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華爾街日報》報導了關於騰訊控股的旗下騰訊音樂娛樂集團與瑞典流媒體巨頭、世界第一音樂流媒體服務提供商Spotify,正就二者互持10%股權的事宜進行磋商。這也是繼TechCrunch於三個月前透露騰訊想要收購Spotify未果後,世界音樂流媒體行業的又一件大事。
除了提及這次聯手將會提高兩家平臺在世界幾大主要唱片公司面前的議價能力外,關於此次交易,媒體尚未披露過多信息。
根據之前的公開報導,在最近一次融資後,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的估值約為100億美元;而Spotify在私募市場上的估值已經達到160億美元,預計明年上半年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後,Spotify的估值將達到200億美元。
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真與Spotify結盟,那麼這也將是繼一個月前網易雲音樂宣布與KKBOX合作之後,又一個音樂流媒體行業間的牽手。
在兩家合作「實錘」之前,讓我們來看看這次「換股結盟「將對平臺和整個行業意味著什麼。
「一山更比一山高」的兩大在線音樂巨頭
Spotify這家成立於瑞典的流媒體平臺上線至今已9年有餘,並已經發展為現在全球最大的音樂流媒體平臺。根據最新數據顯示,Spotify平臺上的活躍用戶總量已經突破1.4億,其中的付費用戶數量也已達6000萬。
從2013年還不到2000萬到如今的1.4億,Spotify憑藉其一流的智能音樂推薦服務,以及「免費+訂閱」商業模式對用戶的強大吸引力,成為當下全球最具商業價值的音樂流媒體品牌。雖然還未上市,但其市值已經是2012年上市的Pandora的十幾倍。
特別是進入今年以來,Spotify付費訂閱用戶數量大幅上漲,甚至據國外媒體預測,2020年Spotify的付費訂閱用戶數量將達到2億!比現在Spotify所擁有的活躍用戶數量還要多。
今年8月,Spotify與全球「三大」之一的華納唱片完成了版權授權協議,至此Spotify終於拿穩了佔全球總市場份額近70%的三大唱片公司的長期版權授權。
而於去年才組建的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由騰訊旗下QQ音樂與中國音樂集團合併組成,騰訊通過價值27億美元股權置換的方式成為新集團的大股東。此前,旗下QQ音樂已經宣布實現盈利,據媒體報導為「全球第一家宣布實現盈利的音樂流媒體」。
自2014年底首創「付費專輯」模式,目前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已經在全面正版化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旗下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全民K歌、酷狗直播、5sing六大平臺,和多產品矩陣聯動,通過「聽、看、玩、唱」的四大布局,創新玩法深度挖掘明星內容的IP價值,並充分調動消費市場活力。
如今,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已經憑藉1700萬會員數量,躋身為世界排名前三的音樂流媒體,僅次於Spotify和Apple Music。
根據今年8月第40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網絡音樂用戶已達5.2億,這個數字要小於騰訊音娛旗下三平臺月活用戶總和。但這並不能說明該數據不可靠,而是可以看出,如果除掉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三家平臺上的重合用戶,TME在中國在線音樂市場上仍是享有無可比擬的超高市場份額。
騰訊音樂娛樂集團與Spotify的「緣分」始於幾個月前的收購傳聞,這次更像是「實錘」的股份互持,則把曾經不在一個次元的兩大巨頭拉到了一個空間裡。
TME享有先天的用戶基數優勢,但由於整個中國數位音樂版權市場發展尚處於初期階段,因此免費用戶向付費用戶的轉化率與Spotify之間還有較大懸殊。
通過訂閱會員服務作為首要盈利方式的Spotify,其吸引用戶的方式主要就是靠APP的體驗。其內以「Discover Weekly」、「Fresh Finds」為代表的智能歌單推薦,不僅是以「發現音樂」為利器牢牢吸附用戶,更是成為發掘新人新作、歌手進行歌曲宣傳推廣的頭號音樂流媒體平臺。
Spotify的最大價值,就在於利用人工智慧極大革新了人們的聽歌體驗,廣泛積累用戶的同時,還獲得了寶貴的用戶行為大數據,這些大數據在之後也許將會回饋到音樂產業鏈上的各方。
而騰訊音娛則是圍繞內容IP價值的挖掘,來進行產業鏈布局,因此與靠產品發家的Spotify相比,產品並不算騰訊音娛的優勢。
內憂外患兼顧高速發展,何不同上一條船?
