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蜀地繁華,銘川人智慧-----四川文明網《大美四川》系列專稿,帶您一起探尋四川文化的味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興才在世時的得意之作——《三揚鞭》
四川文明網德陽訊(周林)綿竹年畫起源於明盛於清,鼎盛時期年畫藝人逾千人,至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全縣尚有上百家作坊從事年畫的製作生產。
綿竹年畫南派九代傳人陳剛帶我們走進他的畫坊
綿竹年畫又分南北兩派,北派年畫畫風粗獷,而南派年畫卻以畫風細膩著稱。綿竹年畫原本沒有南北派之分,最初學藝時只是按照師傅所聚集的南路和西路而區分,後來或許是考慮南北方向的傳統方位對應習慣才由政府統稱為南北二派。綿竹市射箭臺村陳家則是綿竹南派的傳承世家。
陳剛向我們介紹他家的年畫作品
陳氏家族九代傳承綿竹南派年畫
綿竹年畫南派傳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傳承人陳興才於2012年10月15日辭世,享年93歲。
陳興才老人10多歲時便師從父親學習年畫製作,只是當年家境貧寒,不能長時間撲身於自己愛好之上。隨著家境好轉,到陳興才成家立業之時,他便將自己的愛好逐漸發展成了除種田養殖以外的一門重要產業。
陳剛為我們打開珍藏多年的獲獎作品
南派善畫仕女童子,風格清新雅致。以印花戳粘金粉在人物服飾上印花的工藝被稱為「印金」,也是南派年畫的一大特色。近80年的年畫生涯裡,陳興才老人親手製作的年畫數不勝數,他的作品已被紛至沓來的愛好者帶到全國各地,甚至東南亞、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現在陳剛已將年畫畫入各類紀念品中
陳興才有8位子孫繼承了這一傳統工藝。「我18歲跟著爺爺學畫,此前搞過銷售,做過保潔。」陳興才的孫子陳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在外面打拼了一陣子,生活沒有啥起色,後來看到年畫也能賣錢,就回來了。「當時回來學畫年畫,只是覺得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並沒有想到傳承這個上面來。」
陳剛告訴記者,每到周末和節假日,這些作品會吸引不少遊客
「後來,媒體的宣傳,關注的人多了,覺得畫年畫還很不錯,就準備開發一些新產品。」陳強2003年底創作了「擠金年畫」。他介紹說,「擠金年畫」這套木版年畫較之傳統的創新之處就在於:在木板上先把線條勾勒出來,然後把骨膠、滑石粉以及水的混合物裝進軟體容器裡,再按照木板上的線條,把混合物像牙膏一樣「擠」在木板上,等風乾後,再塗金粉上色。
陳剛家族的《扇上年畫》
陳興才的二兒子陳雲祿從小受父親影響,喜愛繪畫,10多歲也開始學習製作年畫。陳雲祿非常看重年畫的創新。他說,傳統的年畫要賦予新的東西,才更有生命力。與父親一生只收自己的兒孫為徒不同的是,陳雲祿打算重點培養一批從巴中、廣元等地慕名而來拜師求藝的年輕人。他說,傳統年畫需要後繼有人。
現在陳雲祿的兒子陳強、侄兒陳剛都已經能夠獨立製作年畫。只是他們比爺爺和父親有了更多的思考,陳強說,家裡目前這種從不上街買賣,完全等客上門的營銷方式很不合理,他準備嘗試送貨上門,甚至網上訂貨等方式。
陳剛正在為作品上色
「我一直跟爺爺學,先學刻板,再學繪畫,他手把手地教我。」作為陳家的第九代傳人,1980年出生的陳剛比起爺爺和父輩,有更多的思考。他說:「我們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創新,不能單一隻畫傳統門神,我們現在學習了很多新穎的表現形式,在發揚年畫技藝的同時,適應市場需求做強市場產業。」
蓬勃新生,年畫之路越走路越寬
2006年3月,綿竹市委決定在綿竹年畫南派掌門人陳興才的家鄉(射箭臺村)建設年畫村,年畫的發展之路似乎越來越寬廣了。可就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年畫村遭到了巨大浩劫,年畫技藝險此在地震中失傳。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地震後,綿竹年畫受到重點保護,被迅速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2月,綿竹年畫更是與全國其他木版年畫一起,聯合申報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此同時,作為保護綿竹年畫的有力措施之一,孝德年畫村在汶川大地震重建規劃中單獨立項,由同樣盛產年畫的江蘇省蘇州市投資3000萬元重新打造。如今的孝德年畫村不但房屋重建一新,而且新建村落保留了諸多傳統風格。
陳剛和妻子在畫坊作畫
2009年4月底經過蘇州的大力援建,在以前綿竹年畫發源地——孝德村,重新打造的一個具有濃鬱江南園林韻味的年畫村展現在世人面前。目前,在這裡已經匯聚了30多家「前店後院」式年畫作坊,近千人在此傳承年畫藝術、發展年畫產業,年畫產品已經達到100多種,年產量也從數千幅增加到幾萬幅,產品銷往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收入達2000萬元左右。
看到這些變化,陳家人總說:「國家更加重視我們這些『活文物』了。」
新建的「年畫村」包括牌坊、年畫廣場、遊客接待中心、年畫湖、休閒年畫茶座和一座充滿文化內涵與民俗風情的民間年畫藝術館,以其豐富的人文景觀和自然和諧的鄉村田園風光吸引許多海內外遊客。作為國家4A級旅遊區,綿竹市年畫村的村民更是憑藉年畫的魅力,利用新建房屋把餐飲、住宿等三產搞得有聲有色。而年畫村擁有的還不僅僅是眼前的美景,一個以年畫為載體的產業經濟鏈已經在這裡形成。目前,年畫村內已形成包括陶版年畫、三彩畫坊、錦藝唐等30餘家「前店後院」式年畫作坊,吸納了近千人專業從事年畫製作、銷售,開發出刺繡年畫、陶版年畫、手繪年畫摺扇、手繪年畫門票等100餘個年畫品種。年畫產量也從最初的年產3000—4000幅增至去年的30000幅以上,年畫產品暢銷全國各地,還遠銷美、法、英、日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接待國內外遊客6萬餘人。年畫系列產品銷售年收入達2000萬元左右,年畫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達2萬元。
在民間年畫藝術館工作的繡娘吳瓊自年畫村重建完成就在此工作,收入較受災前提高了不少。「刺繡和年畫從小就會,農閒時在家裡也繡些東西,沒想到咱們村能把年畫產業發展的這麼好。」吳瓊說道。
「現在,綿竹年畫的名氣越來越響,相關產業也初步形成了產業,我們也積極把年畫的傳承保護與帶動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今後年畫產業發展一定會走的更好。」陳剛對綿竹年畫的未來充滿期待。
大美四川系列報導之一:守望皮影——王氏兄弟的艱辛傳承路
大美四川系列報導之二:皮影「演」進幼兒園 探索傳承新路
大美四川系列報導之三:既當藝人又當導演 大學生拍皮影動畫傳承非遺
大美四川系列報導之四:非遺進校園 成都青少年秀「針尖上的舞蹈」
大美四川系列報導之五:傳承千年非遺技藝 成都六旬夫婦演繹「漆」彩人生
大美四川系列報導之六:守護千年非遺技藝 創新讓「銀花絲」傳世綻放
大美四川系列報導之七:種在畫板上的糧食 綿陽潘德貴和他的「糧藝」傳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