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蔣介石帶到臺灣的國寶級文物:圖3名氣最大,圖8專家大呼可惜

2020-12-25 鬼龍看歷史

臺北故宮博物院,始建於1962年,於1965年孫中山誕辰紀念日落成,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整座建築仿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形式,採用古代中國宮廷式設計,外觀雄偉壯麗,裡面收藏了大量蔣介石從大陸帶去的國寶級文物。據報導,臺北故宮共有藏品約7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圖:臺北故宮博物院。

肉形石。據稱,肉形石出自內蒙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時供入內務府,它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峰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取自一塊黃玉,後經過工匠的巧奪天工的工藝,讓它如同一塊真的東坡肉,栩栩如生。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最具人氣的藏品,翠綠的菜葉上有兩隻昆蟲,體型較大的、伸長著後腳的是螽斯,位在上方,小隻的則是蝗蟲。據報導,翠玉白菜原是紫禁城永和宮的陳設器,為光緒的妃子瑾妃的嫁妝之一。白菜寓意清白純潔,翠綠葉片上雕塑兩隻象徵多產的昆蟲,則祈願能多子多孫。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因製作者為毛公而得名。毛公鼎的特點為直耳,半球腹,矮短的獸蹄形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最重要的是,該鼎有銘文32行499字,為迄今出土青銅器中銘文數量之最。

宗周鐘,又稱「鍾」或「胡鍾」,是西周厲王存世至今最重要的天子作器。該鐘重達34.9公斤,是商、周兩朝甬鍾單件銘文之最,上面有銘文123字,記載厲王徵服南方諸小國的故事。

霽青描金遊魚粉彩轉心瓶。此瓶看起來渾然一體,其實分為四個部分。專家們這樣稱讚這件文物,「瓶之腹際玲瓏剔透,兩面洞見而瓶內更有一瓶兼能轉動,似美術雕刻之象牙球者然。若是者,名曰轉心乃內府珍賞殊品也。陶雅名為套環轉動之瓶。頗嫌名稱煩,古物保存所則標其名曰轉心今從之。」

乾隆金嵌寶金甌永固杯,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權永固。該杯子共有四件,乾隆四年的一件、乾隆五年的兩件、乾隆六十二年(即嘉慶二年)的一件。其中,臺北故宮收藏的這件,最為精美。

快雪時晴帖。此帖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以行書寫成,但被懷疑是唐代摹本。乾隆在位時,曾把此帖和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稱為「三帖」,並藏於養心殿西暖閣內,乾隆御書匾額「三希堂」,視為稀世瑰寶。可惜的是,「三希」《伯遠帖》、《中秋帖》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三希」不能相聚,成為無數專家們最大的遺憾。

散氏盤,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乾隆初年於陝西鳳翔出土。高20.6釐米,口徑54.6釐米。圓形,淺腹,雙附耳,高圈足。腹飾夔紋,圈足飾獸面紋。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

宋汝窯水仙盆,目前存世唯一。汝窯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窯,以天青釉色著稱於世。橢圓形盆,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邊稜,四雲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體滿布天青釉,極勻潤;底邊釉積處略含淡碧色;口緣與稜角釉薄處呈淺粉色。

