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故事》:一張城市文學地圖

2020-12-10 澎湃新聞
編者按:英國的Comma出版社(Comma Press)日前出版了一本關於上海的短篇小說集《上海故事》(A Book of Shanghai),收入10位作家的10篇寫上海的短篇小說。該出版項目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戴從容主持,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金理負責編選。本文為金理為《上海故事》(A Book of Shanghai)所作序言的中文版,同時附上金理與翻譯家Nicky Harman關於此書編選過程介紹的通信。

鴉片戰爭後1843年上海被開闢為商埠,1845年先後設立英、美、法租界,殖民者在上海引入了許多與西方接軌的文明設施。於是,既在喪權辱國的陰影籠罩下,又獲得得天獨厚的歷史機緣,上海從一個位於長江口毫不起眼的小縣城,一躍而起成為遠東第一大都市。這裡既有歐風美雨浸淫下的現代西方文明,又有老中國積澱而來的傳統文化,交融碰撞,互相滲透。由於特殊的歷史機緣和地理位置,容納、試驗各種思潮和文化觀念,上海發展出了多元的文學傳統,並奠定其在文學史上的重鎮地位。

1933年,海派文學的代表人物、小說家、編輯家施蟄存在一篇文章中說:

所謂現代生活,這裡面包括著各式各樣的獨特的形態:匯集著大船舶的港灣,轟響著噪音的工場,深入地下的礦坑,奏著Jazz樂的舞場,摩天樓的百貨店,飛機的空中戰,廣大的競馬場……甚至連自然景物也和前代的不同了。這種生活所給予我們的詩人的感情,難道會與上代詩人從他們的生活中所得到的感情相同的嗎?(施蟄存:《又關於本刊的詩》,《現代》第4卷第1期)

這段表述意味著,現代生活與過去生活發生了斷裂,由經濟和社會的變革所帶來的都市現代風景,以及一種由資本主義所構築的現代生活方式終於浮現。這樣一種物質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嬗變給文學帶來了新變,於是現代文學與古典文學也發生了斷裂。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有物慾橫流、道德滑坡的現象。由此形成了上海文學繁華與糜爛同體的現代性傳統,該同體而矛盾的特徵,形象地顯示在穆時英小說《上海的狐步舞》中頭一句話:「上海,造在地獄上的天堂。」這一傳統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的小說《海上花列傳》(韓邦慶著)。而從鬱達夫到丁玲、蔣光慈、巴金等,他們的創作則在另一派脈絡中,其筆下的男女主人公既是現代物質生活的享受者與消費者,又是這種現代性的反抗者與審判者,希望儘可能地根除上海文化中糜爛與罪惡的因素。由此構成了海派文學的第二個傳統,姑且稱其為批判性的傳統,突出左翼文化立場和人道主義情懷(參見陳思和:《海派文學的兩個傳統》)。這一傳統中的代表性作品是《子夜》(茅盾著)。

1949年上海解放,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特別是1978年以來,上海不斷擴大開放,深化改革,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也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上海的文學創作,在呼應時代發展、與時俱進的變革中,也承襲著上述文學傳統。比如,入選本書的作家王安憶,素來堅持批判立場和人道主義。而陳丹燕則以描繪舊上海的「風花雪月」見長,基本可以納入海派文學的現代性傳統。這一傳統中有一支脈,表現身陷急速變動的生活而出現身份認同的危機,這是1930年代海派文學的重要主題(穆時英、劉吶鷗為代表的「新感覺派」),本書中小白《透明》、蔡駿《蘇州河》延續了這方面的主題表現。

上海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早期的移民大多來自浙江和江蘇。開埠之後一度被稱為「冒險家的樂園」。據2018年統計,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18.33萬人,其中外來常住人口佔比為40%。甫躍輝《丟失者》中的主人公顧零洲就是一位「滬漂」(由外地漂泊到「滬」——上海簡稱——打拼的新移民)青年。身份認同往往與人類經驗的延續性有密切關係,容不得劇烈而頻繁的隔斷、推倒重來,然而在城市化、工業化及人類生活方式移動性加速的情況下,身份的構成恰恰由本質、穩固轉變為選擇、流動。圍繞著高科技產品手機丟失這一情節,甫躍輝展開對城市人新境遇的思索。

