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我一般只看老劇,且更偏愛有年代感的歷史劇。
初看到《人間正道是滄桑》這部電視劇的名字時,是沒有點進去看的欲望的,總以為是一部政治正確的抗戰片。
後來,2年前的某個無聊時間,翻看到了這部電視劇的視頻片段,感覺挺有意思。於是乎打開電視,一本正經從頭看起。
第一遍看下來,一時間驚為天人,感覺挖掘了新大陸。
本人還有個習慣,好的片子,我一般會把他的原著買回來再讀一遍,配合電視劇,想看到更深更原汁原味的東西。在尋找原著的時候,發現原來已經絕版,市場上只有盜版,遂買之。
在看原著的過程中,也配合了把這部片子進行了二刷,看到了更多那個時代的東西。在講國共兩黨那段歷史恩怨的電視劇裡,此片當屬第一。
與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國共兩黨歷史恩怨的電視劇相比,《人間正道是滄桑》裡從來沒有說誰對誰錯,也沒有黑與白,有的只是中國人五千年傳承的生命自覺和家教傳承 ——「家國情懷」。
家國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血一樣的海棠紅,那沸血的燒痛,是鄉愁的燒痛,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樣的雪花白,那家信的等待,是鄉愁的等待,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母親一樣的臘梅香,那母親的芬芳,是鄉土的芬芳,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余光中《鄉愁四韻》
劇情從湖南醴陵的楊家開始。家主楊廷鶴早年隨同盟會元老陳其美參加辛亥革命後隱居醴陵,長子楊立仁傳統教師,長女楊立華在廣州求學的進步青年,次子楊立青整日混跡無所事事。
在那個風起雲湧,傳統即將消散的時代,楊家成員不同的性格,導致了後面不同的結局。正如電視劇第二十一集,楊立仁對英國人克拉克說:中國的家庭,和你們英國人不太一樣,尤其是本世紀初以來,中國人屢屢內亂、革命,各種各樣的思潮,薰陶著一個個傳統的中國家庭。於是,傳統瓦解了、破裂了,生出了勢如洪水的家庭成員。
讀四書五經長大的楊立仁,看重家庭和傳統,也擁有著最傳統的家國情懷。來到廣州後加入了國名黨,信仰三民主義;
懵懵懂懂的楊立青,受到新的社會思潮和共產黨老師瞿恩的影響,加入了共產黨,信仰共產主義,與哥哥楊立仁勢同水火;
社會進步青年楊立華,處在哥哥和弟弟,共產黨瞿恩與國名黨董建昌之間不斷搖擺,最終成為了國名黨的民主人士。
但是不論他們走什麼路,背後都有楊廷鶴這個紐帶,楊廷鶴在家在,家的背後是剪不斷的血脈相連。而整個劇中,楊家只有為數不多的三次團圓,每一次團圓都預示著不同的涵義。
在故事的開頭,楊家三個兒女因為各自原因回到了楊家。一家人表面和諧,但暗地暗流湧動。
楊立華懷上了董建昌的孩子回家墮胎,楊立仁受到周世農的蠱惑準備槍殺北洋軍閥政府指派的三省巡閱使,楊立青則懵懵懂懂誤打誤撞打了一槍。這一槍使得楊家立刻四分五裂,他們先後奔赴新時代的漩渦中心廣州,為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奔波,父親楊廷鶴也最後遷居上海。兄妹三人,政治信仰漸行漸遠。
在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此時的中國,日本發動全面侵華,國共兩黨願意暫時放下恩怨一致抵禦外敵。大戰前夕,楊家三兄妹回到上海家中。
立青再見大哥立仁時,立青人生導師瞿恩被立仁俘虜,最後犧牲。立青一生最愛的女人瞿霞被立仁送進監獄,剛結束了八年的牢獄之災。回到家中,立青和立仁兩人在衛生間大打出手。隨後分開,開始了八年抗戰,兄妹三人為了為了更大的家——國,攜手並進。
在得知兄弟二人均赴前線抗日時,立華雖擔心,但更多的是欣慰。她在劇中說:「去吧,都去吧,畢竟你們兄弟兩人大的都是同一個敵人,這也算是個安慰,對我如此,對父親更是如此。
在抗戰勝利後的重慶雙十談判時期。楊廷鶴的四個兒女再次齊聚一堂,這是這家人最後一次齊聚,很快他們就要再一次分道揚鑣、兵戈相向,然後兩岸永隔。
第一次是立青和林娥結婚,最後一次就是楊廷鶴召集楊家老小為家人發家譜。這個時候,立青和「師母」林娥走到了一起,費明也從外甥變成兒子,楊家瞿家間的又添上一筆錯綜複雜。就像立仁說的,這是比趙氏孤兒還亂的關係。
