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樸實故事講述家國情懷

2020-12-20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樸實故事講述家國情懷

編者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個重要的歷史節點,各大廣播電視臺、影視機構都緊緊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主線,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標準,陸續推出反映現實、觀照現實、紮根本土、深植時代的新品巨作,營造禮讚新中國、奮進新時代的濃厚氛圍,為祖國獻禮,為人民而歌。

本期《廣電周刊》05版,精選3檔已經率先推出的獻禮電視劇及節目,講述臺前幕後的故事。我們還將持續關注廣電界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聞節目和精品影視劇,敬請關注。

「艱苦奮鬥幹驚天動地事,無私奉獻做隱姓埋名人。」日前,作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打劇,講述馬蘭人奮鬥故事與傳奇經歷的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在央視電視劇頻道成功收官。在同檔期優秀電視劇眾多的情況下,該劇收視率和口碑節節攀升。

以小人物勾連大背景

「國家需要你的時候,你願意隱姓埋名嗎?」「我願意,甚至付出生命。」

該劇以我國核試驗基地馬蘭從建設初期(1958年)到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1964年)的歷史為背景,以基地保障部長何玉山、工兵團長徐遠徵、研究所某室主任項懷瑾等人物為主線,講述了當年馬蘭基地指戰員、科技人員和他們的子女在「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千裡無人煙、風吹石頭跑」的大漠中工作、學習、生活,以及由此引發的傳奇經歷和情感故事。

為了深入主題,該劇以從小生活在馬蘭基地的「核二代」(劇中主要人物何玉山的兒子何建國)對50多年前馬蘭基地和馬蘭人的回憶來串聯全劇,用他的旁白引出故事、介紹人物關係、闡發半個多世紀後再來看這一事件所引發的感悟。

問及拍攝的初衷,該劇總策劃、總編劇白石對《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說:「就是想通過一個個小故事,讓觀眾對當年發生在馬蘭的歷史故事感同身受,從而激發觀眾強國強軍的情感。」

與以往「兩彈一星」影視作品相比,該劇並沒有主要描寫大事件、大過程中的大人物或英模人物,而是將鏡頭聚焦於造就這項偉大事業的普通人。

「在這項偉大事業中,基層指戰員、科技人員等都作出了巨大貢獻,付出了很大犧牲,用小人物、小故事講述大道理更容易深入人心,從而被觀眾接受。同時這也算是彌補了『兩彈一星』影視作品中鮮有講述基層人員等小人物故事的空白。」白石向記者介紹道。

以小故事展現大情懷

「以後,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我們都是馬蘭人。沒有公路,我們自己修;沒有房子,我們自己蓋;沒有水,我們自己找……我們就是沒命了,也要讓我們的子孫來到這裡接著幹。艱苦奮鬥,紮根戈壁,這就是馬蘭誓言……」

面對部隊的艱苦條件和擔負的重要使命,張司令員向指戰員們發出絕地求生、紮根戈壁,隱姓埋名、完成使命的「馬蘭誓言」。

劇中,何玉山回京接一家人奔赴新疆,途中,車隊在戈壁中遭遇大風暴,小兒子何建軍被大風捲走,為了不影響基地工作,何玉山放棄繼續尋找,忍痛帶隊伍返回基地;甘肅大雨衝垮鐵路,導致基地斷糧,王大頭想摘點野菜給戰友們吃,沒料到嘗到了一片毒野菜,失去了生命;核試驗成功的那天,所有人都在歡呼雀躍,被診斷為肺結核晚期的科研人員李一嬋微笑著流出熱淚,閉上了眼睛……

白石說:「在劇中,這樣的小故事還有很多,這些看似衣食住行的小事,在當時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就變成了關係到國家、民族命運的大事。」

