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四川系列報導之八:陳氏家族九代傳承 為綿竹年畫畫出一個未來

2020-12-16 中國文明網

  展蜀地繁華,銘川人智慧-----四川文明網《大美四川》系列專稿,帶您一起探尋四川文化的味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興才在世時的得意之作——《三揚鞭》

  四川文明網德陽訊(周林)綿竹年畫起源於明盛於清,鼎盛時期年畫藝人逾千人,至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全縣尚有上百家作坊從事年畫的製作生產。

綿竹年畫南派九代傳人陳剛帶我們走進他的畫坊

  綿竹年畫又分南北兩派,北派年畫畫風粗獷,而南派年畫卻以畫風細膩著稱。綿竹年畫原本沒有南北派之分,最初學藝時只是按照師傅所聚集的南路和西路而區分,後來或許是考慮南北方向的傳統方位對應習慣才由政府統稱為南北二派。綿竹市射箭臺村陳家則是綿竹南派的傳承世家。

陳剛向我們介紹他家的年畫作品

  陳氏家族九代傳承綿竹南派年畫

  綿竹年畫南派傳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傳承人陳興才於2012年10月15日辭世,享年93歲。

  陳興才老人10多歲時便師從父親學習年畫製作,只是當年家境貧寒,不能長時間撲身於自己愛好之上。隨著家境好轉,到陳興才成家立業之時,他便將自己的愛好逐漸發展成了除種田養殖以外的一門重要產業。

陳剛為我們打開珍藏多年的獲獎作品

  南派善畫仕女童子,風格清新雅致。以印花戳粘金粉在人物服飾上印花的工藝被稱為「印金」,也是南派年畫的一大特色。近80年的年畫生涯裡,陳興才老人親手製作的年畫數不勝數,他的作品已被紛至沓來的愛好者帶到全國各地,甚至東南亞、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現在陳剛已將年畫畫入各類紀念品中

  陳興才有8位子孫繼承了這一傳統工藝。「我18歲跟著爺爺學畫,此前搞過銷售,做過保潔。」陳興才的孫子陳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在外面打拼了一陣子,生活沒有啥起色,後來看到年畫也能賣錢,就回來了。「當時回來學畫年畫,只是覺得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並沒有想到傳承這個上面來。」

陳剛告訴記者,每到周末和節假日,這些作品會吸引不少遊客

  「後來,媒體的宣傳,關注的人多了,覺得畫年畫還很不錯,就準備開發一些新產品。」陳強2003年底創作了「擠金年畫」。他介紹說,「擠金年畫」這套木版年畫較之傳統的創新之處就在於:在木板上先把線條勾勒出來,然後把骨膠、滑石粉以及水的混合物裝進軟體容器裡,再按照木板上的線條,把混合物像牙膏一樣「擠」在木板上,等風乾後,再塗金粉上色。

陳剛家族的《扇上年畫》

  陳興才的二兒子陳雲祿從小受父親影響,喜愛繪畫,10多歲也開始學習製作年畫。陳雲祿非常看重年畫的創新。他說,傳統的年畫要賦予新的東西,才更有生命力。與父親一生只收自己的兒孫為徒不同的是,陳雲祿打算重點培養一批從巴中、廣元等地慕名而來拜師求藝的年輕人。他說,傳統年畫需要後繼有人。

 

  現在陳雲祿的兒子陳強、侄兒陳剛都已經能夠獨立製作年畫。只是他們比爺爺和父親有了更多的思考,陳強說,家裡目前這種從不上街買賣,完全等客上門的營銷方式很不合理,他準備嘗試送貨上門,甚至網上訂貨等方式。

 

陳剛正在為作品上色

  「我一直跟爺爺學,先學刻板,再學繪畫,他手把手地教我。」作為陳家的第九代傳人,1980年出生的陳剛比起爺爺和父輩,有更多的思考。他說:「我們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創新,不能單一隻畫傳統門神,我們現在學習了很多新穎的表現形式,在發揚年畫技藝的同時,適應市場需求做強市場產業。」

  蓬勃新生,年畫之路越走路越寬

  2006年3月,綿竹市委決定在綿竹年畫南派掌門人陳興才的家鄉(射箭臺村)建設年畫村,年畫的發展之路似乎越來越寬廣了。可就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年畫村遭到了巨大浩劫,年畫技藝險此在地震中失傳。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地震後,綿竹年畫受到重點保護,被迅速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2月,綿竹年畫更是與全國其他木版年畫一起,聯合申報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此同時,作為保護綿竹年畫的有力措施之一,孝德年畫村在汶川大地震重建規劃中單獨立項,由同樣盛產年畫的江蘇省蘇州市投資3000萬元重新打造。如今的孝德年畫村不但房屋重建一新,而且新建村落保留了諸多傳統風格。

