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扎出板凳龍!福州這位匠人,復活了糊紙技藝

2021-02-08 福州晚報


陳進平和他的糊紙班

這幾天迎來了

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刻

——為福清市龍高半島的村莊製作板凳龍


陳進平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福州市糊紙技藝傳承人

30多年來,他痴迷糊紙技藝

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創新

復活了一度消失的糊紙技藝

他製作的板凳龍栩栩如生

深受龍高半島群眾喜愛

作品還遠銷日本、新加坡等國家


▲陳進平正在製作板凳龍骨架


近日,福州晚報記者來到福清市沙浦鎮官廳村。見到陳進平時,他正戴著眼鏡,坐在工作檯上,拿出紙張,經剪、貼、拼、扎等動作後,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紙人就出現在記者眼前。

他說,舞板凳龍是福清龍高半島最具特色的傳統民間習俗,板凳龍由「龍頭」「龍身」「龍尾」等組成,其中「龍頭」「龍尾」製作需要糊紙技藝。每年農曆九月、十月,龍高半島一帶的村子都會找他製作板凳龍。


▲陳進平和他的糊紙班製作的板凳龍


  1986年退伍回鄉的陳進平,因同鄉的一次委託,開始了糊紙技藝的鑽研。

「當時糊紙藝人一度消失,我受父輩影響,從小就熱愛繪畫,於是抱著試試的想法,幫老鄉製作。」陳進平靠著自身的美術功底加上參閱古法,做出第一件糊紙作品。


他說,糊紙是將紙黏糊到竹子綁紮成的骨架上形成各種形狀的古法製作技術,匯集了繪畫、雕刻、竹藝、刻紙、剪紙、泥塑、彩繪等傳統手工技藝,與民間習俗活動息息相關。


▲陳進平製作的板凳龍龍頭


  為了不讓糊紙技藝傳承消失,陳進平成立了糊紙班,開始了對糊紙技藝的刻苦鑽研。無師自通的他在骨架製作、色彩搭配方面下足功夫,改變過去作品的粗糙、呆板,讓作品栩栩如生。


  很快,陳進平成為福清遠近聞名的糊紙藝人,能夠根據需要信手扎出各種生動形象的作品。特別是他製作的板凳龍,活靈活現,深受群眾喜愛。他先後為30多個村莊製作板凳龍。


  「一次,遠在日本的僑胞經多方打聽找上門來,委託我們將製作好的板凳龍等作品運到日本。」陳進平說。


▲陳進平展示板凳龍骨架


  在陳進平的家,記者看到大廳擺放著各種竹篾及紮好的紙人等。


  他說,糊紙技藝先以竹篾或木片,用線團紮成骨架,依內容裝飾出形體簡練、造型美觀的人物、飛禽走獸、房屋及生活道具,再在骨架表面褙糊色紙或綢緞,然後用顏料上彩繪製。


▲陳進平在繪製造型設計稿


  陳進平表示,製作板凳龍的龍頭,要在扎骨架這一步驟上下功夫,才能做到眼有神、身有形。如果扎出的造型不好,東西走樣,就沒有觀賞價值。完成一條龍的工序要20多天。


如今,年近80歲的陳進平已不參與大部分糊紙工作。他將這門技藝傳給小兒子陳綱和徒弟們。


陳綱說,他會將這項技藝帶上學堂,傳承下去。



福州晚報記者 王光慧 文/攝

新媒體編輯 王楊林

監製 管慧 危磚黃

福州晚報新媒體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發送以下關鍵詞

即可獲取相關信息


1.福州公租房7月20日已開始申請!條件看這裡!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福州晚報」微信,向對話框發送關鍵詞「公租房」,詳細了解如何申請公租房。


