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票2毛錢的年代,人們是如何旅遊的? | 改革開放40年的旅遊變遷

2021-02-07 鳳凰網旅遊


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旅遊業也經歷了起飛、趕超和跨越的40年曆程。


從緩慢的綠皮火車,到時速兩百公裡的高速鐵路,從設備簡陋的招待所,到格調精緻的高端酒店,從鮮有人問津的旅遊景區,到熙熙攘攘的古城古鎮……旅遊已經從曾經遙不可及的奢侈享受,成為了大眾生活方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祖國大地上璀璨多彩的風景,與那些同中國旅遊一起成長的親歷者,見證了中國旅遊業40年的歷史變革。


改革開放40年的旅遊變遷:鳳凰網旅遊推出的業界觀察專題,從行業專家到景區講解員,從知名旅遊人到普通遊客,用不同的視角為你講述真實的40年旅遊故事。


本期我們邀請到中國旅遊報社前總編輯高舜禮,分享他的四十載旅遊路。



1978年,我正在縣城讀高中,不知不覺間歲月已經走過了40年,我從一個不知道「旅遊」為何物的高中生,成了一名年過半百的資深旅遊人。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概括40年來旅遊業的變化,最貼切的大概就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978年的天安門廣場


在那個老百姓都不知道「旅遊」為何物的年代,或許誰也不會想到,40年後,旅遊竟會與自己的生活產生如此緊密的聯繫。如今,旅遊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普通民眾已成為旅遊的主體,全國年出遊數量達到驚人的50億人次,人均每年出遊3.7次,可以說旅遊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剛剛過去的狗年春節,因為大量遊客湧入海南旅遊,卻因大霧天氣影響無法返程,海口輪渡碼頭竟然擁擠了數以萬計的家庭轎車,等待著被擺渡到對岸,返回公司上班,這種場面也正是大眾旅遊市場火爆的印證。


2018年2月22日,海口滯留車輛


回顧40年來的旅遊變化,似乎一下子把我拉回了歷史上的某個時刻,回到了那段艱苦的歲月。回首這些往事,一種時光穿越、恍如隔世的感覺湧入心頭。


在我的中學時代,旅遊對學生來說是遙不可及的陌生概念。課本上有一兩篇精選的遊記,那是從古到今的少數名人所為,讀起來十分優美,但從未想過自己也能去到那樣的遠方。


每當暑假過完,只有極個別同學去了周邊的青島或濟南探親,當我聽到他們逛了海濱棧橋,洗了海澡,遊覽了省會的趵突泉、千佛山,雖然讓人心生羨慕,但對於我來說,那仍然是一件十分遙遠的事情。


1990年,遊客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長城上喝可樂


而對於如今的學生們來說,旅遊已經成為了他們假期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我的孩子在小學三四年級時,同學之間就開始相互「曬」假期旅遊的目的地,有的人去了名山大川,有的人去了海外觀光,他們大概也不曾想到,這件稀鬆平常的事情對於幾十年前的我們來說幾乎是一種奢望。


當年有幸出去旅遊的人,除了極個別的特殊職業者,或者有遠房親戚的人,絕大多數都是近程遊,出行距離比較短,超過500公裡的就已經很少了。


1983年5月,旅遊者在長城腳下的商鋪中購買紀念品


1980年,我從沂蒙山區考到省會上大學,那時周末遊覽就是在城裡的公園轉轉。雖說黃河就在城北郊區,但還是覺得交通不便,直到學校組織去校辦農場收麥,我才與同學結伴到了黃河岸邊。


赫赫有名的泰山就在我從家返校的途中,卻直到1983年幾個同學才結伴攀登這個「五嶽之首」,還累得大家腰酸腿疼了10多天。


2000年,黑龍江。一些冰雪旅遊項目已經開始流行


如今,在校大學生旅遊的方式變得多種多樣,我在麗江束河古鎮遇到過一些學生,他們會利用假期時間走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有的還一邊打工掙錢、一邊旅遊度假。


北大的山鷹社成員還會去攀登珠穆朗瑪峰以及世界上其他高山,在探險旅遊中鍛鍊意志、增長才幹。


還有一些高校學生則通過研學旅遊、修學旅行,踐行起「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生活。