陳剛和妻子在畫坊作畫

  2009年4月底經過蘇州的大力援建,在以前綿竹年畫發源地——孝德村,重新打造的一個具有濃鬱江南園林韻味的年畫村展現在世人面前。目前,在這裡已經匯聚了30多家「前店後院」式年畫作坊,近千人在此傳承年畫藝術、發展年畫產業,年畫產品已經達到100多種,年產量也從數千幅增加到幾萬幅,產品銷往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收入達2000萬元左右。

  看到這些變化,陳家人總說:「國家更加重視我們這些『活文物』了。」

  新建的「年畫村」包括牌坊、年畫廣場、遊客接待中心、年畫湖、休閒年畫茶座和一座充滿文化內涵與民俗風情的民間年畫藝術館,以其豐富的人文景觀和自然和諧的鄉村田園風光吸引許多海內外遊客。作為國家4A級旅遊區,綿竹市年畫村的村民更是憑藉年畫的魅力,利用新建房屋把餐飲、住宿等三產搞得有聲有色。而年畫村擁有的還不僅僅是眼前的美景,一個以年畫為載體的產業經濟鏈已經在這裡形成。目前,年畫村內已形成包括陶版年畫、三彩畫坊、錦藝唐等30餘家「前店後院」式年畫作坊,吸納了近千人專業從事年畫製作、銷售,開發出刺繡年畫、陶版年畫、手繪年畫摺扇、手繪年畫門票等100餘個年畫品種。年畫產量也從最初的年產3000—4000幅增至去年的30000幅以上,年畫產品暢銷全國各地,還遠銷美、法、英、日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接待國內外遊客6萬餘人。年畫系列產品銷售年收入達2000萬元左右,年畫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達2萬元。

  在民間年畫藝術館工作的繡娘吳瓊自年畫村重建完成就在此工作,收入較受災前提高了不少。「刺繡和年畫從小就會,農閒時在家裡也繡些東西,沒想到咱們村能把年畫產業發展的這麼好。」吳瓊說道。

  「現在,綿竹年畫的名氣越來越響,相關產業也初步形成了產業,我們也積極把年畫的傳承保護與帶動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今後年畫產業發展一定會走的更好。」陳剛對綿竹年畫的未來充滿期待。

