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寶媽萱萱帶著自己寶貝在小區中庭曬太陽,碰巧小區裡幾位媽媽們也都相繼帶著自己孩子過來,大家就自然聊了起來。
「咦?你家寶貝耳朵上有個小洞呢!」其中一個媽媽突然很是新奇地和萱萱說到。
其餘幾位媽媽聽到這麼說,全都圍了上去,果然,寶寶的耳廓邊上,鬢角處確實有個針眼大小的小洞,大家各自看了下自己的娃,並沒有這樣個小洞。
「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你家寶寶會有這樣的小洞?」大家七嘴八舌的問了起來。
萱萱自己也是稀裡糊塗的:「我也沒太注意呀,好像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我以為大家都一樣呢。不過一直以來也沒什麼事情,不疼不癢的。應該沒什麼關係吧。」
爸爸媽媽們,你有發現寶寶的耳朵旁邊有類似的小洞嗎?就像下圖中這樣。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知道它對寶寶有什麼影響嗎?
一、這個「小洞」學名叫「耳前瘻管」
長在寶寶耳朵旁的「洞」叫耳前瘻管。一般在耳廓上方和臉交接處有一小洞,多數為單耳,有些是雙耳,有時會有分泌物。
耳前瘻管其實是沒有完全退化的「腮」。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羊水裡,像魚一樣有「鰓」組織。發育完全後,這個「鰓」會消失,形成耳廓的組織。有些寶寶,「鰓」發育不完全,最後就變成了一個小孔,於是就有了耳前瘻管。
嚴格來說耳前瘻管應該算是耳朵的一種先天性畸形,有明顯的遺傳傾向,這個「洞」一端為我們肉眼可見的開口,另一端是盲管,深淺、長短不一。
二、耳前瘻管對寶寶健康有影響嗎?
耳前瘻管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發生障礙殘留而形成。大部分有耳前瘻管的人在平時沒有任何不適感,對聽力無影響,簡單說來就是沒有症狀就不需要治療。
如果發炎了,就要重視及時處理了。耳前瘻管急性發炎,不僅疼,還會散發難聞氣味、分泌液體,如果有膿腫,要到醫院手術切開引流。
而且由於耳前瘻管一旦發炎一次,今後很可能會反覆發作,等發炎情況控制住後,醫生一般都會建議就要進行瘻管切除術。
三、寶寶有耳前瘻管,該如何護理,避免發炎?
1、千萬不要用手去擠壓、抓撓
平時不要讓寶寶摳揉它,以免把細菌帶入瘻管內,引發感染。
小洞連通外耳內部,沒感染的情況下,因為新陳代謝也會流出少量臭臭的白色分泌物,只要孩子無不適感,用乾淨的棉籤蘸上碘酒輕輕處理了就行,忌用手擠壓。
2、正確清潔寶寶的耳朵
保持「洞口」附近清潔。平時也要注意保持耳部乾燥,洗澡或遊泳後,用幹棉籤輕輕擦乾。只要沒有發生感染,遊泳、洗澡都是不影響的。但是一旦發生過感染,反覆感染的機率很大,所以感染部位要儘量少碰水。
3、一旦出現異常,就要馬上去醫院
如果耳朵上的小洞出來的分泌物比平時多了,紅腫,或者寶寶莫名多了去抓耳朵的動作等,爸媽千萬不要自己隨便處理,要及時就診!細菌感染的速度快,越早去醫院越好,及早控制發炎。
總之呢,寶寶耳朵上真的有這個洞,也不要太焦慮,只要護理得當,大部分人都不會有不舒服。反之,如果不重視或不清楚正確的對待、護理,就有可能會讓寶寶受到傷害。所以,爸爸媽媽們多學習點正確的育兒知識真的很重要哦。
關於今天的話題,你還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留言~如果寶媽寶爸還有什麼其他想了解的話題,可以告訴我們。寫文不易,多多幫我留言點讚轉發哦,雨滴醫生謝謝你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