上海這座城市的開放和包容,使其往往成為文學探索的策源地。從1930年代以小說家施蟄存與詩人戴望舒等為代表的現代主義,到1980年代以小說家孫甘露與評論家吳亮等為代表的先鋒文學,都汲汲於文學形式的創新。當然,形式創新也意味著叩訪生存狀態的多種可能性。陳楸帆與沈大成通過科幻與懸疑這兩個文類,延續了上述文學傳統。

來上海的外地遊客,往往首先選擇的觀光地點是黃浦江兩岸的「萬國建築博覽會」(外灘)和摩天高樓群(陸家嘴金融區)——這也是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2》《碟中諜3》《007:大破天幕殺機》等)經常選擇的取景地。然而,單一的取景視角恰恰反證了全球化帶來的同質化,全世界各大都市的機場、星級賓館、大型商廈、金融中心等現代設施可能是相同的,但是每個都市中居民的生活形態及其所呈現的精神面貌卻豐富而獨特,且各有歷史淵源。即便在同一城市,不同居民群體的經濟能力與生活習慣也有多元選擇。在1940年代,張愛玲的小說曾繞開歐化與精英,成功開掘出普通市民的民間生活。本書入選的作家滕肖瀾、夏商與王佔黑,也著力將城市生活的參差形態和不同個體的精神特徵細膩地表達出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王佔黑是入選本書最年輕的作家(生於1991年),但她拒絕將前衛消費樣式或者城市新貴的優雅生活認定為唯一的都市標誌,反而聚焦於退休的工人、破敗的街道、面臨拆遷的小區、弄堂口即將被清理掉的早點鋪——王佔黑寫出了這些被忽視的地區及人群其內在的活力與豐富性。

所以,如果將本書比作一張城市文學地圖的話,我們希望這張地圖是完整的,既指示眾所周知的城市地標,也引領你深入城市隱秘的腹腔內部和邊邊角角,展示上海人潛藏在日常生活罅隙裡的喜怒哀樂。

2020-01-08

[附] 金理與翻譯家Nicky Harman關於《上海故事》編選的通信

《上海故事》的出版方在提出邀請時,也給出了要求,每篇小說的篇幅最好在8000字,我可能為極個別小說爭取到了10000字,但這個字數的要求確實限制很大。我最初給出了15篇初選篇目,在和出版方商議後,篩選出最終的10篇。

我最初的設想,除了內容上是以上海為故事舞臺之外,兼顧入選作家的代表性和作品的代表性,但是我不會考慮這本書的讀者(不是我不願意,而是我確實不了解他們的口味)——而這一層恰恰是出版方非常注重的。

在我心目當中,與王安憶這樣作為上海城市標籤性質的作家地位相同,另外應該還有一到兩位作家(抱歉我就不說具體名字了)。但是這些作家可能以長篇見長,或者他們在8000字的範圍內的作品不是他們最好的作品,所以儘管我選了他們的作品——出於我上面提到的作家的代表性,在我心目中他們代表著文學上海,可是在和出版方商議的過程中,還是被篩選掉了。其中有一位作家在我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八千字的限制選擇出來的肯定不是其最好的作品,我初選了一篇他的小說,內容關於一位上海小資女孩對於西方的幻想與夢魘,但是出版方可能會覺得這個故事對於該書的目標讀者而言沒太大吸引力,所以最終這個小說沒有保留。

讓我覺得最可惜的是,陳村先生的《死》沒能入選,這篇是我力推的,出版方也同意,可是版權方面有些問題無法解決。這篇作品是寫「我」尋訪翻譯家傅雷的故居,通過「我」與亡靈的對話,來尋訪生命的意義。上海這座城市總被理解為環繞著小資氣息、物質浮華的氣息,在這種情況下《死》帶來另一種理解,這篇小說是如此「沉重」,也涉及了知識分子人文精神傳統的傳承(我們不能忘了這座城市中有魯迅、巴金等人的奮鬥足跡)。本來有了這篇小說,完全可以為該書增添不一樣的色彩,真是非常可惜。

