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上班族每天都要打卡,並以此來決定當月的考勤。一旦遲到,就會被單位警告、罰款,嚴重者甚至會被辭退。不過,你可曾想過在交通、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官員們在上班時怎樣打卡?遲到會受到怎樣懲罰?
我們經常能在影視作品中聽到「上朝點個卯」,「點卯」兩個字裡透露出一個信息,上朝議事的時間基本在卯時,相當於現在的清晨五點至七點之間。對於皇帝來說,住在宮內上朝時要走的路不會很多,但對於住在宮外的大臣來說,為了準時上朝不得不早起出門摸黑進宮,並且大臣一般要在寅時到達午門外等候覲見(三點至五點),想像一下古代做個官員還真不容易。
明朝時,曾有位官員為了上班不遲到,摸黑進宮不慎丟掉性命。當時,正值冬季天冷路滑,官員的家距離皇宮也比較遠,因為害怕「點卯」遲到一路小跑,但因路滑不慎掉入御河,冰冷的河水、厚重的官服讓他無法自救,最終釀成慘劇。
古代官員有著一套規定需嚴格奉行,其中就有「清、慎、勤」原則,其中「勤」指的是努力工作,按時上班下班。歷朝對於官員遲到的懲治非常嚴苛,處罰措施可謂五花八門。
唐玄宗時期:「文武官朝參,無故不到者,奪一季祿」。
唐肅宗時期:「朝參官無故不到,奪一月俸」。
唐文宗時期:「文武常參官,朝參不到,據料錢多少每貫罰二十五文」。
與此同時,唐律中還規定:「曠工滿35天判處有期徒刑1年,倘若是軍事重鎮或邊境地區工作的官員,還要罪加一等」。可見,唐朝對於官員遲到或擅離職守有著很嚴苛的處罰措施。
明朝時處罰更為嚴苛,官員缺勤1天處笞20小板,每滿3天罪加一等,如達到20天要被杖打100大板。
清朝乾隆時期,曾有一個翰林因連日缺勤,被下旨革職留任。
不過,古代上朝時如果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朝會時間不會很長。退朝後,官員需回到自己的崗位繼續開展工作。清朝時,規定官員春夏季四點下班,秋冬季三點下班,基本與今天8小時工作制差不多。
由此可見,每個朝代的「上班族」都很辛酸,都要面臨著「遲到毀一切」。那麼,我們該如何規避上班遲到呢?
作為地鐵一族,尤其是北上廣深的地鐵一族,每天早晚高峰期地鐵換乘可謂是痛中之痛。「超近道」為用戶提供了離出站口最近的屏蔽門號,再結合同一條線路的地鐵屏蔽門編號一致這個規律,你就可以上車前查一查換乘站出口對應的屏蔽門號,從而選擇相同編號的屏蔽門上車,下車時便可快速換乘、出站。
「超近道」通過技術手段,為用戶提供所有地鐵站的廁所信息。想上廁所不知道哪站有?輕輕一點,一查便知,「超近道」帶你來一場地鐵廁所革命!
「超近道」為用戶提供了全國21個城市所有地鐵站的首末班車時間,出門前查一查,再也不用擔心錯過末班車。
有了「超近道」,幹什麼都快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