正如白石所說,該劇通過主人公面對的種種難以想像的困難,體現了建設基地的艱苦創業;通過主人公與親人和戰友的生離死別,體現出馬蘭人的無私奉獻。同時圍繞特種工程建設、科研工作保障、千裡大漠巡邏、建立馬蘭小學等事件,講述了發生在這些小人物身上的一個個感人的故事,體現了他們之間的戰友情、夫妻情、父子情等,挖掘出了那一代人的真情大愛和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

白石說:「我們就是要通過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告訴觀眾,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的,讓當下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感悟到什麼是中國精神和馬蘭精神。新時代的年輕人不能忘記為祖國奉獻青春的那一代人。」

以真情實感打動觀眾

說起該劇贏得觀眾認可的原因,白石將其歸結於3個「真」。「在該劇中,我們始終堅持3個真,即真實、真情和真誠。」他進一步解釋道,真實即講述當年發生的真實事件,真情是指劇中每一個主人公人物故事的真情實感,真誠則是所有創作團隊以真誠之心對待觀眾。

的確,一部影視劇的成功不僅需要演員的傾情演繹,還要有製作團隊的精益求精。

提起劇中的演員們,白石連連稱讚:「他們可以稱得上德藝雙馨了。」白石說,為了還原當時核基地的真實生活環境,攝製組將取景地選擇在毫無遮擋的戈壁灘上,拍攝時間正好是7、8月份,天氣炎熱,地面溫度高達70攝氏度。「當時紫外線特別強烈,走在沙子地上都燙腳,但是演員們沒有打退堂鼓的,都堅持高質量完成了拍攝工作。有些演員臉上曬出來的黑斑,一直過了兩三年都沒有消失。」

為了給觀眾最大限度還原那段歷史,攝製組在道具、制景和演員服裝方面也進行了真實的還原。據白石介紹,劇中道具很多都是當年馬蘭基地使用過的,包括帳篷、子彈袋、醫療器械、科研設備等,軍人服裝也比對當年的軍裝樣式製作,孩子們的服裝以父母舊軍衣改成的小軍裝和條絨布服裝為主。

