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唐夢琳 東營報導
東營區將大力推進商事制度改革作為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的先手棋,圍繞市場主體準入、監管、服務的「全生命周期」找準突破口,持續探索商事制度改革的優化路徑,力促營商環境逐年升級。商事制度改革後,東營區市場主體高速增長,近三年新增量比2014年總量翻了近兩番,尤其2020年新增市場主體克服疫情影響逆勢增長,達14326家,增速19.2%,迸發出了全區經濟社會穩步發展的澎湃活力。
智能審批再提速,讓企業開辦更便利
堅持以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體驗感為出發點,對標行業一流,持續推動「多證合一」「證照分離」「一業一證」、企業開辦「一網」「一窗」「一次」「一日」全流程辦結的改革遞進,今年又在全省率先探索商事登記「智能審批」模式,不斷提升市場主體開辦服務效率和便利化水平。
由「一日辦結」變「刷臉即辦」。樹立以科技創新引領流程再造的理念,打造「超級智能」服務窗口,開發全省首個個體工商戶註冊登記身份核驗系統,連結公安部CTID人口信息資料庫,申辦人來註冊登記不再費時耗力準備材料,只需要攜帶身份證件,應用人臉識別技術,「刷臉」即可在電腦裡自動生成標準、規範、準確的申報信息,免去申辦人反覆推敲填寫各類表格的困擾,實現3分鐘快速登記、即刻拿證。已通過該模式辦理營業執照3643戶,促進窗口人員從「審批員」變為「服務員」,市場主體開辦時間由一天極簡至幾分鐘,大大提高了審批效率,真正實現了「刷臉即辦,一次辦成」。
由「只跑一次」變「一次不跑」。創新多元化服務模式供多重選擇,對未攜帶身份證的個體工商戶,通過現場實名認證「無證辦理」;對因特殊原因不能現場辦理的,提供遠程視頻身份核驗「委託辦理」,有效避免了企業、群眾辦事來回奔波,讓「一次不跑」說到做到,打造「跑一次」「零見面」「隨時辦」升級版。
由「實名註冊」變「實人認證」。補齊網際網路登記無法鑑別真實身份的安全短板,推廣「網際網路+可信身份認證」模式,基於公安系統CTID平臺對居民身份證所承載的身份數據,在不洩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進行在線人、證同一核驗,解決「我就是我」「我在辦理」「我還在用」等認證難題,並從源頭上杜絕了「被老闆」「被法人」等冒用他人身份信息虛假註冊現象,實現從「實名」到「實人」的標誌性轉變,已有效核實虛假信息1800餘條,助推市場準入更安全、更有序。
監管體系再重塑,讓市場監管更精準
為推動商改後「寬進」和「嚴管」的無縫銜接,積極探索現代化科學市場監管新路徑,運用「網際網路+」手段,重塑智慧監管、信用監管、協同監管「三位一體」的事中事後監管體系,切實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活力,推動市場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精準化」智慧監管。首創市場主體「電子戶口制」,依託高德地圖自主開發電子地圖普查分析平臺,在受理市場主體登記時將名稱分類、信用代碼、經營地址等基本信息錄入「電子地圖」,並每天推送至屬地市場監管人員執法APP和網格員手持終端反向核驗更新,實現市場主體所屬區域、管轄機構、現存狀態等情況的一鍵式查詢和可視化管理,有效防範了市場準入門檻降低後出現虛報地址、開辦皮包公司等現象。推動「電子地圖」應用於日常市場監管,特別是積極運用到「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中,通過系統功能模塊,實現市場主體與監管人員智能匹配,有效解決了「一址多訪」「無人可查」「無處可尋」等難題,極大提高了市場監管效率。目前,市場主體登記信息真實度達到99%,證照齊全率達91%,開業率達93%,全區市場主體活躍度高,絕大多數實實在在做生意,沒有出現「一放就亂」情況。
「差異化」信用監管。全省首推市場主體可視化信用等級管理,依託「電子地圖」大數據分析功能,對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3類市場主體的動態經營情況給予綜合評價和量化計分,依據分值核定A、B、C、D 四類信用等級,分別標註綠、藍、紅、黑風險標籤,結合市場主體年報、「雙隨機、一公開」等評級契機,實行市場主體信用等級分級管理,重點對校園周邊、人員密集型區域、食藥領域生產、流通、餐飲等環節實施「靶向性」監管,完善應急處置、風險研判機制,以便集中篩選安全風險、提出防控措施、發布風險提示,實現8.9萬戶市場主體的信用狀況精準識別、風險預測預警和差異化分類監管全覆蓋。將信用結果應用於市場準入容缺受理、政府服務綠色通道、異常企業列移、殭屍企業除清、無證無照經營查處等聯合獎懲範圍,推動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損」的市場良性發展格局。
