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洛陽網"免費訂閱,洛陽人都在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洛陽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激蕩著青春的熱血,第一拖拉機製造廠開出的拖拉機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八方英才灑下汗水,推動古都建設的車輪滾滾向前。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關心著洛陽建設,
焦裕祿等時代楷模推動著洛陽發展……
在激情燃燒的歲月裡,洛陽百業俱興,
邁出了蓬勃發展的堅實步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更名為洛陽市人民政府。1949年12月1日是洛陽市歷史上值得銘記的一天:洛陽市人民政府印章於當天啟用。1950年2月,洛陽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召開,選舉成立洛陽市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齊文川為主席。
1949年12月至1955年9月,新生的人民政權領導全市人民集中力量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留下了一串串堅實的足跡:
1950年8月,洛陽市在制止市區私營工商業主非法解僱工人現象的基礎上,在城市工商業中推行民主改革,廢除各行業存在的封建把頭制度。派出大批工作組深入農村指導土改,到1951年年初,郊區土改基本結束,農民共分得土地38420畝,糧食71583斤,房子377間,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地主土地制度被廢除,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到1952年年底,郊區糧食產量由1949年的2777萬公斤猛增到4835萬公斤,增長74.1%。
在此期間,為適應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洛陽市於1954年4月升為省轄市,市政府機關駐地設在老城民主街。區級機構也發生了3次較大變化:一是1950年5月成立了洛陽市郊區區公所,管轄塔灣、馬坡、北窯、嶽家村、西小屯、下池等6個鄉和西工鎮;二是1951年11月改4個區公所為4個區人民政府;三是1954年接管洛陽縣第四區(谷水區)並於1955年7月成立澗西區。
此後,調整仍在繼續。1955年9月27日,洛陽市人民政府更名為洛陽市人民委員會。在洛陽縣撤銷後,洛陽市人民委員會於1956年調整了市區行政區劃:在合併一區、二區基礎上建立老城區人民委員會;將原郊區管轄的西工鎮升格為西工區,建立西工區人民委員會;將新劃入市區的辛店、龍門等地劃歸郊區,建立洛陽市郊區人民委員會。1957年11月,瀍河回族區成立。至此,洛陽市人民委員會下轄5個縣級政權,即老城區人民委員會、西工區人民委員會、澗西區人民委員會、郊區人民委員會、瀍河回族區人民委員會。
此時期最突出的歷史事件,
是洛陽市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
先後邁進了社會主義的大門。
▼
1953年11月16日,我市通過了《關於執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決議》。
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十分迅猛:到1955年年底,市郊3591個農業互助組全部轉入了初級農業合作社,初級社的個數由1954年年底的164個迅猛發展到836個,入社戶數達32855戶;到1956年3月,836個初級農業合作社合併發展為100個高級農業合作社,入社戶數躍升至38659戶,佔總農戶數的93.45%。
與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同步進行的,是市貿易公司擴大了對私營工業品和農副產品的收購,國家控制了糧、棉、油等主要輕工業原料,切斷了城鄉資本主義聯繫,大批私營企業轉為國營批發機構。至1954年年底,國營和合作社經濟在全市經濟總量中的比例達到76%。
在社會主義改造中,
一些「大牌」資本主義企業相繼實行公私合營。
▼
1953年,洛陽藥業工會主席牛星光受市人民政府委託,倡議擴大1931年成立的洛陽製藥業公共製藥研究所,得到藥界多數人士的支持。四知堂、李佔標元記等店20人集資1.36萬元,在研究所的基礎上合併了儀大器材行,建立製藥廠,定名民生製藥廠。1956年1月,民生製藥廠被批准實行公私合營,牛星光任副廠長,全廠資金3.1萬元,是洛陽大企業之一,與民生製藥廠同時期實行公私合營的企業還有合盛棧食品廠、真不同飯店等。
1956年1月20日,劇院業被批准公私合營,這標誌著全市資本主義工商業全部實行公私合營。當月23日,各界群眾2萬餘人在洛陽市人民體育場召開大會,舉行盛大遊行,慶祝洛陽市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完成,洛陽市完成了偉大的歷史轉變。
在社會主義改造進行的同時,
洛陽市各行各業蓬勃進步,
奠定了長足發展的基礎。
▼
雖已退休多年,今年86歲的洛龍區關林街道辦事處險峰社區居民王樂德老人回想起自己在今老城區營林街附近的中學讀書的日子,依然感慨:「1950年秋天,我從老家諸葛鎮出發去上學。一路上,路是土路,路邊的磚牆中間還夾雜著不少土坯牆,跟那時候相比,洛陽的變化稱得上是翻天覆地!」
王樂德的話沒錯。洛陽解放時,城市街道狹小,到處是又低又矮的小瓦房和長條形四合院,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稱,之所以能「翻天覆地」,還要歸功於清晰的城市建設藍圖和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
1954年,市委、市政府積極協同國家建設部門制訂了第一次洛陽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和近期詳細規劃方案。1956年,在國家決定在洛陽市建設聯合紡織印染總廠和玻璃廠後,市人民委員會又組織人員編制了澗河以東地區(西工區)的城市總體規劃,城市建設藍圖愈加清晰。
從1954年至1966年,洛陽市在城市基本建設方面先後投入13306萬元的建設資金,建成市區面積48平方公裡,形成東起東花壇、西到谷水、南依洛水、北靠邙山,東西長15公裡、南北寬3公裡的帶形城市框架;新建洛河、澗河、瀍河、伊河大橋7座,形成縱橫交錯的道路網絡;新建自來水公司1家,日供水量達50萬噸;新鋪地下水管道160公裡,基本滿足市區的供水排水需求;截至1966年年底,新建王城公園、牡丹公園、西苑公園等公園,種植各種樹木200多萬株,在市區形成道路、河渠、公園、庭院相結合的綠化體系;為方便澗西職工到老城購買物品,市政府購買公共汽車7輛,於1955年年初正式開通了澗西到老城的公共汽車線路。
教育、文化事業也得到大發展:至1965年,市區擁有各類學校240所,在校學生總數為140894人,分別是1954年的1.2倍和1.8倍。
嶄新的洛陽,
在無數建設者的辛勤勞動中蓬勃發展…
洛陽日報記者 蘇楠
平臺合作電話:0379-65233921
老闆說了!
您點一個,
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
·洛陽網·
·洛陽網· ·洛陽圈兒· ·兩摻兒·
·河圖網· ·同舟河洛· ·洛陽統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