1996年,長城上的遊客


到上世紀90年代初,旅遊的人明顯多了起來,但其中一大部分只是順道遊、就便遊,而不是計劃遊、專程遊。


我有一個親戚是商業系統的採購員,當年每月都可以離家出差,參加各種訂貨會、展銷會,他在商務活動之餘,常常會順便遊覽當地的名勝古蹟,如蘇州虎丘、拙政園,杭州西湖、靈隱寺,廬山、黃山、以及黃果樹瀑布等,隔段時間就拍回一些紀念性的風光照,很是令人羨慕。


1998年,北京天安門廣場。一位小朋友正在拿著望遠鏡眺望遠方


當時的我曾想過,如果畢業後能找到一份這樣的工作就太好了。這種心態在當時的青年人中非常有代表性,那是正在解決溫飽的過程中,人們沒有多餘財力去支付旅遊,但又很想去旅遊的一種精神狀況的寫照。


1997年2月,廣西。許多店鋪已經開始接待外國旅行者


從旅遊業發展的階段看,最初,喜歡遊覽名山大川的以海外旅遊者為多,當時國家依賴旅遊去賺取外匯;到80年代中後期,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居民家庭收入增加,國內旅遊便起步發展了,接觸旅遊的老百姓開始增加,但旅遊願望並非普遍強烈,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80年代末。


記得1988年春,我與讀研究生的三位同學做了一次40多天的訪學,也就是今天所說的研學旅遊。


當時,校方給予每人400元的補貼,其餘的花費由個人承擔。我們從北京出發,沿黃河中遊考察,到了鄭州、開封、洛陽、西安、蘭州、敦煌、銀川、呼和浩特、大同、太原等地。這趟訪學對於我們三個人來說意義非凡,但在其他同學看來,雖說羨慕,卻仍然沒有選擇走出這一步,這也是因為出遊願望不夠強烈所致。


2014年,甘肅蘭州白馬山上眺望黃河


在我看來,不管是從三四十年前還是近一二十年,交通工具的不便利對於旅遊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當年,飛機航線航班很少,機票也十分昂貴,遠遠不是普通百姓能夠承受的。


火車大多還是燒煤的綠皮慢車,500公裡就要走一天或一晝夜。對於當年的我來說,從西安到蘭州那火車近30個小時的火車硬座,顛簸到屁股疼、渾身酸痛的感覺,至今仍然記憶猶新。而如今這兩地之間運行了高鐵,時間縮短到了2小時41分。


2001年,鐵路第四次提速新型特快列車亮相


那時的長途汽車也不是今天高速的概念,而是坑坑窪窪的土路與戈壁路,幾百公裡的路途需要跑上20多小時。從敦煌到蘭州、從伊犁到吐魯番,車子顛簸搖晃到波瀾壯闊的程度,激起的塵土灌到車廂裡就如同最嚴重的沙塵暴……在這種狀況下,旅遊已很難說是一種享受,感受更多的是一種痛苦。


1996年,我在國家旅遊局工作,有一次出差從北京到昆明,40多個小時的火車硬臥,雖然沿途瀏覽了無限風光,但旅途的枯寂和疲乏也是空前的,時間耗費更令人覺得可惜。


今天很多人都在提「快旅慢遊」的概念,說到底,這個詞也是從痛苦的旅遊體驗中總結歸納出來的。


2003年2月,擁有百年歷史的北京飯店,獲得國際服務業「五星鑽石獎」


旅遊住宿在這幾十年中也經歷了天翻地覆的巨變。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飯店數量非常少,質量也不堪一提,連少量外國遊客的住宿需求都難滿足。一些前來北京旅遊的外國遊客,有的甚至需要夜間打地鋪,或是被拉到天津去住宿。


1978年,外國記者前往廣州遊歷


後來通過大量引進外資建設酒店,旅遊住宿短缺問題逐步緩解。近10年,則出現了中國高星級酒店的硬體水平普遍領先國際的狀況。


2007年1月,廣州白天鵝賓館


對大眾旅遊者來說,星級酒店最初是一個「高大上」的概念,人們偶爾外出旅遊,一般住的都是國營賓館和招待所,而在近10年來,國內遊客才大膽地跨入了星級酒店的大門。


記得第一次去美國時,住在馬裡蘭大學的校舍和郊區高速公路服務區的「大車店」(經濟型酒店),條件類似於國內招待所;第一次去瑞士時,住進了中國駐瑞士大使館的招待所,那基本上是國內招待所的複製版,浴缸大概有半個世紀以上的歷史。大約有1米高的浴缸,若想跨入,誇張點說必須後撤一段距離,再「助跑」才行。


