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參觀的時候,看到「萬人坑」不禁一陣陣發冷,哪怕是仿真白骨,那麼一大片看著依然令人毛骨悚然。
八年抗日戰爭,是中國人保家衛國的戰爭,是大多數中國人都很熟悉的一場戰爭。
不過今天想寫的,是蘇聯人的「衛國戰爭」,大多數中國人對此並不太熟知,就是「蘇德戰爭」。
二戰所有戰場裡,蘇德戰場是其中規模最宏大、傷亡最慘重、戰況最激烈的一個,沒有之一。
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到1945年5月9日德國投降,總共1418天,雙方投入兵力超過了5000萬,雙方傷亡人數(含軍民)超過了6100萬,堪稱二戰之最。
當時蘇聯最高指揮官是史達林,德國最高指揮官是希特勒,兩人都是國際上鼎鼎大名的元首統帥。
這兩個人之間的頂級pk,最終希特勒敗了,史達林勝了。
史達林(左)、希特勒(右)
狡猾的希特勒和「善良」的史達林
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有句名言,叫「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這句話放在上世紀30年代末的蘇聯和德國身上,再適合不過了。
一個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一個是已經臭名昭著的法西斯國家,1939年的時候,仿佛前一天還在互相掐架,結果第二天就稱兄道弟,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下簡稱《條約》)。
這個條約引起很多後人費解,為啥?
蘇聯為啥向法西斯低頭,德國又為啥跟最討厭的共產黨人握手?這兩個國家,就當時形勢看,是應該開戰的啊。
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雙方有了共同的利益,就是波蘭領土。
波蘭
希特勒想的是要佔領整個歐洲,波蘭自然不例外,史達林想的只是藉此機會,收回之前被英法奪去的、本屬於蘇聯的現波蘭領土範圍。
所謂弱國無外交,講的就是當時的波蘭。同樣一幕在19末的中國也發生過,巧合的是,瓜分中國的國家裡也有德國和俄國。
1941年8月23日,蘇德剛籤完《條約》,沒有了後顧之憂,一周後德國就迫不及待進攻了波蘭,在《條約》的默許下,蘇聯也重新佔領了「本屬於自己的」領土範圍。就這樣,波蘭滅亡。
希特勒在達成佔領波蘭的目標之後不久,就動起了進攻蘇聯的心思。
有句話說得好,跟流氓是沒道理可講的,當然這裡的流氓,指的是希特勒。
當時《條約》約定的蘇德友好期限是10年,誰曾想瓜分波蘭後的第二年,1940年12月希特勒就開始籌劃對蘇聯的進攻,史稱「巴巴羅薩計劃」。
在秘密計劃的同時,希特勒為了迷惑蘇聯人,明面上還維持著雙方良好外交關係,甚至邀請了史達林訪德,被其拒絕之後換成了時任蘇聯外交部長莫洛託夫。
果不其然莫洛託夫上當了,回國後就告訴史達林「(蘇德)戰爭也許將要爆發,但不是現在,也不是明天」。
史達林受其影響,對蘇德戰爭的爆發時間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認為德國不可能進攻蘇聯,至少不會是1941年。
除此外,還因為當時德國正在跟英國打仗,英德戰爭尚未結束,沒道理貿然開闢第二戰場。
所以,當蘇聯情報人員多次反饋德國要進攻蘇聯的時候,史達林仍然稱之是「無稽之談」,認為是「反蘇反德力量的笨拙宣傳伎倆」,反覆告誡下屬「不要被人離間」「不要受人挑撥」。
其實史達林之所以這麼想,還有另外一個客觀因素。
當時蘇聯剛經歷了「大清洗」運動(類似中國「文革」),國力根基非常不牢固,特別不希望這時候爆發戰爭,因此也為了不惹怒德國,蘇聯當時甚至不惜跟南斯拉夫、比利時和挪威絕交。
在狡猾的流氓——希特勒面前,史達林顯得太「善良」了。
希特勒
倉促迎戰,首都危在旦夕
正是由於史達林對蘇德戰爭爆發時間的錯誤判斷,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蘇德戰爭初期的蘇軍大潰敗。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發動襲擊,蘇聯倉促應對,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和制空權情況下,蘇軍節節敗退,武器裝備損失巨大,傷亡也十分慘重。
據德國史料記載,戰爭第一天,蘇聯就損失飛機1811架,至7月22日達7564架,約200座軍械、彈藥、油料庫落入德軍手中。
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在《戰時日記》中寫道:
「截至7月8日,蘇軍被消滅的步兵師89個,坦克師20個,共計109個。在戰爭初期頭5個多月的時間裡,蘇軍損失人員約700萬,其中被俘300餘萬,損失坦克24000餘輛,飛機16000餘架。」
戰爭爆發後僅4個多月時間,德軍就兵臨了莫斯科城下,蘇聯首都告急。
