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鴨母

2020-12-21 鳳凰網讀書

楊昌長

放養鴨子,福安人俗稱「睇鴨母」。

兒時,我經常跟隨父親的好朋友「鴨司令」宋發叔去睇鴨母。睇鴨母睇的次數多了,也睇出些門道來,至今想起,還覺得蠻有情趣呢!

我們村放養的鴨母,是地道的閩東北田鴨,亦稱「家鴨」。母鴨音質清雅叫「嘎嘎嘎」,公鴨聲音嘶啞叫「嘣嘣嘣」,因而我們那裡的人們就將公鴨喚作「鴨嘣」。鴨嘣孵化出殼後,大都被精明的鴨主人棄之僻野,讓其自生自滅了,原因是鴨嘣不生蛋,且肉質粗,值不了幾個錢,養之不划算。

雛鴨家養一周後,就開始長「春毛」(羽毛)了。這時,鴨主人即可選擇好天氣,將其捉到簍子裡挑到田間去放養。每年春上,宋發叔都會挑兩簍子「鴨郎」(長春毛的青年鴨),到田裡放養。剛開始,鴨郎們是不適應田間生活的。它們往往從溼漉漉的田裡爬到田畻上,再成群結隊往岸上集結。這時,「鴨司令」口中就會念念有詞——「曲曲曲」地發出指令,並將長竹竿一甩——「啪」地打在水面上,將膽怯的鴨郎重新驅趕回田裡。經過反覆的「調教」,這些鴨郎在田間的生活就慢慢地習慣了。未成年的鴨母在田間覓食是吃不飽的;為此,宋發叔還得帶上諸如麥麩、米糠之類的細糧,在午間給它們作中飯,以彌補它們營養的不足。晌午,田間待久的鴨母該回岸上休息了。這時,宋發叔口中則傳出「嘎嘎嘎」的指令,聽慣了指令的鴨母便立馬撲稜稜抖動翅膀,噼裡啪啦踏著楓葉狀的腳板,風風火火擁到「鴨司令」的身旁,等待他發放食物。那一幕幕人鴨嬉戲、鴨人融洽的場景,至今想起還歷歷在目哩!

鴨母,是一種嗜食動物性飼料的耐寒家禽之一。

春秋睇鴨母,田間昆蟲、泥鰍、田螺、小魚蝦,以及掉在田裡的麥子和穀子較多;因此,能確保它們的食物鏈不會間斷。而冬夏看鴨母,不是田水結冰,就是鰍螺遁跡,鴨母只能用它扁平的長喙埋頭作業,拼命鑽泥,以撈取食物,填飽肚皮。

冬天,只要天晴,宋發叔照樣會拎竹竿指揮著鴨群向著冬閒田開進。一路上,鴨母們擺動著腿槳,晃動著身船,腦袋一歪一歪地款款前行。在「鴨司令」「左拐拐」「右拐拐」的指令下,領頭的鴨母很有悟性地帶領鴨群或緩行或急進。其實,你與鴨母們混熟了,你就會感覺到它們是一支很講紀律性的動物群體,在它們身上你會悟出許多道理。冬日我偶爾也會跟隨宋發叔去睇鴨母,我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打打牙祭。「鴨司令」在野地裡用稻草烘烤煨熟的鴨蛋。

夏天,跟宋發叔去睇鴨母,又別有一番逸興。鴨母在田裡鳧遊覓食,我們則把蓑衣鋪在大樹底下,躺在蓑衣上面小憩,望天空雲捲雲舒,瞅四野曠野遼闊,聽蟬兒唧唧歡歌,聞鳥兒啁啾和鳴,那種人與自然和諧的曼妙情景,至今想來還是那麼令人心曠神怡!

