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早已消失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們

2021-01-20 豹子頭蔣藍

馬幫們珍貴的老照片

50年代的電影《山間鈴響馬幫來》,風靡了幾代人,其少數民族的風情加上激烈的剿匪戰鬥場面,長時間地存留在觀眾的記憶中。可見,藝術的生命並不在於一味求新和求怪上。

據《三國志》記載,早在漢、晉時期,納西先民就同巴蜀漢商交換布、帛和鹽、鐵、畜產品;唐、宋時期,與西藏吐蕃及南詔大理國的交往更加頻繁,《雲南志·蠻書》中有博易三千二百口大羊的記載;在被譽為納西族百科全書的《東巴經》裡,也有「『聰本』(藏商老闆)馬幫九兄弟,趕著九十九個馱子來」的記述;到了元明和清初時期,麗江已形成較大規模的市場,市場上充斥著從各地來的馬幫和在本地做生意的「古勞本欣」以及趕馬幫走四方的「阮當噸欣」。

透過壁畫看當年馬幫們的情景

這個狀況持續到了半個世紀前,至少在一千多年時間內,雲南的交通狀況可以這樣概括:直到1937年開始為抗日在滇西修築滇緬公路,山大溝深的雲南,貨物運輸主要靠馬幫,而人的走動,也靠馬幫開闢的小道。馬幫,就是西南高原貨郎,只不過是把挑擔子改成了用馬匹。在人跡罕至的雲貴高原與青藏高原的結合部——橫斷山脈深處,一代又一代的馬幫,在寂寞的鈴鐺伴奏下,曾踩踏出了一條著名的道路——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

但何謂茶馬古道?茶馬古道者,通向茶和馬之路也。茶馬古道是滇西北北通西藏、南連博南古道的唯一通道。在漫長的歷史當中,馬幫是西南高原地區唯一的運輸使者,運送的東西,涉及生活、生產以及軍事。送貨的時機,必須選定在夏秋季節,冬春時大雪封山,想都別想。進一次山,至少要花費一月左右的時間。

職業馬幫過去在雲南很多是一個大商號,商號專門僱一批人,專門養一批馬,就像我們今天的汽車公司,某一個私營企業這種,有什麼貨談好了,馬幫就大批的從灕江運到拉薩,從拉薩運到印度,有一點半鏢局的味道,所以大家對馬幫有一種遐想,但是這個馬幫,是一個嚴密的組織,因為山高路險,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細心處理,比如說馬生病了,人生病了,或者丟失了。

馬幫老照片

在上路之前,領頭的叫「馬鍋頭」,他有整個的一套儀式。出發那天,一早起來,哪些人做飯,哪些人備貨,哪些人把馬拉回來,均有馬鍋頭的安排。馬鍋頭把貨談好,費用什麼都走好,他開始做他的一個祈禱,一個法式,非常詳細。念經,他燒的灰要放在每個馬的前蹄底下,整個一套儀式,旁人可以看出一種凝重的氛圍。在馬隊中,只有馬鍋頭是騎馬的,這匹馬往往非常漂亮。

早起的馬幫上路了,幾十匹騾馬逶迤而行,馱著貨物,馬鈴叮噹。前面開路是匹老馬,馬脖子上沒有通常的馬鈴,而是在馬頭上掛一面小鏡子,亮晃晃的,問有什麼說法沒有?腳夫回答鏡子能避邪。一般走到下午三四點就要安營紮寨,這是因為馬匹要吃草,也需要休息。

途中休息的馬幫

馬幫最珍貴的東西並不是帶的各種物器,而是馬匹。馬匹在途中病斃,什麼都完了。可見對馬匹的選擇非常重要。馬幫使用的馬匹一般是川馬和雲南馬,身材矮小,但其吃苦耐勞的韌性、腳力與負重能力,遠不是高頭大馬可以企及的,因而備受關愛。