  大美四川系列報導之一:守望皮影——王氏兄弟的艱辛傳承路

  大美四川系列報導之二:皮影「演」進幼兒園 探索傳承新路

  大美四川系列報導之三:既當藝人又當導演 大學生拍皮影動畫傳承非遺

  大美四川系列報導之四:非遺進校園 成都青少年秀「針尖上的舞蹈」

  大美四川系列報導之五:傳承千年非遺技藝 成都六旬夫婦演繹「漆」彩人生

  大美四川系列報導之六:守護千年非遺技藝 創新讓「銀花絲」傳世綻放

  大美四川系列報導之七:種在畫板上的糧食 綿陽潘德貴和他的「糧藝」傳承路

相關焦點

  • 「醉」美綿竹,「香」飄羅江
    四川新聞網消息(記者 李舉濤 攝影報導)11月3日,主題為「活力德陽 智造未來」的「全國網絡媒體四川德陽行」採訪活動進入第二天,來自全國50餘家中央、省級媒體走進德陽,感受「醉」美綿竹,品味「香」飄羅江。
  • 薦讀丨高竟濤:九世同居——一個家族千年堅守的理想
    現居雅安市雨城區上裡陳家灣的陳氏一族,據載始祖為陳興宗,湖廣填四川時,先落戶於名山縣五花堡陳家壩(今五花村陳家壩),後歷數代繁衍遷徙於今雅安上裡陳家灣定居。定居始祖名廷漢,後發展成為上裡五大家族之一的「陳家穀子」,成為近代雅安地方宗族的代表家族之一。持中守正、耕讀傳家的繁衍生息,開枝散葉900餘年後,上裡陳氏一脈傳至陳永暉執掌家業。
  • 江州義門陳氏,一個神奇的家族
    全家上下謙讓和睦、合德同風,其樂融融,為封建社會臣民樹立了一個光輝的典範,鄉閭競相效化。因此,唐中和四年 (884 年 ) , 僖宗李儇首旌「義門陳氏」四字。南唐升元元年 (937 年 ) ,李昪又敕立「義門」,便於門首建牌坊一座,旌門三間。他們還受到唐宋歷朝的恩遇:免徵徭役,欽貸糧谷,賜御書;題贈「真良家」、「義居人」、「至公無私」等御匾。
  • 中國酒產區德陽綿竹產區:未來打造三個「劍南春」
    中國酒產區行系列報導|走進德陽綿竹產區:2020.8.11,中國食品報中國酒報導前言歷史與現代交融,文明與產業共進。被譽為「古蜀之源」的德陽,是古蜀文明發祥地,更是四川酒文化的重要起源地。據考證,德陽境內的三星堆遺址已有4000多年歷史,人們發現了大量的酒具酒器,從酒的釀造、儲存到飲用,各種器皿應有盡有,這證實了早在數千年前,釀酒技藝已出現在這片土地上。同時也有力印證了德陽作為四川酒文化起源地的重要「身份」。「綿水之濱,茂林修竹,其城謂之綿竹」。
  • 翻觀陳氏家族生息繁衍,陳姓起源及家族史!
    陳字,曾是一個戰車列陣的符號;陳氏,後為一個血緣家族的歷史徽號和家族標誌。翻觀陳氏家族生息繁衍的斑斕篇章,揭示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無疑能給人以啟迪,予現實以借鑑;增炎黃子孫之自豪,壯中華民族之氣概。
  • 一處寺廟遺址,牽出一個與陳氏家族有關的故事
    2019年8月,湖南省考古所在在平江深山裡的大湖坪發現了一處寺廟遺址由此牽出一系列與陳氏家族有關的故事。平江福壽山的這座廟,它和陳姓有啥關係?因此百房洞與大湖坪可以確認為同一地理區域。但這裡如何能夠確認為就是縣誌中所述的福壽寺?陳氏族譜提供了另一個證據。在民國重修的陳氏族譜中,有一位二十世的陳太烈公,族譜中記錄了他的墓碑文。「太烈公,字朝揚,明洪武三年立居獅蹲大屋場祖基,重修福壽山香火堂,明永樂二十一年歿,葬福壽山寺後,配郝氏,明宣德元年丙午十月二十日戌時歿,葬福壽山寺後,夫婦合墓」。獅村就是獅蹲,後來改成了思村,現在又改名為福壽山鎮。
  • 四川綿竹木版年畫的歷史淵源、製作工藝、藝術特色與傳承發展簡介
    清鹹豐年間《綿竹縣誌》說:「竹紙之利仰給數萬家猶不足,則印為書籍,制為桃符,畫為五彩神荼鬱壘,點綴年景。」當時綿竹縣有大小年畫市場。小市在城中北河壩及清道鄉,從清道鄉起要擺到近城的南軒祠,約十五裡路。大市在城內南華宮,從臘月初一開始,每天要出售到二更天,直到臘月三十為止。
  • 家·年·話 一個家族的二十年團年宴
    是傳承。年是什麼?是儀式。  所謂的年味就是把日子裡沉澱出的溫暖與情感傳承下去,形成一種家風,形成一種品質。有小家,有大家!壹 小時候外婆家的幸福時刻  我的家在成都平原的西沿小城——綿竹,一個以酒和年畫著稱的城市。人口不多,地方不大,歷史倒是兩千年了,它在龍門山脈的角落邊緣安靜地呆著,和川西高原一山之隔,從平原到高山,一點丘陵的過渡都沒有。
  • 綿竹為成都北大門,諸葛亮的兒子在此為蜀漢盡忠
    四川盆地稱為天府之國,土地肥沃,物華天寶。成都在古代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城市,歷代蜀國多定都於此。歷代蜀主都清楚欲守住成都必守住成都的北大門,否則門戶洞開,飯碗就砸了。成都其實有很多北大門,遠的如陝西漢中,近的如四川綿竹。
