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地方叫馬蘭》總編劇白石:真實、真情才能贏得觀眾

2020-12-20 河北新聞網

仲呈祥

李準

燕趙都市報記者 張思思

3月19日晚,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迎來大結局。該劇自開播以來,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好評。當天下午,《有個地方叫馬蘭》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李準、仲呈祥等專家學者以及總策劃、總編劇白石,導演黃山等主創人員從主題立意、人物塑造、故事呈現三方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學術交流和思想碰撞。

1.用小人物講大道理

《有個地方叫馬蘭》在央視播出以來,收視率節節攀升。作為總編劇,白石透露,從策劃編劇到創作完成,大約用了兩三年時間。為何要以馬蘭基地作為創作源泉,白石告訴記者:「馬蘭基地的老司令員是張蘊鈺,他負責組建馬蘭基地,是著名的科學家。張蘊鈺是我們河北人,是我們河北的英雄,是我們河北的光榮。」

研討會上,白石提到,「真實、真情才能贏得觀眾。給觀眾講真實故事,用真情對待觀眾,而不是胡編亂造來糊弄群眾。」白石坦言,拍攝這部電視劇的初衷就是要讓觀眾對當年發生在馬蘭的歷史故事感同身受,從而激發人民群眾強國強軍的感情。他介紹,劇中人物是虛構的,但故事是真實的,「第三集中,建軍被風颳走,在當時現實生活中,我妹妹也被刮跑過。因此,『老馬蘭人』看劇會有這樣一種感受,就是『是你也不是你,不是你也是你』。」

白石認為,《有個地方叫馬蘭》的熱播恰恰反映了小投入也能取得大效果。「我們沒有做太多的宣傳,全靠觀眾口口相傳。演員薪酬只佔15%,但小投入換來了高收視率,這就說明觀眾愛看。」不同於以往主旋律作品中的英模人物、領袖人物等,這部劇聚焦的是小人物。白石指出,用小人物、小故事講大道理更深入人心,易被人接受。「過去描寫『兩彈一星』,都是寫大人物、大事件。《有個地方叫馬蘭》第一次把鏡頭對準有血有肉的小人物,也算彌補了影視作品的空白。」

從河北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省文明辦原主任到《有個地方叫馬蘭》的總策劃、總編劇,白石直言跨度不小,但40年的宣傳工作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創作基礎。同時,作為馬蘭二代,他也時刻將馬蘭精神融入工作和創作中。

2.「河北影視現象」的獨特意義

研討會上,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認為,《有個地方叫馬蘭》以全新的視角講述了共和國「兩彈一星」這段歷史,該劇對「兩彈一星」精神的傳達以及對馬蘭精神的塑造上,質樸中透著崇高。在李準看來,這部劇有三點非常值得思考:「第一,這部劇名字特別,視角獨特。一個城市、一個地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承載了一段歷史和歷史精神,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視角。該劇用一個地名的誕生書寫了共和國『兩彈一星』這段歷史,向觀眾傳達了寶貴的革命歷史精神。這使它與已經播出的『兩彈一星』題材的影視作品,有了鮮明的區別。第二,《有個地方叫馬蘭》既不是青春偶像劇,又沒有流量明星;既不是案件劇,也沒有強情節。該劇寫的就是一群普通基地官兵和家屬的一些真實生活經歷。這部劇在奉獻精神、犧牲精神、艱苦奮鬥精神,也就是『馬蘭精神』的表達上,質樸中透著崇高。質樸就是那個時候他們的信仰純粹,只要祖國需要全都無條件地服從,全身心地投入,這恰恰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第三,從《先遣連》《太行赤子李保國》到《有個地方叫馬蘭》,三部劇都有河北參與,後兩個是以河北為主,一個是展現李保國精神,一個是展現馬蘭基地的普通官兵,描寫的都是普通人物;都是小投入,同時又都是大情懷。」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表示,「《有個地方叫馬蘭》這部劇是培根鑄魂的,展現了在『兩彈一星』實踐當中鑄就的革命精神。這部劇是守正的,頌揚了我們這個民族最偉大、最值得傳承的奉獻犧牲精神,彰顯了文化自信。」他指出,「河北影視現象」對全國的文藝發展具有普遍的借鑑意義,「河北始終在堅持走一條有自己文化特色的道路,並不是說這個省只能拍這個題材,而是要打好根據地,高舉自己鮮明的特色,挖一口深井。」

此外,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顧問、國家一級編劇周振天認為,題材、劇本以及真實情懷是該劇成功的關鍵。「這是一部講述小人物奮鬥歷程、接地氣的電視劇,以真實故事、真情實感展現了大情懷和正能量,詮釋了『馬蘭精神』的豐富內涵。」導演黃山也提到,自己很幸運遇到這樣一個題材。「我們導演一般很難碰到這麼大的題材,一個民族能幾十年不被別人欺負,全靠建國初期那代人所作出的巨大努力。我也盡了最大努力,用藝術手段讓觀眾能看到當時那一代人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3.多部「河北製造」 影視精品將亮相

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由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中國核試驗基地、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總裝備部電視藝術中心、河北省廣播電視局、河北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河北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河北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完成。

