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名小吃分享之鴨母捻

2020-12-21 愛美食的西卡

說起鴨母捻,大家可能比較疑惑,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但是對於潮汕人來說就再熟悉不過了。鴨母捻其實是一種甜品小吃,是屬於潮汕人的童年回憶。每個潮汕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會有一個親切的老伯,推著一輛獨輪車,滿大街吆喝著:「鴨母捻!豆腐花!草粿!」

其實鴨母捻就是糯米湯圓,正宗的鴨母捻常常搭配著一碗甜湯,撒上少許芝麻,鴨母捻甜甜糯糯,帶有絲絲甜香。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在的鴨母捻不斷變化加料,甜湯之中往往會加上銀耳蓮子紅棗等等,味道也跟小時候的大不相同,讓人嘗過之後,往往更加懷念小時候的味道。

那鴨母捻為什麼叫做鴨母捻呢?這個奇異的名字從何而來?其實這個名字來源大致有兩種解釋,一是因為做好的鴨母捻,形狀與鴨蛋相似,呈橢圓狀,兩頭尖尖,而在潮汕話中稱鴨蛋為鴨母卵,而鴨母捻是用糯米粉加水搓團,最後捻成一個個鴨母捻的,所以叫做鴨母捻;那第二種解釋是因為熟的鴨母捻往往浮在水面,潔白如雪,就像在水中遊泳的鴨子一樣,所以得名鴨母捻。

傳統的鴨母捻有四種餡料:花生餡,芝麻餡,綠豆餡,紅豆餡,現在人們改良創新,漸漸出現芋泥餡,水果餡等各種各樣新奇的口味。鴨母捻通常是一碗四個,別看數量少,個頭算是不小,一般有四五歲小孩拳頭大,四個鴨母捻一放,瓷碗就被填得滿滿當當。其實鴨母捻的精髓在於那餡料中的豬油和甜湯中的蔥油,怎一個香字了得!用湯勺撈起一顆雪白的鴨母捻,輕輕咬一口,流沙狀的餡料就迫不及待地跑出來,吸一口流沙餡料,順滑絲柔,好像一下子就滑進嘴巴裡,軟軟糯糯的皮微微彈牙,又不粘牙,恰到好處。在夏日的午後,一碗熱乎的鴨母捻下肚,嘴巴裡殘留著餡料的絲絲香味,淡淡的豬油香與蔥油香縈繞舌尖,令人回味無窮,痴痴望著那遠去的甜品車,還想叫住老伯說:「再來一碗!」

一碗甜甜的鴨母捻,不僅承載著千千萬萬潮汕人的童年回憶,更承載著潮汕遊子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它不只是一道普普通通的甜品,更像是一份情懷。甜甜糯糯的鴨母捻不僅包裹著人們的牙齒,更將遊子之情緊緊地包裹在其中。現在潮汕人遍布各地,隨處可見潮汕美食,處處皆是潮汕遊子在異鄉紮根的身影,但是其實他們更想回到家鄉去品嘗那久別的魂牽夢縈的家鄉美食,更想回到那個童年,回歸嚮往已久的童真。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試。只有到食物原來的地方去品嘗它,才能真正了解它,希望你有一天可以親臨潮汕,去體驗這個特別的甜品小吃,一定會品嘗出不一樣的味道!

我是西卡,歡迎你來潮汕,歡迎你來品嘗最正宗的鴨母捻!

