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我們平常聽音樂都是用主流的那幾款APP,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瑞典的這個音樂軟體:Spotify;它的市值是騰訊音樂的兩倍,付費率高達45%,是什麼使他力壓騰訊音樂與蘋果音樂;作者對此進行詳細分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你用什麼軟體聽歌呢?
不少人回答QQ音樂、酷狗音樂、網易雲和itunes。
根據艾媒諮詢數據,QQ、酷狗、酷我APP月活躍用戶數量分列市場前三,而騰訊音樂手握QQ音樂和酷狗音樂兩張王牌,打造了一個月活6.57億用戶的巨大音樂流量池。
瑞典的音樂流媒體平臺Spotify,月活躍用戶僅有2.86億,不到騰訊音樂的一半,市值卻是騰訊音樂的兩倍(騰訊音樂的市值僅為263.38億美金,Spotify的市值卻高達483.97億美金)。
Spotify付費用戶人群有1.3億,付費率高達45%,騰訊音樂僅有6.2%,而蘋果iTunes無論是付費用戶還是活躍用戶都只有它的一半。
這樣一個力壓騰訊音樂與蘋果iTunes的產品到底是如何打造的?
一、主要策略是增長而不是最大化收入
面對一個非生活必需品,我們該如何推向用戶?
太多的企業家習慣性上來就一頓介紹,把所有的優點都講一遍,恨不得你馬上掏錢。
每月一看報表,大量的投入、極低的成交量讓人陷入了沉思。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是狀態不好?是穿著不宜?還是產品的賣點沒講明白?
太多的企業家過於急功近利,恨不得馬上能從用戶兜裡把錢一張張往外掏。
2008年剛剛成立的Spotify所在的行業就普遍存在這一現象,此時的iTunes已經問世5年,牢牢佔據著美國數位音樂銷量近69%的份額;按理說,Spotify沒有一點點勝算。
與iTunes每首歌單獨付費不同的是,Spotify為所有用戶提供免費音樂庫,前提是用戶需要接受廣告推送。這對於2008年的音樂行業來說,確實前所未有,讓不少的用戶體驗到了「聽歌自由」。
「我們的主要策略還是增長,而不是最大化收入。」
作為一個行業的新入局者,Spotify沒有選擇與競爭對手拼價格、拼曲庫,而是憑藉免費的模式,獲得了大量的用戶。
Spotify其實玩的是市場份額的遊戲,先吸引用戶使用產品,擴充自己的用戶群體,直至成為行業主導者,最後再考慮盈利。
等你擁有了龐大的用戶群體,還會怕沒有變現的方式嗎?
但是對於很多企業來說,總是太著急,恨不得把讓用戶第一眼就掏出錢包。
Spotify為用戶提供了超預期的體驗,讓他們無法拒絕在試用免費服務後成為付費用戶。
不過用戶並不是為了某一首歌買單,而是9.99美元包月無限量供應,對於很多用戶來說,這是非常划算的買賣。
Spotify創新性在音樂行業運用「廣告+付費」相結合的模式,讓廣告商成為音樂付費者;而網際網路的強大覆蓋範圍讓9.99美元的價值被無限放大,最終實現規模效應,這可比單獨一首首賣歌賺得多的多。
事實也是如此,Spotify只用了1年時間,就把付費用戶數從0上升至100萬。
Tips:用戶價值高於商業價值,當滿足用戶需求之後,企業也將獲得超額回報。
二、音樂不是核心,情緒才是
這是一句常常被說到的話,也是常常說完就忘的話。
用戶需要的不是鑽頭,而是牆上的孔。
產品是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基礎上誕生的,而很多時候,我們眼裡只有產品,追求更好的材料、更新的技術、更加花裡胡哨的功能,卻忘了用戶最基本的需求。
那用戶聽音樂背後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2014年,Spotify通過深入地研究了15億份用戶生成的播放列表,發現用戶聽歌的每一個時刻都有明顯的情感變化移動軌跡,音樂反映著人的情緒。
Spotify開始針對這一有趣現象建立不同的歌單。
當你在工作日的早上打開軟體,你可以選擇「工作」、「完美一天」、「為新一天做好準備」等歌單,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可以選擇「悲傷」、「傷心」等歌單。
但是這遠遠還不夠,Spotify不單單在挖掘用戶的情緒,還想我們變得更好。
當你情緒低落,在播放悲傷的歌曲時,軟體會逐漸給你推送放鬆、幸福的音樂,幫助你恢復。當你選擇「工作」歌單時,在一開始可能會感到壓力,但隨後會變得更專注。當你選擇「健身」的歌單時,剛開始會感到慵懶與抗拒,然後變得更加積極……
音樂不再是產品,傾聽及其附加於其上的情緒、行為數據才是。
Spotify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幫助人們感覺良好的平臺。
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前提下,它是否有商業的空間呢?