之所呈現出這樣的住宿條件,主要原因還是經濟實力不強、出國經費短缺。近幾年出國,明顯感覺到住宿條件已經改善許多。


中國中原旅遊交易會在河南洛陽拉開序幕,開幕式上表演的民俗盤鼓


那個時代的旅遊雖然簡陋,但也有許多令人回味的東西,並非只有艱苦與困頓。今天十分昂貴的景區門票,在當年卻是極為低廉的。如今那些知名的5A級景區,曾經門票卻大多只有幾毛錢。


2000年5月,北京故宮,一位手持紅雨傘的女子緩緩走過


前些時候,我翻騰書櫃時找出了幾張老門票:清東陵3角,孔府2角,北京植物園3角,大鐘寺2角……我清楚地記得,1988年,莫高窟已經實行「雙票制」,普通票價5角,專業票價6元,那大概是當時全國最貴的票價了。


在那時的旅遊市場,欺客宰客的現象很少發生。1988年,我們沿黃河中遊那次40餘天的遊學,遊歷了6個省區、近百處大小景點,只看到了一次搶奪遊客背包的治安事件,還有個別景區有攝影攤點圈佔核心位置的現象,再沒有遇到什麼坑蒙拐騙、圍追兜售的情況。


2001年,麗江古城,遊客與當地人在四方街上燃起篝火打跳


想起許多年前,在敦煌月牙泉邊,一位中年女性攝影師熱心地幫助遊客留影或拍合照,還謝絕外國遊客對她的酬謝。她說,外地人來旅遊不容易,舉手之勞不應該嫌麻煩。這樣短短的一幕,雖已過去整整30年了,但回憶起來仍然覺得十分清晰。


2002年,中國美麗的村莊婺源


在我看來,如果你是旅遊業的從業者,應該像月牙泉邊的那位女攝影師一樣,去做一個助人為樂的人;若你是不時外出的旅遊者,應該做到文明出行,以此來回應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所給予你的美好。


改革開放的40年,在歷史長河中或許只是一瞬間,但對於一個人普通人來說,卻接近於人生的一半。作為旅遊行業發展過程的親歷者,我感佩與珍惜這一歷程。



作者:高舜禮,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曾任國家旅遊局政策法規司、綜合協調司副司長,掛職雲南省怒江州政府、省旅遊局,曾任中國旅遊報社總編輯、社長。 曾作為旅遊行業和部門的代表,全程參與了中國加入WTO談判;推動和參與《國民旅遊休閒綱要》起草,構建假日旅遊工作機制,設立中國旅遊日等。




本文由鳳凰網旅遊原創首發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

轉載請聯繫後臺,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想勾搭主頁君,可以加我們私人號:

生活家LIFE+

ID:   lifeofwealth2015


我們還為你準備了更多目的地實用指南

回復以下關鍵詞獲取:


國內:西藏 | 北京 | 港澳 | 臺灣 | 川渝 | 湖南 | 雲南 | 江浙 | 東北 |內蒙古 | 新疆

| 福建 | 西沙 | 甘肅


國外:日本 | 英國 | 美國 | 法國 | 德國 | 紐西蘭 | 俄羅斯 | 東歐 | 中東 | 非洲 | 歐洲 | 大洋洲 | 南亞 | 韓國 | 朝鮮 | 南美 | 東南亞 | 以色列