「《有個地方叫馬蘭》是河北的編劇,河北的導演,河北的製片人,河北的主創團隊,都是河北廠的員工,可以說又是一部主旋律的『河北製造』。」作為這部劇的出品方,河北影視集團副總經理、河北電影製片廠廠長靳國棟表示,這部劇體現了「小、正、大」的影視生產創作原則,展現了「艱苦奮鬥幹驚天動地事,無私奉獻做隱姓埋名人」的大情懷,詮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奮鬥出來」的道理,弘揚了真善美的馬蘭精神,讓廣大觀眾感受到了滿滿的正能量。

「這是一部河北拓展創作視野,歷經幾年打磨的創新之作,這部劇的播出,喚醒了共和國的國家記憶。」河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河北省電影局局長史建偉對《有個地方叫馬蘭》這部電視劇給予了高度評價。史建偉表示,河北是文藝創作的一片熱土,擁有非常豐厚而獨特的文化資源:源遠流長的燕趙文化,以西柏坡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和以塞罕壩精神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下一步,河北省要繼續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弘揚三個文化,聚焦重大戰略部署,重大先進典型,用更加開放的思維和創新的精神,積極推進電影《古田軍號》《那時芳華》《冰雪之戀》,電視劇《最美的鄉村》《時間的果實》等文藝精品創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獻禮。