最終入選的作家中,年輕作家(70後、80後、90後)佔了一半以上,這很吻合我的預期(近些年我在文學批評的領域,著力追蹤的也是中國大陸當下的青年作家),因為上海是一座朝向未來的、有活力的城市。而且年輕人的創作也比較多樣,小白一直在文本形式上有所探索,沈大成和蔡駿偏懸疑,陳楸帆是科幻,甫躍輝是傳統的寫實。上海的活力也來自於其包容性與多元性,像陳楸帆和甫躍輝都是「新上海人」(出生地並非上海而目前定居上海)。這種多元也體現在小說內容上,我在序言最後有這樣一段話——

來上海的外地遊客,往往首先選擇的觀光地點是黃浦江兩岸的「萬國建築博覽會」(外灘)和摩天高樓群(陸家嘴金融區)——這也是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2》《碟中諜3》《007:大破天幕殺機》等)經常選擇的取景地。然而,單一的取景視角恰恰反證了全球化帶來的同質化,全世界各大都市的機場、星級賓館、大型商廈、金融中心等現代設施可能是相同的,但是每個都市中居民的生活形態及其所呈現的精神面貌卻豐富而獨特,且各有歷史淵源。即便在同一城市,不同居民群體的經濟能力與生活習慣也有多元選擇。

所以,如果將本書比作一張城市文學地圖的話,我們希望這張地圖是完整的,既指示眾所周知的城市地標,也引領你深入城市隱秘的腹腔內部和邊邊角角,展示上海人潛藏在日常生活罅隙裡的喜怒哀樂。

在這樣的意義上,我最想推薦的是本書入選作者中最年輕的一位——王佔黑。我想和您分享一段我的成長經歷,由此可能您會理解,為什麼我會非常推崇王佔黑的小說。

我是知青子女,父母都是地道上海人,「文革」期間他們先是去江西插隊,然後千辛萬苦調職到江蘇無錫(因為從當時的地圖上看到,那裡有距離上海最近的火車站)。我出生在上海,但自小被父母帶在身邊,他們一遍遍地向我講述:外灘的鐘聲和「世界建築博覽會」、豫園的九曲橋、鳳凰牌自行車、王家沙的精美糕點……我是通過高考考回上海的,在實際回到上海之前,我生活在對上海無盡的想像中。坦率地說,學習的最大動力就是「我要回上海,回到那座城市!」後來如願去復旦大學讀書,有天在寢室裡和親戚通電話,旁邊兩位「上海土著」同學竊竊私語:「你聽,他說上海話時有幾個詞咬不準音。」如同創傷經驗,這件事讓我痛苦糾結了半天。後來讀到陳丹燕小說《慢船去中國》中有相似細節:主人公範妮的父母作為知青,二十歲到新疆,生活了大半輩子,妹妹簡妮在新疆讀完高中考回上海。長期遠離上海的生活經歷讓範妮對父母和妹妹非常反感,「她忍不住為已經能看出來不是上海人了的父母和妹妹而感到恥辱,就像為自己家的敗落感到恥辱一樣。她恨他們到底不像上海人,不像是這個家走出來的人」,雖然範妮的英文遠不及妹妹簡妮流利,但範妮「捉得出她的英文裡有不是上海人發音的微小區別」,並為此沾沾自喜。以上生活中與文學中的例子,都關乎圍繞著城市而展開的身份認同。可想而知,我和城市的關係一度是多麼緊張和焦慮(生怕被周圍人辨識出「不是上海人」)。而前些年,不少青年作家的創作也完全圍繞個人與城市之間的緊張關係展開。那完全是司湯達、巴爾扎克式的寫作:當龐大的都市在面前展開時,外省青年內心充滿野心與狂想,既要拼命融入,又總是感覺到處處排擠和累累傷痕。

