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帕爾戰役:日本陸軍的悲亡之戰,10萬日軍5萬慘死其中!

2020-12-25 中亮郎

談及二戰,腦海中首先浮現出來的就是一幅幅血肉模糊的場景,相比於其他戰爭,當然也包括一戰,二戰的持續時間、傷亡程度,以及波及範圍都是數據中的「佼佼者」,難以超越當然也最好不要再被超越。二戰的話題,討論的絕不僅僅只是「孰勝孰敗」,反而更應該以全球視覺和人類文明視角來客觀嚴謹對待。從這個層面入手,已經成為歷史的二戰對於後世人而言,我們最好能將其單獨認為「歷史上的一個血淋淋的教訓」,而且要始終堅信並希望:人間再無二戰,二戰絕對不會被重新複製在人間。

日軍進攻印度:英帕爾戰役

英帕爾戰役發生於1944年的3月~7月,從具體天數上來看,這場戰役持續了不足5個月。如果對英帕爾戰役不熟悉的讀者可能會直接就對「印日兩國的勝負」作出判斷了,那肯定日軍獲勝的可能性大於印軍。

但其實不然,英帕爾戰役的結果和大家的猜測判斷正好相反,日軍不僅沒能取得勝利,而且寸土都未佔領,對於日軍而言,英帕爾戰役絕對是一場「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戰爭,戰爭沒打贏,倒是大量軍費和大約50000兵力都損失其中。除此之外,英帕爾戰役真的讓日本陸軍跌了個大跟頭,堪稱是「日本陸軍史上最慘烈」的一次戰爭。

其實我真的沒想到,日軍侵華戰爭長達14年的時間,這場讓世界人民揚眉吐氣的一戰竟然是印度人民打出來的。如果對英帕爾戰役不甚了解的話,那我肯定會大大讚揚在這次戰役中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印度軍民的。但這次戰役之中,英國部隊幾乎發揮了扭轉整個戰局的關鍵作用,實際上日軍和印軍的對決,也可以理解為是日軍同英印軍的對抗。

戰役之初的時候,日本陸軍大搖大擺地跨過了欽敦江,在中將司令牟田口廉的命令下,大約10萬日軍浩浩蕩蕩地直奔英帕爾而去。戰爭從始至終共持續了不足5個月的時間,日軍以慘敗而收場。這直接導致了日軍駐緬方面軍主力部隊的第15軍喪失了基本戰鬥力,對整個印緬戰爭起到了強大的作用:即盟軍從戰略防守轉入了戰略反攻階段。

英帕爾戰役:爆發基本背景

1941年12月,以「珍珠港事件」為導火索,太平洋戰爭隨即爆發。

1941年6月,希特勒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加快了對蘇聯進攻的節奏,很快伴隨著德軍的勢如破竹,「蘇德戰爭」正式拉開序幕。

德國和日本分別發動了這兩場戰爭兵鋒直指蘇聯和美國,蘇聯和美國的相繼參戰,直接導致了蘇德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開闢。與此同時,二戰全面爆發。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軍將原本在中國戰場的兵力分成了三隊:一隊派往了太平洋戰場、一隊留在中國戰場、另一對開闢了緬甸戰場。日軍開赴緬甸,絕不僅僅是針對緬甸,而是駐紮在此的英軍,也就是英屬緬甸戰場。很快,日軍就勢如破竹一般兵不血刃地佔領了仰光。英軍統帥哈洛德帶兵潰逃,一路逃到了印度。

英軍逃到了印度,那日軍就打到印度,順便將印度也收入「大陸計劃」的囊中。於是素有「小東機」之稱的牟田口廉制訂了佔領英帕爾的「兩步走」戰略:

第一步:

日本第28軍西進至印緬邊境的若開山脈一線,進而消滅英印集團軍的精銳——第十五軍。

第二步:

牟田口廉親率3個師團於英帕爾平原消滅英印第14集團軍,從而一舉佔領英帕爾,如果可能的話,便趁機攻佔孟加拉地區。

1944年2月,日軍以兩個師團的兵力於若開山區採取了戰略突襲的進攻,但很快日軍的這次進攻便被英印第15軍識別並粉碎,日軍直接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傷亡了5000多人。牟田口廉緊接著開始調整戰略計劃,蒙巴頓(時任盟軍東南亞戰區司令)對日軍進行了精準且切中要害的分析,隨即帶領軍隊進入了英帕爾高地。