2.目前,福州市榕城通敬老卡領取年齡門檻有重要變化,發送關鍵詞「敬老卡」,獲取最新信息。

相關焦點

  • 【斫竹成蔑扎龍骨,筆蘸丹青繪長燈】—2019浦江板凳龍扎制、繪畫培訓班圓滿結束
    8月20日到23日,為期四天的浦江板凳龍扎制、繪畫培訓班在縣文化館舉行。本次培訓班由浦江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浦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浦江縣文化館承辦。培訓邀請了浦江花燈代表性傳承人魏永來和浦江籍花鳥畫專家董星星,分別從板凳龍的扎制和繪畫兩個方面為學員上課。
  • 【技藝】東海鎮紙紮藝人蔡林忠
    城廂區文聯採風團在東海鎮海頭村採訪時,聽說海頭村有一個紙紮世家的紙紮藝人,這位藝人製作的紙紮作品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 新竹94歲老花燈藝師技藝精湛 被評「匠人魂」
    華夏經緯網2月5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新竹市94歲花燈藝師蕭在淦,用雙手製作絢麗花燈近80年,中華文化總會拍攝「匠人魂」系列第21部花燈篇「祈心成願」影片,4日在市府公開,被頒發「匠人魂」錦旗,表彰蕭在淦一生懸命的精神。
  • 達州安仁板凳龍擬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02 製作工藝古樸安仁板凳龍的形狀與製作與其它龍不同。它是以板凳為基礎,完全採用本地常見的稻草、包穀殼、秸稈、竹篾條、薴麻等在長條木板凳上綁紮而成。通常以竹篾條作龍骨,彎製成龍頭,龍身、龍尾的雛形,再用包穀殼紮成龍鬚、龍鱗,用稻草捆成龍身,用薴麻絲(如今多用鐵絲)固定在板凳上,工藝原始而簡單,形狀古樸而奇特,似龍非龍,如獅非獅,神態溫順,憨態可掬。
  • 紙從何來將往何處?中國科技館舉辦紙主題展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從「洛陽紙貴」到「無紙化辦公」、從造紙到智造、從技藝到紙藝……紙從何來將往何處?未來會不會消失?如果消失了會怎樣?中國科技館2021年新年元旦當天舉辦的一個紙主題展,或許能幫觀眾尋找到答案。紙主題展入口,火烈鳥紙藝作品引人矚目。
  • 米原有二,在京都老巷追尋「匠人精神」
    日本有一些獨特的技藝,曾經是極有影響的,而今天已經幾乎被人們遺忘,北山「磨木」便是其中之一。北山是京都的一個小山村,因為它周圍有著優美挺直的杉樹林,自古以來,村裡會專門培養一群心地純淨而巧手的年輕姑娘,由她們從事水磨圓杉木的工作,這個技藝被稱作「磨木」,除京都外,全世界別的地方都找不到。
  • 隴臺「巧手」「秀」才藝 切磋技藝互補長短(圖)
    信息 隴臺「巧手」「秀」才藝 切磋技藝互補長短(圖) 劉玉桃 攝   中新網甘肅涇川8月21日電 (記者 劉玉桃 魏建軍)21日,來自臺灣和甘肅平涼「巧手」製作的300餘件手工藝品在甘肅涇川縣展銷交流,展銷現場,臺灣木雕葫蘆、檜木工藝品、手工皂和平涼本土的刺繡、剪紙、布藝等手工作品,吸引民眾圍觀探討,「巧手」們互相觀摩學習,交流心得。
  • 東海鎮紙紮藝人蔡林忠
    ,這位藝人製作的紙紮作品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在鎮文化站幹部蔡某的帶領下,採風團一行人來到海頭村海頭361號這位紙紮藝人的家中,只見堂廳上到處擺放正在製作各種紙紮的半成品、成品,堂廳一側一個大工作檯上擺放一個大型的紙紮胚架,一個中等身材,年齡近50歲的男子,正在聚精會神地選料打胚。他見有人走到堂廳後,便立刻站起身來,熱情招呼我們,請大家坐下來喝茶。他自我介紹說自己姓蔡,名林忠。
  • 匠人匠心匠藝,體驗一次與手相關的藝術之旅!
    「九佬十八匠」們從日常的鍋碗瓢盆到昂貴的金銀首飾,用一雙雙巧手傳遞著華夏千年文化,延續著炎黃子孫對生之至美的不懈追求。只是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那些靠手編制出的異彩紛呈的生活,漸漸被大機器生產所取代,越來越千篇一律。
  • 做紙紮20年,他曾為黃家駒扎過紙吉他,被稱為「陰間設計師」
    「龍蝦包是一個兒子送給母親的,她生前很喜歡吃,但生病時一直吃不到,所以就想燒一個給她吃,而且這位母親很注重衛生,還做了一套清潔牙齒的牙縫刷。」   很多時候,客人想要訂做的紙紮,歐陽秉志都沒有做過。他會讓客人提供參考,或者自己去店裡了解實物,量尺寸、畫圖樣,再用竹篾扎出來。雖然紙紮最終都要化成灰燼,但懷著尊重,他力求每件作品都「做得像」,至少三四天才打磨出一個。
  • 特色月餅消失五六十年 老福州吳勇鴻:「復活」鯉魚餅
    福州晚報記者 李錦清/文 石美祥/攝  一張麵皮,一團餡,工人師傅巧手上下翻飛,麵皮很快完好地裹住餡料,往模具裡一放,壓成餅形,之後順勢一扣,一塊惟妙惟肖的鯉魚餅便呈現眼前……  鯉魚餅,是福州的傳統特色月餅。日前,記者來到閩式傳統糕餅生產企業百餅園位於倉山的生產車間,了解鯉魚餅的製作過程和這家老字號掌門人吳勇鴻領銜「復活」鯉魚餅的故事。
