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澱這小區厲害了,養水虻和蚯蚓近一年,廚餘垃圾就地減量近四成...

2020-12-20 北晚新視覺網

能吃廚餘垃圾的蟲子,長成後可以作為養殖羅非魚的飼料,糞便還能和落葉一起堆肥;PVC管制成的「蚯蚓塔」埋在地下,既能消納部分廚餘垃圾,還能給寵物糞便找個好去處……在海澱西山庭院小區,類似這樣的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小發明已經試行了近一年,效果顯著,廚餘垃圾就地減量達到30%至40%。記者從海澱區城管委獲悉,未來,還將在更多有條件的小區推廣建設一系列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設施。

黑水虻的幼蟲正在抽屜裡慢慢長大

生態垃圾鏈條①

廚餘垃圾粉碎→養殖黑水虻→飼餵羅非魚

在西山庭院小區東北角,一間面積不足20平方米的廚餘垃圾處理室裡,隱藏著這個小區廚餘垃圾減量的「大秘密」。一臺用藍色硬紙板罩住的方形「有機垃圾消化器」,內部分為8層,每層的空間好像一個大抽屜,打開最底層的「抽屜」,滿滿一屜淺褐色近乎泥狀的物質,中間隱約能看到小小的白色蟲子。

「這個就是黑水虻的幼蟲,隨著它一點點長大,管理員會把它一層層往上挪,到最上層的時候會長成黑水虻預蛹蟲,就可以收穫了。」西山庭院小區物業環境負責人李英慶告訴記者,養殖黑水虻處理小區居民產生的廚餘垃圾,是從去年12月開始施行的一個新的嘗試,除骨骼、粗纖維等物質外,黑水虻幾乎能夠消化所有種類的固體有機廢棄物,是處理廚餘垃圾的能手。不但本身能以廚餘垃圾為食,長到預蛹蟲期的黑水虻大約五六釐米長,還可以作為餵養羅非魚、雞、鴨以及一些高級寵物的飼料。

「我們夏天的時候還在小區試養了羅非魚,巴掌大的小魚苗放進去,幾個月時間長成了兩斤多的大魚。」李英慶指著垃圾處理室外的一個大圓藍色塑料桶說,羅非魚長成後,物業把魚送給了平常垃圾分類做得好的住戶,「叔叔阿姨們拿到魚都可高興了!」

粉碎廚餘垃圾餵養了黑水虻,黑水虻產生的糞便也沒有浪費。李英慶告訴記者,把黑水虻產生的糞便連同枯枝落葉一同放進金屬箱裡堆肥,每堆20釐米高,灑上一層自製的環保酵素,這樣夏季經過3個月,冬季經過半年的發酵處理,就能產生有機肥料,用於小區中樹木、花卉的綠化養殖,50%左右的園林垃圾也實現了就地處理。

生態垃圾鏈條②

蔬菜葉、果皮→發酵成環保酵素→落葉堆肥發酵、澆灌綠植

說起用來給落葉堆肥的環保酵素,也是社區物業想出的小發明。

把廚餘垃圾中的鮮菜葉、水果皮等切碎,和紅糖、黃糖等糖蜜類物質以及水,按照3:1:10的比例進行配比,充分攪拌使其混合均勻,裝入塑料制的桶裝容器中,桶內留一些空間用來容納發酵釋放的氣體,靜置三個月後,就製成了環保酵素。環保酵素不僅可以用來促進落葉堆肥發酵,還可以用於澆灌綠植、防治魚池中的青苔、衝洗公共衛生間馬桶,循環利用,一舉多得。

李英慶告訴記者,社區曾向居民們傳授過製作環保酵素的方法。之後,不少居民都開始自己動手做起了環保酵素。「做完了用的時候拿水稀釋一下,給家裡的小花園施肥、殺蟲都特別好使。」社區居民李先生告訴記者,自從學會了自製環保酵素之後,他自己就開始嘗試著製作,嘗到甜頭後還進行了不少改良,「要是想讓酵素的味道更清香一些,可以多放一些橘子皮、檸檬皮;水果爛了的部分別往裡放,會影響發酵,而且味道不太好,爛了的蔬菜葉、水果可以直接堆肥;放酵素桶的位置要避免陽光直射,但要通風,可也不能偷懶,直接放到冰箱裡,那會降低酵素的活性……」