近些年來情況似乎有所變化,更年輕的一代寫作者,能夠以較為平情、冷靜的態度去把握個人和城市的關係,緊張和焦慮已經得到了緩和。比如王佔黑,借用她作品中的一句話來表達——小花旦給了「我」什麼,給了「我」一雙眼睛去看上海(《小花旦的故事》,我以為這是迄今王佔黑最優秀的小說,可惜因為篇幅太長,無法選入《上海故事》)。而王佔黑透過這雙眼睛所看到的上海,是我看不到的;準確地說,是我一度不想去看的,而從心理慣習而言,我們往往只會選擇去看那些我們願意看到的。請容許我再插入個人經歷:當我回到上海讀大學之後,每星期都會去奶奶家度周末,但其實我很排斥這件事。奶奶家位於老式的工人小區,我總是在下午或黃昏的時候抵達,當雙腳剛剛踏進那個小區,耳邊聽到的是搓麻將的聲音,鼻子聞到的是煎鹹帶魚(上海普通市民日常的「下飯菜」)的味道,眼睛看到的是樹蔭下老頭老太在聊天……這一切都讓我感覺到時間停滯了,衰敗而缺乏活力,於是設想各種各樣的理由不去奶奶家裡。但是現在想來,其實這樣的空間就是王佔黑著力表現的中心,她寫出了像我這樣的讀者原本不願意去關注的人和地區其內在的尊嚴、活力與豐富。

出版目錄

陳丹燕《雪》

Chen Danyan 「Snow」

王安憶《阿芳的燈》

Wang Anyi, 「A Fang`s light」 

滕肖瀾《星空下跳舞的女人》

Teng Xiaolan 「Woman Dancing under the Stars 」

夏商《孟加拉虎》

小白《透明》  

Xiaobai 「Transparency」

甫躍輝《丟失者》

Fu Yaohui 「Lost People」

陳楸帆《出神狀態》

Chen Qiufan 「In the Ecstatic Mood」

沈大成《閣樓小說家》

Shen Dacheng, 「A Novelist in the Loft」

蔡駿《蘇州河》

Cai Jun, 「Suzhou River」 (Thriller)  