以前,馬幫奉行以物易物的交易原則,把山林和藏區的毛皮、藥材、金銀珠寶、裝飾品、刀具等帶到內地出售,賺取其中的差價。馬幫規矩通常不進寨子,所以商人很快在寨子外面的空地上搭起五顏六色的帳篷,又從牲口背上卸下許多蒙著嚴密油布的馱子,當著眾人把油布一一打開來,就像魔術師一樣立刻變出許多令人眼花繚亂的貨物來,引起圍觀者嘖嘖驚嘆。我看見商品有當地奇缺的鹽巴、冰糖、布匹、膠鞋、煤油、錫碗、鋁鍋、燭臺、腰刀,有日用百貨和婦女喜愛的金銀飾物、玻璃鏡子、針頭線腦,還有撣族男人離不開的三件寶:酒精、煙槍和獵槍。

茶馬古道上的老照片

商人當然都是做生意的行家,他們只換鴉片、動物皮毛和玉石,鴉片以「甩」(約合15公斤)為計量單位。比如一甩煙可換一匹花布加一壺酒精,或者半甩鹽巴。反之一包冰糖可換半甩煙,一瓶治頭痛感冒的「十滴水」(內地生產的)換半甩大煙,等等。他們雙方使用的計量工具都不是內地的桿秤,而是一種自製的原始工具:一根木棍作為槓桿,一頭壓上鹽巴酒精,那麼另外一頭就得壓上同樣重量的大煙。如果一頭是大煙,那麼另一頭就得以某些商品相平衡。調劑雙方商品價值的關鍵因素是木棍上那根提繩的位置。

馬幫有很多規矩,比如每天吃兩頓飯,早起一頓,晚上宿營再造飯,白天無論走多遠你都得忍著餓。馬夫認為,偷吃東西的人不配做趕馬人,他會被逐出馬幫。

茶馬古道上的老照片

俗話說,馬邦有「三絕」——古橋、馬道、馬店,因為馬幫而逐漸形成的集鎮在雲南有不少。抗日戰爭期間,滇藏茶馬古道成為唯一的國際通道。許多國外援華物資,以及內地運往滇西前線的抗戰物資,都要通過這條古道由馬幫運送。據說當時在滇緬邊境,參加抗戰的國民黨軍隊達16萬多人,還有各種抗日遊擊隊,總數達20萬以上。當時這些人的供給絕大部分都是由滇西各族馬幫經過茶馬古道運送的。同時還要送槍枝彈藥。而茶馬古道又地處三江併流地區,全是崇山峻岭,道路崎嶇,有的地區甚至連騾馬都不能通行,完全依靠人力挑運,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抗日戰爭時期,茶馬古道上的支前馬幫成千上萬,他們不怕苦,不怕死,為戰勝日本侵略者出了大力。人們說:「滇西的抗戰勝利,是滇西馬幫用馬馱出來的。」這是對滇西馬幫最高,也是最恰當的評價。

茶馬古道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馬幫而形成的麗江古城,以往在西藏到雲貴的貿易中扮演的是承上啟下的跳板作用:怕熱的西藏馬幫下到麗江為止,怕高山的低地馬幫上到麗江為止。麗江馬幫又上又下,成為經濟的二傳手,這種作用在抗戰期間分外突出。

如今,汽車和飛機的普及,使高原地區極大地改變了交通面貌,馬幫就退縮在氣候更惡劣的崇山峻岭中,另闢線路。只有在少數公路無法到達的山區,還存在著短途的馬幫運輸。他們依舊帶著帳篷、鑼鍋和藏刀,響著銅鈴唱著趕馬調,跨過高山,走過河谷,從一個村寨走向另一個村寨。如果你去高原腹地旅遊,偶爾,還能聽到他們悠悠的歌聲,在蒼穹下,與鷹翅一起飛翔……