在業界看來,該劇體現了「小正大」的影視生產創作原則,即「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對此,白石介紹:「的確如此,該劇全部投資僅兩千多萬元,並且大部分資金都用在劇組拍攝上。在內容上展現了『艱苦奮鬥幹驚天動地事,無私奉獻做隱姓埋名人』的大情懷,詮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奮鬥出來的』的道理,弘揚了真善美的馬蘭精神,讓廣大觀眾感受到了滿滿的正能量。」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有個地方叫馬蘭》緣何火熱螢屏
    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海報。河北電影製片廠提供3月19日,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在央視八套成功收官,在同檔期優秀電視劇眾多的情況下,平均收視率破1%。這樣一部低成本的主旋律電視劇,緣何能夠火熱螢屏廣受觀眾歡迎?
  • 「河北製造」又推精品 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火熱螢屏
    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劇照。 河北電影製片廠供圖河北新聞網訊(記者田恬)河北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近日在央視八套火熱播出。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項目自2015年啟動,歷時四年精心打磨,是「河北製造」又一精品力作。該劇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核試驗基地(馬蘭基地)開創到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為背景,根據基地建設初期基本史實和馬蘭人真實故事改編而成。
  • 河北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將在央視八套開播
    圖為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海報。河北新聞網訊(見習記者張曉蓉 記者田恬)「艱苦奮鬥幹驚天動地事,無私奉獻做隱姓埋名人」。講述馬蘭人奮鬥故事與傳奇經歷的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3月10日晚將在央視八套黃金時段開播。
  • 揭秘核試驗基地傳奇 講述羅布泊血淚創業史 電視劇《有個地方叫...
    長城網3月4日訊(記者 萬前進)3月10日晚上8點30分,電視連續劇《有個地方叫馬蘭》將強勢登陸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黃金檔,帶您共同追尋我國核試驗基地開創時期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劇照。
  • 《有個地方叫馬蘭》總編劇白石:真實、真情才能贏得觀眾
    當天下午,《有個地方叫馬蘭》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李準、仲呈祥等專家學者以及總策劃、總編劇白石,導演黃山等主創人員從主題立意、人物塑造、故事呈現三方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學術交流和思想碰撞。1.用小人物講大道理《有個地方叫馬蘭》在央視播出以來,收視率節節攀升。作為總編劇,白石透露,從策劃編劇到創作完成,大約用了兩三年時間。
  • 《有個地方叫馬蘭》即將開播,預告片已讓人淚奔
    從馬蘭走過   我們都是馬蘭人   電視劇《有個地方叫馬蘭》終於快開播了 >  劇情搶鮮看↓↓↓  電視連續劇《有個地方叫馬蘭》以1958年至1964年我國核試驗基地(馬蘭基地)最艱苦的開創階段為背景,根據基地建設初期的基本史實和在馬蘭人中發生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
  • 《有個地方叫馬蘭》「張司令」原型是咱河北人 導演黃山揭秘拍攝...
    近日,由黃山擔任總導演,白石任總編劇,宋運城、馬竟主演的電視連續劇《有個地方叫馬蘭》正在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熱播。該劇自開播以來收視率一路飆紅,在3月13日、14日、15日榮登同時段收視率榜首。隨著電視劇的熱播,「艱苦奮鬥幹驚天動地事、無私奉獻做隱姓埋名人」的「馬蘭精神」再一次引起觀眾共鳴。
  • 《有個地方叫馬蘭》收視高起高走 女主馬境演技獲贊
    近日由孟奇導演,馬境,宋運成主演的《有個地方叫馬蘭》在中央八套電視臺完結。劇中由馬境飾演的女主角林玉潔是一個勇於奉獻,堅韌溫情的人。精湛的演技搭檔眾多老戲骨贏得超高的電視收視率,在同檔期優秀電視劇眾多的情況下,平均收視率破1%。堪稱收視黑馬。
  • 75歲老兵:心裡有個地方叫馬蘭
    張乃朝向記者講述當年的喜報    □記者房琳通訊員閭斌文圖    本報三門峽訊八月初,電視劇《馬蘭謠》正式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馬蘭」這個地方也闖入大家的視野。    1964年10月,隨著羅布泊上空一聲巨響,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馬蘭基地由此為外人所知。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也在此試驗成功。電視劇熱播,三門峽市75歲的張乃朝是忠實粉絲,看到精彩處會手舞足蹈,因為那裡是他當兵生活了11年的地方,也是在那裡,他因英勇救火,致雙腿骨折,榮獲一等功。