相關焦點

  • 蔣介石沒能帶回臺灣的國寶級文物:圖3名氣最大,圖5大塊的東坡肉
    圖為宗周鐘,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這個宗周鐘外形上最大的特徵,是鐘身兩面共裝飾36枚高突的長形乳丁紋,極盡華麗醒目,而且此鍾音質渾厚宏亮,有宗廟莊嚴氣概。圖為霽青描金遊魚粉彩轉心瓶,它是清朝乾隆時期的瓷器,這個瓷瓶看上去特別的精緻,據說當時蔣介石也準備把它運回臺灣,只可惜被攔截下來了。圖為翠玉白菜,清代的頂級國寶,它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是專家們最想目睹的一個文物,也是這幾個文物中名氣最大的一個。
  • 撤退到臺灣時,蔣介石搶運大量文物到臺灣,那些文物現在在哪?
    在撤退之前,蔣介石知道自己在大陸地區已經大勢已去,所以就開始準備有序撤退到臺灣,從蔣介石把早先把張學良轉移到臺灣就可以看出,他早已經開始謀劃後路,所以,蔣介石不僅把自己的部隊、親信、還有家人都陸續帶到臺灣,甚至還把中國在大陸的很多文物都帶到了臺灣,幾乎沒有給新中國留下任何珍貴的東西。
  • 中國最值錢的寶貝,被蔣介石帶到臺灣了,不是黃金也不是故宮文物
    蔣介石在匆忙之中,正在做兩件大事,那就是把中國最頂級的專家學者接到臺灣,另外還要把故宮文物和明清內閣大庫檔案中搬運到臺灣。由於故宮文物和明清內閣大庫檔案太多了,蔣介石不得不命人挑選精品之中的精品帶走,而負責文物揀選事宜的學者就是傅斯年,傅斯年是當時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之一,他當然知道哪些文物是精品,後來也證明,他帶走的文物確確實實是精品之中的精品。
  • 世界10大國寶級文物,中國圓明園獸首居榜首,可惜流落在國外
    10、蘇美爾楔形文字: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物,據說蘇美爾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神秘的文字,直到現在還沒有任何人破解它文字的奧秘。9、曾侯乙編鐘:它是屬於春秋戰國時期國寶級文物,幾乎無人不知,因為中國的禮樂文明是從這個編鐘開始的,不僅珍貴,而且已經有非常久的歷史了。8、圖坦卡蒙金面具:這個面具目前在英國博物館裡面收藏著,目前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古埃古老的文明之一。
  • 10大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級文物:圖3轟動了日本,圖9曾被農婦作為...
    【良渚玉琮王】大家都知道,很多國寶級文物由於太珍貴,不適宜出國展覽。因此,2002年、2012年和2013年三次出臺了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目錄,文物的數量如下:首批64件(組)、二批37件(組)、三批94件(組)。本組照片列舉了10大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級文物,件件舉世無雙,價值不可估量。
  • 被蔣介石帶到臺灣的原故宮國寶《唐人宮樂圖》
    中華文明5000年的歷史,出了很多名人、名畫和名作......在我國古代很多著名的書畫作品都會令世人讚嘆,民國蔣介石先生在他的統治期間,雖然中華大地飽經戰爭與炮火的破壞和洗禮,但是自始至終都沒有將老祖宗們留傳過來的擁有幾千年的大部分國寶和藝術品遺失,在這方面確實是值得肯定的
  • 臺北故宮九大鎮館之寶:由蔣介石帶來,圖9讓大陸專家們深感遺憾
    【臺北故宮博物院】據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共有藏品約7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大類。這裡面絕大多數都是蔣介石從大陸帶來,國寶級文物數不勝數。
  • 蔣介石生前在臺灣官邸「草山行館」被焚毀(圖)
    蔣介石生前在臺灣官邸「草山行館」被焚毀(圖) 2007年04月07日 1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 隨著中國強大,外流文物正在回歸祖國,回流10大國寶級文物鑑賞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文物大量流入海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47個國家,200多個博物館中,中國的文物有167萬件,流失海外的文物總計超過1000萬件,其中不乏有國寶級文物。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拍賣場上很多中國文物被中國人拍下帶回國內,國內的博物館購置文物的款項也逐年增加,促使中國文物大量回流中國,其中有非常著名的10大回流國寶。
  • 歷史上過目難忘瞬間:暴屍街頭的女匪首,圖3是蔣介石的隨軍夫人陳潔如
    歷史上過目難忘瞬間:暴屍街頭的女匪首,圖7是蔣介石的隨軍夫人陳潔如 圖1:1966年,蔣介石和蔣經國在美國「企業」號航空母艦上。他倆在想啥?「航母是個好東西……,可惜……」後面的小哥有點搶鏡。
  • 全球僅有20尊 雲南國寶級文物阿嵯耶觀音首度在臺灣亮相
