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有一個和麗江古城有幾分相似的「新星」正在升起,它是麗江的「鄰居」,名叫「獨克宗」,是香格裡拉縣城所在地,也叫「建塘鎮」。2005年11月,獨克宗古城在「中國魅力名鎮展示」活動中獲「中國最具民族風情名鎮」的稱號。獨克宗古城和麗江古城都有四方街,它們古代都曾經是滇、川、藏茶馬古道的重鎮。幾十年來它們走的都是同一條獨特的建城之路,獨克宗和大研兩個古城都沒有大刀闊斧地推倒老城建新城,而是堅守著原生態的古城,在老城旁另建新城。有人認為獨克宗是中國保存得最大、最好的藏族民居群。
2001年獨克宗古城被批准為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我早年就到過香格裡拉,2003年9月,因參加一個學術會,我才第一次走進獨克宗古城。看到它,只恨相見太晚。獨克宗古城是什麼樣的呢?我迫不及待地跟隨縣政府的老楊一起造訪了古城。
可是一開始有些洩氣,我第一眼看到的古城到處是關閉著的店鋪,街頭行人稀疏冷清,這裡找不到茶馬古道重鎮往日輝煌的絲毫痕跡,聽不到一點喧囂,大街小巷十分蕭條,整座城瀰漫在一片被遺棄的沉寂之中。這死氣沉沉的古鎮跟我從史料上了解的那個充滿生機的繁華、喧器的獨克親毫無相似之處,我怎麼也找不到歷史與現實的對接點。
我向老楊講了這些觀感,問他為什麼眼前蕭條的現實跟輝煌的歷史反差如此之大。老楊說他聽到不止一個外地專家和遊客發出這樣的感慨與疑問。接著他說出了一番深刻的道理。他認為古城蕭條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進入現代社會後,公路代替了茶馬古道,汽車代替了驟馬,現代高樓也必然要取代昔日的土木建築。香格裡拉城也在與時俱進,建塘鎮已在古城旁另建了一座帶有民族特色又富於現代氣息的城市。
香格裡拉建了新城之後,人們想起了童年的故鄉,產生了重新恢復昔日古城的願望。可是歷經滄桑的古城已經十分陳舊,現在採用北京古建築專家的建議,修舊如舊,恢復古城的本來面目。幸好整座城市古代「八瓣蓮花」設置的格局沒有改變,現在是沿著這一框架,以大龜山為古城的中心,所有建築從山腳的藏經堂開始,呈放射狀有序而自然地展開。
我明白了,原來我看到的一些街道路面已被挖開,有的正在用日條石重新鋪砌,有些陳舊的房屋也在修整。昔日輝煌的獨克宗古城是什麼樣的呢?老楊邊走邊向我介紹了香格裡拉的歷史及變遷。結合實地的講述,讓我從史料中得來的想像更立體、鮮活了。
由眼前所見石條路上深深的馬蹄印這一馬幫留下的信物,我們提到茶馬古道重鎮的往事。建塘地處滇、川、藏的交通要道,且得天獨厚,有玉龍、哈巴、白茫和梅裡雪山護衛四周,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令寒風不能長驅直入,使古城較為溫暖舒適。古城周邊還流淌著三條生命河,滋養著這片土地,使這裡成了物產豐富、經濟繁榮的商貿重鎮。這一話題仿佛翻開了古城塵封的歲月,它輝煌的歷史似乎伴著遙遠的馬蹄聲,向我湧來。
抗日戰爭時期,每年僅茶葉就有200噸運往西藏,需使用三四千匹騾馬。日軍佔領緬甸,切斷滇緬交通後,大批援華物資只能越過喜馬拉雅山從拉薩經滇西北運抵昆明,中甸縣城成為滇、藏、印貿易的中轉站。曾在滇西北居住多的俄國人顧彼得在《被遺忘的王國》一書中估計:戰爭期間所有進入中國的路線被阻時,這條「馬幫運輸」線曾使用了八千頭騾子和兩萬頭犛牛。
獨克宗昔日的馬鈴聲早已消失了,但最打動人的,依然是那些新房子背後的老屋故事和那段馬幫歷史,它一直讓人著迷,至今它仍然是古城人最喜歡聊的話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