英帕爾戰役:基本戰鬥經過

1944年3月8日,日軍進攻開始。首次戰鬥過程中,日軍一方面受到了印度國民軍的阻擊,但並未對日軍的進攻態勢產生太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日軍對英印第17師進行了圍追堵截,想要斷其後路,儘管英印的兩個旅參與了幫助,但損失慘重。

3月28日,日軍搶先一步封鎖了英帕爾的南部通道,算是取得了戰爭的一小部分主動權。隨後很快,日軍便佔領了英帕爾的東北部。為了更快佔領英帕爾,牟田口廉從第53師團調來兩個步兵大隊來做增援,他本人也親臨第33師團進行指揮。

科希馬戰役

日軍正是苦力攻佔英帕爾的戰鬥打響了,日軍和英印軍展開了殊死戰鬥。與此同時,日軍抽調了第31師團的兵力前去進攻科希馬,科希馬戰役也瞬間打響。本來日軍是可以很快攻佔科希馬的,但由於當地500警察的浴血奮戰,他們為大部隊的趕來爭取了時間。所以一時之間,科希馬戰爭也陷入了持久戰當中。

經過40左右的時間,英印軍成功守住了科希馬。此時此刻,在科希馬戰役當中,英印軍已經佔據了優勢,日軍本來可以撤離的,但因為牟田口廉的堅持,科希馬的日軍一直守在距離科希馬不遠的地方。伴隨著英印軍在科希馬的戰線推進,日軍步步敗退,指揮官佐藤多次電告牟田口廉請求撤退。但堅持計劃的牟田口廉一再駁回,伴隨著雨季的來臨,日軍堅守陣線的過程明顯艱難很多。伴隨著英印軍的推進和雨季的惡劣環境,日軍開始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症狀,佐藤抗令撤離了科希馬戰線。瞬間,牟田口廉的計劃走向了崩潰……

戰爭尾聲

6月10日,日軍和英印軍的割據戰在叢林拉開序幕,這是隊日軍所不利的,碰上雨季連綿,日軍除了在戰爭中直接傷亡的人數,更是增添了3.5萬左右的因環境不服而致死的士兵。7月2日,日軍南方大本營宣布結束了這次計劃,日軍開始撤退。蒙巴頓通過截獲日軍撤離戰場的情報後下令讓英印軍展開全線追擊。日本與英印軍的這次大戰落下帷幕,英帕爾戰役也以日軍慘敗而結束,日軍一共傷亡5萬多人。

恰當假設

其實,如果當初佐藤不擅自撤離科希馬戰線的話,結局是一樣的。佐藤奪堅守科希馬戰線一分鐘,牟田口廉在英帕爾的戰爭中就能多堅持一分鐘。但實際上,如果佐藤不撤,那麼他下轄的第31師團就有可能全軍覆沒,即便佐藤堅守下來了,那麼牟田口廉能夠在英帕爾戰役中獲勝嘛?