    其中,由中華文物交流協會、臺灣佛光山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主辦,雲南省博物館、臺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承辦,雲南省文物局協辦的「妙香秘境──雲南佛教藝術展」已於2018年12月9日首先在臺灣登場並引起極大關注。   雲南不但風光秀麗,少數民族文化豐富多彩,佛教歷史文化也是源遠流長。唐宋時期,洱海地區的南詔大理國更是佛教興邦,又有「佛國」、「妙香國」的美稱。
  • 蔣介石官邸「草山行館」遭焚 老兵捶胸頓足(圖)
    [內容速覽]四月七日凌晨零時二十分,蔣介石到臺灣後的第一座官邸「草山行館」遭大火焚毀。一位臺灣老兵聞訊趕到陽明山,向著「草山行館」的火後現場捶胸頓足。     四月七日凌晨零時二十分,蔣介石到臺灣後的第一座官邸「草山行館」遭大火焚毀。圖為火災後的行館現場。
  • 蔣介石沒能運回臺灣的文物:為驚嘆世界的十大國寶,禁止出境展覽
    1949年蔣介石撤到臺灣,帶走了許多的國寶文物,因為走得比較急,所以也遺漏了一些,圖中的這個文物就是當時蔣介石遺漏下的頂級國寶,現為中國驚嘆世界的十大國寶之一,1923年出自河南新鄭的一個墓中,稱之「春秋蓮鶴方壺」。
  • 蔣介石退守臺灣之時,還專門點名帶走了3個人!全都是國寶級人物
    文/六六歷史故事1945年偉大的抗日戰爭勝利後,緊接著就進入了四年大內戰時期,國共兩黨展開實力交鋒。最後深得民心的中國共產黨以絕對的優勢戰勝了國民黨的八百多萬裝備精良的大軍,蔣介石慘敗,輸得徹底。敗局已定,蔣介石倉皇逃離大陸,全體撤往臺灣休養生息。在全面撤退之前,他已經把要帶走的東西全部打算好了,並已在籌備之中。 他把大陸銀行裡存儲的大量現金和黃金全部取出來,用軍艦全部運往臺灣。還把故宮裡的許多名貴字畫也順走了,紛紛運到臺北博物院。除了這些財產和古董字畫,還把剩餘的軍隊也一併帶了過去,準備把臺灣作為自己的政府根據地繼續發展壯大。
  • 蔣介石南京湯山溫泉別墅暗藏的兩大謎團(圖)
    不過,江寧文史專家趙慕明和費仲興卻表示,蔣介石溫泉別墅並非陶廬,而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建造的公館。  位於湯山溫泉路3號的蔣介石別墅,是南京地區一座的的溫泉別墅,也是江蘇省文保單位,近年有關部門對其進行了修葺,由書法家尉天池書寫了「蔣介石溫泉別墅」七個大字,並在大門邊牆壁上鑲嵌了一塊銅牌。
  • 河北博物院文物首次大規模赴臺灣參展(圖)
    河北博物院82件文物於3月13日辦結轉關放行手續,赴臺灣佛光山佛陀展覽館參加展覽。圖為石家莊海關工作人員上門查驗文物。劉希陶 謝寧寧攝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楊永輝、謝寧寧 記者邢傑冉)從石家莊海關獲悉,經國家文物局審批,河北博物院共計82件文物於3月13日辦結轉關放行手續,赴臺灣佛光山佛陀展覽館參加展覽。此次展出為河北博物院文物首次大規模赴臺灣展覽。
  • 最大古地圖《福建輿圖》系國寶級古籍 與收復臺灣有關
    ­  絕大多數福建人不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古地圖是康熙年間製作的《福建輿圖》。昨天上午,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蘇品紅在福建省圖書館的國家珍貴古籍巡講中,專題介紹了這件現珍藏在北京國家圖書館、被稱為國寶的《福建輿圖》,並向本報記者首次披露了從1909年以來,該圖被6次打開的內幕。
  • 臺北故宮前任院長:當年帶到臺灣的並非都是精品
    「故宮文物南遷時帶到臺灣的並非都是精品」、「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最大鎮館之寶是紫禁城」、「深圳讀書月堅持辦到第13年,累積了那麼多文化資產。在場的每一位參與者都是文化的種子,我覺得這是深圳最大的特色」……11月27日晚的「在歷史的天空下」高端論壇中,北京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鄭欣淼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首次同臺論道,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擔任嘉賓主持。
  • 罕見的閻錫山老照片,圖2是家人合照,圖3左邊是蔣介石
    後在解放前夕,閻錫山跟隨蔣介石去往臺灣,再也沒有回來,死後也被安葬在臺北。圖中是閻錫山家人合照。只見他端坐在椅子上,戴著眼鏡微笑有些和藹,絲毫看不出平時殺伐決斷的樣子。而坐在旁邊的女子,應該是他的夫人,眼神間流露出威嚴姿態。這張照片,可以說非常罕見了。當時他與蔣介石年紀,都並不算是很大,坐在一起合照雖威嚴卻也有些放鬆。右邊的是閻錫山,而中間坐著的就是蔣介石了。
  • 蔣介石撤退臺灣,不僅帶走了金銀珠寶,還帶走了這三位高人
    抗戰勝利後,大家都沉浸在戰爭勝利的喜悅中,因此對於戰爭深惡痛絕,但是蔣介石卻執意在此時發動內戰,導致民心盡失,而且加上戰略失誤節節敗退,三大戰役全部失敗,蔣介石不得不退守臺灣,但是在走之前他不僅帶走了全國百分之八十的黃金和財富,無數價值連城的文物,還帶走了三位高人,他們個個大有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