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自誕生以來,它向來膾炙人口,經常是中學課本中的必選篇目,被千人讀、萬人誦,廣為流傳。那麼,《荷塘月色》都寫了什麼?為什麼受這麼多人喜愛?
一、遊覽荷塘的緣由(「心裡頗不寧靜」)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生在俗世就難免被煩惱困擾。文章開篇劈空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一個「頗」字將自己心情不好、滿腹憂愁的狀況和盤託出。那既然有了愁,就得想法去解愁,雖然許多法子「治標不治本」:李白借喝酒來消愁,所謂「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嶽飛借彈琴來消愁,所謂「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李清照借划船來消愁,所謂「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而朱自清想到的辦法則是去瀏覽荷塘美景,所謂「今晚在院子裡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夜裡,總該另有一 番樣子吧。」
1.心情不好
第一段作者重點談了自己心情不好,即所謂「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那為什麼會這樣呢?本段主要交待兩點原因,一是住宅周邊嘈雜,二是家中妻兒吵鬧。這是因為牆外有馬路,附近孩子多,所以住宿環境不好;同時,朱自清一生共生育了8個子女(寫作本文時6個),孩子多,家裡就吵鬧得厲害。所以一直到夜深時(月亮漸漸地升高了),作者才有機會出去透透氣。
2.幽僻小路
由於心情不好要出去散心,所以在第二段,作者走上了一條幽僻的小路。這個小路人跡罕至、寂寞、陰森、怕人,按說不會有人欣賞,作者也並非一個愛鬼故事的。那為什麼會走到這裡?這是用觸目驚心、覺得可怕的詞語來反襯自己心情有多不好,多渴望寧靜。果然,接下來,在第三段就轉入了對自己心情的描寫。
3.我想靜靜
第三段的主要意思即——我想靜靜。作者在第一段的家庭原因基礎上進一步交待了自己心情不好(「不寧靜」)的社會原因——不自由。正因為白天被壓抑的太厲害,所以作者才說自己月下獨處之時「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既如此,難怪作者會深夜出遊,沉迷於荷塘的風景中。
二、欣賞荷塘美景(「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夜深之後,作者終於擺脫了家庭煩擾與社會壓力,恢復了內心的自己。所以心情才暫時擺脫「不寧靜」,來欣賞荷塘的美景。這個部分先寫荷塘、月色、楊柳等實景,再寫採蓮的虛景,虛實結合,營造了一幅美麗的秋景圖。作者以生花妙筆使清華園的荷塘錦上添花、清新朦朧、優美動人,長期以來被人們廣為傳誦,以致於詩人余光中說《荷塘月色》是中了「六合彩」。
4.荷塘美豔
文章第四段主要交待荷塘的美。這裡作者主要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四種事物。寫荷葉用舞女的裙來作比喻;寫荷花用博喻,分別比作明珠、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寫荷香用通感,以聽覺感受到的歌聲類比;寫荷波用動靜結合的手法來處理。一時間,修辭手法此起彼伏、花團錦簇、應接不暇,將文章妝點得美豔動人。
5.月色朦朧
第五段主要寫月色的朦朧美。月色式樣單一不好多寫,所以繼用流水直接比喻月光一句之後,作者相繼通過寫霧、雲、影來側面襯託月光的特點。霧與月光的配合,使荷葉、荷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月光透過「淡淡的雲」而來的朦朧使作者用上了「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比喻;灌木與楊柳造成的影子月光之下或醜或美,卻和諧有致,作者用通感,將其比作「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如此月色,朦朧有致,參差錯落,風味十足。
6.楊柳悽美
楊柳的出現多與感情有關,且多象徵悽美的情感,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其原因除了因它諧音「留」字而多被人用在分別場所之外,或許是因為從外形上講楊柳多、密、參差披拂的狀態很像濃厚飄蕩的愁情。所以這裡描寫楊柳也出現了不少悽美的狀態(「悽」如「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美」如「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裡也辨得出」),順勢將作者的情感由欣賞美景時淡淡的喜悅拉入憂愁。所以,接下的景物出現了「沒精打採」的燈光,而蟬聲與蛙聲的「熱鬧」讓作者愈加冷落傷悲,竟發出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嘆息。
7.採蓮情事
欣賞荷塘本為解愁,到楊柳愁偏轉濃,那這愁情又該怎樣消解?今人空虛寂寞冷之時往往拿電子產品來消遣,看愛情肥皂劇就是一大方式,所以《甄嬛傳》《羋月傳》《三生三世》等電視劇才大行其道。作者那個時代雖無此電子產品消遣,但他可以在腦子裡「放電影」,所以就有了第七段開頭的「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接下來,作者相繼用了《採蓮賦》和《西洲曲》裡的詩句來描述採蓮盛況。江南「採蓮忙」的另外一面是「戀愛忙」,因為不少男女是打著採蓮的旗號來談戀愛的,所以作者說「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採蓮」可以作為出門的藉口,「蓮花過人頭」可以作為談戀愛的掩護,「低頭弄蓮子」可以掩護表白時的羞澀(「蓮」與「憐」諧音,代表「愛」;「子」代表「你」,所以蓮子即「愛你」之意,是表白的信號),「蓮子清如水」代表對這種清純自然愛情的喜愛與讚美。
8.心情不好
《西洲曲》雖美卻非現實,眼前的荷塘「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連採蓮也不能夠;更何況不自由的社會仍牽絆著作者的心(「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夜已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短暫的自由即將失去。所以,作者的心情再度陷入類似文章開頭「不平靜」的鬱悶之中。整篇文章戛然而止,首尾圓合,耐人尋味。
正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解鈴還須繫鈴人」,欣賞風景如同飲酒一樣只能「治標」,並不能真正地緩解憂愁。那麼,作者到底為什麼而愁?這就有點費人神思了。正像李商隱的名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美則美矣,作者到底為何愁?也是千百年來,眾說紛紜,答案不一,正所謂「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不過,大概是朱自清離我們時代較近,資料多一點的緣故,朱自清的愁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家庭矛盾。與父母繼母關係不好,家中孩子過多,吵鬧得緊。
其次,經濟矛盾。孩子多,收入薄,負擔重,與家人有糾紛。
最後,社會矛盾。文章寫於「一九二七年七月」,這年四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對工農群眾揮起了屠刀。憂心國事,前途未卜。朱自清曾表示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化解心中的彷徨與痛苦。可後者不願,前者由於家庭負擔不能成行,於是文中憂愁瀰漫、朦朧哀婉。
其實,原因我們不一定非要細究,從閱讀的角度而言,作者不明確交待愁情原因,既可給自己避禍,也可增加一種朦朧美呢!愁思內容不提示可以愈加讓文章顯出斷臂維納斯般的效果,意旨遙深、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