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老奶奶過馬路,我的腦海裡出現兩個小人。第一個小人說快去扶一把,第二個小人卻說別多管閒事。兩個小人在我的腦海裡為此爭執不休。最後,第二個小人終於戰勝了第一個小人,我也就趕緊走開了。 ——摘自麻子小學日記
每當看到《水滸傳》裡董超和薛霸這對黃金搭檔,麻子不由自主就會聯想到經常出現在兒時日記裡的那對「腦中小人」。
《水滸傳》之所以成功,關鍵在於它不僅塑造了108位梁山好漢的傳奇形象,而且還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市儈小人形象。著名的押送專業戶董超和薛霸,無疑是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對。他們本是開封府的公人,因押送豹子頭林衝和玉麒麟盧俊義而一炮走紅。他們為了生活和利益不停掙扎不停選擇。董超和薛霸雖是作者塑造的兩個不同人物,但實際卻是一個合二為一的、具有獨立性格的完整形象。正如住在我們腦海中的那兩個小人。
作為統治階級的底層小吏,董超薛霸的身份相當尷尬,官非官、民非民,兩頭不討好。他們被上級官員欺壓剝削,還要被普通百姓戳脊梁骨。總而言之,他們是統治階級不帶編制的臨時聘用人員,同時也是脫離勞動生產的普通群眾。正是因為這種較為特殊的雙重身份,讓他們形成了統一卻又分裂的複雜人格。具體體現在小說中,他們既分工又合作,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不停進行選擇,也不停向世俗妥協。
水滸原著(120回本,下同)第8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魯智深大鬧野豬林》中,董超薛霸剛出場,就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要不要結果林衝。董超對陸謙說的原話是:「卻怕使不得,……倘有些兜搭,恐不方便。」面對陸謙開價十兩金子,董超明明心動卻硬不答應。這時薛霸便道:「高太尉便叫你我死,也只得依他,莫說使這官人又送金子與俺。……前頭有的是大松林猛惡去處,不揀怎的,與他結果了罷。」當下薛霸收了金子,董超也是默許。
從董、薛二人應對陸謙的表現來看,一個白臉一個黑臉,一個正調一個反調,配合得天衣無縫,可謂是相當默契的一對「腦中小人」。董、薛二人絕非第一次押送犯人,草菅人命的事恐怕也屢見不鮮。這件事到底能不能幹,他們瞬間就盤算清楚和選擇完畢。幹,可得金子,但有背黑鍋和被殺人滅口的風險;不幹,,沒金子,立馬有可能掉腦袋。不管殺不殺林衝,結果都可能是悲劇。擺在他們面前的,已經不是好與壞的選擇,而是壞與更壞的選擇,他們只能在這些選項中將自己卑微的利益最大化。也許,這就是「腦中小人」進行選擇的最高境界。
無獨有偶。董超薛霸刺配北京大名府後,又幹起了老本行。押送盧俊義去沙門島,李固又找上門來。在水滸原著第62回《放冷箭燕青救主、劫法場石秀跳樓》中,面對李固要殺死盧俊義的請求,董、薛二人又故伎重演。董超對李固道:「只怕行不得。」這時,又是薛霸道:「哥哥,這李官人也是個好男子。我們也把這件事結識了他,若有急難之處,要他照管。」你看,董超薛霸兩次的表現如出一轍。在金子面前,董、薛這對「腦中小人」總在評估、衡量,最終又都心有靈犀地達成一致。
在水滸中,董、薛二人兩次虐待犯人的情節也是驚人的相似。開水燙腳、草鞋刺腳、繩索捆綁,可謂輕車熟路。不過,這次李固的選擇題看上去似乎很簡單,只可惜他們不可能再次遇到仁慈的林衝,結果雙雙被浪子燕青放冷箭殺死。正所謂「自作孽不可活」,董超薛霸這對「腦中小人」就此退出水滸舞臺。在選題複雜、選項眾多的當下,很多人不敢選、不知如何選,「選擇恐懼症」也成為現代人的心病。這時,不妨多問問我們的「腦中小人」,也許就能給你某種鮮明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