《阿明的故事》王佔黑

Wang Zhanhei, 「The Story of A』Ming」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收藏故事:沿這張「張愛玲文學地圖」行走上海
    《上海張愛玲文學地圖》在此之前,他與作家淳子、營光學社學生團隊共同創作的《上海張愛玲文學地圖》,記錄了上海現存的所有張愛玲故居,輔以手繪插圖和建築平面圖,成為「張迷」尋訪上海的重要依據。「螢光學社」為張愛玲手繪的插圖。圖片來源:營光學社「螢光學社」為張愛玲手繪的插圖。
  • 英文版《上海故事》出版,向海外讀者發出「文學邀請函」
    上海城市風貌。一座城市的故事有多少種講法?文學表達能為城市文化的全球化傳播注入何種影響?「近些年我在文學批評領域,著力追蹤的也是中國大陸當下青年作家,因為上海是一座朝向未來的、有活力的城市,年輕人的創作也較多樣。」他在解讀《上海故事》的 「陣容」時談到,作家小白一直在文本形式上有所探索,其《透明》具有一定代表性;沈大成《閣樓小說家》和蔡駿《蘇州河》偏懸疑,陳楸帆《出身狀態》是科幻類,甫躍輝《丟失者》偏向傳統的寫實。
  • 《紐約文學地圖》:城市窗口閃過的百年不孤獨的美國文學
    但《聖彼得堡文學地圖》的一個不足,就是它的時間下限,僅僅到了白銀時代的文學,之後的俄羅斯文學的重點,可能隨著蘇聯的重點的偏移,而並沒有膠著在蘇聯時代已經改名為列寧格勒的彼得堡地域,從而使得這本反映俄羅斯城市與文學的一冊圖書中的資訊稍顯陳舊。而《紐約文學地圖》卻沒有《聖彼得堡文學地圖》那樣的時間限制,它一直將它關注的眼光,掃描到了當代的紐約。
  • 一張手繪地圖的故事
    如您所見 這是一張手繪地圖 終點:北京市方圓公證處 這年頭還有人手畫地圖? 是的,沒錯 今天小編就給您講講 這張手繪地圖的故事 10月14日, 86歲的張阿姨在60多歲的李先生陪同下,來到北京市方圓公證處,諮詢如何辦理繼承公證。
  • ...十位當代作家多元書寫,匯成城市斑斕拼圖英文版《上海故事...
    上海城市風貌。本報記者 袁婧 攝■本報記者 許暘一座城市的故事有多少種講法?文學表達能為城市文化的全球化傳播注入何種影響?「近些年我在文學批評領域,著力追蹤的也是中國大陸當下青年作家,因為上海是一座朝向未來的、有活力的城市,年輕人的創作也較多樣。」他在解讀《上海故事》的「陣容」時談到,作家小白一直在文本形式上有所探索,其《透明》具有一定代表性;沈大成《閣樓小說家》和蔡駿《蘇州河》偏懸疑,陳楸帆《出身狀態》是科幻類,甫躍輝《丟失者》偏向傳統的寫實。
  • 新民特寫 |上海歡迎你,從一張《上海地圖》開始
    上海地圖》的外地以及外國遊客。長期以來《上海地圖》通過兩大機場為國內外來賓提供了公益性的指路引路的服務,不僅為2008年奧運會做出了貢獻,而且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時候,上海市測繪院對《上海地圖》進行了精心的編輯,針對世博的內容進行相應增加,還專門增加了一張關於世博場址的擴大圖,標識通往世博場址所有出入口的道路信息。
  • 為什麼上海的路網是一張攤開的中國地圖?
    作為一名來自成都的新一醬,在上海的成都北路上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新一醬特意去研究了一下上海的道路名稱——上海市一共有163條以省份和地級城命名的道路(包括街、道、路),整個就是一張攤開的「中國地圖」。
  • 《創始者說》後記|回到故事,重走網絡文學的地圖
    中國網絡文學史料 創始者說網絡文學網站創始人訪談錄一張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的地形圖,在眼前清晰地呈現出來了。04《創始者說》後記:回到故事,重走網絡文學的地圖● 親歷的姿態:走進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的故事四年前,邵老師在北大中文系已經講授了五年網絡文學系列課程,我一路跟隨老師,先後探索了網文的小說類型、作家作品、生產機制。在走過許多分支路口之後,我們意識到,要講述一個名為「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史」的故事,光是站在外面用眼睛看是不夠的。必須利用網絡文學「正在發生」的特性,走進故事中去,聽聽那些創造了這段歷史的人們怎麼說。
  • 文學與城市精神
    現供職於上海大學文學院。城市藉由風物和人物來表達自己,作家也應該藉助風物和人物來看透城市,從而提供關於城市的深層次思考。城市不是城市文學的故事背景和場地,也不是為人物提供臨時住所的空間,城市是其自身,是有著獨特思想和性情的存在者。當北京和上海在文學中無法辨認其獨特個性,上海與廣州又同一面容,那麼就可以宣稱,我們的城市文學書寫,不是書寫城市,我們的城市也只是為文學提供題材罷了。
  • 一張地圖牽出的嶽王廟故事
