊開展家政服務、駕駛、烹飪、刺繡等實用技能培訓2303場次,培訓農牧民10.3萬餘人次,幫助2.2萬餘名群眾就業,帶動342戶、898人實現脫貧。
教育惠民圓寒門學子求學夢
「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不讓一戶脫貧戶因學返貧」。各工作隊開出多種「藥方」,大力幫扶貧困學生。
近日,奇臺縣坎爾孜鄉東坎爾孜村的20名大學生每人拿到了本村「藍馬甲」愛心基金會1000元的愛心捐贈款。
今年7月以來,東坎爾孜村喜報頻傳,村裡7名學生被大學錄取。這批學生有些家境貧寒,有些在求學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在州工商局駐村工作隊的倡議下,坎爾孜節水器材專業合作社和絲路羊毛毯加工專業合作社兩家愛心企業分別捐贈10000元和5000元助學金。在他們的帶動下,東坎爾孜村「藍馬甲」志願隊的隊員們也紛紛慷慨解囊,支持設立愛心基金。截至目前,東坎爾孜村「藍馬甲」愛心基金會收到捐贈款20000餘元,基金將專門用於大病、意外、貧困家庭子女入學等。
近日,瑪納斯縣旱卡子灘鄉十戶窯子村的大學生巴麗江的家中迎來了一群特殊客人,縣委辦公室駐十戶窯子村「訪惠聚」駐村工作隊與婦聯、紅十字會幹部一起來到她家中,為她送來了助學金,幫助她繼續完成學業。
「如果不是工作隊的話,我就要失學了。」收到助學金的巴麗江感動得熱淚盈眶。
據了解,巴麗江的父母由於身體不好,長期服用藥物花費較大,她目前正在上大學,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困難。駐村工作隊了解情況後,將籌集的6000元助學金交到巴麗江手中,鼓勵她好好學習,完成學業。
針對牧民忙於放牧,無暇照顧和輔導孩子的實際,兵團第十二師三坪農場駐昌吉市阿什裡鄉阿什裡村工作隊在文化室開辦了「學生小課堂」作業輔導班,由工作隊隊員充當「看護員」「輔導員」,為他們輔導作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一個個溫暖瞬間、一張張幸福笑臉,彰顯了自治州各「訪惠聚」駐村(社區)工作隊扎紮實實幹事的決心和各族群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期待。民生改善之路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在各「訪惠聚」駐村(社區)工作隊的努力下,各族群眾將在幸福康莊大道上昂首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