茶馬古道

相關焦點

  • 茶馬古道馬幫習俗
    在橫斷山脈的險山惡水之間,在從雲南向西北橫上世界屋脊的原野叢林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古道。我們把它稱之為「茶馬古道」。我敢說它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令人驚域西心動魄的道路之一。千百年來,無數的馬幫在這條道路上默默穿行。我的許多朋友的祖先就從這條路上趕著馬幫,馱著茶葉和各種山貨,來往於雪藏和雲南之間。
  • 滇藏茶馬古道的馬幫生涯
    踏上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石板上嵌有的二寸多深的馬蹄印歷歷在目,欲說風塵;道旁的嘛呢堆上刻畫著各種神佛像和宗教箴言,幾經滄桑。據說,有些跨越江河連接古道的鐵索吊橋和圓木架成的懸臂橋,便是由馬幫們的買路錢架設而成的。
  • 茶馬古道上的馬幫文化
    茶馬古道上南來北往的馬幫,整日風裡來,雨裡去,風餐露宿,在日久天長趕馬走天下的生活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馬幫文化,其影響源遠流長
  • 走進獨克宗古城,一個茶馬古道上的重鎮,馬幫歷史令人著迷
    獨克宗古城和麗江古城都有四方街,它們古代都曾經是滇、川、藏茶馬古道的重鎮。幾十年來它們走的都是同一條獨特的建城之路,獨克宗和大研兩個古城都沒有大刀闊斧地推倒老城建新城,而是堅守著原生態的古城,在老城旁另建新城。有人認為獨克宗是中國保存得最大、最好的藏族民居群。2001年獨克宗古城被批准為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
  • 重走茶馬古道,聆聽馬幫故事,感受千年滄桑與輝煌
    茶馬古道不止那些主幹線,還有無數的支線,鮮為人知的是,茶馬古道在四川除了與雅安茶馬古道上已經沒有貿易的馬幫商道,卻在這條路上遺留了一路厚重的人文歷史和馬幫動人的故事我們組織了重走茶馬古道的活動,每周六,在古道上探尋馬幫神韻。而我們第一段,便是雅安滎經到清溪鎮這一段,俗稱大相嶺茶馬古道。
  • 重走「茶馬古道」:「馬幫」
    不論多麼漫長的路途,馬幫都要一步步走過來,上路後,每天都要起大早,路上要生火做飯,中午和下午要上馱下馱,要搭帳篷,晚上睡到半夜還要爬起來看看放養在山上的騾馬跑遠了沒有,是不是安好。光每天的上馱下馱對趕馬人來說就是一項艱巨的工作,一個人要把十多匹騾馬所馱的上千斤貨物抬上抬下,一天兩次,甚至更多次。
  • 茶馬古道上,依然響著禪音
    在茶馬古道沿途,有著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壯麗最動人的山水。那是一種驚心動魄的蒼茫和曠世的沉寂。茶馬古道原本就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馬幫每次踏上徵程,就是一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景觀卻可以激發人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使人的靈魂得到升華,從而襯託出人生的真義和偉大。
  • 強者為尊,歷史上的茶馬古道馬幫相遇弱者讓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分川藏線、滇藏線兩路。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
  • 茶馬古道上的奢享自然之旅
    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陝甘、陝康藏、滇藏等三條主要路線,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 【重走茶馬古道】高原與馬幫的故事:千年回眸如初見
    &nbsp&nbsp&nbsp&nbsp徒步的人和馬匹涉水過灘、翻山越嶺,當年行走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恍惚就在眼前,千年回眸如初見。&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村民拉著馬尾馬行走,還原馬幫當年生活。
  • 躺在茶馬古道上做夢
    山歌裡的雲南的確很美,香甜、酥軟、脆生生的鮮,在茶馬古道上唱上一曲又一曲的山歌,我懷舊感悟的思想殿堂裡在增添了一份聖潔的同時又塗上了一層悽美的色彩,這色彩它靜謐地掩映在祖國的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古道上,自盛唐起始,每一雙腳踩上這方土的人,都有一個或風光旖旎或跌宕起伏的故事,那長長的土路上被牲口蹄和千層底布鞋敲擊出錚錚的金屬聲響,如若戰鼓,把歐洲人的耳膜震得掉血渣滓。