相關焦點

  • 散文||鴨母感恩
    是「鴨母感恩」的跪拜禮!讓我欣然動筆。是兒時養鴨的影子,讓我寫下這段話。2015年9月,斯洛伐克電視臺報導了《消防隊員救野鴨的故事》,節目播出後,都為消防隊員救鴨行為,點讚!為消防隊員施救方法,喝彩!2016年6月26日英國《地鐵報》轉載了,新聞已不新了,其宣傳保護野生動物意義是積極的。
  • 【揭秘】潮州傳統名小吃「鴨母捻」與「鴨母」究竟是什麼關係?
    在潮汕話裡母鴨,我們叫「鴨母」而有一種潮州傳統名小吃叫「鴨母捻」
  • 民間故事:睇鴨妹
    小女孩學習成績很好,但又不能像男孩子那樣參加科舉考試做大官,覺得讀下去也沒多大意思,便回家養鴨子,別人稱她為「睇鴨妹」。睇鴨妹很聰明,能跟鴨子對話。她的話鴨子聽得懂,鴨子的話她也聽得懂。每日把鴨子趕到山衝田裡讓其自由覓食,睇鴨妹便在山坡上玩耍。有一日,睇鴨妹爬上山頂,竟遇著兩位白鬍子神仙在下棋。睇鴨妹在一旁觀看,興致來了,還能跟仙翁們對弈。
  • 春江水暖鴨母捻
    鴨母捻(niǎn)是潮州傳統名小食,類似北方的湯圓,但鴨母捻是橢圓形。傳統製作要求嚴格。
  • [家鄉特色] 我家的粽子叫「鴨母」.
    記得每次臨近「鴨母節」,大家就會忙碌起來準備。做「鴨母」除了全家人吃,還送給親戚鄰居朋友。當然,最開心、最高興的就是小孩子了。因為「鴨母」不僅可以吃,還可以玩。這樣子就可以開始織「鴨母」了。在兩條葉子頭部打一個結。然後用四條葉子開始交錯編織,等織完「鴨母」的身體部分後,再將葉子的尾部撕成8小片,等織好「鴨脖子」和「鴨頭」後,就解開葉子頭部的結。這樣子「鴨母」的外殼就做好了。(注意:我們的「鴨母」製做是不需要繩子的哦!)
  • 青頭鴨幸遇老薑母
    抓住了一隻青頭鴨,引導它從天空、水裡這兩去處,轉為第三個去處:與老薑母聯歡 要在湖裡岸邊,逮著一隻海軍陸戰隊式的青頭鴨,可不容易,划船,漁兜,又套又勾,青頭鴨警覺敏捷地飛天入水,累得眾人左撲右騰,最後抓住了一隻青頭鴨,引導它從天空、水裡這兩去處,轉為第三個去處:與老薑母聯歡。老薑母,竊樂幸遇青頭鴨 老薑母、老母姜、姜老母,都屬於老薑中的媽,姜體偏瘦小、塊體以「一生二,二生四」連串方式的老薑。
  • 每日潮汕美食:鴨母捻
    鴨母捻是潮州傳統名小吃,首創於清代初年,原名為糯米湯圓,潮州叫「鴨母捻」其實是取它的形狀像,母鴨在水上漂浮遊蕩的意思。
  • 一隻母鴨誤入公鴨群,沒過一會就站不起來了,可憐的母鴨太慘了!
    一隻母鴨誤入公鴨群,沒過一會就站不起來了,可憐的母鴨太慘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網絡上就流行起了這樣的一句話,不作死就不會死,這句話用來形容一些動物也再好不過了,身為農村三霸中的一霸。
  • 【船埔村落】——鴨母寮
    在開始玩單反的2010年夏天,有次與山兄出發來到南陽山區舊時的黃沙鄉中,說是探訪海拔600多米高的客家山村,那天就來了鴨母寮,另外還去了席草湖。在船利公路有一個往西上坡的分叉口,走上四五公裡之後就到鴨母寮。這是一個特別的村名,很容易記!另外,進村後逛過,村裡幾乎沒有改建而均為傳統聚落的格局,也讓人印象深刻。
  • 《今日廣東·鄉音》——鴨母捻
    在「雞和鴨講」的潮汕話鄉音中,竟有意外收穫,嘗到了一種叫「鴨母捻」的美味。一道廣東名小吃,南方版的湯圓。美食的溝通是無障礙的,代替了語言上的交流障礙。粿、打冷、魚飯……聞所未聞的詞語不斷湧現,小鞏不得不用筆記本記錄下來,隨時更新。滷水鵝肉、牛肉火鍋、觀塘魚生……食物在刀工、溫度、調味料、味蕾中煥發著勃勃生機,賦予了靈魂和生命力。
  • 潮汕美食之鴨母捻 怎麼做?
    鴨母捻,又被稱為潮州鴨母捻,潮汕鴨母捻。是一道廣東省有名的漢族小吃,節日食俗。一種有餡的糯米粉制湯圓。取其形似母鴨在水上遊蕩浮沉而得名。原本是元宵節的甜品小吃,故又稱為元宵。現一年四季均在潮汕甜品店裡可吃到。
  • 青頭鴨幸遇老薑母
