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最早出現的民族為塞人。
伊犁塞人是一個人數眾多的氏族部落集團,他們有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並且在伊犁形成了具有國家性質的集團,伊犁塞人廣泛活動於伊犁河南北兩岸和三大支流為主的河穀草原地帶,大量的考資料表明,伊犁河上遊地區是伊犁塞人的中心活動區,伊犁塞人廣泛使用青銅器,創造了伊犁青銅器時代的文明,後來與烏孫人相融合。
西漢初年,匈奴崛起,迫使大月氏西遷伊犁河谷,塞王南遷。後元四年(前160年)前後,烏孫西遷伊犁河谷等地,建烏孫國。
元封元年(前110年)前後漢朝與烏孫結盟。前60年,漢朝在新疆設立西域都護府,管理烏孫等國,伊犁等地正式納入中國版圖。6世紀中葉,阿爾泰、塔城、伊犁河谷為突厥地。
唐顯慶三年(658年),唐滅西突厥置昆陵、蒙池都護府,伊犁等地歸於唐。宋時,塔城、伊犁為西遼地。嘉定十二年(1219年),成吉思汗滅西遼,地歸蒙元。
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伊犁河流域等地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封地,以阿力麻裡為都;塔城、阿爾泰一帶為三子窩闊臺領地。元朝曾一度直接管理阿力麻裡。
明初,察合臺汗國分裂,瓦剌崛起,相繼控制阿爾泰、塔城等地,伊犁為哈薩克等部落牧地。
明末清初,西蒙古厄魯特再度崛起建準噶爾地方政權,政治中心由塔城移駐伊犁河谷。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在伊犁設立「總管伊犁等處將軍」(史稱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簡稱伊犁將軍)。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伊、塔、阿3區歸隸新疆省人民政府。
風景名勝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素有「塞外江南」、「瓜果之鄉」的美稱。這裡雨水相對充沛、天氣溫潤,被稱為「瀚海溼島」,這裡有著著名的鞏乃斯草原、唐布拉草原、那拉提草原、昭蘇草原;有乾隆皇帝御書的格登山記功碑和伊犁將軍府、惠遠鐘鼓樓、林則徐紀念館;有草原明珠賽裡木湖;每年6月份這裡還能看到大片的薰衣草田。
那拉提草原
那拉提,意為:最先見到太陽的地方。世界四大高山河穀草原之一,這裡集藍天白雲、冰川雪峰、森林草原、峽谷河流於一體,曾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評定為「哈薩克人口最多的草原」、「哈薩克氈房最多的草原」,是集中反映和展現哈薩克族傳統生活習慣的「露天博物館」。
喀拉峻大草原
背靠巍峨雪山,草原上有樹林、花海等景觀,景色遼闊秀美,是觀光攝影的絕佳地。是很多徒步愛好者們的必經之路,草原5-9月碧草茵茵,各種野花開遍山野。
解憂公主薰衣草園
是全世界繼法國普羅旺斯、日本富良野之後的第三大薰衣草種植基地,有「中國薰衣草之鄉」的美譽。有薰衣草採收儀式、主題攝影、主題婚禮等一系列以薰衣草為主題的文化娛樂活動。每年6月中旬是薰衣草盛開時節,最佳觀賞時間只有一周左右。
夏塔旅遊區
夏塔,是蒙古語「沙圖阿滿」的譯音,為「階梯」之意。夏塔峽谷以該河的由山口、古道、古遺址、民俗和自然景觀,組成了一條魅力獨特的古文化風景線。
果子溝森林公園
果子溝的另一個名字是「塔勒奇達坂」,有「伊犁第一景」之稱,顧名思義果子溝也是大自然賦予的天然寶庫,野果不計其數,尤以野蘋果、野杏子為多,藥材資源也很豐富。自春至秋野花爛漫,果香馥鬱。
瓊庫什臺
在哈薩克語中是「大平臺子」的意思。瓊庫什臺溝壑縱橫,在草原中頗具陽剛之美。臺地上縱切出無數的溝壑,將平靜的草原勾畫的象大海裡掀起的波浪。藍天白雲下是雪山,雪山杉林下是瓊庫什臺,瓊庫什臺下就是喀拉峻。
闊克蘇大峽谷
這裡群山環繞,山巒重疊,谷間河水平緩,波光蕩漾,河灣植被鬱鬱蔥蔥,炊煙和著林間輕霧,牧民的氈房若隱若現點綴其間,一派壯美而又不失旖旎的峽穀草甸風光。
特克斯八卦城
世界唯一保存完整的八卦城,八卦城是一座沒有紅綠燈的城市。傳說八卦城最早是由南宋道教全真七子之一的丘處機布置的。當時長春真人丘處機應成吉思汗的邀請前往西域,當他經過特克斯河谷時,被這裡的山川形勢所打動,於是就布置了這座八卦城。
喀贊其民俗村
北疆唯一一個大型原生態以反映維吾爾族風情為主的人文景區,她是伊犁城市形象的窗口,也是民族風情的生動寫照。她涵蓋了南疆厚重的維吾爾族文化,又不失北疆維吾爾族獨特的民風民情,歡快、明麗但不失凝重…
昭蘇油菜花
這裡是全國最大的油菜花田,遠處還有連綿的雪山。廣袤的綠色背景上,大片大片黃燦燦的油菜花、向日葵花鑲嵌其中,仿佛天幕上繪就的一幅巨大的油畫。每年開花時間是6月底到7月20日左右。
杏花溝野杏林
綠油油的山坡上滿是盛開的粉色杏樹花,就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幾乎從任何一個角度看上去,均可獲得色彩斑駁、一覽無餘的視覺效果。4月中旬至5月初是觀賞杏樹花的最佳時間,花開到花謝只有大概7天時間,花期極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