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前任院長:當年帶到臺灣的並非都是精品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故宮文物南遷時帶到臺灣的並非都是精品」、「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最大鎮館之寶是紫禁城」、「深圳讀書月堅持辦到第13年,累積了那麼多文化資產。在場的每一位參與者都是文化的種子,我覺得這是深圳最大的特色」……11月27日晚的「在歷史的天空下」高端論壇中,北京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鄭欣淼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首次同臺論道,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擔任嘉賓主持。卸任之後的兩位院長暢所欲言,披露了很多不為人所知的故宮歷史細節。

  兩岸故宮有24年共同史

  主持人:故宮文物南遷去臺灣是怎麼樣一個歷程?留在北京的故宮珍寶,又是怎麼樣重新回流回來的?

  周功鑫:故宮博物院在1925年成立,直到1949年,24年裡現今的兩岸故宮博物院擁有同一個歷史。1933年「9·18」事變後,百萬故宮文物開始南遷,歷經十幾年顛沛流離。部分文物到了臺灣後,先存放在桃園縣約一年時間,1950年移到臺中,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才正式成立。

  鄭欣淼:兩個故宮博物院的形成,與當年抗日戰爭時期的文物南遷有關,臺北故宮收藏著約四分之一的南遷文物。故宮文物南遷是故宮博物院早期院史中的一件大事,並不是說當年文物南遷時搬走的都是重要精品,因為從1933年到1937年這段時間,故宮還在開門正常展覽,很多展品都留在了北京。

  比較慘痛的一次文物流失是溥儀借賞賜他弟弟的名義,將1000多件中國早期著名書畫作品帶出宮,包括了《五牛圖》、《伯元帖》等國寶。這些國寶後來被帶到了長春,在抗戰時期遭哄搶,解放以後北京故宮只收回了其中的三分之一。

  說到文物流失,文物的界定是不斷變化的。比如以前,清代皇帝的字畫都算不上文物,現在都算。我2002年到故宮時,文物只有90多萬件,經過七年重新清點,「家當」已達到180萬件。原先不屬於文物範疇的清代帝後書畫作品、古籍善本、書版、未流通的古錢幣等,現在都納入了文物範疇,進行了庫存登記。

  合作不存在誰吃虧

  鄭欣淼:這次對話的主題叫「一段歷史,兩個故宮」,我認為一段是兩個故宮共同擁有的24年歷史,一個是我們兩岸故宮這些年的交流。2010年,北京故宮倡議重走文物南遷路,臺北故宮提出加上了「溫故知新」四字為主題,開展了半個月的考察,探尋了37個重要的故宮存放地點。

  2009年,雙方合辦的雍正大展,讓隔絕一個甲子的兩岸故宮博物院拉開了交往的序幕。兩岸故宮的交流必然會發生,因為我們互相離不開的。兩個博物院要很好地發展,不了解對方是不行的。有人說,都是北京送展品過去,臺北的都不來,吃虧大了。我說,這不存在不對等,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我堅信臺北故宮的展品終有到大陸來、在紫禁城展出的一天。

  周功鑫:2009年的雍正大展開啟了兩岸故宮的合作,我們雙方求同存異達成兩岸合作九項共識。此後,康熙與路易十四大展、富春山居圖合璧展中,都是臺北故宮向北京故宮借作品。在這個過程中,的確是臺灣受惠比較多,但與此同時,也惠及了來看展覽的大陸民眾。

  文物修復技藝成「非遺」

  主持人:除了收藏在各大博物館和藏家手中的流失文物,還有一些故宮文物在拍賣市場出現。對此有清楚的記錄嗎?

  周功鑫:大的國際拍賣市場都會有預展,讓人提前看。法國的藝術品拍賣會博物館有優先購買權,可以享受低價購買。

  鄭欣淼:大陸的博物館對文物也有優先購買權。比如,故宮博物院就曾在拍賣會上購買過兩件文物,一個是米芾的《研山銘》,花了3000萬元,另一件清宮流失文物《出師頌》,花了2200萬。但這個購買過程要非常謹慎,因為現在市場比較混亂,只要有專家意見不一致,故宮就會放棄回購。此前曾有米芾的書法《離騷》開價2900萬,但因為專家有不同看法,我們最終沒有買。

  主持人:兩岸故宮怎樣處理文物保存和修復問題?