在發家譜的時候,旁邊坐的是他的妻子,對面沙發上坐的是他的兒女楊立仁、楊立華和楊立青,站著的是他的小女兒和養孫費明。
楊廷鶴老爺子拿出了楊家家譜,分給了他的子孫們。楊廷鶴說:國有正史,民有家譜。『家』這個字,大得很吶。家的上頭是家族,家族之上是民族,民族之上,那就是蒼天了。得知道自己是從哪來的到哪去,一脈種氣都是血緣連著,你就是跑到哪兒,也跑不出這本冊子。家國家國,無家無國。
然後兄弟姐妹們便散作滿天星,但這本家譜他們始終留著,正如楊老爺子說的那樣,這是血脈相連的。
楊廷鶴這個家長,觀其一生都在恪守他的家國理念。
在立青與林娥結婚那段,梅姨感嘆雙方關係複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時楊廷鶴說,「我不管他哪個黨哪個派,何種恩怨,進了楊家,就得按照楊家的祖宗章法來,長幼有序。」
因此,這麼多年,楊家雖然子女政見不同,幾經跌宕,但是依舊沒有散掉,飛的再遠的鳥兒也能歸林棲息,同處一枝。
臨終前的楊廷鶴還不忘叮囑費明恪守一生的「家國」理念。
《人間正道是滄桑》用楊家的視角還原了那段波雲詭異的時代,他們是中國近現代無數個家庭的縮影,同時也是近代中國的縮影,從軍閥分裂到統一,政見可以不同,但是家只有一個。
這樣讓我想到了中越的西沙海戰。
1974年,中越西沙海戰時期,戰事吃緊,中央政府派遣東海艦隊趕赴西沙群島支援。而東海艦隊要想趕到戰場,必須經過國民黨控制的臺灣海峽,當時的國民黨海軍司令立刻將這一消息報告給了蔣介石,請求得到蔣介石的指示。蔣介石說「你不知道西沙吃緊嗎?」 隨後,蔣介石命令臺灣海峽的國民黨海軍要一路護航,保證東海艦隊安然通過,同時準備補給船,運送物資。這次戰爭狠狠教訓了越南海軍,收回了中國領土主權。
雖偏居一隅,蔣公卻仍牢記一個中國,家國天下。
情懷
在百度百科中,對家國情懷的解釋是,基本內涵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情懷就是仁愛之情,體現在這部劇裡,就是兄弟情、師生情、同學情、男女情。
兄弟情
劇中,楊立青與楊立仁兩兄弟政見不同,勢同水火,且多次刀兵相見。然而那份血脈相連的兄弟情卻是割捨不掉的。
在十年內戰時期,瞿恩派立青來上海對付他在中統的哥哥立仁。立仁通過直覺很快發覺此事,並且煩躁不安。立青雖然對付立仁手下的人冷酷無情,但是到了真正與哥哥立仁白刃相見的時候卻下不了手。最後雙方在銀行裡達成和解。
八年抗戰時期,立青在範希亮處聽說上海的敵軍情報都來自立仁,得知大哥潛伏在前線,立青擔心大哥,但更多還是敬佩。隨後他給大哥寫了一封家書,這封家書沒有過多的話語,僅僅是一首兒時的詩歌,駱賓王的《詠鵝》。立青故意寫了「黃爪撥清波」,這是小時候立仁調皮故意教錯。多年後,立青故意寫錯。這種專屬於兄弟倆童年記憶,瞬間也讓立仁回憶起過往。
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戰場上立青的軍隊節節勝利,立仁潰敗倉皇而逃。當戰士們在清點俘虜時意外發現了楊家的族譜和立仁的外衣,立青再次擔心起哥哥的安危,煩躁不安,好在立仁順利脫險。
同學情
楊家三子女到了廣州後,均與黃埔軍校產生了聯繫。楊立仁成了黃埔軍校的參謀,楊立青成了黃埔軍校的學生,而立華則是國名黨的公務員,也為黃埔軍校服務。
黃埔軍校誕生了許許多多的將才,無論是共產黨裡的徐向前、許光達,還是國民黨裡的杜聿明、湯恩伯,在黃埔軍校六期裡,湧現出了上世紀前半葉軍事舞臺上許許多多的將領,他們一起在黃埔軍校裡學習、戰鬥。
本劇花了10集敘述了立青在黃埔軍校時期的工作生活。在這裡立青遇到了他三期六班的班長範希亮,解語石、吳融、湯沐雨和穆震方等同學。他們來自不同的階級,懷著不同的信仰,卻為了一個目的國家,走到了一起。
雖然,不久就因為不同的信仰,進入不同的陣營。但是他們一直踐行著班長範希亮的話,「鋼刀歸鋼刀,同學歸同學。」這個準則在無論在國共內戰還是國共合作抗日時都得到了楊立青和其它同班同學的認同和實行:在戰場上雙方拔刀相見,但在私下裡卻仍然保持那種良好的同學之誼。
十年內戰時期,反圍剿中,雙方你來我往,從不留情。範希亮將立青圍困山中,立青俘虜範希量;
西安事變後,國共談判。立青與三期六班的黃埔同學相聚於南京立華的家中,同學們為了國家大義,放下了對共產黨人的屠刀,彼此傷痕累累地握手言和。