生態垃圾鏈條③

自製「蚯蚓塔」→降解生廚餘垃圾和寵物糞便→蚯蚓糞便是優質肥料

在西山庭院小區的一處樓後花池裡,記者還發現了一個圓筒狀的裝置,白色的筒壁上畫著一棵綠色的「四葉草」,還寫著「蚯蚓食堂」四個字。

「這就是我們自製的『蚯蚓塔』,可以處理一部分無刺激氣味的生廚餘垃圾和寵物糞便。」李英慶告訴記者,這個圓筒狀的「蚯蚓塔」其實是用PVC管做的,高約70釐米,直徑不到20釐米,在管子靠近一端的位置鑽上數排小孔,然後把有孔的部分埋入地下,小孔可以供泥土中的蚯蚓進出。之後在順著管子露在外面的開口投入切碎的無刺激氣味的生廚餘垃圾和寵物糞便,這樣可以讓蚯蚓「消耗」掉生廚餘垃圾和寵物糞便,將其中的有機物降解。「蚯蚓塔」就好像是為蚯蚓建造的一個食堂,在消化了廚餘垃圾的同時,蚯蚓排出的糞便顆粒無毒、無臭,還含有有機質和多種胺基酸,是農林、花卉、城市綠化的優質有機肥,可以直接供給周邊的植物作養分,從而形成一條生物鏈。

「我們這個小區環境好,小區院子裡的喜鵲有時候比圓明園的還多!」社區居民張女士在西山庭院住了十幾年,西山庭院從2004年開始動員居民自覺參與垃圾分類,並在小區內放置分類垃圾桶。到現在,整個小區一共設置了24組垃圾桶,每組都有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垃圾桶各一個,並且在小區裡設置了一個二次分揀區。每天,居民只要把在家分好類的垃圾投放到任意一組垃圾桶,由物業保潔人員對每組垃圾桶內的垃圾進行分類收集、二次分揀、就地處理或是對外運輸。

馬上就訪

將在更多有條件的小區

建設廚餘垃圾就地處理設施

據海澱區城市管理委副主任莘雪林介紹,目前,海澱區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創建工作已達60%,西山庭院小區是海澱區第一個在小區內建成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設施的試點,下一步計劃在蘇州橋西社區也進行推廣試點,目前設備已經購置完畢。同時,海澱區城管委也正在研究在更多有條件的居民小區推廣建設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設施,並將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建設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站。

市城市管理委固廢處副處長馬建驥表示,目前本市居住小區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形式多樣,除了粉碎後養殖黑水虻,還有部分小區選擇好氧發酵技術設備進行處理。下一步,本市將按照廚餘垃圾處理集中為主、就地為輔的原則,探索更多適合廚餘垃圾就地處理的方式,並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在更多有條件的居民小區和鄉村地區推廣適合各自特點的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設備。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王天淇