  周功鑫:絹帛、書畫是有機材質,有壽命限制,臺北故宮的這類館藏是每四年才出來展覽一次。以縮短曝光時間,存世時間就能延長。

  鄭欣淼:臨摹也屬於傳統的修復技藝,再高的複製技術都不能代替臨摹。如今在北京故宮,有包括青銅器、鐘錶修復技術在內的四項技術,都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些都是故宮的專長。

  帶到臺灣的並非全是精品

  觀眾:有種說法是,在文物南遷的過程中,故宮的精品都在臺灣,留在北京的都是搬不動的東西,這樣的說法對不對?

  鄭欣淼:我之前寫過一本書《天府永藏》,對兩岸故宮的文物做了對比論述。這本書曾提到文物南遷時,因多種原因,所挑選並非都是精品,「也有的提箱人員因對文物缺少研究,留下真品,選去偽品。」這是引用了中央文史館館員劉北汜《故宮滄桑》裡的原話。當時臺灣有的媒體質疑,我書裡提到的「偽品」是否到了臺北故宮。後來,在與周院長共同接受記者採訪時,我聽到周院長在講什麼是「偽品」,什麼是「臨摹」,才知道是回應我書裡的話。

  其實,文物精品只是我們的傳統看法,並非絕對。精品的概念是隨著人的認識和社會變化而改變的。北京故宮現存文物分成25個大類,59個小類,目前有180萬件。書法有西晉陸機的《平復帖》、東晉王獻之《中秋帖》,繪畫有隋代《遊春圖》、宋代《清明上河圖》、唐代《韓熙載夜宴圖》。瓷器有乾隆時代的各種釉彩大瓶。另外,重達5噸的《大禹治水》玉山石,搬不走的太和殿寶座等都是北京故宮的代表精品。但要說哪一件是鎮館之寶,就看各人喜好了。

  周功鑫:文物南遷有當時的考量。對臺北故宮來說,宋元繪畫作品、清琺瑯彩比較多。而清朝人物圖像都在北京。鄭院長很客氣,其實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大堆瓷器碎片都是寶,因為你可以直接取樣分析各種釉彩、陶瓷的成分。而且乾隆「三希堂」中的兩帖都在北京。可以說,北京故宮最大的鎮館之寶就是紫禁城,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件。兩個故宮的文物各有特色。

  □現場互動

  1、檢測失誤說明責任心比儀器重要

  觀眾:去年8月,北京故宮在修復宋代瓷盤時出現失誤,導致瓷盤破損。請問,對於兩岸文物修復和技術管理上,怎樣避免失誤?

  鄭欣淼:導致這件瓷盤損壞並非修復,而是在檢測。當時用的是美國的儀器,操作者誤將數據0.2輸成了2,機器啟動後就沒法挽回了。這給了我們很深的教訓,因為修復儀器本身沒有糾錯功能,關鍵還是人的主觀意識和責任心。責任心比儀器本身更重要。

  2、 臺北故宮限參觀人數

  觀眾:我們去北京故宮參觀總覺得人特別多,只能走馬觀花看看。對於如何引導參觀者,臺北故宮有何經驗建議?

  周功鑫:臺北故宮從2009年4月兩岸開放後,參觀人數就逐年上升。因為空間的限制,我們採取延長時段的方式。周三、五、六開放時間延長到晚8:30,其它幾天開放到下午6時。在高峰期實行分流管制,上午10點前和下午3點前,旅遊團人數分別不能超過2800人。

  鄭鑫淼:2008年北京奧運會第二天來故宮的參觀人數逼近15萬人次。今年10月2日達到頂峰,一天參觀人數18萬多人。北京故宮一年參觀人數超過1000萬人次,而大英博物館也只有700萬人次。雖說要限制參觀人數,但有些人可能一輩子就來這一次北京故宮,你不忍心不讓他進去。這個問題還需要一起想辦法解決。