莫斯科保衛戰和紅場閱兵
莫斯科朝不保夕,是守是退?史達林顯然選擇了前者,而且還做出了一個令世人驚嘆的決定。
當時距離11月7日,也就是十月革命勝利24周年紀念日,已經沒多少天了。
往年的這一天,蘇聯都會在莫斯科紅場隆重舉行閱兵儀式,但今日不同往昔,德軍破城指日可待。
在這種危機時刻,史達林展現出了他最魄力的一面,他不僅不走,還下令如期舉行盛大閱兵儀式。
要知道當時德軍機械化部隊距莫斯科最近只有25公裡,不超過20分鐘就能夠到達,德軍軍官憑高倍望遠鏡甚至可以看到克裡姆林宮的塔尖,此刻舉行閱兵無異於背水一戰。
為了能順利閱兵,史達林下令嚴格保密。
直到閱兵前一天晚上(11月6日晚上23點),參加受閱部隊的指揮員才被告知真實安排,當時受閱的飛機、坦克、步兵等都是直接從戰場上開過去,閱兵儀式結束後就直接回到戰場上。
1941年11月7日的紅場閱兵,是蘇聯、乃至世界歷史上最不像樣的一次閱兵,卻也是世界史上最了不起的一次閱兵。
當天史達林在閱兵結束後,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
「德國侵略者想對蘇聯各族人民進行殲滅戰......今後我們的任務就是把侵入我們祖國領土的所有德國人———佔領者一個不剩地殲滅掉!」 「讓偉大的列寧的勝利旗幟引導你們,徹底粉碎德國侵略者!消滅德國佔領者!」
事後證明,史達林堅決如期辦這次紅場閱兵,是非常正確的,起到的作用非常大的。
其不僅打擊了德軍的囂張氣焰,更是極大鼓舞了蘇聯士兵和民眾的愛國熱情。
紅場閱兵
蘇聯取得戰爭勝利
紅場閱兵結束後的11月15日,希特勒下令進攻莫斯科。
不過德軍出師不利,隨後不久竟遭遇莫斯科異常惡劣的酷寒天氣。
11月27日,莫斯科氣溫驟降,達到零下40度,這對於習慣了溫暖氣候的德軍來說簡直是噩夢。
飛機和坦克都發動不起來,槍枝拉不開槍栓,因為缺乏禦寒棉衣,被活活凍死達10萬人,被凍傷致殘的更是數不勝數。
之後德軍被迫停止了一切軍事行動。
等到了1942年1月5日,史達林下達了反攻命令,蘇聯紅軍110萬人出擊,威力巨大的「喀秋莎」火箭炮投入戰場,德軍從莫斯科退卻,經此一役德軍損失了50萬人,蘇軍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徹底勝利。
莫斯科保衛戰是蘇德戰場上非常重要的一場勝利,極大鼓舞了蘇軍的鬥志。
之後1942年7月開始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直到次年2月蘇聯獲勝,這是德國在蘇聯戰場上最慘痛的一次失敗,之後德軍逐漸喪失了戰場主動權。
1945年4月30日,蘇軍攻佔德國首都柏林。
5月9日0點30分,德國政府在柏林籤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即時生效。
「蘇德戰爭」就此結束,也標誌著二戰在歐洲戰場的告終。
蘇軍攻陷德國柏林
「蘇必勝、德必敗」
蘇德戰場爆發之初,毛澤東就曾對戰爭結果作出過預測,「蘇必勝、德必敗」。
因為通常來說,決定戰爭勝負的有兩個重要因素:戰爭性質和雙方綜合國力。
從戰爭性質上看,德國屬於侵略一方,蘇聯屬於正義一方。
正義一方天然立足於道德制高點,士兵在國讎家恨的籠罩下,爆發的戰鬥力會更強、更持久,所謂「正義雖然暫時被壓制,但不會永遠被壓制,正義必是最終的勝利者」。
另外從綜合國力看,蘇聯也更勝一籌。
首先,1941年蘇聯人口1.94億,德國人口(含佔領區)尚不足8000萬,在軍事戰爭中,更多的人口通常意味著更強大的兵力補充能力,這一點在蘇德戰爭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蘇聯人口當時不到2億,卻先後動員了3440萬人參軍,換算成中國的14億,相當於動員了2.4億人參戰。
戰爭爆發的第二天,蘇聯就對23歲到37歲的男性公民實行動員,結果七天之內就有530萬人應徵入伍。
其次,蘇聯國土遼闊,面積超過2200萬平方公裡,當時德國(佔含領區)僅65萬平方公裡(不及一個青海省大小),希特勒想要佔領這麼廣闊的蘇聯,需要投入的人力無法想像。
當然,人口和面積並不是最重要的,最能代表綜合國力的是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
蘇聯早在1932年,就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其軍工生產僅次於美國,大大超過德國。
蘇德戰爭期間,蘇聯的坦克產量是約10萬輛,新式飛機是約13萬架,而德國同期數據是約6.5萬輛和10萬架,大幅落後於蘇聯。
有人或許會疑惑,蘇德戰爭初期,蘇聯節節敗退,德軍高歌猛進,迅速佔領了多個重要城市,蘇聯怎麼還有這麼強的軍工生產能力?
這是因為,蘇聯在戰爭爆發很早前,就已經將很多重工業基地轉移到了東部,這也是史達林的憂患意識,當時其預料到蘇德戰爭遲早會爆發。
所以,不論從哪方面看,蘇聯的勝利都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