  • 四川中國年畫城——綿竹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置綿竹縣,199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綿竹縣,設立縣級綿竹市。綿竹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地處東經103°54′-104°20′,北緯31°09′-31°42′之間。
  • 2019年陳氏十大熱點新聞出爐!看看你家族上榜了嗎?
    10月6日,農曆九月初八)上午,紀念肇波公定居陸川783年公祭大典在肇波公和油氏祖婆墓前隆重舉行,來自各地的肇波公後裔約兩萬人齊聚始祖墓前,瞻仰始祖佳城福地,緬懷先祖恩德,虔誠祭拜,以寄託後人追思先祖之情,培植家族血脈之根。廣東化州市楊梅鎮黃槐垌村,每年都會舉辦大型的年例大餐及文化大餐。
  • 四川綿竹 喜獲「中國早熟梨之鄉」美譽
    四川新聞網消息       近日從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花卉食品專業委員會傳來喜訊:綿竹市申報的「中國早熟梨之鄉」已在北京通過專家組評審,獲得了中國唯一的「中國早熟梨之鄉」美譽。  綿竹市憑藉現已建成的全國最大優質早熟梨生產基地,年實現產值1.9億元以上。
  • 一門三世忠魂,四川諸葛第二祠,綿竹看諸葛亮家族不為人知的故事
    很多人來四川旅遊,成都的武侯祠都是非去不可的景點,大家卻不知道在四川的綿竹還藏著另一座諸葛雙忠祠。諸葛雙忠祠大門在武侯祠裡,突出的主要是劉備和諸葛亮及群臣的故事,並沒有太多篇幅凸顯諸葛亮家族。諸葛亮家族一門三世忠烈,諸葛亮、其子諸葛瞻和其孫諸葛尚都為蜀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今天我們來的這個諸葛雙忠祠就是祭祀諸葛瞻父子的地方。
  • 陳氏家族興建的昌文塔,見證陳氏400多年的歷史!
    昌文塔是陳氏家族集資興建,造塔之意為「集山川闞結之氣」「開菁華光澤之彰」,希望「諸子衿能紹先啟後,立地頂天,俾昌文一事邇之蜚聲於家乘,遠之流光於邑書」,使安文繁榮昌盛,故名「昌文」。 金華地方文化研究者程嶠志認為,昌文塔是文峰塔,也稱風水塔、文筆塔等,在全國各地屢有興建,古人認為建塔可帶來文運昌盛。
  • 四川也有個「義門陳故址」,九代同居,千人共食不分家
    在四川雅安上裡古鎮,最令人嚮往的怕要算是古鎮的塔和牌坊了。文峰塔、舍利塔;雙節孝牌坊,陳氏九世石牌坊,白馬泉等等,讓遊人永遠望物興嘆。這些保存完好的古蹟彰顯的不僅僅是古鎮深厚的文化內涵,更是記載古鎮上千年的人文和諧的佐證。在清朝前期,上裡古鎮的陳家山曾有一個罕見的,歷時一百多年、人口繁衍上千、連續九代人不分家、同居同食的陳氏大家族。
  • 陳氏家族文化,家訓家規
    陳氏家族十二榮十二恥以熱愛家族為榮;以損害家族為恥。以服務家族為榮;以背離家族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遵守家族制度為榮;以違背家族制度為恥。以勤奮努力為榮;以不思進取為恥。
  • 四川宜賓的王氏家族
    (其墓地在大塘壩)吾入川始祖:王美相於乾隆七年﹙1742年﹚遷今宜賓縣李場鎮塘坎上,系之戩第七子。編有輩序:字派:望(美)、族(平)、開(章)、唐(百)、主(姓)、三、槐、卜(慈)、宋(惠)、卿(徵)……。我是宋字輩。現尋入川始祖:王美相在湖南兄弟的後裔及龍居鄉三都花山(香)裡、大(荒)塘壩現在的詳細地址名稱?將為以後赴湘尋根作準備。感謝熱心幫助!
  • 莆田系陳氏家族資料背景成員:陳金秀陳建煌麾下醫院名單
    莆田醫療界盛傳一個「一團二秀」的說法,其中,「團」指的是詹國團,而「秀」則正是另一大家族陳氏家族的陳金秀。  與詹氏家族相比,陳氏家族顯得更加隱秘。據媒體報導稱,其產業已經擴張到分布在不同地域的、不同醫療領域的、不同醫療公司的、不同名字的、有著不同法人的醫院。
  • 義寧陳氏家族有多牛?自古詩書之家,民國期間出了陳寅恪
    陳寅恪的出現,與其所在家族成員數代人的努力密不可分。二百年間,陳氏家族由棚戶而鄉紳,由鄉紳而登仕途,由仕途而入學林,書寫了一個家族的傳奇。陳寅恪是江西義寧人,義寧即今日江西修水縣。此地峰巒疊嶂,地形崎嶇,加上與湖南、湖北相鄰,自古有"吳頭楚尾"之稱。清康熙初,此地兵禍連年,加上水旱災害不斷,導致死者眾多。
  • 四川綿竹年畫入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益廣告
    原標題:四川綿竹年畫入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益廣告   人民網成都5月16日電 (劉瀏 通訊員宋蘭)5月1日起,四川綿竹年畫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益廣告入選中國文明網「圖說我們的價值觀」專欄,供全國媒體和機構自由下載使用,未來有望有計劃地在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