比如,某個早晨你在播放輕音樂或者舒緩音樂的歌單,那麼我們推測你有可能正在做瑜伽或者在冥想;因此,我們將根據這個情景來推送符合這個時刻、節奏和心緒的廣告內容。
Spotify推出了自動化廣告投放服務,允許廣告商根據「寒冷」、「通勤」、「學習」、「女生節」等用戶情緒或者活動數據來推送精準廣告。
Spotify還盡職地概述了如何利用這些時刻「化腐朽為神奇」——將不好的產品成功推廣出去。
Tips:別忘了產品最終是解決用戶什麼需求,回到需求本身,你會發現更多的盈利機會。
三、既是音樂推薦官也是連接者
它是我最鍾意的音樂應用了,尤其是它的【每周新發現】;讓我覺得它是那麼的了解我,它比任何人都要了解我的音樂喜好,每一周的推薦音樂都令我十分滿意。
對於Spotify 的用戶來說,每周一都會收到【每周新發現】的歌單,包含了30首各種風格;但你從未欣賞過的歌曲,神奇的是每一首對你來說都是珍品。
Spotify並不像傳統的版權方,一直兜售自己旗下歌手的音樂。
這30首並不是它隨意的拼湊,而是通過尋找與你愛好相同的人,聽過相同的音樂,且評價相似,然後推斷出你對沒有聽過的音樂的喜好。
推出歌單後也並不是就此結束,它會根據用戶對歌曲的保存情況、跳過和刪除情況,以及因為某首歌而放棄整個歌單的情況,及時調整並更新播放列表。
在信息過載的今天,它是用戶的優質音樂推薦官;通過複雜的運算,這30首歌在你想要的時候,巧合地出現在你的面前,給用戶營造一種「懂我」的美好體驗。
你在Spotify上貢獻的數據越多,轉移成本就越高,越離不開它。
自2015年6月發布【每周新發現】的6個月內,Spotify的訪問量就超過了17億次。
傳統的推薦系統對新音樂和新歌手並不友好,如果不是熱門歌手,幾乎不會推薦他們的音樂。
新歌手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自己的音樂如何被聽到。
Spotify會找到各種風格的創作者,給他們工具、給他們平臺、幫助他們做他們想做的事情、讓更多人聽到他們的聲音。
Spotify通過對大量數據的洞察,分析音樂本身可能被不同人群喜歡的可能,以【每周新發現】的形式推薦給對應的用戶,這也是為什麼你會被推薦一個從未聽說過的藝術家的作品的原因。
除此之外,Spotify還會為每一個類型的創作者,按照知名度的不同去幫他們建立自己的粉絲群。
在這個新世界,音樂沒有界限,一個由創作者、製作人、版權商和歌迷組成的網絡就此形成。
Tips:一個好產品應當是所有參與者都能滿足需求,都能獲益,這才是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音樂,一個離我們很近、又很遠的行業。
從搖籃曲到童謠、課間廣播、旅遊的激情曲、工作的振奮劑、深夜的精神寄託、婚禮上的伴奏、最後到葬禮,幾乎伴隨著我們的一生。
這個需求是漫長且不斷變化的,從未被滿足。
Spotify回歸到產品本身,滿足人們情感的寄託,一切的創新都是從用戶需求出發,而不是成型的產品,或者商業需求。
當滿足了用戶的需求,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產品,創作者也得到尊重與關注,企業也將獲得超額回報。
這樣一個超級產品,它讓用戶的情緒得到安撫,聽到自己想聽的音樂,默默鼓勵著用戶積極向上,就像一位老友聆聽你的煩惱,不忘讓你堅強。
作者:艾老思,艾永亮產品創新理論提出人
本文由 @艾老思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