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廚餘垃圾的蟲子,長成後可以作為養殖羅非魚的飼料,糞便還能和落葉一起堆肥;PVC管制成的「蚯蚓塔」埋在地下,既能消納部分廚餘垃圾,還能給寵物糞便找個好去處……在海澱西山庭院小區,類似這樣的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小發明已經試行了近一年,效果顯著,廚餘垃圾就地減量達到30%至40%。記者從海澱區城管委獲悉,未來,還將在更多有條件的小區推廣建設一系列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設施。
黑水虻的幼蟲正在抽屜裡慢慢長大
生態垃圾鏈條①
廚餘垃圾粉碎→養殖黑水虻→飼餵羅非魚
在西山庭院小區東北角,一間面積不足20平方米的廚餘垃圾處理室裡,隱藏著這個小區廚餘垃圾減量的「大秘密」。一臺用藍色硬紙板罩住的方形「有機垃圾消化器」,內部分為8層,每層的空間好像一個大抽屜,打開最底層的「抽屜」,滿滿一屜淺褐色近乎泥狀的物質,中間隱約能看到小小的白色蟲子。
「這個就是黑水虻的幼蟲,隨著它一點點長大,管理員會把它一層層往上挪,到最上層的時候會長成黑水虻預蛹蟲,就可以收穫了。」西山庭院小區物業環境負責人李英慶告訴記者,養殖黑水虻處理小區居民產生的廚餘垃圾,是從去年12月開始施行的一個新的嘗試,除骨骼、粗纖維等物質外,黑水虻幾乎能夠消化所有種類的固體有機廢棄物,是處理廚餘垃圾的能手。不但本身能以廚餘垃圾為食,長到預蛹蟲期的黑水虻大約五六釐米長,還可以作為餵養羅非魚、雞、鴨以及一些高級寵物的飼料。
「我們夏天的時候還在小區試養了羅非魚,巴掌大的小魚苗放進去,幾個月時間長成了兩斤多的大魚。」李英慶指著垃圾處理室外的一個大圓藍色塑料桶說,羅非魚長成後,物業把魚送給了平常垃圾分類做得好的住戶,「叔叔阿姨們拿到魚都可高興了!」
粉碎廚餘垃圾餵養了黑水虻,黑水虻產生的糞便也沒有浪費。李英慶告訴記者,把黑水虻產生的糞便連同枯枝落葉一同放進金屬箱裡堆肥,每堆20釐米高,灑上一層自製的環保酵素,這樣夏季經過3個月,冬季經過半年的發酵處理,就能產生有機肥料,用於小區中樹木、花卉的綠化養殖,50%左右的園林垃圾也實現了就地處理。
生態垃圾鏈條②
蔬菜葉、果皮→發酵成環保酵素→落葉堆肥發酵、澆灌綠植
說起用來給落葉堆肥的環保酵素,也是社區物業想出的小發明。
把廚餘垃圾中的鮮菜葉、水果皮等切碎,和紅糖、黃糖等糖蜜類物質以及水,按照3:1:10的比例進行配比,充分攪拌使其混合均勻,裝入塑料制的桶裝容器中,桶內留一些空間用來容納發酵釋放的氣體,靜置三個月後,就製成了環保酵素。環保酵素不僅可以用來促進落葉堆肥發酵,還可以用於澆灌綠植、防治魚池中的青苔、衝洗公共衛生間馬桶,循環利用,一舉多得。
李英慶告訴記者,社區曾向居民們傳授過製作環保酵素的方法。之後,不少居民都開始自己動手做起了環保酵素。「做完了用的時候拿水稀釋一下,給家裡的小花園施肥、殺蟲都特別好使。」社區居民李先生告訴記者,自從學會了自製環保酵素之後,他自己就開始嘗試著製作,嘗到甜頭後還進行了不少改良,「要是想讓酵素的味道更清香一些,可以多放一些橘子皮、檸檬皮;水果爛了的部分別往裡放,會影響發酵,而且味道不太好,爛了的蔬菜葉、水果可以直接堆肥;放酵素桶的位置要避免陽光直射,但要通風,可也不能偷懶,直接放到冰箱裡,那會降低酵素的活性……」
生態垃圾鏈條③
自製「蚯蚓塔」→降解生廚餘垃圾和寵物糞便→蚯蚓糞便是優質肥料
在西山庭院小區的一處樓後花池裡,記者還發現了一個圓筒狀的裝置,白色的筒壁上畫著一棵綠色的「四葉草」,還寫著「蚯蚓食堂」四個字。
「這就是我們自製的『蚯蚓塔』,可以處理一部分無刺激氣味的生廚餘垃圾和寵物糞便。」李英慶告訴記者,這個圓筒狀的「蚯蚓塔」其實是用PVC管做的,高約70釐米,直徑不到20釐米,在管子靠近一端的位置鑽上數排小孔,然後把有孔的部分埋入地下,小孔可以供泥土中的蚯蚓進出。之後在順著管子露在外面的開口投入切碎的無刺激氣味的生廚餘垃圾和寵物糞便,這樣可以讓蚯蚓「消耗」掉生廚餘垃圾和寵物糞便,將其中的有機物降解。「蚯蚓塔」就好像是為蚯蚓建造的一個食堂,在消化了廚餘垃圾的同時,蚯蚓排出的糞便顆粒無毒、無臭,還含有有機質和多種胺基酸,是農林、花卉、城市綠化的優質有機肥,可以直接供給周邊的植物作養分,從而形成一條生物鏈。
「我們這個小區環境好,小區院子裡的喜鵲有時候比圓明園的還多!」社區居民張女士在西山庭院住了十幾年,西山庭院從2004年開始動員居民自覺參與垃圾分類,並在小區內放置分類垃圾桶。到現在,整個小區一共設置了24組垃圾桶,每組都有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垃圾桶各一個,並且在小區裡設置了一個二次分揀區。每天,居民只要把在家分好類的垃圾投放到任意一組垃圾桶,由物業保潔人員對每組垃圾桶內的垃圾進行分類收集、二次分揀、就地處理或是對外運輸。
馬上就訪
將在更多有條件的小區
建設廚餘垃圾就地處理設施
據海澱區城市管理委副主任莘雪林介紹,目前,海澱區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創建工作已達60%,西山庭院小區是海澱區第一個在小區內建成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設施的試點,下一步計劃在蘇州橋西社區也進行推廣試點,目前設備已經購置完畢。同時,海澱區城管委也正在研究在更多有條件的居民小區推廣建設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設施,並將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建設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站。
市城市管理委固廢處副處長馬建驥表示,目前本市居住小區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形式多樣,除了粉碎後養殖黑水虻,還有部分小區選擇好氧發酵技術設備進行處理。下一步,本市將按照廚餘垃圾處理集中為主、就地為輔的原則,探索更多適合廚餘垃圾就地處理的方式,並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在更多有條件的居民小區和鄉村地區推廣適合各自特點的廚餘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設備。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王天淇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