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宜昌東站到萬州站之間的鐵路,這條鐵路的建設對我國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當時,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個省邊緣地區,土地綿延24萬平方公裡的鐵路沒有通過,當地人出行很不方便,在這條鐵路建設之前,中國還沒有通往長江的鐵路,那個時候過河很不方便,只能坐火車以外的交通工具,例如飛機和船,只能從上海到重慶走水路,坐七天七夜的船,在這樣的情況下,鐵路的建設一定會進行,但是在宜昌和萬州之間建設鐵路在當時和現在都是非常困難的。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地質地形問題,鐵路沿線屬於巖溶地形,這個地形的成因是水在洗滌巖石時產生溶蝕作用,所以巖石變得非常脆弱,隨著時間的推移,地表和地下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形狀,這種狀態的地質結構相當不穩定,如果在某個地表下被水流腐蝕了孔,在地面上建設鐵路的話,在建設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塌方,不僅施工前的工作會被放棄,工人也可能陷入危險狀況開始,這樣的地形和地形,在宜萬鐵路沿線有很多,全部想避開的非常不現實,唯一的方法是克服巖溶地形的難題。
怎麼克服?最常見的方法是建造隧道和架橋,這兩種方法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很難,從哪裡挖隧道?挖多長?有危險嗎?這些是建築團隊必須事先考慮的,在制定鐵路建設方案時,需要大量的調查和詳細的推敲,因此,道路建設者革新了隧道建設技術,在技術革新的指導下,建設工程一點點向前推進,其中,我國首創的「釋能降壓」技術遠遠領先世界水平。
之後,經人計算,377公裡長的鐵路,巖溶區間佔70%,全線挖隧道159座,這樣大的工程量意味著工程速度慢,萬鐵路從動土到運營,5萬名建築者花了7年時間才完成,全線的費用是225.7億元,平均是千萬元,可以說這個造價相當高,青藏鐵路建設時,平均每公裡只花了二千九百萬日元。
但是,證明了建造道路的人們的辛苦不會白費,宜萬鐵路的成功建設對我國尤其是鄂渝湘黔邊區有很大影響,鐵路開通後,隴海線和浙贛線之間有第一條橫線,我國鐵路網進一步完善,沿線經過很多民族聚集居住的地方,鐵路建設大大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大融合,除了帶動了當地的觀光發展外,通過鐵路運輸,山區的特產也被帶到了國外,這不僅增加了當地人的收益,還讓其他人接觸到了更多不同的特產。
目前,宜萬鐵路仍然發揮著自己的牽引作用,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在中國鐵路的修理最難,377公裡就有5萬人修理了7年終於完成了,平均一年只修了5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