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上的趕馬人,為何受女性追捧?一段鮮為人知的的馬幫故事

2020-12-25 我的雲南

馬有前悔,人有後悔,馬的耳朵能聽見百公裡以外發生的事,它的眼睛看得見,它的鼻子聞得到。養馬三年知馬性,那些趕馬人對於馬的性格摸透了,摸透了這些東西就是馬幫文化。

我調查馬幫是傷痕累累。下關有一個大馬鍋頭叫王應鵬,他從十一歲和他爹去如今的泰國、緬甸這一帶趕馬。我們到他家做調查,他家養的狗,把我的肉咬了一塊,晚上我痛得打滾。

大理白族文化學者張錫祿

一位老馬鍋頭跟我講起他們的往事,他當時就哭了。他們有一次從大理運一批貨,翻一座山,眼看就快到永平壩子,可頭騾不走,他拿出鞭子打頭騾,騾子流了眼淚,其他幾匹騾子跪了下去,馬鍋頭說:「再不走就進不了城,看看山上、天上,沒事嘛」,他要走。隊伍剛到山箐裡,山上洪水譁啦啦往下奔湧而來,頭騾跑朝前,馬鍋頭拉著頭騾的尾巴爬上去,只有頭騾和他逃了出來,其他騾馬和人全被洪水吞噬了。

馬幫用騾子不用馬。因為公馬調皮,不容易馴服,用母馬也不行,趕馬一走三四個月,它懷孕了就沒辦法。馬幫試驗出來最好的就是騾子,騾子有馬的高大,還有毛驢的耐心。

趕馬人,有共同信守的規則。下坡的人要讓上坡的人,因為下坡的馬咔嚓、咔嚓地衝,攔不住。在野外露宿,晚上他們會燒一些草果,毒蛇猛獸聞到草果的氣味就不敢侵犯他們。燒過飯,睡過覺的地方不會使用第二次,毒蛇猛獸知道他們在這裡欺騙了它,要加倍的報復,只能到旁邊的地方做飯。

馬幫在外面做飯,飯煮好以後,要先給馬隊的頭頭吃,因為他們路過很多地方,認為水中有毒,既然做了馬隊的頭就要承擔起這個責任。第一碗飯大家看著頭頭吃,十分鐘左右頭頭沒死,大家才敢吃。同甘苦共患難,鍋頭要吃第一碗飯,分錢要多分一點,所以馬隊的頭叫做馬鍋頭。

有六七個村子,有一個習俗,趕馬人路過這些村子的時候,男人要把自己的老婆留給趕馬哥,讓他和自己的妻子睡一覺。這些村子,世世代代只有幾個家族的人互相通婚,孩子越來越痴呆聾啞,為了改變人種不得已採取了這種辦法。所以很多趕馬人,他們晚上不敢亂跑,大家在一起,害怕村子裡的女人把他們搶回家。

趕馬人背井離鄉,經歷各種艱辛和困難,到了老年,趕了三十年馬的那些人,非常了不起。人家說:「趕馬三年,成大道」。他們見多識廣,回到了村裡成了領袖人物。

馬幫是為商幫服務,也會做一些物物交換的買賣。趕馬人每到一個地方,四村八寨的女孩子跑出來,問那些馬鍋頭,有沒有絲線,有沒有針,一包針換一個麝香。一包針最多值五元錢,但是一個麝香可以值五萬,萬倍的利潤。所以,趕馬人背井離鄉,去趕馬,願意冒險不無道理。

雲南的很多小集鎮,因為馬幫而產生。整個西南,只要馬幫經常走的地方,人都比較聰明。

滇藏茶馬古道的由來是西藏缺乏茶葉,思茅、普洱又有大量的茶葉,馬幫把這些地方茶葉運往西藏,這種交流催生了茶馬文化。

今天我們看到古道上的那些馬蹄印,騾子走了千百年,馬蹄不斷的鑿向堅硬的巖石,留下一個個印跡。假如沒有當年馬幫走過的路,就沒有後來的汽車路、火車路,也沒有高速公路。

馬幫文化是這些趕馬人不斷的積累一些趕馬的經驗,一套生活的東西,慢慢在千百年來,摸索出來一套行路的方法;還有馬幫的文學,形成了一套跟其他人群不同的文化。過去寫書的文化人,他們看不起這些趕馬哥,馬鍋頭在歷史上很少被記載。我有幸,在那批馬鍋頭還在世的時候,我把他們記錄了下來。中央民大一些教授又把它寫進詞典裡面去。