相關焦點

  • 決戰英帕爾——二戰英國粉碎日軍幻想的生死一戰
    在此情況下,日軍希望奪取盟軍的後勤保障基地,給盟軍來個釜底抽薪,英帕爾戰役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日本方面指揮這場戰役的指揮官名叫牟田口廉也,此人是發動七七盧溝橋事變的元兇,也是個極其狂妄的傢伙,有「小東條」之稱。
  • 日本陸軍史上最慘烈的戰役:血戰203高地,6萬餘名日軍陣亡
    在日本現代陸軍的歷史上,有兩場戰役是其揮之不去的夢魘,而這兩場戰役均發生在中國境內,一場是旅順戰役,另一場就是衡陽戰役。這兩場慘烈的戰役前後相隔整整40年,不過其所帶給日軍的影響卻是十分相似,那就是:慘勝。如果從單純的作戰角度來說,在戰場上則只有勝敗之分,並沒有慘勝與惜敗的概念。
  • 日軍侵略印度第一仗:10萬大軍一戰即潰,撤退道路成「白骨街道」
    日本攻打印度的第一仗,是日本陸戰歷史上遭遇最慘重失敗的英帕爾戰役。這場近10萬日軍參戰的大兵團戰役,硬生生被一個愚蠢的司令官打成了一場戰爭史上的笑話。這個愚蠢的指揮官叫牟田口廉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戰爭狂人,外號「小東條」、「鬼畜牟田口」。
  • 二戰戲劇性一幕,被包圍的英軍聽著,包圍你們的日軍快要餓死了
    英帕爾是印度東部與緬甸交界地區的一座邊境城市,自英軍被趕出緬甸後的兩年中,這裡已建成了一個巨大的軍事和後勤補給基地,也是英軍的反攻基地。 牟田口是日本陸軍中知名的少壯派,脾氣暴躁,目空一切,是個被武士道精神浸泡起來的標準的法西斯軍人,他在「七七事變」時任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第一聯隊聯隊長,是他下令向宛平城開炮,親手點燃了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火。
  • 二戰重要戰役:雙方均近10萬人,日軍傷亡1萬,盟軍被俘8萬
    二戰重要戰役:雙方均近10萬人,日軍傷亡1萬,盟軍被俘8萬1941年末日軍對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基地珍珠港發動偷襲成功後,立刻開始了在東南亞、西太平洋上的進攻作戰,將掠奪資源,以及在美軍「反應過味兒來」之前,簡歷完整的防禦圈作準備,二者結合起來作為作戰目標。
  • 二戰日軍部隊中為什麼會有5萬印度兵?原因讓人啼笑皆非
    當時的新加坡,英國就駐紮了5萬印度兵。 駐守新加坡的印度兵 1942年,日軍攻陷新加坡,當時駐守新加坡的英國軍官一看抵擋不住日軍的進攻,沒放幾槍就舉手投降了,所以這5萬印度兵就成了日軍的俘虜
  • 二戰日軍進攻印度慘敗而歸,三哥揚眉吐氣,廓爾喀人戰力果然不凡
    英帕爾戰役,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陸軍對英屬印度所發動的戰役之一,戰役從1944年3月開始至同年7月結束,最後以日軍的慘敗收場,以單一作戰計劃損失規模而論,本戰役為日本帝國陸軍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損傷最慘重的戰役。
  • 一次讓日軍損失50萬精銳,再也無力回天的戰役!
    而且,日本人因為武士道精神,很少投降。縱觀亞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抗日戰爭中能摧毀10萬多日軍,且他們自己損失不大的極少。唯一的一例大概就是蘇聯人向東北派兵的那次了。然而,當蘇聯紅軍對抗日本關東軍時,關東軍的精銳幾乎被調空了。鬼子的軍事力量恰好處於薄弱期,如果那時是關東軍的輝煌歲月,那勝負還猶未可知。翻遍所有的戰爭史,發現了這樣一個案例。
  • 1945年衝繩之戰,日軍驚呼「鐵雨」,美國54萬大軍攻破日本南門
    第10軍團共有美國陸軍102,000人、美國海軍陸戰隊88,000人及美國海軍18,000人。1945年4月1日晨,美軍開始攻打衝繩本島,美海空部隊對衝繩本島進行直接艦炮和航空火力準備,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兩棲軍和第24軍在衝繩島西部之度具知海灘進行登陸,美國海軍陸戰隊第2師在東南部的湊川海灘登陸佯攻以迷惑日軍及牽制其後備力量。
  • 二戰英軍之殤,「馬來亞之戰」中,為何13萬英軍投降7萬日軍?
    這時的馬來亞地區有陸軍3個師、4個旅共8.8萬人(在戰役後期增兵至13.9萬人),兵員構成絕大多數是印度、澳大利亞以及本地馬來亞人,由帕西瓦爾中將指揮。另外有空軍飛機156架,都是陳舊的機型;作戰艦艇12艘,其中威爾斯親王號和卻敵號是主力戰列艦,其他艦船則不堪一擊。
  • 衝繩島戰役,對日本的「破門之戰」
    衝繩島戰役是太平洋戰場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行動。 從1945年4月上旬開始直至6月中旬結束為期八十二天。衝繩被譽為日本的「國門」,因此衝繩島登陸戰就被稱作「破門之戰」。是太平洋戰爭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日本方面共有超過10萬名士兵戰死或被俘虜,盟軍遭受的人員傷亡亦超過8萬人。