  • 電視劇《澳門人家》:普通人視角下的家國情懷
    電視劇《澳門人家》:普通人視角下的家國情懷 2019-12-25 09:59:56 參與互動   普通人視角下的家國情懷
  • 展現崢嶸歷史 弘揚馬蘭精神
    今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電視劇《有一個地方叫馬蘭》作為獻禮70周年主打劇,憑藉中國國防事業發展歷程這一題材,引發觀眾關注與熱議,收穫一致好評。該劇追尋半個多世紀前發生在羅布泊的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呈現出恢弘壯闊的歷史畫卷和跌宕起伏的劇情。
  • 講述戰疫故事 展現家國情懷
    為向國際展現生命至上的中國精神和大國擔當,傳遞正能量,講好中國抗疫故事,「2020見證偉大的抗疫精神」——中國同心戰疫紀實影像主題活動應運而生。自徵稿以來,活動組委會收到投稿作品400多部,經組委會嚴謹選擇,最終推選出百部優秀的抗疫題材紀錄片,授予「好作品」「優秀作品」「最佳作品」和「榮譽作品」等榮譽稱號。開幕式上揭曉了「好作品」和「優秀作品」兩大類推選結果。
  • 有一個地方叫馬蘭|聽校友講南郵人在「馬蘭」的故事
    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中,有一個地方,它有著一個美麗的名字——馬蘭。馬蘭,是一種生命力頑強的野草,能在最貧瘠的土地上絢爛綻放。從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到1996年中國進行最後一次核試驗,30多年的時間裡,一代代「馬蘭人」紮根戈壁荒漠,用忠誠和熱血鑄造著中國的核盾牌。這一群默默無聞的「馬蘭人」中,不乏南郵人的身影,如78級校友於勤業、85級校友張國斌、91級校友張鵬等。
  • 和平區「家國情懷」書系亮相歌德書店
    2016年11月28日 15:00   2016年11月24日,由瀋陽市和平區委主編的「家國情懷」系列叢書在歌德書店正式上架。
  • 普通人視角下的家國情懷
    原標題:普通人視角下的家國情懷作為紀念澳門回歸二十周年的一部重磅主題性創作,電視劇《澳門人家》從澳門一個普通家庭的視角出發,反映了澳門回歸祖國前後的時代變遷。該劇對於澳門平民的「生活態」和故事中人物的滄桑命運講述,為當前螢屏端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主題性創作的水準提供了諸多寶貴啟示。同時,該劇也是「愛國愛澳」「一國兩制」題材的破局,呼應著祖國統一、和平穩定的鮮明時代主題。《澳門人家》是一部有筋骨的電視劇。該劇集選材於「人家」而非官家,似乎是在詮釋一聲吶喊:無論有過多少漂泊,最終還要歸家。這個「家」既是家庭,也是國家。
  • 家國兩相依——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如果「家」與「國」在時間上的相連只是一個美妙的巧合,那麼在文化上的牽連則是一抔悠久的情懷。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如何形成的?為何能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脈相承的價值理念?本報就此對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國史教研室主任王學斌。家國情懷可溯源至西周時期的分封制記者:中國人有深入到骨子裡的家國情懷,它是如何形成的?
  • 人間正道是滄桑與家國情懷
    與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國共兩黨歷史恩怨的電視劇相比,《人間正道是滄桑》裡從來沒有說誰對誰錯,也沒有黑與白,有的只是中國人五千年傳承的生命自覺和家教傳承 ——「家國情懷」。正如電視劇第二十一集,楊立仁對英國人克拉克說:中國的家庭,和你們英國人不太一樣,尤其是本世紀初以來,中國人屢屢內亂、革命,各種各樣的思潮,薰陶著一個個傳統的中國家庭。於是,傳統瓦解了、破裂了,生出了勢如洪水的家庭成員。讀四書五經長大的楊立仁,看重家庭和傳統,也擁有著最傳統的家國情懷。
  • 有一個地方叫馬蘭 一家三代把青春融進祖國江河
    紅山,一個在地圖上無法找到的地方,一個大西北特別荒涼和艱苦的地方,因為周邊都是光禿禿的赭紅色大山而得名,這裡曾經是馬蘭基地的指揮中心所在地。
  • 揭秘中國核試驗基地:戈壁綠洲馬蘭的故事
    位於死亡之海羅布泊腹地的這座基地,有著一個美麗的名字——馬蘭。馬蘭是一種生命力頑強的野草,能在最貧瘠的土地上絢爛綻放;馬蘭基地是一座數十年不為人所知的隱秘所在,卻爆響了震撼世界的驚雷。這是一群默默無聞的「馬蘭人」,由於工作的特殊性,數十年裡,極少有關於他們的報導。  但是,「馬蘭人」的功勳,人民不會忘記,共和國不會忘記。現在,隨著檔案的陸續解密,我們能夠講述一下「馬蘭人」和馬蘭基地的故事了。
  • 小人物的家國情懷,央視熱播劇原著小說《澳門人家》溫情發布
    在綿延的歷史長河裡,精心嚴謹地選擇每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九十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1999年澳門回歸、「非典」來襲、北京奧運會、港珠澳大橋……作者以宏大的視角縱覽歷史變遷,在大歷史中講述一個發生在澳門老街——三灣斜街上的故事,從百年招牌梁記餅店切入,記錄了梁家幾代人的酸甜苦辣、倫常生活,展現出普通澳門居民在時代激蕩中的命運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