在抗戰中,楊立青這幫黃埔同學,互相學習,為了國家大義,民族前途,拼搏戰場,謝雨時、範希亮壯烈犧牲。
在解放戰爭中,東北戰場國名黨軍地一敗塗地,湯沐雨被俘,吳融倉皇逃走。
這是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的放大版。戰爭帶來了兄弟相殘,同室操戈,特定歷史環境下的時代悲劇令人窒息。
而他們的同學情誼,我本人是極其羨慕的。
師生情
說到師生情,就不得不談這部劇的靈魂人物,瞿恩。他是一個完美的聖人為了堅持信仰,他捨棄了愛情,為了保護革命他犧牲了肉軀,承載著許多人的理想。他是立青的人生導師和革命的引路人,也是黃埔三期六班的教官。
長徵途中,瞿恩被自己的黃埔學生吳融俘虜。吳融見到他的時候,一臉恭敬,瞿恩一臉的輕鬆。
瞿恩被捕後,楊立仁威逼利誘,拿高官厚祿來誘惑他,拿費明的照片來打動他,拿多年的交情來說服他。瞿恩沒有動搖,英勇就義。
就義當天,第十二師全體黃埔畢業生前來送別。雖然是學生殺老師,但是瞿恩卻沒有怨言。
劇中,瞿恩說了這麼一番話:其實死是一個人的事,誰也幫不了你,對不對?在這個地球上有個中國,中國有個廣州,廣州就有一個黃埔軍校,黃埔軍校裡有一個政治部,政治部裡曾經有一名教官叫瞿恩。我至今認為我在那裡度過的那兩年,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我那個時候年輕,軍校也年輕,國共兩黨都很年輕,雖說有些磕磕碰碰,但是比較今天的血雨腥風,依然是美好的,我不禁要問,為什麼,為什麼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答案其實非常明白,那就是你們的蔣總裁,他一屁股坐到了帝國主義一邊,坐到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一邊,反共反人民,實行斬盡殺絕的白色恐怖。可惜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任何想要阻止歷史前進的企圖都是註定要失敗白,殺戮嚇不倒中國共產黨人,因為我們代表了這個國家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我相信未來的中國是屬於勞苦大眾的中國。我的話講完了,再一次,再一次謝謝大家。
而最後,射向老師的子彈是由範希亮打出的,因為他認為在楊立仁和自己之間,他距離老師最親近。
這段故事讓人看的動容,這段師生情誼,讓人羨慕。
男女情
在這部劇裡,男女之情錯綜複雜,真的是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他們的感情都是純粹而純潔的,卻因時代的捉弄,又不乏悲哀。
瞿恩與楊立華的愛情是信仰與現實的結果,瞿恩死了,給立華留下了費明來寄託;瞿恩與林娥之間,為了理想而做出的痛苦抉擇;董建昌與楊立華之間是一種包容;楊立青與瞿霞之間,是青春的抉擇;穆震方與瞿霞之間,是類似父女之間的憐惜;楊立青與林娥之間,似乎就是一場命運的牽連;
他們之間無不受到理想與信仰的制約,為了信仰他們可以相親相愛,攜手並肩,也可以斷然決裂,分道揚鑣。
在劇中扮演瞿霞的演員柯藍曾經在接受訪談時說: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口號式的理想讓我們變得沒有理想了。而現在我又重新開始反思自己的青春期,重新規劃下半生的活法。
這個轉變就來自《人間正道是滄桑》。通過這部劇,她開始理解她的爺爺和奶奶那一輩人的事情,她的爺爺是開國上將鍾期光,奶奶是經歷過戰火的凌奔。只有當她自己經歷了那一段歷史時,她才能明白並理解祖輩們當年的選擇。
結尾
在江奇濤著的《人間正道是滄桑》的結尾裡有這一段。
2005年,上海外灘的一個巨型電視屏幕上正在播放,時隔七十年,國共兩黨首腦北京會面,握手。
一位老人看著屏幕感嘆的說:「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他就是解放前夕跟著母親楊立華,舅舅楊立仁去了臺灣的費明。
楊立青將軍一九八八年病逝於北京。
楊立仁先生一九九六年病逝於臺北。
楊立華女士二零零一年病逝於臺北。
他們都遺憾地未能看到重聚的這一天,但他們的後代彼此都保持著來往。家國情懷,將在新的一代中繼續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