    一張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繪製的合肥地圖裡,明確標明了合肥曾經有一座嶽王廟,周邊的建築和地名也大多以「嶽」字冠名。如今,嶽王廟雖已不在,可嶽家後人卻牢牢記住了嶽家組訓,將「精忠報國」深耕發揚。
  • 一張日軍地圖牽出的嶽王廟故事
    韓婷 柳絲一張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繪製的合肥地圖裡,明確標明了合肥曾經有一座嶽王廟,周邊的建築和地名也大多以「嶽」字冠名。如今,嶽王廟雖已不在,可嶽家後人卻牢牢記住了嶽家組訓,將「精忠報國」深耕發揚。然而,一連找了二十多張地圖,都沒能找到嶽王廟的蛛絲馬跡。「因為當時地圖繪製大多用於戰爭,地圖的比例也沒有現在那麼大,所以嶽王廟是很難能被標註在地圖上面的」。直到2017年的6月份,一名收藏愛好者傳了一張地圖照片給馬啟兵,在仔細看了很久之後,終於發現了一絲痕跡。
  • 倫敦手繪文學地圖
    2017年2月,扎迪·史密斯重量級短篇小說《使館樓》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 扎迪·史密斯1975年生於英國倫敦西北,1994年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1998年獲英國文學學士學位。1997年,扎迪的處女作《白牙》的創作構思引起英國文壇注意,出版後被譽為「新千年第一部偉大小說」。
  • 一部經典可以重塑城市形象?來看看喬伊斯與錢德勒的文學地圖
    ,會發現這些文學作品各自擁有獨一無二的「風景」。地域不僅僅是「故事背景」,某種意義上說,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各自地域特點基礎上產生的,這裡擁有作家生活的印痕,也有經典誕生的秘密。 在第一部《偉大的虛構》中,我們和96部幻想文學經典相遇。
  • 《聖彼得堡文學地圖》:從莫言家的蘿蔔地回看莫言文字的必要性
    這本書,以很大的篇幅,介紹了聖彼得堡的建城由來,它的地理空間,它的文化風情,在作者敘述這一部分的時候,完全是採用了類似於 「國家地理」雜誌的敘述風格,對一個城市的歷史、地理、政治等硬體環境進行了全面洞察與掃描。從某種意義上講,聖彼得堡的生成與發展以及由此奠定的地位,如果在中國找到一個類似的城市的話,那麼,唯一能找到對應的是上海。
  • 一張地圖吃遍冰城美味 哈爾濱有了城市美食地圖
    一張地圖吃遍冰城美味 哈爾濱有了城市美食地圖 我們的城市也有人精心繪製了一份美食地圖,上去找找吧,肯定讓你很開胃。  美食地圖——與饞嘴貓資源共享  近期,網際網路上的大小論壇中,經常出現各種版本的帖子,介紹各個城市的一些本土的名不見經傳卻異常賣座的小吃,許多網友將自己多年來吃出來的心得毫無保留地奉獻出來,製作成了一份完整的城市美食地圖。
  • 這裡有一張2019手繪版上海味道美食地圖 來首屆上海美食節「按圖索...
    這裡有一張2019手繪版上海味道美食地圖 來首屆上海美食節「按圖索味」 2019-09-13 23:09:00來源:央廣網
  • 遊玩北京,從一張手繪地圖開始
    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日前,本報刊發《一張手繪地圖網羅京城書店》報導,講述了幾個愛書人繪製北京書店地圖的故事。以此為契機,記者又專門對北京手繪地圖市場做了一個小調查。   在北京的大小景點轉悠,不管是攤販、書店還是旅遊紀念品店,總是能看見不少手繪旅遊地圖。泛黃的牛皮紙包裝,五顏六色的景點標識,偌大的北京城依靠手繪的還原,顯得活靈活現,變得真切而可愛。
  • 七年暴走上海,一份建築師的城市地圖
    隨便問一個長期生活在上海的人:「你喜歡上海嗎?」,十有八九都答不上來。這個城市勢利、冷漠、一貫地崇洋媚外.....但同時,它又開放包容,講究規則和秩序。予舍予築建築設計師柱子哥在「魔都」七年了,沒有傳說中的「七年之癢」,反倒在走遍城市後對它有了新的認識,因此,本期沙龍我們分享他的「上海地圖」,希望對你有幫助。 設計師路線——小眾打卡地 五維創意園——田子坊——西岸——1933老場坊
  • 倫敦文學地圖
    正因為如此,如果一位文學愛好者訪問倫敦,他就會發現,倫敦活躍著一顆文學的靈魂;在它的領地上,你可以把熟悉的文學作品當作地圖,在作家們的引領下重溫捧讀書本時的神遊。  第一站,我們不妨到泰晤士河南岸的環球劇場尋訪英國文豪莎士比亞的足跡。環球劇場始建於1599年,出資人是莎士比亞所就職的宮務大臣劇團。
  • 城市行走,多視角打開南京城市地圖
    城市的複雜性,使很多人對一座城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而「城市行走」將城市文化空間的形成置於歷史長河中,賦予建築地標、街巷地名、文物古蹟以時間的厚度和人性的溫度。構築豐富形象立體的「南京印象」「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埋著很多故事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