編輯:魏成健 劉夢夢

攝影:陳寬喜

我的雲南

原創作品

相關焦點

  • 重走茶馬古道,聆聽馬幫故事,感受千年滄桑與輝煌
    茶馬古道不止那些主幹線,還有無數的支線,鮮為人知的是,茶馬古道在四川除了與雅安茶馬古道上已經沒有貿易的馬幫商道,卻在這條路上遺留了一路厚重的人文歷史和馬幫動人的故事我們組織了重走茶馬古道的活動,每周六,在古道上探尋馬幫神韻。而我們第一段,便是雅安滎經到清溪鎮這一段,俗稱大相嶺茶馬古道。
  • 茶馬古道上的馬幫文化
    茶馬古道上南來北往的馬幫,整日風裡來,雨裡去,風餐露宿,在日久天長趕馬走天下的生活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馬幫文化,其影響源遠流長
  • 茶馬古道馬幫習俗
    在橫斷山脈的險山惡水之間,在從雲南向西北橫上世界屋脊的原野叢林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古道。我們把它稱之為「茶馬古道」。我敢說它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令人驚域西心動魄的道路之一。千百年來,無數的馬幫在這條道路上默默穿行。我的許多朋友的祖先就從這條路上趕著馬幫,馱著茶葉和各種山貨,來往於雪藏和雲南之間。
  • 那些早已消失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們
    茶馬古道但何謂茶馬古道?茶馬古道者,通向茶和馬之路也。茶馬古道是滇西北北通西藏、南連博南古道的唯一通道。在漫長的歷史當中,馬幫是西南高原地區唯一的運輸使者,運送的東西,涉及生活、生產以及軍事。他們雙方使用的計量工具都不是內地的桿秤,而是一種自製的原始工具:一根木棍作為槓桿,一頭壓上鹽巴酒精,那麼另外一頭就得壓上同樣重量的大煙。如果一頭是大煙,那麼另一頭就得以某些商品相平衡。調劑雙方商品價值的關鍵因素是木棍上那根提繩的位置。馬幫有很多規矩,比如每天吃兩頓飯,早起一頓,晚上宿營再造飯,白天無論走多遠你都得忍著餓。馬夫認為,偷吃東西的人不配做趕馬人,他會被逐出馬幫。
  • 強者為尊,歷史上的茶馬古道馬幫相遇弱者讓道
    茶馬古道分陝甘、陝康藏、滇藏大概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 西非紅海海岸。2013年3月5日,茶馬古道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茂蘭境內茶馬古道長八十多裡,沿途有茂蘭、安樂、哨街、朝陽寺等客棧。古道上千萬人曾路過這裡,千萬雙馬蹄留下的痕跡至今清晰可見。
  • 【重走茶馬古道】高原與馬幫的故事:千年回眸如初見
    &nbsp&nbsp&nbsp&nbsp徒步的人和馬匹涉水過灘、翻山越嶺,當年行走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恍惚就在眼前,千年回眸如初見。&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村民拉著馬尾馬行走,還原馬幫當年生活。
  • 雲南大理劍川一馬鍋頭,回到故鄉村莊守護茶馬古道,做馬幫羅鍋飯
    這首山歌裡唱的羅鍋飯,就是茶馬古道上的趕馬人,日常吃的「馬幫飯」。「馬鍋頭」趙宗銘帶著我們重走了雲南劍川羊岑段的茶馬古道之後,還盛情邀請我們品嘗馬幫的日常飲食羅鍋飯。趙宗銘說,西南地區環境複雜、山路崎嶇、氣候多變,馬幫的趕馬人在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行走險道,歷經雄關,風餐露宿,出沒於人煙稀少的莽莽群山之中,通常一兩個月才能還鄉。而在這漫長的旅途之中,羅鍋飯就是他們日常的飲食。
  • 雲南大理劍川一馬鍋頭,回到故鄉村莊守護茶馬古道,做馬幫羅鍋飯
    這首山歌裡唱的羅鍋飯,就是茶馬古道上的趕馬人,日常吃的「馬幫飯」。「馬鍋頭」趙宗銘帶著我們重走了雲南劍川羊岑段的茶馬古道之後,還盛情邀請我們品嘗馬幫的日常飲食羅鍋飯。趙宗銘說,西南地區環境複雜、山路崎嶇、氣候多變,馬幫的趕馬人在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行走險道
  • 機會來了,「斑鳩坡」茶馬古道,我們一定要去走走!
    「斑鳩坡」 在這條充滿艱辛,流滿汗水的茶馬古道上,有著一段叫做「斑鳩坡」的古道,這裡素有「交通史上的活化石」之稱,是思茅通往內地的一段重要的古道,也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古道文化最為厚重,最有歷史韻味的一段官馬大道,被史學界譽為「中國乃至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一條流淌的茶馬文化長河」、「一段可以觸摸的歷史」。