  (鄧妍/文 張定平/圖)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稱:「把臺北故宮變成臺灣人的故宮」
    文 I 蘭斌強昨天(16日)下午,臺灣新上任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召開的媒體茶敘會上稱:要「把臺北故宮變成臺灣人的故宮」、「臺北故宮的文物不是搶來的,中國不敢來要。」並囂張表示「不怕挑動敏感神經」。
  • 這時候,臺北故宮要換院長了
    【文/觀察者網 童黎】 6個月後,臺北故宮博物院又要換院長了。 在臺北故宮向日本出借「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一事繼續發酵之際,多家臺媒今天(14日)報導稱,主張把「故宮臺灣化」的臺北故宮現任院長陳其南不會留任,博物院內部對此都很驚訝。
  • 臺北故宮「換帥」,陳其南成任期最短院長
    據臺灣地區媒體報導,2019年1月13日,陳其南已正式卸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一職,距其上任院長短短180天,陳其南也被稱為史上任期最短的院長。立場偏綠的陳其南上任伊始就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未來願景喊出「臺北故宮臺灣化」的口號,引發巨大爭議。其在任期間,臺北故宮博物院更是頻繁處於風口浪尖。
  • 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院長「故宮臺灣化」言論遭批駁
    新華社臺北7月18日電(記者查文曄 陳君)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院長陳其南剛上任即拋出「故宮臺灣化」言論,引發臺灣社會輿論質疑這是「去中國化」的政治宣言,一旦成真,將迎來「故宮不故宮」的難堪局面。  陳其南16日舉行上任後首次媒體見面會,宣稱任內重要任務是「故宮臺灣化」,讓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典藏文物和臺灣文化產生連結,故宮成為「臺灣人的故宮」。他稱,遊客來看臺北故宮博物院,不是來了解臺灣,而是來了解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一直不被認為是「臺灣的故宮」,而是「北京的故宮」;臺北故宮博物院不管怎麼經營,都會成為北京故宮的「飛地」。
  • [海峽新幹線]臺灣 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院長要讓臺北故宮「臺灣化」
    [海峽新幹線]臺灣 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院長要讓臺北故宮「臺灣化」 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院長要讓臺北故宮「臺灣化」。
  • 臺學者打臉臺北故宮新院長:故宮展出都是中國歷史文物 如何臺灣化?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深受臺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器重的前「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陳其南接任臺北故宮院長一職。他在上任前就大放厥詞,聲稱要將「故宮臺灣化」。對此,臺學者表示,明明都是中國歷史文物,要如何「臺灣化」? 據臺灣《聯合報》7月17日報導,上周,臺「行政院」宣布內閣改組後,臺北故宮院長林正儀請辭獲準,由前「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陳其南接任一職。
  • 訪臺北故宮院長:向臺北故宮學習什麼?
    記者採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長周功鑫(左)1972年,自臺灣輔仁大學法語系畢業之後,她就開始了在臺北故宮漫長的工作旅程。從基層導覽解說員做起,歷任務蔣復璁、秦孝儀兩任院長秘書,展覽組組長等職。在16年的展覽組長任內,她籌展無數,並於1989年創立志工制度。個性積極、認真、語文能力強且勇於直言,是臺北故宮老同事對周功鑫的共同印象。因與當時臺北故宮發展理念不合,1999年周功鑫自臺北故宮退休。
  • 當年,到底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
    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稱為「南三閣」這一批運載的故宮文物有 1680 箱,是遷臺文物中最多的一批。其中不僅有宋元瓷器精品和存在南京的全部青銅器,還包括全套文淵閣《四庫全書》和離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共七部,故宮文淵閣所藏是第一部,也是繕寫得最為完整的一部。
  • 「臺獨」先鋒就任臺北故宮院長,為「去中國化」宣布興建日本館
    「這些東西不知道怎麼樣子就跑到臺灣,不管你叫它什麼,我們就突然成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你能想像,如此荒唐無知之言,竟然出自臺北故宮博物院新任院長陳其南之口麼?所有去的人,都覺得幾個月之後就回來了。所有隨船走的人,甚至有的連家屬都沒有帶,門一鎖,上船就走了。即使到了臺灣,專家也會告訴家人不要買貴的結實的家具,因為很快就能回去。但卻沒想到,一去就再也沒回來。」
  • 專訪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臺北故宮票價仍然很低