「多元化」協同監管。引入現代社會治理理念,將市場主體「電子地圖」系統接入全區社會治理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推動8.9萬戶市場主體全部納入1165個責任網格日常監管,推動資源「集成式」整合、體系「系統化」重構、運行「全流程」再造,推行縱橫交織、辦事方便、數據可查、監管可研判的多元化社會共治新模式。區級層面,積極推進跨部門聯合隨機抽查,統籌執法資源,多渠道拓寬信息共享渠道,強化執法協作互助,圍繞重點行業領域、重大關鍵時期、敏感熱點問題,針對企業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管理服務領域存在的堵點、痛點,讓監管「跑」在風險前面,切實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活力,促進提高市場主體競爭力和市場效率。系統內部,藉助於信息化手段,把分散、零碎的資源和力量整合到平臺上來,通過明晰事權責任、健全完善機制流程,有效解決了多頭指揮、信息孤島、層次重疊、效率低下等問題,變「各自為政」為「合成作戰」。同時成立企業除清專班,藉助大數據這雙「無形的手」對市場主體經營情況精準分類,實現異常主體及時移出,優化營商環境,助推經濟提質增效。基層一線,網格員通過手機APP終端即可進行市場主體快速定位、信息普查、掌上查詢、現場取證,優化問題發現、上交、研判、處置、反饋的「扁平化」流程,有效破解了市場監管執法人員少、跑斷腿、執法難、難取證等問題,推動了傳統單一行業監管向市場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互為支撐的協同監管格局轉變。
利企服務再周至,讓營商環境更優良
堅持監管與服務並行,將法治意識、人本精神嵌入市場服務全鏈條,推動政府與市場良性互動,營造更有溫度、更具親和力的營商環境,書寫「政府負責陽光雨露,企業負責茁壯成長」的「東營區答卷」。
無需不擾。樹立「以企為尊」服務理念,在全省率先組建「護航民營企業發展辦公室」,出臺首個《涉企行政執法檢查報備制度(試行)》,報備涉企執法檢查1800餘項,「把權力關進位度籠子」,讓企業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生產經營、創新研發和市場開拓中去。全面推行包容審慎柔性執法,制定出臺涉企輕微違法行為免罰清單和輕罰清單,向社會公布首錯免罰、輕微免罰、減免處罰事項241項,輕罰事項24項,已免除或減輕市場主體罰款達上百萬元;設置「糾錯期」和「過渡期」,綜合運用行政告知、勸導示範、行政指導、行政建議、行政約談、行政告誡、行政糾錯、行政調解、行政回訪等柔性措施,提醒企業及時糾錯改正,以「有溫度的執法」最大限度向市場釋放溫情與善意。
有需必到。把保市場主體作為核心任務,在全省率先組建95支駐企服務隊、派駐597名駐企聯絡員,暢通政府解決企業難題直通車,建立全天候服務和區領導兜底聯繫企業制度,對企業在復工復產、貸款融資、專利申請、商標註冊、品牌打造、資質手續辦理等方面的需求呼之即來、來之即辦、辦就辦好,全力助企紓困解難,增強企業發展信心。比如,今年疫情期間,市場監管、銀行等多部門共同加班加急為企業辦理動產抵押登記43件,原來至少需要1個工作日完成的審批流程即刻辦理,主債權金額53.60億元,幫助解決了企業復工復產資金緊缺的「燃眉之急」;免費為436家冷鏈食品單位監測核酸食品樣品2110個、環境樣本7066個、人員1535人,助力企業抗疫達產,促進市場回暖。隨著營商環境逐年升級,全區市場主體持續活躍增長,每千人擁有企業119家,遠超全省全市水平;現有馬德裡國際註冊商標85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3.75件,高出東營市萬人有效擁有量2.5件;連續五年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額位列全市首位,獲評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