流程編輯:TF017

相關焦點

  • 海澱西山庭院小區養水虻和蚯蚓,試行近一年,廚餘垃圾就地減量四成
    能吃廚餘垃圾的蟲子,長成後可以作為養殖羅非魚的飼料,糞便還能和落葉一起堆肥;PVC管制成的「蚯蚓塔」埋在地下,既能消納部分廚餘垃圾,還能給寵物糞便找個好去處……在海澱西山庭院小區,類似這樣的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小發明已經試行了近一年,效果顯著,廚餘垃圾就地減量達到30%至40%。
  • 就地處理:「消化」廚餘垃圾的便捷之路
    其中,一些地方就地處理廚餘垃圾的辦法,是一條值得研究和借鑑的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的便捷之路。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北京市海澱區甘家口街道辦事處機關食堂每天產生的餐廚垃圾約100公斤。從今年5月開始引入餐廚垃圾處理設備後,該食堂每月廚餘垃圾減量兩噸。
  • 北京新發地:「大胃王」就地吃掉廚餘垃圾 垃圾減量率達95%
    「很神奇,也很方便,以前這些垃圾都運走處理,現在就地分解,真是省了不少事。」負責打掃的環衛工人告訴記者。在現場,蔬果皮、菜幫菜葉等垃圾被眼前的「大胃王」吃掉後,不過4個小時,在高溫複合微生物菌的作用下,就會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
  • 分散式處理模式或可破解廚餘垃圾處理難題
    對於廚餘垃圾的資源化處理和利用,分散式處理則是一種有效的方法。相較於集中式處理,分散式處理有能夠減少長途運輸帶來的汙染、促進公眾參與積極性以及降低成本等優勢。北京市海澱區西山庭院小區就探索出了一條以養殖黑水虻和堆肥等方式為主的「可持續垃圾分類分散式就地處理」模式,目前已成功運行1年的時間,實現廚餘垃圾減量30%~40%左右。
  • 「大胃王」助力廚餘垃圾就地處理
    「很神奇,也很方便,以前這些垃圾都運走處理,現在就地分解,真是省了不少事。」負責打掃的環衛工人告訴記者。  在現場,蔬果皮、菜幫菜葉等垃圾被眼前的「大胃王」吃掉後,不過4個小時,在高溫複合微生物菌的作用下,就會分解為二氧化碳、水和少量殘渣。
  • 極速餐廚垃圾渣油水分離一體機,成為優質小區餐廚垃圾處理新寵?
    日前,筆者走訪了天津部分小區,發現不少優質小區清潔廂房裡都配備了這樣一臺秘密武器:極速餐廚垃圾渣油水分離一體機。說起油水分離機可能大家都會相當熟悉,但什麼是渣油水分離一體機?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跟油水分離機差不多吧。
  • 廚餘垃圾投放處理有喜有憂
    新風街一號院內的廚餘垃圾分解機,可就地處理小區廚餘垃圾。廚餘垃圾是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部分,市民幾乎每天都要與它打交道。本報陸續接到市民來電,反映一些餐館和小區居民隨意傾倒廚餘垃圾,遺灑油汙水,產生異味,還弄髒了家門口的環境。為此,記者根據市民反映的線索,對多個小區進行了實地探訪。
  • 蚯蚓分解廚餘垃圾靠譜嗎?真要大規模推廣不可行
    前不久,杭州湖濱街道東平巷社區發起一項環保試驗——把蚯蚓放在收納箱裡,鋪上泥土,利用蚯蚓來分解廚餘垃圾,垃圾成沃土,沃土以養花。  東平巷社區居委會鄭欣主任說,這個妙招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一位博士生帶來的,據說在丹麥非常成熟,理想狀態下,一斤蚯蚓每天能吃掉一斤廚餘垃圾,生態環保,還沒異味。「如果這個方法可行,建議在杭州大規模推廣。」
  • 北京海澱本月開始全面推行垃圾分類 設三種投放模式
    本月開始,北京海澱將全面推行垃圾分類。今天(4月13日),新京報記者從海澱區獲悉,海澱居住小區垃圾分類將採用固定式、流動式和其他方式三種投放模式。其中,每個小區至少設置一處分類驛站,即有專人值守的「四品類」桶站組合,規模大的小區每300至500戶設置一處。如何分類?
  • 一公斤蚯蚓每天能吃一公斤廚餘垃圾
    溫州網訊 「養蚯蚓不僅可吃掉廚餘垃圾,蚯蚓糞還可轉化為有機肥,是很好的種花種菜的養料。」昨日,在濱江街道舉辦的一場生態環保宣傳活動上,鹿城環保志願者現場展示蚯蚓堆肥箱,不少市民帶空瓶排隊,爭將「有機水」帶回家。
  • 餘姚這個農場養了很多環保「大胃王」 能吃掉一個鎮的廚餘垃圾!