相關焦點

  • 潮汕美食之鴨母捻 怎麼做?
    鴨母捻,又被稱為潮州鴨母捻,潮汕鴨母捻。是一道廣東省有名的漢族小吃,節日食俗。一種有餡的糯米粉制湯圓。取其形似母鴨在水上遊蕩浮沉而得名。原本是元宵節的甜品小吃,故又稱為元宵。現一年四季均在潮汕甜品店裡可吃到。
  • 潮汕鴨母捻,高顏值高營養的小吃
    潮汕鴨母捻鴨母捻是一種有餡的糯米丸子,相傳宋代已有元宵節家家吃湯圓的習俗,當時的鴨母捻就是一個實心的湯圓,是元宵的小吃,後來經過改良,鴨母捻加了餡心,味道更加美味。這高顏值、高營養的小小一碗就可以飽腹,閒時舀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甜湯,鴨母捻恍若一位俏麗的女子,容貌甜美,話語嫻靜,讓人心動不已。鴨母捻的製作要求特別嚴格,它要求皮要柔韌,餡要軟滑:潮汕鴨母捻。原料:糯米粉、黑芝麻、芋泥、蓮子、銀耳、白果、白糖。
  • 一個「勺勺客」眼中的潮汕「鴨母捻」
    在「雞和鴨講」的潮汕話鄉音中,竟有意外收穫,嘗到了一種叫「鴨母捻」的美味。一道廣東名小吃,南方版的湯圓。 當兩碗熱氣騰騰的鴨母捻端了上來,阿燕左右開弓,一勺一個鴨母捻塞進櫻桃小嘴裡。
  • 美食|在潮汕,有一種滿足,是在寒冷的夜來一碗熱騰騰的--鴨母捻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鴨母捻是潮汕傳統名小吃,首創於清代初年,原名為糯米湯圓,潮汕叫「鴨母捻」其實是取它的形狀像,母鴨在水上漂浮遊蕩的意思。寫在前面鴨母捻傳統製作要求嚴格要求皮柔韌,餡軟滑傳統鴨母捻每碗三粒,每粒的餡各不同
  • 元宵節,來一碗潮汕「鴨母捻」,香滑清甜,讓人回味無窮!
    潮汕的元宵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隆重節日。潮汕的元宵節以正月十一日上燈起,至正月十五為整個節日的高潮,到正月十八日落燈止。潮汕的大多數美食都聚集在古色古香的牌坊街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非鴨母捻莫屬了!潮汕鴨母捻是一道廣東省有名的漢族小吃,節日的食俗。
  • 胡榮泉鴨母捻——潮州最正宗的甜品小吃
    鴨母捻是一道潮汕地區有名的漢族傳統小吃之一,節日食俗。是潮州傳統名小食,首創於清代初年,現以潮州市太平路尾傳統名店胡榮泉製作的鴨母捻最為正宗。有兩種解釋,一為這種湯圓過去形狀大如鴨蛋,鴨蛋潮州話又叫鴨母卵,故稱為鴨母捻;二為這湯圓煮熟浮於水面,如白母鴨浮遊於水面,故稱為鴨母捻。
  • 每日潮汕美食:鴨母捻
    鴨母捻是潮州傳統名小吃,首創於清代初年,原名為糯米湯圓,潮州叫「鴨母捻」其實是取它的形狀像,母鴨在水上漂浮遊蕩的意思。
  • 潮汕不能錯過的經典美食,鴨母捻好吃又好玩,普寧炸豆腐外脆內嫩
    在潮汕有一種蠔烙的小吃就是以蠔為主要材料的。而且在吃牛肉丸的時候蘸本地的沙茶醬就會讓牛肉丸更好吃了,所以來潮汕不吃上一碗牛肉丸粿條湯就不算來過潮汕。鴨母捻這道菜名真的很有趣,其實它是潮汕的一道甜品,因為上面飄著的三顆白白胖胖的湯圓很像母鴨在水中遊玩而得名。
  • 潮汕小吃「鴨母捻」,潔白如去皮荔枝,你可能沒聽過但你一定吃過
    潮汕小吃「鴨母捻」,潔白如去皮荔枝,你可能沒聽過但你一定吃過鴨母捻,這個名字聽起來雖然很奇怪,但是吃起來確實很好吃的,這是一道潮汕那邊的一道比較傳統的小吃。做好之後的鴨母捻外形像個剝了殼的荔枝,顏色潔白如凝脂,吃到嘴裡也是爽滑清甜的,剛煮熟的鴨母捻和放涼之後再吃的鴨母捻都是各有特色的。
  • 《今日廣東·鄉音》——鴨母捻
