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茶,這個名稱也許大家都很熟悉,不過這裡所說的觀音茶可不是大家所熟悉的鐵觀音,這觀音茶是山間一種野生小喬木,在春茶採摘季節它們也會萌發新芽,俗稱野茶或蒿茶。
當年還是以種莊稼為主的歲月裡,每家也沒幾棵可供採摘的茶樹,只有在那地壩埂或者荒地裡有些茶樹,大多數人家採摘的茶葉都是大葉片子,是等茶樹發芽四五寸長時才去採摘,穀雨尖子也是只有極少數人家茶樹稍多些才會有的,比現在的穀雨尖子外形大得多。
由於家庭人口較多,那些茶葉是不夠家中一年泡茶飲用的,怎麼辦?勤勞地母親便會想到帶著我們去山上摘些觀音茶回來加工後飲用。這觀音茶發芽時期稍早於茶葉,而此時田裡地裡的農活基本而未開始,大家可以滿山尋找這為數不多的觀音茶樹。
而小伢們上山,明裡是摘觀音茶,實際上是滿山去尋找春令果兒,或者是掐幾枝即將開花的蘭草花苔子。
母親在山林中尋找觀音茶樹,並快速地採摘觀音茶葉,摘完這一片山林地以後便大聲叫上滿山亂鑽的小伢們回家,而對小伢們的這些行為並無太多責罵,貪玩是他們的天性,何必泯滅呢?
摘回家的觀音茶倒入笸箕中攤開,揀去混入其中的雜草,只等晚飯後炒制幹茶。
晚飯後母親便趕緊洗鍋洗碗,讓我去柴房抱了些平時捨不得燒的碼柴(音,樹木鋸成幾段後破開而成的)放到鍋門口,母親先將小五鍋燒熱去油腥味,而炒制茶葉的事大多是父親做的。
一個擦乾淨的米篩早已準備好,父親從笸簊中抓起適量的觀音茶芽葉放進篩子中,然後倒進燒熱的鍋中用雙手快速翻動著。
在熱鍋中炒茶是要有技巧的,手在鍋中的時候儘量接觸茶葉而不是接觸鐵鍋,這樣就可避免燙傷雙手!當鍋中的葉片因快速蒸發掉水份後,葉片接觸鍋體時會有輕微的"啪啪"聲時,便需將鍋中的葉片快速起到篩子中,用掃帚將鍋內的殘葉全部掃起至篩中,倒在另一笸箕中攤開晾涼。
笸箕中的鮮葉全部加工完畢後,父親還需將這已殺青的葉片再次入鍋炒製片刻。這二炒就很快了,入鍋翻炒幾下便可起鍋冷卻。
接下來便需將鍋洞裡的火種移到火盆之中,再架上幾支慄樹炭,充分點燃至無煙時便擱上烘鬥圈,架上烘鬥,小心地將炒好的葉片放進烘鬥中,經常翻動直至烘乾葉片。
這烘茶葉的事都是父親的事,烘乾那些茶葉都己是半夜,我都早已進入夢鄉。
第二天早飯後,飯桌上的茶壺中便會有昨晚加工好的觀音茶,倒上一杯,微黃的茶水中有股樹葉的柴腥氣味,當第一壺茶水喝完再兌上熱水,才能聞見觀音茶特有的茶香,微甜的山泉水沁著茶葉的清香,這才是觀音茶真正的味道!
現在人的生活忙碌而辛苦,何不趁春暖花開,風和日麗,大家忙中偷閒,攜家人朋友去山野之中摘些觀音茶葉,回家自己加工一回,體會一下大自然賜於我們的多種野味,也是人生的一大歡樂。
❖精華推薦❖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草花
記憶中的何畈小學
何畈老街的新鮮事
唐灣大山裡來了英國客
留守老人們的春天
【舌尖上的桐城】年貨之糯米粉焊大粑
【舌尖上的桐城】蘿蔔,蔬菜中的「土人參」
【百人寫桐城】 遊龍頸溝瀑布
農村辦婚禮的那些事
【舌尖上的桐城】油炸河蟹——記憶中的美味
打鼓石探險記
鄉村剃頭匠
遠去的農村手藝人——煙匠
桐城民俗:打十番
年味之做豆腐
【桐城記憶】正月裡來看花燈
【舌尖上的桐城】三月三吃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