  • 茶馬古道帶你走進馬幫文化
    說到雲南的歷史,馬幫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歷史中延續了數千年。在西南地區,特別是雲南,它不僅是一種特殊的交通方式,而且在歷史上也是如此。它已成為長河中的一種精神和文化。由於馬車隊的存在,雲南省思茅地區的普洱茶一直被銷往各地。
  • 幽幽古道,茶葉飄香,追尋歷史的見證與感受馬幫的底蘊,茶馬古道
    源於中國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學的專著也是來自中國,唐代的陸羽所著《茶經》。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唐朝的時候,茶葉的生產,已經比較發達,飲茶之風已經十分盛行。並且在十七世紀的時候,茶被帶進歐洲,隨後傳遍世界。隨著飲茶之風的盛行,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國為不同的文化,其間也發展出了不同的茶文化:比如工夫茶、茶道、下午茶等等。
  • 行走於普洱茶馬古道,感受當年馬幫的堅辛
    茶馬古道是唐代以後,特別是清朝光緒年間至民國時期思茅通往昆明、西藏、瀾滄、打洛、洵甸等地的茶馬道。茶馬古道旅遊景區位於雲南省普洱市,與距離城區5km的茶馬古城相連,穿過古城既可到達茶馬古道上風景區,從遊客中心可步行、乘景區電瓶車、索道或騎馬體驗當年馬幫的感覺到達景區主門,拾級而上,經元驛宮、宋茗閣及茶馬古道遺址等,沿路生態非常好,行在亞熱帶叢林中,遠望普洱茶山,品味源遠流長的茶馬文化。
  • 他從雲南大理沙溪古鎮回故鄉,4年前曾因守護茶馬古道被人稱瘋子
    ,他意識到沙溪並沒有完整的茶馬古道遺存,便放棄在沙溪已經經營的比較成熟的馬幫體驗,回家鄉羊岑守護千年古道。就在帶我們重走羊岑段的茶馬古道的時候,他說自己剛回來家鄉的時候,古道周邊的村民都沒有意識到這條古道的重要性,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就不說了,有的人為了上山方便,甚至想挖掉古道上那些留著馬蹄印的石板,修一條可以行車的道路。
  • 行走在麗江的「茶馬古道」上
    茶馬是流韻,古道是載體,其中的經濟、軍事、文化、宗教的交流便是茶馬古道之魂。,南來北往的馬幫與商人云集於此,這裡曾見證了商業的繁華。,茶馬古道主臥、展廳內茶馬古道上馬鍋頭的背包衣物等用品、茶馬古道後花園……
  • 太行山上的茶馬古道
    今天咱們不講上古的,也不講二千年前的,只講一下黎城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黎城有嗎?如果我要說黎城有,有些人會認為我瞎說,究竟有沒有呢? 山西這茶馬古道起源於何時?具體的明確地講,形成茶馬古道在明朝中期,而茶馬古道起源於元朝。 自從晉商發達以來,茶馬古道就就成了一條通途。這條線路是目前公認的焦作到祁太平一線,當然是經過長治了。
  • 茶馬古道上的趕馬人,為何受女性追捧?一段鮮為人知的的馬幫故事
    養馬三年知馬性,那些趕馬人對於馬的性格摸透了,摸透了這些東西就是馬幫文化。我調查馬幫是傷痕累累。下關有一個大馬鍋頭叫王應鵬,他從十一歲和他爹去如今的泰國、緬甸這一帶趕馬。我們到他家做調查,他家養的狗,把我的肉咬了一塊,晚上我痛得打滾。
  • 普洱茶的故鄉,中緬邊境上的馬幫故事,茶馬古道從這裡走來
    茶馬古道,源遠流長,興盛於唐宋明清時期。這是二戰中後期最繁榮的時期。中緬邊境有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莊園。古街、古道、古驛站無聲地訴說著過去馬幫的故事。這是雲南省勐海市的大邑莊園。茶馬古道從這裡到遠方。茶馬古道一直神秘莫測。
  • 古道西風瘦馬——茶馬古道上最後的風景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陸路上開闢了兩條對外通道,一條在北方,就是大家熟知的絲綢之路;一條在南方,被稱為「亞洲的天堂走廊」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自古以來,地處高寒的康藏地區不產蔬菜,藏民族以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為主食,高脂肪,高熱量,需要喝酥油茶,分解脂肪,防止燥熱,補充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