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自治區林業局召開中華穿山甲放生野外論證會,來自華南師範大學、廣西大學、廣西師範大學、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湖南省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江西省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等單位的專家、代表參與。
在聽取了關於廣西穿山甲救護、放生個體基本狀況、放生地點選擇及放生後的監測方案等情況的匯報後,專家們認為,現階段放生中華穿山甲並非明智之舉。
這是一隻被救治的倖存穿山甲(資料圖片)。
部門
設想放生一對中華穿山甲
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了解到,2016年以來,廣西陸生野生動物救護研究與疫源疫病監測中心相繼救護了數隻成年的中華穿山甲,但都是雄性個體,且其中兩個個體僅剩3條腿,無法滿足放生的要求。直至2018年1月,成功救護一對成年的中華穿山甲,經隔離檢疫和一年的飼養後,未發生傳染病,情況穩定。
廣西是國內穿山甲資源分布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尤其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比較常見。但是由於商業貿易等原因,導致穿山甲遭受幾乎滅絕的捕獵,截至2000年結束的全國第一次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顯示,廣西境內穿山甲種群數量僅有990隻左右。2012年至今,廣西林業勘測設計院使用紅外相機進行持續6年的廣西穿山甲野外種群調查,目前,尚未在野外發現穿山甲實體。
2019年2月27日,廣西進行中華穿山甲放生地選擇調查的過程中,十萬大山自然保護區某護林員曾經拍到穿山甲。但因該地位於邊境地區,且是走私通道的邊緣上,是否為天然分布及種群狀況如何,需作進一步的深入調查。
為此,救護中心向自治區林業局提出擬嘗試性放生一對中華穿山甲的設想。穿山甲野外放生可以支持廣西的穿山甲野外種群資源的恢復,若能成功,對於廣西乃至全國穿山甲野生資源的保護都具有重要意義。
論證
放生後能否適應野外環境
然而,野生動物的放生是一項科學的系統工程,涉及到野生動物保護研究的各個方面,科學、合理的技術方案是放生成功與否的關鍵。
專家表示,中華穿山甲作為近幾十年來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的瀕危物種,放生的實施方案要儘量考慮穿山甲野外生存的各個方面因素。比如放生野外的個體不攜帶外來的病原體,以免帶入野外環境造成其他伴生動物感染。
「體型還不能太胖,否則打洞和自我保護都會受到影響。」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吳詩寶表示,穿山甲的食物白蟻生活在樹上,需要穿山甲行動靈活,但救助的穿山甲經過長時間的人工飼養,其覓食能力下降。尋找最有可能找到種群的地方放生,才能增加穿山甲存活與繁殖後代的概率。
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周放認為,按照一般哺乳動物野外種群的特點,必須有一定的量才能維持,至少要在20~50隻左右,如果量達不到,野外種群本身難以維持。
根據自治區林業局制定的《中華穿山甲放生野外實施方案》,針對穿山甲的放生,經過科學的調查與評估後,選擇了若干個合適的穿山甲野外放生地點;同時,理論上要對它的取食能力、運動能力、尋找野外棲息地、避敵等方面的能力進行檢查和測試,確保其能夠適應野外環境。
但遺憾的是,救護中心基地目前沒有相應的條件,既沒有足夠的場地,缺乏資金和技術,也很難獲得天然的食物。
建議
應做足充分準備再放生
周放表示,放生後,穿山甲隨時都有被盜獵的危險。
放生方案明確表示,評價放生的結果,最重要的工作是放生後的監測,通過監測可以了解穿山甲放生後的身體狀況、生存和繁衍等基本情況,在特殊情況時便於實施二次救護,以保證穿山甲放生後的正常生存。
自治區林業局表示,目前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同意支持兩套無線電(GSM)跟蹤設備,採用固定在穿山甲甲片或植入皮下的無線電跟蹤器,通過無線電接收器確定穿山甲的活動軌跡及分布點,以此了解穿山甲的生存狀態。
此外,自治區救護中心將聯合廣西林業勘測設計院和放生地的保護區,在放生範圍通過紅外相機監測穿山甲的活動、取食、個體交流等信息。同時,在放生後,巡護人員可以利用路線調查的方法,了解穿山甲的活動痕跡,以此推測穿山甲的生存狀態。
周放認為,從跟蹤監測上,要考慮動物的安全,而目前推薦使用的跟蹤器並不適合中華穿山甲的體型,應選擇科學、合理的監測技術方法。他說,面對穿山甲的經濟價值,一般老百姓很難不動心,放生後提高保護區的管護能力,預防當地老百姓對它的幹擾,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放生穿山甲的時機還不是很成熟,可以說是一個下策。」綜合各種因素,專家們普遍認為,穿山甲放生實施方案較科學,但還要進一步完善、細化;同時,對放生的穿山甲應進行適應性訓練,使其儘快恢復野外生存能力,條件成熟後再放生。
來源丨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張文卉
編輯丨陳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