  • 盤點閩南技藝:你所知道和不知道的閩南技藝
    大搖擺人南安大搖擺人,又名大搖人,它是一種大神尪仔藝陣,主要流行閩南廈漳泉、福州和臺灣中北部地區。其集雕刻、竹藤編、刺繡、舞蹈、音樂藝術於一體。出巡表演時,表演者鑽入製作好的大搖擺人空身軀內進行各種形象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閩南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內涵,是閩南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之一。
  • 中國葬禮用的紙紮,榮登巴黎藝術展!600萬西方人感嘆:太浪漫了
    營造出山川湖海的式樣,代表著秦始皇在死後依舊可以一統江山。秦始皇之後的其他帝王陵墓雖說沒有始皇陵如此大氣,但是也差不到哪兒去。但是這觀念不僅僅是上層社會,百姓們也有相關的念頭在。他們甚至想自己在陰間可以生活得更好,可事實上他們並沒有帝王將相那般的財力去準備這些。於是這時候,紙紮就出現了。
  • 安徽潁上:紙紮燈籠,尋回兒時的過年味道
    潁上紙紮燈籠製作技藝源於漢代,興於宋初,它是潁淮手工藝的精華,是中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工燈籠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是新年祥和氣氛的點綴,是人們對美好願望的寄託。      安徽省第四批非遺申報傳人蔡國成(妻子:王希芳),一生致力於燈籠的創新研究之中,為了讓燈籠的設計與當代的審美完美結合,跑遍了大半個中國訪名師,學技藝,終有所成,其研製的燈籠深受當下年輕人的喜愛,2015年被授予阜陽市第二批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 傳承300多年的修復技藝讓古鐘錶"復活"
    受訪者供圖在瀋陽故宮古鐘錶聯合修復室內,5座修復完成的清宮鐘錶「復活」了。這些百年前精美靈動的鐘表,在修復師的手下再次煥發生機。參與修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室研究館員王津說,文物鐘錶的修復一直遵循著「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故宮鐘錶修復技藝已延續了300多年。
  • 一場傳統中秋遊園會,從製作紙紮燈籠、中國結開始……
    遊戲攤位聚集了不少人氣,而在現場的老匠人作品展示攤位則更是圍滿了男女老少。「粘貼這個位置的時候,你要小心翼翼。」老匠人劉伯一邊粘貼燈籠的接縫位,與廣州義工聯的工作人員一同教導親子義工製作中秋燈籠。隨後,用竹枝扎出燈籠模型,以彩色紙包裝,用水彩顏料畫上喜歡的圖案,燈籠外則是一層膠紙。燈籠所有的用料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環保實用。劉伯耐心教導街坊製作燈籠,還強調「辦法總比困難多」,鼓勵大家多動腦,想辦法,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全廣州獨一無二」的紙紮燈籠。說起中秋自己自製燈籠,不少中年的街坊都說曾有過自己扎燈籠的經歷。
  • 中國喪葬忌諱的紙紮,被放到法國博物館:中國人面對死亡浪漫至極
    一、紙紮的由來 紙紮,又稱"糊紙",自北宋起開始流行,是一種中國傳統的喪葬祭祀用品。 紙紮的樣式繁多,寓意思念,廣義上紙紮不僅僅用於喪葬,還包括對彩門、戲文、舞具、風箏、 燈彩等等的製作。
  • 臺灣傳統民俗文化紙紮工藝的死亡美學
    臺灣的紙紮習俗,一般出現在祭神儀式、喜慶節日及弔喪禮儀這三類場合。紙紮就是糊紙祭品,是臺灣喪禮文化中常見的重要元素,儀式結束,紙紮將伴隨親人的不舍與掛念,一同燒給另一個世界的往生者。不過,這麼獨特的糊紙工藝已經愈來愈少見了。合真紙藝第三代楊憲璋。
  • 河南新鄭:這位老人巧手做香包 40年來堅守民俗文化
    在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有這樣一位老人,40年來堅持手工製作香包,一塊普通的布在她手中可以有上百種變化,製作出無數個形態各異的香包,一針一線都蘊含著特殊的溫度。2020年12月17日,記者來到新鄭市新煙街道辦事處濱河帝城小區,見到了這位巧手製作香包的靳俊英老人,她正在一針一線縫製手中的香包,乾淨整潔的房間裡,整齊擺放著她精心縫製的各種香包。
  • 福州有種麵條,絲細如髮,入湯不糊,福州人每年生日都要吃它!
    這時一位老臣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既然不能光明正大地把鹽帶出城市,那就把鹽加麵粉裡,做成麵條,不就可以帶出城了嗎?解決了途中食鹽的難題後,這位老臣帶著家人一路南下。到了南方後,他把麵條放在竹竿上晾乾,發現麵條在不停地下墜,越拉越長,越拉越細,後來他探索出這種面和鹽的適當比例適當混合,就成了現在的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