  • 麥克阿瑟的復仇之戰,一戰滅掉日本20萬精銳,山下奉文慘敗
    駐守菲律賓的日本第十四方面軍司令官山下奉文,原轄9個師團、4個旅團,總兵力約26萬人,飛機200餘架,經萊特島登陸戰役已遭削弱。1945年1月9日克魯格率美國第六集團軍4個師,由美國第七艦隊約600艘戰艦支援,在呂宋島北部的仁牙因灣登陸,美國第三艦隊及陸軍第五、第十三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日軍以神風特攻隊攻擊登陸編隊,擊沉美船艦多艘。
  • 日本敢攻打整個東南亞,為何不敢攻擊印度?
    日本陸軍對盟國戰場中最慘的戰役之一,就是1944年日軍犯印度的英帕爾之戰。 日軍在1941年偷襲珍珠港後,在東南亞接連拿下新加坡緬甸等幾個小國,以及印度東南部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但對印度本土一直不敢貿然前進,原因就是其地理位置特殊。
  • 戰敗後開中餐館的日本軍官,還用一個中國人的名字給餐館取名
    牟田口廉也,看到這幾個字,或許你怎麼也不會明白,它是一個日本的人名,姓「牟田口」,名「廉也」。 牟田口這個姓氏,據說源自福岡縣一個小村落地名。廉也這個人,可是二戰日本歷史上有名的人物。 他打響了全面侵華戰爭的第一槍,指揮10萬大軍取得太平洋戰場最大慘敗。
  • 成吉思汗妙招不讓士兵餓肚子,日本軍官效仿,結果餓死5萬日軍
    今天我們的文章主要就是講,成吉思汗的粉絲,效仿他的故事。成吉思汗曾有一個妙招,可以不讓士兵餓肚子,後來被一位日本軍官效仿,結果餓死5萬日軍。這位日本軍官,就是前面提到的,成吉思汗的粉絲,牟田口廉也。 牟田口廉也是日本佐賀縣人,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22期畢業,日本陸軍大學第29期畢業。在「七七事變」時,牟田口廉也任侵華日軍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第一聯隊聯隊長,軍銜為大佐。就是他,在盧溝橋打響了第一炮,親手點燃了戰火。
  • 被瘟疫改變的戰爭: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敗仗,原是瘟疫在「幫忙」
    加上中國的淪陷區,此時日本實際控制面積達700多萬平方公裡,是自身國土面積的18.5倍。但是,我盟軍飛機大炮坦克立體防禦,密織火線,靠著優良的裝備和充裕的物資保障,死死壓住日軍前進的步伐。牟田口很快發現舉步維艱,2周的計劃,淪為泡影。速戰速決計劃一旦被破,直接導致10萬大軍的存亡。
  • 上級下令死守7天,他聽成守47天,結果打殲滅5萬日軍
    上級下令死守7天,他聽成守47天,結果打殲滅5萬日軍抗戰距今已經過去了六十餘年,在那樣艱苦卓絕的情況下,有的人貪生怕死,賣國求榮,而有的人浴血奮戰,精忠報國。抗戰之中,有一場戰役震驚世人──衡陽保衛戰,又名"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其中有這樣一位英雄,上級讓他死守7天,他錯聽成"守47天",結果打出軍事史上的奇蹟方先覺,1905年出生於江蘇省徐州府蕭縣(今安徽蕭縣)一鄉紳世家,他的父親乃清末秀才,方先覺通過考試,進入黃埔軍校,來到此處後,方先覺打起十二分精神,認真對待每一次課程和任務,表現突出,獲得了師生們的肯定,方先覺也一路從偵察隊少尉見習官
  • 二戰日本戰敗,700萬日軍是怎樣投降的?
    6、日軍大本營,日本本土及附屬島嶼、北緯38度以南之朝鮮、琉球諸島、菲律賓諸島日軍向美國太平洋陸軍總司令投降。日本戰敗投降時有陸軍約540萬、海軍約160萬,其中海外兵力330多萬。以上各受降區域接受投降並遣返的日軍官兵分別有:中國戰區131.6萬、英軍52.8萬、澳軍28.5萬、美國太平洋艦隊11.6萬、美國太平洋陸軍414萬,近60萬日軍官兵被蘇軍解送西伯利亞。六大對日受降區系由戰時盟軍四大戰區與澳軍、蘇軍作戰區域演變而成。
  • 衝繩島戰役82天,美軍,日軍,當地民眾遇到怎樣的災難
    美日雙方在太平洋戰爭中,經歷了馬裡亞納海戰,塞班島戰,中途島之戰後,終於打到了離日本本土最近的衝繩島。衝繩島,原先也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就是琉球王國。在清朝末年琉球是最恭順的一個藩署國。夾在中國與日本海中間南北長105公裡,東西寬31公裡。
  • 這5名日本陸軍大佐,造成美軍近10萬人傷亡,卻有一人活到戰後
    短吻鱷溪之戰美軍以35人陣亡、75人受傷的代價擊斃近800名日軍,贏得相當輕鬆,但是日軍瘋狂的衝鋒和寧死不降的頑固給美軍造成強烈的精神衝擊,他們漸漸明白與之面對的敵人不能以常規軍事教條來揣度,獲得了應對日軍的第一手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