    出於興趣,朱狄青參加了不少關於廚餘垃圾處理的學術研究會,在一次學術研究會議中,他知道了黑水虻,也收穫了一位合作夥伴,國內首屈一指的黑水虻專家——浙江大學的金維正博士。朱狄青與金維正的黑水虻研究團隊合作建立的廚餘垃圾處理終端就是位於餘姚市牟山鎮、隸屬於寧波英帥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的虻寶農場。
  • 北京家庭廚餘垃圾每天分出近四千噸
    來源標題:北京家庭廚餘垃圾每天分出近四千噸10月份家庭廚餘垃圾分出率19.79%,分出量從《條例》實施前的309噸/日增長至3946噸/日,增長了11.8倍;進入到末端處理設施的生活垃圾處理量,即其他垃圾量1.6萬噸/日,同比去年下降32%。垃圾分類實施以來,北京新建改造分類驛站916座,提升改造分類桶站6.14萬組,全市居住小區固定桶站建設達標率89%。
  • 北京會議中心實施垃圾分類,兩個多月來垃圾減量達六成
    兩個多月來,北京會議中心垃圾減量達六成,工作人員全員分類達標。昨日,北京會議中心6號樓一層餐廳,餐廚垃圾有分類回收盒。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培訓一個月 垃圾分類知識全員達標北京會議中心今年8月試行垃圾分類,9月18日,垃圾分類減量工作正式開展。
  • 北京會議中心實現垃圾減量七成 率先取消客房「六小件」
    多措並舉推進垃圾減量 率先取消客房「六小件」 減少廚餘垃圾產生 分類經驗將向全市推廣  北京會議中心實現垃圾減量七成  明年5月,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正式開始實施。如何推廣正確分類方法?社會單位如何推進垃圾減量?酒店客房取消「六小件」是否會影響接待滿意度?
  • 北京會議中心客房取消「六小件」 垃圾減量同比超六成
    餐飲區的廚房、餐廳裡的自助餐取餐區、客房區的房間裡也都設置了環保提示牌和生活常見物品分類指南,就連提供給參會人員用於娛樂的撲克牌上,也按照四分法繪製了生活常見物品的分類方法。不僅要提醒參會人員要做到垃圾分類,北京會議中心的服務職工更要做好熟練掌握。在用餐區域,服務員用上了垃圾分類回收餐車。餐車頂部放著兩個垃圾桶,分別用於收集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
  • 多名代表建議「設限使用廚餘垃圾粉碎機」
    聶大華認為,在北方等地冬天溫度比較低,廚餘垃圾中的油容易凝固,造成管網堵塞。另外,部分地區雨汙分流不完善,廚餘垃圾粉碎機容易造成垃圾直排。她建議,廚餘垃圾應該在源頭做好分類,集中收集,再集中處理。處理階段可以在有條件、成規模的小區裡就地設置處理設施。針對社會上存在的鄰避效應,主要是大家對技術不了解,其實目前處理技術已經很成熟了。
  • 北京西山庭院小區堅持垃圾分類15年,有何辦法?飼養的昆蟲幫大忙
    「黑水虻幼蟲吃廚餘垃圾,長為老熟幼蟲後,可以作為飼料去養殖羅非魚。吃不掉的纖維質以及黑水虻產生的糞便,就用來製作有機肥。」萬科西山庭院小區進行垃圾分類後,將廚餘垃圾和殘枝落葉就地處理,變廢為寶。這個小區從2004年開始進行垃圾分類,如今已是第十五個年頭。
  • 廚餘垃圾處理何去何從?
    廚餘垃圾處理應走規模適中、流程簡短、價格低廉的道路,但我們看到,有些城市的廚餘垃圾處理走上了歪路:規模奇大,流程奇長,價格奇高。一座設施動輒設計成上千噸的處理規模,且集預處理、生物轉換到產品利用等於一地,甚至上馬一些可有可無的裝備和預處理工序,無節制地延長流程和增大佔地面積,導致建設投資增大、運營維護難度提高和廚餘垃圾處理服務價格比肩垃圾焚燒發電服務的價格。
  • 這招兒高!10克蟲卵搞定800戶居民廚餘垃圾
    人吃剩下的廚餘垃圾,也是天生地長的資源,如何讓它們在重回食物鏈?在豐臺區宛平城,廚餘垃圾餵給了黑水虻吃,黑水虻長大後成了飼料餵雞吃……800多戶居民的廚餘垃圾一點沒浪費!「真沒想到,10克黑水虻卵就能搞定我們800多戶居民每天的廚餘垃圾?!」看著工作人員扒拉開褐色的垃圾裡一隻只蠕動的小白蟲子,家住宛平城內的王金麗大吃一驚。讓她大吃一驚的黑水虻廚餘垃圾處理設備在宛平城內街醒獅廣場的東南側,佔地大約3平方米,左側是三個橘色白色相間的養殖櫃,右側是一個三層的除臭塔。別看它個子不大,胃口卻不小。
  • 海澱街道啟動垃圾分類宣傳月
    「竹木瓷片破抹布,手紙毛髮煙屁股,其他垃圾還有啥?大棒骨!」日前,海澱街道在小南莊社區啟動「垃圾分類,你我同行」垃圾分類宣傳月活動,志願者自編自演的垃圾分類「三句半」節目,把垃圾分類的具體要求和具體分類方法娓娓道來,逗樂了現場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