外國投資銀行GP Bullhound曾表示,只要給Spotify足夠長的時間,Spotify也許可以創造高達1000億美元的市場價值。如今,Spotify上市在即,但無法盈利的煩惱仍縈繞在Spotify高層的心頭。
而且已經不僅是不盈利的問題。根據Spotify財報,隨著年收入總額的大幅提升,Spotify的營業虧損和淨虧損數值也越來越大,也即:賺得越多虧得也越多。
不管賺多少都無法轉虧為盈的原因,一是由於對外投資所帶來的外匯虧損,另一個便是高昂的版權費用仍然是Spotify最大的一塊心病,因為這將意味著平臺每年80%以上的年收入都進了唱片公司的口袋。
甚至,今年以來Spotify陷入了製造「虛假藝人」的醜聞,幾十位虛假藝人的歌曲共帶來了數億的播放次數,涉及版稅幾百萬美元。這種無異於與版權方公然搶流量的「監守自盜」的行為,使得Spotify在公眾和行業心目中的誠信度大打折扣。
近幾年,隨著實體唱片和下載式微,流媒體在歐美市場上快速崛起,作為行業老大的Spotify一直都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從「不盈利」、「免費模式會帶來價值鴻溝」,到盜版音樂和虛假藝人帶來的誠信危機,上市的日子越近,Spotify也將越難熬。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也不例外。
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三家平臺,最早的酷狗音樂建立於2004年,QQ音樂、酷我音樂也於2005年上線。擁有比Spotify還悠久歷史的三大播放平臺,在2013年遇到了強勁對手——網易雲音樂。
前段時間,網易雲在發布會上宣布其四年半就已擁有4億的用戶,並且經過一輪融資,市場價值就已經到了80億人民幣。網易雲音樂僅在大陸地區用戶的增長速度,就高於Spotify在全球數十個國家的用戶增長速度。同樣是依靠個性化推薦歌單,網易雲更像是中國社交版的Spotify。
快速擴張的網易雲音樂對於從傳統播放器時代走過來的騰訊旗下三大數位音樂平臺,造成了不小的衝擊,不論是從差異化發展、音樂人資源的爭奪、版權還是用戶等方面。
同時,前段時間版權局約談境內外唱片公司和幾大在線音樂平臺關於「獨家版權」的新聞,使得已經率先拿下環球音樂、華納音樂、索尼音樂三大唱片公司獨家版權的騰訊音娛,被推上了輿論風口。
於是內憂外患卻又兼顧高速發展的Spotify和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如果選擇在這個時候坐上同一條船,也並不讓人太過意外。現在音樂流媒體市場已經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期,也極有可能是改變行業現狀的關鍵節點,於是兩強聯手或許可以催生更多可能。
此外,除了兩家均是世界排名前三的音樂流媒體,我們還發現了兩家平臺一個有趣的地方:它們一個是熱衷於將觸角伸向全球,積極投資音樂和泛娛樂公司的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一個是早已被唱片公司投資入股、「風雨同舟」的Spotify。
音樂流媒體的全球化戰役已經打響
如果「全球最大」的Spotify和「中國第一」的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湊在一起,會做些什麼呢?從昨天股份互換的新聞出來之後,各家眾說紛紜。
猜測一:Spotify想要進軍中國市場?
在音樂先聲看來,起碼幾年之內都沒可能。
首先,以付費訂閱為主導的運作模式,在版權根基尚薄的中國音樂市場上並沒有太大的競爭力,現在更多的用戶都還停留在聽免費歌曲的階段,這對於Spotify、Apple Music這樣的流媒體平臺來說,付費用戶轉化的動力不足定將帶來平臺運作的「水土不服」。同時,外國資本想要進入中國市場,也少不了政府層面的支持。
其次,Spotify等外國流媒體,搞不定本土獨立音樂版權。如今中國獨立音樂市場崛起,而獨立音樂市場也是對於中國乃至世界音樂市場至關重要的增量市場。音樂人更多脫離唱片公司獨立運作,國外流媒體想要進入中國市場,這些獨立音樂人不見得會買單。而且,想要進入中國市場,還要先看騰訊、阿里這些大佬的「眼色」。
猜測二:為了實現盈利的長遠考慮?
在嚴格控制運營成本的前提下,版權費用已經成為阻礙平臺盈利的大問題。像是騰訊音娛旗下三大平臺、Apple Music、Amazon Prime Music等,背後都有一個好「爸爸」,打得起版權持久戰,但像Spotify這樣的公司盈利模式較為單一,因此在音樂流媒體盈利這條漫漫長路上,需要選擇與其他利益集團聯結成為利益共同體,共渡目前仍不盈利的難關。
而這種「共渡難關」並非沒有先例。在之前MBW的採訪中,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副總裁吳偉林曾表示,騰訊音娛並沒有想過去做一家唱片公司,但是他們對於在一家唱片公司內參股10%~30%有更大的興趣。於是在之前對環球唱片的獨家版權交易時,就有消息傳出交易中包含對於環球唱片股權的投資。而在之前一輪的融資中,騰訊音娛也曾向戰略夥伴出售3%的股份,戰略夥伴中就包括音樂公司。
而Spotify在成立之初,全球三大唱片公司就早已經出現在其股東名單中。於是,當平臺和平臺之間、平臺和唱片公司之間形成了直接利益關聯,那麼在後續平臺的盈利、平臺與唱片公司版權議價過程中,就會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猜測三:是否可建立一條更長而有效的在線音樂版權運營體系?
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內音樂人嚮往國際市場,甚至可以通過在國際上取得的音樂成績來反哺其在國內的流量和商業價值。目前,國外已經有像是Kobalt、Merlin等進行音樂版權管理、數字分銷的平臺,國內也有星球發行等專門負責國內音樂人作品在海外流媒體上架、版權費用的結算等工作的平臺。
今年早些時候,騰訊音娛曾推出騰訊音樂人計劃,在這項計劃中,就有關於音樂人作品發行、宣傳推廣、版權運作、權利保護的職能條款。而Spotify則是以其平臺大體量用戶對作品的強曝光度而深受歐美音樂人青睞。如果雙方平臺可以通過股份互持,進而打通Spotify和騰訊旗下三大平臺之間作品分銷的互通,進而建立一條更加完善而高效的作品分銷鏈,那麼屆時平臺的價值將不可同日而語。
一旦Spotify與騰訊音樂娛樂集團聯手,除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也是為雙方品牌下一步的國際化擴張打好基礎,特別是音樂內容的出口和引進、產品全新運作模式的探索等。屆時,「死磕」用戶增長的Spotify,可以跟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學習如何運作「粉絲經濟」、IP內容,而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也可以跟Spotify在產品方面多切磋,流媒體音樂時代的盈利和共同繁榮也將指日可待。
現在流媒體市場的競爭,已經結束了國內的「小打小鬧」階段,音樂流媒體的全球化戰役已經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