  • 滇藏茶馬古道的馬幫生涯
    踏上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石板上嵌有的二寸多深的馬蹄印歷歷在目,欲說風塵;道旁的嘛呢堆上刻畫著各種神佛像和宗教箴言,幾經滄桑。據說,有些跨越江河連接古道的鐵索吊橋和圓木架成的懸臂橋,便是由馬幫們的買路錢架設而成的。
  • 比絲綢之路還早200年的茶馬古道,藏著這樣的神秘傳說
    自古以來,馬幫在這條古道上運輸茶、鹽、糧食的古道,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茶葉從一地傳到一地,從一個國家傳到另一個國家。馬幫就像今日的汽車,在山路中,將背上的貨物運往各地。茶馬古道也因此而得名。茶馬古道是馬幫人用生命走出來的一條文化之路。茶馬古道第一要素是茶。關於茶的原產地,有很多的說法。但深藏在雲南群山中,數千年的古茶樹群落,那些有著1700多年歷史的古茶樹。
  • 普洱茶的故鄉,中緬邊境上的馬幫故事,茶馬古道從這裡走來
    茶馬古道,源遠流長,興盛於唐宋明清時期。這是二戰中後期最繁榮的時期。中緬邊境有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莊園。古街、古道、古驛站無聲地訴說著過去馬幫的故事。這是雲南省勐海市的大邑莊園。茶馬古道從這裡到遠方。茶馬古道一直神秘莫測。
  • 古道西風瘦馬——茶馬古道上最後的風景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陸路上開闢了兩條對外通道,一條在北方,就是大家熟知的絲綢之路;一條在南方,被稱為「亞洲的天堂走廊」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自古以來,地處高寒的康藏地區不產蔬菜,藏民族以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為主食,高脂肪,高熱量,需要喝酥油茶,分解脂肪,防止燥熱,補充維生素。
  • 中國溝通域外的另一條陸路幹道——茶馬古道
    在橫斷山的險山惡水之間,在滇、藏、川「大三角」地帶的原野叢林之中,綿延盤旋著條神秘古道,那就是茶馬古道。茶馬古道地勢高峻、路途艱險,堪稱舉世之最。自古以來,茶馬古道便和北方的絲綢之路一起,並稱為中國溝通域外的兩條陸路千道。馱運茶葉、鹽、糧食的馬幫,終年行走在茶馬古道上。
  • 幽幽古道,茶葉飄香,追尋歷史的見證與感受馬幫的底蘊,茶馬古道
    喝茶的人都知道,茶文化發源於中國。探尋茶的源頭,歷來眾說紛雲,普遍的認為是茶樹起源於中的的雲南,四川一帶。源於中國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學的專著也是來自中國,唐代的陸羽所著《茶經》。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唐朝的時候,茶葉的生產,已經比較發達,飲茶之風已經十分盛行。並且在十七世紀的時候,茶被帶進歐洲,隨後傳遍世界。
  • 奇險而神秘的茶馬古道,怎樣徵服了世界屋脊?
    在中國西南部的崇山峻岭間,蜿蜒著一條一尺多寬的小路,能從雲南通向印度,直抵西非紅海岸,這就是世界上最高、最險、最長的千年古道——茶馬古道。最初,「茶馬古道」只存在於傳說和史料記載中,很多人並不相信古時候真有一條能徵服世界屋脊的古道。
  • 行走在麗江的「茶馬古道」上
    ,茶馬古道主臥、展廳內茶馬古道上馬鍋頭的背包衣物等用品、茶馬古道後花園……,不禁讓人讚嘆他們吃苦耐勞、踏實肯幹的性格。,一位英姿颯爽的馬鍋頭正牽著馬走在古道上,蜿蜒而上的道路,與牆上的壁畫相融,繁盛的馬幫好似就在眼前。
  • 重走「茶馬古道」:「馬幫」
    不論多麼漫長的路途,馬幫都要一步步走過來,上路後,每天都要起大早,路上要生火做飯,中午和下午要上馱下馱,要搭帳篷,晚上睡到半夜還要爬起來看看放養在山上的騾馬跑遠了沒有,是不是安好。光每天的上馱下馱對趕馬人來說就是一項艱巨的工作,一個人要把十多匹騾馬所馱的上千斤貨物抬上抬下,一天兩次,甚至更多次。
  • 20公裡徒步馬拉松,在普洱走一段親民的茶馬古道
    2019年10月,此地舉辦了「首屆普洱茶馬古道徒步馬拉松大賽」,全程約20公裡,吸引千餘人參加,我也帶著57歲的母親在「家門口」走了一段親民的茶馬古道。高架橋邊的古道 本文圖均為 丁子凌 攝茶馬古道的茶從何而來?
  • 中國西南地區的一條神秘路線——茶馬古道
    每年吸引著無數遊客,來這裡遊玩騎馬,下面就帶大家來欣賞一下茶馬古道的文化中國的茶馬古道有三條第一條是陝西甘肅茶馬古道,在歷史上是無絲綢之路的主要線路之一。第二條是陝西青藏茶馬古道,第三條就是滇藏茶馬古道。一聽到長馬古道這個名字,腦海中立馬浮現出了一首詩。「我到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