    在「雞和鴨講」的潮汕話鄉音中,竟有意外收穫,嘗到了一種叫「鴨母捻」的美味。一道廣東名小吃,南方版的湯圓。美食的溝通是無障礙的,代替了語言上的交流障礙。粿、打冷、魚飯……聞所未聞的詞語不斷湧現,小鞏不得不用筆記本記錄下來,隨時更新。滷水鵝肉、牛肉火鍋、觀塘魚生……食物在刀工、溫度、調味料、味蕾中煥發著勃勃生機,賦予了靈魂和生命力。
  • 【揭秘】潮州傳統名小吃「鴨母捻」與「鴨母」究竟是什麼關係?
    在潮汕話裡母鴨,我們叫「鴨母」而有一種潮州傳統名小吃叫「鴨母捻」
  • 回味|一碗潮汕老牌的鴨母捻,讓你忘卻冬天的冷!
    「鴨母捻」原名為糯米湯圓,後來由於湯圓煮熟浮於水面,如白母鴨浮遊於水面,故稱為「鴨母捻」,是一道潮汕地區有名的特色傳統小吃,甜而不膩,深受食客喜愛。今天的《尋味揭陽》,我們一起來品嘗「鴨母捻」。錫場鎮錫西市場的一間甜食店裡,市民正津津有味地品嘗著碗中的「鴨母捻」。爐臺前,店主林文端熟練地抓起一團糯米糰子,舀起一勺芋泥,雙手一合,揉作小球,順手拋到滾燙的鍋裡。林文端告訴記者,要做好「鴨母捻」首先要在這層糯米粉表皮上下功夫。
  • 舌尖上的揭陽 錫場有家「鴨母捻」,香甜軟糯!
    夏日午後,來一碗清香的「鴨母捻」甚是享受。「鴨母捻」是潮汕地區一道有名的甜品小吃,是一種有餡的糯米粉制湯圓,取其形似母鴨在水上遊蕩浮沉而撰名。「鴨母捻」形狀潔白如去皮荔枝,甜而不膩,深受潮汕人民喜愛。「膚如凝脂,晶瑩剔透」本該是形容美女的肌膚,但用來形容潮汕美食「鴨母捻」也是適合不過。近日,筆者走進揭東區錫場鎮的一家百年老店,品嘗這一深受人們歡迎的潮汕小吃。百年老店 門庭若市  在錫場鎮錫西市場內的一間小店裡,食客們正津津有味地品嘗著碗中的「鴨母捻」。
  • 錫場有家「鴨母捻」,香甜軟糯!
    夏日午後,來一碗清香的「鴨母捻」甚是享受。「鴨母捻」是潮汕地區一道有名的甜品小吃,是一種有餡的糯米粉制湯圓,取其形似母鴨在水上遊蕩浮沉而撰名。「鴨母捻」形狀潔白如去皮荔枝,甜而不膩,深受潮汕人民喜愛。「膚如凝脂,晶瑩剔透」本該是形容美女的肌膚,但用來形容潮汕美食「鴨母捻」也是適合不過。
  • 每碗三粒,每粒餡不同--鴨母捻
    鴨母捻是一道潮汕地區有名的漢族傳統小吃之一,節日食俗。鴨母捻類似北方的湯圓,傳統製作要求嚴格。鴨母捻的餡有四樣,即綠豆餡、紅豆沙、芋泥、芝麻糖,每粒的餡約15克。鴨母捻放在白糖水中煮至浮上水面即熟。傳統賣鴨母捻每碗三粒,每粒的餡各不相同,為區分每粒餡的不同,在包的時候,不同餡的鴨母捻形狀各異,如有的形狀略圓、有的略尖等,各有記號。
  • 春江水暖鴨母捻
    鴨母捻(niǎn)是潮州傳統名小食,類似北方的湯圓,但鴨母捻是橢圓形。傳統製作要求嚴格。
  • 桌球粿、鴨母捻,盤點潮汕十大著名小吃,不吃等於白來!
    要知道,潮汕的小吃其實還是很多的,不管是在廣東還是整個中國,潮汕的小吃都是特別出名的,還經常會有人特地跑去潮汕吃這些小吃。在潮汕小吃其實有很多,今天就帶你看看潮汕十大小吃,讓你在去了潮汕之後能夠知道吃些什麼東西。
  • 對不起,我們潮汕人冬至不吃湯圓只吃這種鴨母捻
    在潮汕地區,普通的湯圓是不包餡料的,而且有的地方湯圓還是鹹的,而在汕頭市區,人們在冬至往往會做一種很特別的美食——鴨母捻(潮汕話半浮半沉的意思)。準備好糯米粉、黑芝麻粉、白芝麻粉、還有花生粉,都需要炒香加糖碾碎。
  • 【美食百科】每碗三粒,每粒餡不同--鴨母捻
    鴨母捻是一道潮汕地區有名的漢族傳統小吃之一
  • 湯圓盼團圓,碗中寄情絲,從「湯圓」鴨母捻看潮州人的鄉土情懷
    在潮州,從宋代以來就有元宵節大家品嘗湯圓的習俗,更是取平安吉祥、團圓之意。南方的湯圓兒與北方卻有著很多形式上的不同。尤其在潮州地區,當地有一道特別傳統的小吃,是一種包裹著餡料用糯米粉製成的湯圓,又名鴨母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