    圖片說明: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 陳太曦攝【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太曦】驅車前往臺北故宮的路上,一出自強隧道右轉至善路就見到這樣的場面:十多輛大型遊覽車停在路邊,數百名大陸遊客魚貫下車,目標就是對面的臺北故宮。日前,臺北故宮宣布普通票從160元(新臺幣,下同)漲到250元,優惠票從80元調漲到150元。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全面展現了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歷史以及其中60多萬件珍寶的故事,其導演周兵之前曾執導紀錄片《故宮》。在2009年《臺北故宮》上映之前,新京報記者與拍攝了兩座故宮的周兵聊了聊。新京報:對於臺北故宮,人們按照思維慣性,會認為當年大量的精品都在那裡。
  • 臺北故宮文物丟失 幾任院長知情不報
    臺北故宮文物丟失 幾任院長全知情但無人說話 相關新聞:臺北故宮文物傳言遭竊 配件缺損疑有內賊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7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並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 去年臺北故宮完成大盤點,包括懷表的鑰匙、水丞的銅小匙等5件文物出現配件遺失。
  • 臺灣新一輪人事布局 臺北故宮新院長被指涉「獨」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餘潞】蘇貞昌接任「行政院長」後迅速完成「組閣」,但部分成員名單尚未敲定。13日,「內閣」完成新一輪人事布局。臺「行政院」13日證實,「海洋委員會主委」由現任代理主委兼「海巡署長」李仲威升任,臺北故宮院長則由「國史館館長」吳密察出任。《聯合晚報》13日介紹稱,今年63歲的吳密察從臺大歷史系畢業後赴日本留學,專研臺灣近代史,2001年首度「入閣」擔任「文化部」的前身「文建會副主委」,後來任「臺灣歷史博物館」首任館長及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系主任,2016年接掌「國史館」。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中國臺灣網12月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11月30日首次針對此議題表態,稱「沒有改名問題」。
  • 中國最值錢的寶貝,被蔣介石帶到臺灣了,不是黃金也不是故宮文物
    蔣介石在匆忙之中,正在做兩件大事,那就是把中國最頂級的專家學者接到臺灣,另外還要把故宮文物和明清內閣大庫檔案中搬運到臺灣。由於故宮文物和明清內閣大庫檔案太多了,蔣介石不得不命人挑選精品之中的精品帶走,而負責文物揀選事宜的學者就是傅斯年,傅斯年是當時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之一,他當然知道哪些文物是精品,後來也證明,他帶走的文物確確實實是精品之中的精品。
  • 國寶逃難記:當年,到底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
    在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前,故宮博物院已經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流失。從最初的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到溥儀為了擺譜的賞賜,已經導致大量珍貴文物流失民間。而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內局勢劇變,兩黨關係惡化,1948年底,國民黨著手將當時南京收藏的文物裝箱運走,就這樣大陸的珍貴文物開始流向臺灣。
  • 62歲馮明珠接任臺北故宮新院長
    馮明珠擅長歷史研究前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任職至今年7月底,周功鑫原在臺灣輔仁大學任教,2008年5月20日借調至臺北故宮擔任院長,今年7月借調時間屆滿,周功鑫請辭回校任職。周功鑫請辭後,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由現任故宮政務副院長周築昆暫代,而院長職位懸缺至今。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7月底請辭後,馮明珠一直被傳為將接任院長的熱門人選。
  • 臺北故宮新院長搞"臺灣化" 又想建日本館
    原標題:臺北故宮新院長搞「臺灣化」又想建日本館被嗆:敢把文物送回北京嗎?臺北故宮新院長陳其南16日提出「故宮臺灣化」,並提新建日本館等計劃。其言論在兩岸掀起巨大爭議,臺灣評論員祈懷秋質疑陳其南敢不敢做另外兩件事,其中包括把文物送回北京。
  • 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獲聘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
    圖/中新網   在臺北故宮服務38年,於今年隨臺灣政黨輪替卸下重擔的臺北故宮前院長馮明珠,昨天獲聘北京故宮研究院顧問。   在這位學者型院長的任期內,臺北故宮南院於去年底開館試營運,在人流管控限制下,營運至4月30日參觀人數達62.3萬多人,超越羅浮宮朗斯分館,帶動了地方繁榮;臺北故宮的教育推廣、文創成果、國際及兩岸交流等,均有傲人成果。特別是在跟北京故宮文化交流方面多有推動。為肯定其在臺北故宮的貢獻,卸任前,馮明珠獲得一等功績獎章。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北京故宮本身是藝術品
    中新社臺北八月二十日電 題:讓典藏文物活起來——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石守謙  中新社記者 曾嘉 董會峰  臺北「故宮博物院」自一九六五年建成後,一直以保護、收藏文物為主要目標。如今臺北「故宮」要讓文物活起來,凸現服務大眾的理念,剛剛上任不久的院長石守謙堪稱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