    抓住了一隻青頭鴨,引導它從天空、水裡這兩去處,轉為第三個去處:與老薑母聯歡 要在湖裡岸邊,逮著一隻海軍陸戰隊式的青頭鴨,可不容易,划船,漁兜,又套又勾,青頭鴨警覺敏捷地飛天入水,累得眾人左撲右騰,最後抓住了一隻青頭鴨,引導它從天空、水裡這兩去處,轉為第三個去處:與老薑母聯歡。老薑母,竊樂幸遇青頭鴨 老薑母、老母姜、姜老母,都屬於老薑中的媽,姜體偏瘦小、塊體以「一生二,二生四」連串方式的老薑。
  • 你追我趕,赤膀母鴨能否逃婚成功
    幾隻赤膀鴨噼裡啪啦地追逐沒完,激起的水花十分耀眼。我原以為它們是在打架,回家在電腦上看,原來是母鴨逃婚。一開始,是三隻公鴨追一隻母鴨赤膀鴨是一種體長中等的鴨類,個體較家鴨稍小,體長44-55釐米,體重0.7-1公斤。雄鳥嘴黑色,腳橙黃色。雌鳥嘴橙黃色,嘴峰黑色。以水生植物為主。常在水邊水草叢中覓食。
  • 一隻母鴨誤入公鴨群,沒過一會就站不起來了,可憐的母鴨太慘了!
    一隻母鴨誤入公鴨群,沒過一會就站不起來了,可憐的母鴨太慘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網絡上就流行起了這樣的一句話,不作死就不會死,這句話用來形容一些動物也再好不過了,身為農村三霸中的一霸。
  • 一個「勺勺客」眼中的潮汕「鴨母捻」
    在「雞和鴨講」的潮汕話鄉音中,竟有意外收穫,嘗到了一種叫「鴨母捻」的美味。一道廣東名小吃,南方版的湯圓。 當兩碗熱氣騰騰的鴨母捻端了上來,阿燕左右開弓,一勺一個鴨母捻塞進櫻桃小嘴裡。
  • 潮汕名小吃分享之鴨母捻
    說起鴨母捻,大家可能比較疑惑,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但是對於潮汕人來說就再熟悉不過了。鴨母捻其實是一種甜品小吃,是屬於潮汕人的童年回憶。每個潮汕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會有一個親切的老伯,推著一輛獨輪車,滿大街吆喝著:「鴨母捻!豆腐花!草粿!」
  • 母鴨變性成公鴨(圖)
    母鴨變性成公鴨(圖)   這隻鴨子的毛呈灰色,與一般母鴨無二,脖子卻長著公鴨才有的墨綠色亮毛。據飼養者王先生介紹,最近半年來,小鴨子的毛色才變成這樣,並且聲音也發生了變化,以前清脆的叫聲變得有些嘶啞,很有磁性。去年春天還下蛋的母鴨子怎麼變了性別?就此,記者電話諮詢了遼寧大學生物系教授劉明玉。劉教授說,這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叫做「性反轉」,一般在家禽類和鳥類中常見。
  • 1隻母鴨誤入公鴨群,沒過一會就站不起來了,看完心疼母鴨
    1隻母鴨誤入公鴨群,沒過一會就站不起來了,看完心疼母鴨 2020-09-10 21
  • 臺灣戰新編寓言故事:母鴨帶小雞
    柯文哲昨天說「現在母雞跑掉了,要找一隻母鴨」。如果柯文哲找到了,臺灣民眾黨的眾「小雞」將由「母鴨」帶著。 臺灣選舉多是合併選舉,不是單一選舉,「母雞帶小雞」是選戰流行的說法和做法。2020年大選除了選「總統」,同時還要選出新一屆「立委」;去年底的縣市長選舉除了選縣市長,還選縣市議員等。這些大型選舉都流行「母雞帶小雞」的打法。
  • 蘇式母油船鴨——船宴中的佼佼者
    蘇州菜向來以精巧精緻著稱,但有一道菜是個另類,它盤大碗深,很是特別,這道菜就是母油船鴨。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這是因為在100多年前,太湖遊船眾多,船家只能在船上燒菜煮飯,以供遊客食用。最初此菜出來時並無正式名稱,遊客便稱之為「船鴨」,現在稱「母油船鴨」或者「母油鴨」。很多人搞不清楚這種船鴨裡面的「母油」是什麼。其實母油就是一種製作特殊、非常鮮美的醬油,屬於蘇錫地區的特產。這種醬油經天然發酵而成,要從夏天開始曝曬,到了秋天才能提取,所以有「伏醬秋油」的說法,也被稱為「母子醬油」,在袁枚的《隨園食單》裡稱為「秋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