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看來,好的作品不一定都有資格被收錄進語文課本,畢竟還要考慮到孩子們的接受程度等。但能進語文課本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夠經典、夠有水平的。
不過仔細查看了多個版本的語文課本後,大家會發現收錄的文章變化挺大。這種變化一方面體現有的經典文章被刪,換上了一些新的作品,比如嶽飛的《滿江紅》就被換成了鑑湖女俠的《滿江紅》;另一方面,則是同一篇文章收錄的內容也不太一樣,這一點體現在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荷塘月色》上。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大家應該都是知道的,這篇散文一共1300多個字,是現代散文中絕對的精品。一提到這篇散文,筆者就會想到清華園裡那一汪清冷的荷塘和那個寧靜的夜晚。《荷塘月色》是建國後第一批入選語文課本的文章,當時編訂課本的是我國著名教育學家、作家葉聖陶先生。
葉聖陶是一名優秀的語言藝術家,由他來編訂語文教材可謂眾望所歸,正是因為他慧眼識好文,我們才有機會讀到那麼多優秀的文學作品。現在的語文課本中,仍有大量的文章是當年葉聖陶選入的。葉先生之所以會把《荷塘月色》選入課本,一方面肯定是因為他本人非常喜歡,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朱自清先生是很受大家敬佩的文人。
很多人提到朱自清,想到的都是他的才華,卻忽略了他還是一個有骨氣的文人。他寧可挨餓,也不願意領外國人不安好心的救濟糧,並因此傷了胃,最後於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逝世,那一年朱老年僅50歲。
《荷塘月色》寫得這麼好,可謂字字珠璣,作者又是這樣一位值得所有人敬佩的文人,按道理這1300多字的文章,葉聖陶應該一字不改地全文收錄。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葉聖陶是修改了文中的部分內容後,才讓它入選課本的。
對於一個作家來說,如果自己的文章被發表或者被選入文集時,被編者修改掉部分內容,顯然不是一個令人開心的事。當時朱自清先生雖然已經離世,但他的妻兒都還在,葉聖陶這樣做明顯是冒著得罪人的風險的,那為何他要這麼做呢?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得弄明白被改動的內容。首先,葉聖陶刪掉了兩處比喻,第一處是「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第二處是「峭楞楞如鬼一般」。很顯然第一處被刪是因為它寫得太直接,不太適合孩子們讀;而第二處的比喻,也不太符合當時的唯物科學觀。所以這兩處的被刪,在當時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處被刪除的,則是梁元帝的一首賦文的節選,如下:
大家看看這篇賦文的內容,自然就明白了它會被刪的原因。這篇賦文是根據江南採蓮的情形寫的一首舞樂曲賦,文中內容有南朝的綺麗之氣,這段描寫採蓮女內容也是十分直接的。千年文壇中有那麼多經典古詩詞,在當時來看確實沒有必要讓學生們了解這一類的作品。
三處被改動的內容,都是作刪除處理。在當時來說,每一處都改得有道理。估計很多朋友會有疑問:我們現在的課本中明明有這三處,為何說它被刪了?這是因為咱們現在讀到的,都是把這三處內容加了回來的,也就是朱自清當年寫的原文。之所以加回來,一來是因為加上去後,文章更加流暢,讀起來也更有美感;二是,時代在變,學生們的接受能力自然有在進步,教育專家們覺得現在讓孩子們讀這三段文字是沒有問題的。
是得,都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那一代也自然有一代的接受能力。朱自清這篇散文如今能一字不改地選入課本,是一種進步。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