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是改善城鎮環境的穩固「起跳板」,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力「催化劑」,更是一場「謀定而後動」的民生硬仗,不斷提升著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自2016年12月起,前進街道著手依實情、謀規劃,全面啟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歷經一年左右的時間,40類大項目有機更新了前進面貌,於10月下旬接受省級檢驗。多方參與、多措並舉的城鎮環境提升硬仗即將收穫滿筐的碩果,受益者無非是生活、工作在前進的人民群眾。「這些年,前進的變化看在眼裡,也記在心裡,自己的家變得更美更靚了。」臨江村村民沈建琴笑著說道。
整治有「良方」拼了勁「提升」
自前進街道開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以來,街道城管科等各部門,與施工單位集思廣益,想新招、出實策,夯實基礎、保持優勢。
在前進,「5+2」「白+黑」的工作模式已成了常態化。這一份工作精神仍繼續保持著,「那些離家較近的,來得早、回去得晚,盯梢各個細節,想方設法站好『管理崗』。」
據城市管理科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近段時間,每每到了晚上七八點的時候,微信工作群就特別「活躍」,點開一看是「戰友」傳來的「前方戰線」最新情況,清除牛皮癬、監督清掃農貿市場衛生……但凡是起到扮靚城鎮整體形象的工作,全是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中心直路整治前後對比圖
「線亂拉」整治前後對比圖
最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一場如火如荼推進的城鎮環境提升硬仗中,前進街道為每一個項目配備了「雙重保姆」,一個是負責項目進度和協調的項目專員,一個是負責項目質量和安全的項目監管員,由他們把項目推進過程中的問題匯集到一個點、一個小組內部協調解決。分工明確,有針對性地了解、協調項目推進的方方面面,集鎮環境面貌整體向好的同時,也凸顯了前進加速度與釘釘子精神。
當然,針對「道亂佔」「車亂開」等極易反彈的秩序「亂象」,前進集鎮也有一支專門的隊伍——集鎮中隊,用來有效規避此等不良行為。在現階段,他們更是加大了巡查力度,反覆來回檢查,並輔以勸導教育手段,確保集鎮及周邊區域保持秩序井然的良好狀態。
據了解,前進街道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硬仗是由大大小小的「局部戰役」所組合而成的,比方說集鎮立面整治、背街小巷治理、道路修建、景觀提升等,且每一場都有針對性的措施來「突圍」。
以背街小巷治理為例,部分隱匿於「陰影地帶」的違章建築有些長達二十餘年,「前頭看上去是飯店,哪知道後頭『別有洞天』,用彩鋼棚搭建的臨時倉儲、臨時廚房不計其數,」前進街道相關工作人員說道,基於部分商戶、農戶對這些違章建築「日久生情」,要求他們配合拆違的工作並不好做,一遍、兩遍、三遍……甚至是在一個月的時間內,隔天上門做工作的都有存在。
如何打破僵局,用以加速推進拆違工作,騰空城鎮後續建設改造空間,在常態化工作模式與創新工作模式「八邊六聯」的引領下,兩個月左右的時間,背街小巷褪去了「陰暗」的「外衣」,換上了「亮堂」的「新衣」。
整治加速度,集鎮展新貌,群眾笑開顏。「現在在這裡做點生意,環境也好,感覺檔次都提升了不少。」在集鎮區域停車場南側經營小本生意的王先生這樣說道。接下來,街道仍將以高標準、高要求加壓於己,修一修細枝末節,掃一掃邊邊角角,以更美更優的姿態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群眾來「誇讚」 留住了「鄉情」
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不是大刀闊斧地拆,也不是千篇一律地改,而是結合地方特色,有謀劃、有條理、有亮點地做好群眾幸福感與獲得感提升的這篇大文章。
然而,這篇大文章的撰寫卻並不容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歸根結底是群眾對整治行動的不理解。針對這一難題,前進街道多措並舉,一方面組織志願者在集鎮「繁華地帶」向來往群眾發放有關城鎮整體形象的倡議書等;另一方面,各攻堅小組有效聯動,鐵腕治理「三亂」等問題,比如與文衛環境整治專項組合作,共發放告知書350餘份,籤訂門前三包協議224份,清理非公路標牌20餘塊。不僅如此,更有群眾回味「往事」,進而誇讚整治行動的。「那時候把我家堆在弄堂裡的柴火給拿走了,說是為了小區整體的環境衛生考慮,當然是不情願的,以前都是靠柴火做飯,有感情啊,哪捨得扔!」三豐安置小區不少居民說起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新鮮事」時,忍不住笑出了聲。相比之下,如今的前進新貌讓他們倍感舒心,更有種置身於大城市的感覺。
通過剛柔並存的方式來化解群眾心中的「愁」「憂」,無疑是起到了添彩的作用。當然,潤色1.2平方公裡規劃整治區域的還要數別出心裁的牆畫設計,細到沿河的泵房也沾了點「洋氣」元素,與綠化帶相得益彰的向日葵更是增添了一抹亮色。在前進集鎮中心區域,這樣的牆繪還有十餘處。通過對部分主次道路口、商貿過渡點和小區生態公園周邊牆面的美化,集鎮面貌短板的「犄角旮旯」,由黯淡重新煥發出了靚麗。
城鄉結合部的升級,且帶點兒現代化城市氣息,這是前進人看在眼裡的神奇變化。
如今,不論是老前進人,還是新前進人,比一比自己家園的今昔模樣,誇一誇新家園的靚麗,已成了他們的「美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