相關焦點

  • 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樸實故事講述家國情懷
    原標題: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樸實故事講述家國情懷 編者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個重要的歷史節點,各大廣播電視臺、影視機構都緊緊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主線,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標準,陸續推出反映現實、觀照現實、紮根本土、深植時代的新品巨作,營造禮讚新中國、
  • 《有個地方叫馬蘭》緣何火熱螢屏
    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海報。河北電影製片廠提供3月19日,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在央視八套成功收官,在同檔期優秀電視劇眾多的情況下,平均收視率破1%。這樣一部低成本的主旋律電視劇,緣何能夠火熱螢屏廣受觀眾歡迎?
  • 「河北製造」又推精品 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火熱螢屏
    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劇照。 河北電影製片廠供圖河北新聞網訊(記者田恬)河北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近日在央視八套火熱播出。該劇火熱螢屏,引起了業內人士和觀眾的關注和熱烈反響。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項目自2015年啟動,歷時四年精心打磨,是「河北製造」又一精品力作。該劇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核試驗基地(馬蘭基地)開創到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為背景,根據基地建設初期基本史實和馬蘭人真實故事改編而成。
  • 河北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將在央視八套開播
    圖為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海報。河北新聞網訊(見習記者張曉蓉 記者田恬)「艱苦奮鬥幹驚天動地事,無私奉獻做隱姓埋名人」。講述馬蘭人奮鬥故事與傳奇經歷的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3月10日晚將在央視八套黃金時段開播。
  • 《有個地方叫馬蘭》「張司令」原型是咱河北人 導演黃山揭秘拍攝...
    近日,由黃山擔任總導演,白石任總編劇,宋運城、馬竟主演的電視連續劇《有個地方叫馬蘭》正在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熱播。該劇自開播以來收視率一路飆紅,在3月13日、14日、15日榮登同時段收視率榜首。隨著電視劇的熱播,「艱苦奮鬥幹驚天動地事、無私奉獻做隱姓埋名人」的「馬蘭精神」再一次引起觀眾共鳴。
  • 《有個地方叫馬蘭》收視高起高走 女主馬境演技獲贊
    近日由孟奇導演,馬境,宋運成主演的《有個地方叫馬蘭》在中央八套電視臺完結。劇中由馬境飾演的女主角林玉潔是一個勇於奉獻,堅韌溫情的人。精湛的演技搭檔眾多老戲骨贏得超高的電視收視率,在同檔期優秀電視劇眾多的情況下,平均收視率破1%。堪稱收視黑馬。
  • 《有個地方叫馬蘭》即將開播,預告片已讓人淚奔
    從馬蘭走過   我們都是馬蘭人   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終於快開播了 >  劇情搶鮮看↓↓↓  電視連續劇《有個地方叫馬蘭》以1958年至1964年我國核試驗基地(馬蘭基地)最艱苦的開創階段為背景,根據基地建設初期的基本史實和在馬蘭人中發生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
  • 75歲老兵:心裡有個地方叫馬蘭
    」這個地方也闖入大家的視野。    1964年10月,隨著羅布泊上空一聲巨響,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馬蘭基地由此為外人所知。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也在此試驗成功。電視劇熱播,三門峽市75歲的張乃朝是忠實粉絲,看到精彩處會手舞足蹈,因為那裡是他當兵生活了11年的地方,也是在那裡,他因英勇救火,致雙腿骨折,榮獲一等功。
  • 揭秘核試驗基地傳奇 講述羅布泊血淚創業史 電視劇《有個地方叫...
    長城網3月4日訊(記者 萬前進)3月10日晚上8點30分,電視連續劇《有個地方叫馬蘭》將強勢登陸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黃金檔,帶您共同追尋我國核試驗基地開創時期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劇照。
  • 有一個地方叫馬蘭 一家三代把青春融進祖國江河
    紅山,一個在地圖上無法找到的地方,一個大西北特別荒涼和艱苦的地方,因為周邊都是光禿禿的赭紅色大山而得名,這裡曾經是馬蘭基地的指揮中心所在地。
  • 展現崢嶸歷史 弘揚馬蘭精神
    今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電視劇《有一個地方叫馬蘭》作為獻禮70周年主打劇,憑藉中國國防事業發展歷程這一題材,引發觀眾關注與熱議,收穫一致好評。該劇追尋半個多世紀前發生在羅布泊的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呈現出恢弘壯闊的歷史畫卷和跌宕起伏的劇情。
  • 有一個地方叫馬蘭|聽校友講南郵人在「馬蘭」的故事
    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中,有一個地方,它有著一個美麗的名字——馬蘭。馬蘭,是一種生命力頑強的野草,能在最貧瘠的土地上絢爛綻放。從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到1996年中國進行最後一次核試驗,30多年的時間裡,一代代「馬蘭人」紮根戈壁荒漠,用忠誠和熱血鑄造著中國的核盾牌。這一群默默無聞的「馬蘭人」中,不乏南郵人的身影,如78級校友於勤業、85級校友張國斌、91級校友張鵬等。
  • 餘秋雨:我對馬蘭有愛,對前妻李紅有愧
    點擊關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動您! 李紅也是個自尊自愛的女子,不想跪著乞討愛情。這年夏天,她含淚同意離婚,女兒跟隨她生活。
  • 任達華憑《澳門人家》獲金鷹視帝,總編劇梁振華談創作心得
    左:任達華 右:《澳門人家》總編劇梁振華P1從民生角度出發有信有心有信心任達華此次獲視帝的作品《澳門人家》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時就獲得一眾好評為此,該劇總編劇梁振華和製片人杜偉曾多次到澳門採風,走遍澳門大街小巷,採訪眾多澳門普通街坊老百姓,最終決定從最接地氣的民生角度出發:通過一個百年餅鋪,一條三灣斜街,兩家人的悲歡離合,也通過「有信,有心,有信心」的不渝信念,來折射澳門過去20年的飛躍和變遷。
  • 西向大漠覓「馬蘭」
    基地不時有大人物來,漸漸地,大家對這項龐大的工程也有了一些猜測。但上級一直強調保密,「上不傳父母,下不傳妻兒」「知道的不說,不知道的不問,活著爛在肚子裡,死了埋進棺材裡」是工程團對他們的要求,就連寫信都不能寫真的地址。大家管這個不毛之地叫「馬蘭」, 馬蘭花是戈壁灘上一種紫色的花,也是唯一能在大漠開花的花。
  • 吳瓊闢謠:我與馬蘭沒有矛盾,她沒有逼我離開安徽
    她下面有個妹妹叫吳靜,後擔任吳瓊的經紀人。1975年,吳瓊考入安徽省藝術學校,學唱黃梅戲。當時全班有39名學生,吳瓊嗓子最好,年年考試拿第一,是公認的最有前途的學生。馬蘭是班長,與吳瓊同齡,她是安徽太湖縣人。
  • 馬蘭:餘秋雨是上天賜給我的禮物;若有下輩子,我還會嫁給他
    因為馬蘭將飾演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表演得活靈活現,加上她對自己聲音技巧性地把控,給觀眾帶來的是一場視聽性的盛宴,所以在這忙碌喧譁的世界裡,欣賞者將這一場盛宴當作是對自己的告慰,從中獲得短暫地安寧。這也可以解釋馬蘭為什麼會家喻戶曉的理由。
  • 電視劇《澳門人家》火了 總編劇是邵陽城步人
    12月20日,電視劇《澳門人家》的熱心觀眾、城步儒林鎮新田社區居民楊曉蘭如是說。11月29日以來,作為獻禮澳門回歸20周年的電視劇《澳門人家》在央視播出,收穫了良好的口碑和收視成績,在黃金時段播出成績名列前茅,引發廣泛關注和熱議。
  • 真誠打動人心 自強贏得尊重——湖北殘障人士臺灣演出傳真情
    (楊宏斌  何莉莉)真誠打動人心 自強贏得尊重湖北殘障人士臺灣演出傳真情  兩岸交流不在排場規格,真誠真實才有迴響。短片播出時觀眾的安靜、掌聲、笑聲都體現了真誠的魅力。短片介紹演出《長恨歌》的笛子演奏者張琪慧3歲失去雙腿,兩手撐著板凳上下樓梯堅持學習,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專業碩士生。
  • 馬蘭在哪兒?在中國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為何有人要葬在那裡?
    彌留之際,他用顫抖地叮囑老伴:「死後…將我葬在馬蘭…」馬蘭,是在哪裡?林俊德又是誰?他為何對馬蘭有這麼深的執念?林俊德,可能大家都沒有聽過他的名字。他是一位院士,也是一位將軍,隱姓埋名52年,投入中國的核試驗。而他口中的馬蘭,在地圖上都找不到這個地方。可它卻真實存在,就在中國的核試驗基地,羅布泊馬蘭紅山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