 編輯:徐婧

主編:許玥

投稿:all_travel@ifeng.com

新浪微博:@鳳凰網旅遊

如果想獲取更多最新的旅行資訊,可以下載我們客戶端【鳳凰新聞】並訂閱【旅遊】頻道

相關焦點

  •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北京旅遊時光變遷展亮相汽車博物館
    【環球網報導】1月5日上午,由北京旅遊網和北京汽車博物館主辦,環球網承辦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北京旅遊時光變遷」展在北京汽車博物館二層拉開帷幕,展覽將持續至1月17日。本次展覽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通過大量老物件,讓觀眾親身體驗北京旅遊變遷。本次展覽主要分兩大部分:時光展和光影展。在時光展現場,有許多七、八十年代的場景年代秀,用時光舊物帶觀眾穿梭回到崢嶸歲月,一同回顧那不能忘卻的歲月,引起許多美好的時光回憶。
  • 在馬蜂窩看改革開放40年中國旅遊業的變遷
    前言:1978年,中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旅遊業作為啟動改革的突破口,開始肩負起從外交事業向經濟產業的轉變。然而,彼時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旅遊」還只是一個生僻詞。
  • 40年,40本書—有書致敬改革開放40年
    導語:時光荏苒,日月如梭,從1978到2018,四十年芳華變遷,四十年物換星移,偉大祖國迎來了改革開放40周年。
  • 必勝客用服飾變遷詮釋「出色中國」 獻禮「改革開放40年」 ——四...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作為從90年就進入中國市場的餐飲品牌,必勝客有幸成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見證了中國的巨變和創造的偉大成就。在2018中秋、國慶雙節佳期,必勝客跨界聯合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共同打造「出色中國」主題活動,獻禮改革開放40年。
  • 改革開放40年 | 中國人的旅遊圖鑑,哪張照片能戳到你的回憶?
    1841年,英國人託馬斯·庫克組織了一次火車禁酒之旅,開啟了近代旅遊業徵程。100多年後,國人旅遊市場的腳步逐漸開放,旅遊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常態。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國人用腳步共同繪製了一張巨大的中國旅遊圖鑑。每個家庭珍藏的旅遊照片,不僅是永久定格的珍貴回憶,更是中國逐步走向世界的一個縮影。
  • 改革開放40年,黔東南文化旅遊一路耕耘一路歌
    改革開放40年來,一處處優美的景觀,展示著黔東南旅遊燦爛的笑靨;一組組動心的數據,書寫著黔東南旅遊無限的喜悅;一波波新增的就業潮,彰顯著黔東南旅遊巨大的潛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優。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黔東南的文化旅遊從悠悠歲月中走來,在起步中探索、發展中融合、調整中提升,如今已然實現了精彩嬗變!
  • 改革開放40年看湯池(4):溫泉文化的變遷
    合肥市廬江縣湯池鎮是中國溫泉之鄉,改革開放40年,湯池溫泉洗浴文化發生巨大變化:第一代溫泉文化只是洗浴,就是人們常說的「泡湯」;第二代溫泉文化是洗浴加遊戲,強調溫泉的動感、豐富;第三代溫泉文化則是洗浴加休閒,突出溫泉是一種休閒旅遊;最新的第四代溫泉文化是最具包容性的,它不再專屬年輕人,而是與上一代共同享有的引入保健概念的全新溫泉。
  • 【改革開放四十年】從數據看文成縣的發展變遷
    文成縣城全景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今天,中國的改革開放走過40年。四十年前,中國改革從農村開始破冰,從「包產到戶」解決溫飽,到真正讓農民走上奔小康的路上;四十年後,鄉村振興戰略的正式提出,標誌著中國農村改革正式進入了新階段。生活的變化在人們的吃穿住行上顯現,現在大家要吃得安全、穿得時尚、住得舒適、行得便捷,實際上也是我們切身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
  • 改革開放40年 松江旅遊業發展之路
    然而,回望過去的40年,松江旅遊業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時代節奏,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一個個點的發展布局到多點開花,從旺季淡季分明到四季皆有景的過程。新時代,松江全域旅遊再次謀篇布局,一幅從古看到今、從南玩到北的旅遊藍圖正徐徐展開。
  • 改革開放40年:廣州旅遊成績斐然
    廣州塔廣州市旅遊局供圖文/吳珊回望改革開放40年,廣州旅遊砥礪前行。A廣州旅遊「敢為天下先」改革開放40年,是廣州旅遊不斷創新,不斷與國際接軌的40年。其中,廣州酒店業最具代表性,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始終處於領先地位。1983年,中國首家中外合作酒店在廣州成立——白天鵝賓館的開業,被譽為印證改革開放的成功典範。
  • 從機票變遷看改革開放40年航空服務業大變化
    南航供圖中新網廣州10月25日電 題:從機票變遷看改革開放40年航空服務業大變化記者 郭軍如今,打開手機網上訂票,到機場自助列印登機牌、自助託運行李,已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乘機操作。但在幾十年前,機票長什麼樣?
  • 從百姓飲食看南寧市40年來改革變遷
    食物的變遷也是歷史的變遷,是城市變化的最好見證。  從水街的老友粉,到我市的第一家「洋快餐」,再到如今的四海珍饈,40年仿佛濃縮在一瞬間,舌尖上的變化見證了幾代人的生活變遷,也折射出改革開放給百姓帶來的巨大變化。  從有啥吃啥只求吃飽,到想啥吃啥,既要吃好又要吃得健康,人們在食物選擇和對吃的追求變化中感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新體驗。
  • 從城中村看福田改革開放40年巨變
    這部濃縮福田區15個城中村800年芳華的紀錄片,也是獻給改革開放40周年最形象的畫卷。 本片由福田文體事業發展專項資金提供資助,福田區委宣傳部(文體局)、深圳晚報社聯合出品,深圳晚報影像團隊歷經兩年創作完成。從策劃、拍攝、後期製作到試播、宣傳推廣,四易其名,《福田之根》《蛻變》《時間的風景》,最後經過專家的意見定名《都市村莊》。
  • 改革開放40年旅遊篇丨朝去暮歸深體驗 快旅慢遊新時代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 記者段偉朵 核心提示|改革開放40年,旅遊業從一顆種子,發展成涉及各個領域的參天大樹;從一項「奢侈」的家庭活動,變成了當前最時尚、最主流的解壓方式、娛樂習慣;從緩慢、悶熱的綠皮車疾馳進入「高鐵時代」;從跟團遊進入到自助遊、自駕遊全方面發展的新時代。
  • 肯德基聯合央視財經共慶「改革開放40年」 用一桶炸雞話四十年變遷
    時值2018中秋、國慶雙節期間,肯德基聯合央視財經頻道,共同打造「改革開放40年」主題系列活動:在全國範圍開展《「改革開放40年」影像見證》活動的同時,重磅推出以改革開放歷史事件及瞬間為主視覺的中秋國慶桶,借身邊觸手可及的商品與場所,與大眾共賀時代正能量。本次活動不僅成為近期廣大消費者的熱議話題,也成為大眾銘記時代的正能量舉措,一起為中國加油。
  • 西城攝影展展示改革開放40年胡同變遷
    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11月1日,由西城區委宣傳部主辦的「古都映巷—西城胡同攝影展」在北京坊勸業場一層大廳正式拉開帷幕。記者從開幕式上了解到,「古都映巷—西城胡同攝影展」將從11月1日開幕當天持續到11月15日,展覽以「西城胡同攝影」為主題,共分為「曲徑通幽 胡同之韻」、「群賢畢至 人文淵藪」、「衣食住行 市井風情」、「和諧宜居 美好生活」四個部分,近200張胡同攝影作品從胡同肌理、景觀、建築到百姓衣、食、住、行,生活情趣等角度,全方位展示了從改革開放初期到今天胡同裡的大變化,
  • 致敬改革年代:100張中國面孔,40年激蕩歲月
    1978年開啟的改革開放堪稱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評價,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二戰以後人類歷史上最為成功的經濟改革運動。  40年,我們理應共同向一個時代致敬。
  • 蝶變徐州40年:徐州40年居住變遷影像展暨宜居城市文化展開展
    改革開放40年來,位於黃淮平原上的徐州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改革開放40年|從「有其屋」到「優其屋」 住房變遷見證成都郫都區...
    社區主任李春梅不禁感嘆:「改革開放40年來,不僅老百姓的住房變好了,與之配套的社區服務也更好了。」  今年45歲的李春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郫筒鎮老居民,回憶起兒時住房的點點滴滴,李春梅印象深刻。從她記事開始,一家四口便和10餘家人一起住在一個院子裡,院子是父親單位的公房,住戶每月繳納租金,而她家20餘平米的泥牆瓦房是整個院子裡最低矮的。
  •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丨「中洲背」上的蘭城休閒史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丨「中洲背」上的蘭城休閒史 2018-10-31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