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歷史背景,解說白居易名作《琵琶行》

2020-12-25 話說大地七千年

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是唐中後期,藩鎮割據,雖然暫時處於平靜狀態,但是,暗流湧動,更大的風暴即將到來。

811年,白居易母親去世,年五十七,白居易回到老家渭北下邽丁憂,守孝三年。

814年,丁憂結束,白居易回到長安,任太子官署的官員。

唐憲宗並不喜歡他,加之以前他任言官得罪了一些人,這些人對他群起而攻之,於是,816年,白居易被踢出京城核心圈子,被貶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任江州司馬。這一年,白居易四十四歲。

雖然是被貶,但是,一州的司馬,權力不小,俸祿還是不錯的,因此,一時之間,白氏的親屬們,紛紛投奔白居易,江州一時之間,竟成了白氏家族匯聚之地。

首先,他的大哥白幼文,原為浮梁縣(今江西省景德鎮浮梁縣)主簿,已經罷官,在故居符離縣(今安徽省宿州市符離集)居住,賦閒,這一年已經六十餘歲,帶著兒子,前來投奔,希望白居易能提攜自己兒子,以後兒子能有個好前程。

白居易在其他各地的孤幼堂弟姐妹侄子六七人,也紛紛前來投奔。

白居易給京城朋友寫信《答戶部崔侍郎書》,信中寫道:「前月中,長兄從宿州來,有孤幼弟侄六七人皆自遠至。日有糲食,歲有粗衣。饑寒獲同,骨肉相保。」

817年,長兄白幼文去世,歸葬老家關中渭北下邽。

818年,弟白行簡,離開東川幕府,也來投奔白居易。

此時,全家只有白居易為官,有俸祿,因此,家族人等,紛紛來投,好在唐帝國實行厚祿政策,官員待遇還算不錯,因此,白居易養活這一大家子,還是沒問題的。在農業社會,官員的俸祿,還是管用,最起碼餓不著。

一日晚間,白居易送朋友離開江州,到了江邊,下了馬,上了船,正在飲酒敘談送別,忽聞江上傳來一陣琵琶聲,頗為動聽,頓時,白居易忘了回去,朋友也忘了出發,他們以為是一般的歌女,一時興起,便把船划過去,靠近琵琶聲響那條船,詢問是誰彈得如此一手好琵琶,並且,添酒回燈重開宴,那彈琵琶者,千呼萬喚始出來,原來是一位半老徐娘。

她施展了高超的技巧,「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琵琶行》

彈罷之後,雙方交談,原來雙方都是來自京城長安的,他鄉遇故知,頓時倍感親切,琵琶女放下了心防,開始暢談心聲,她是京城長安人氏,家在蝦蟆陵下住,此地現在還在,就在今西安和平門外一帶。

她十三歲時,琵琶已經學成,並且才華出眾,非常出色,名列教坊第一部,名聲大噪,五陵年少爭相捧場,每次演罷一場,捧場的綢緞不計其數。

五陵,來源於西漢,那時,皇帝去世,則圍繞其陵墓,遷去權貴富豪之家,加以拱衛陪伴,建成大城,西漢有五座大城最為著名,規模皆與長安城相當,稱為五陵。

五陵是長安一帶的富人區,五陵年少,就是官二代、官宦子弟的意思。

唐末五代之後,關中破敗,滄海桑田,因此,明唐伯虎有詩云: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琵琶女年齡大了之後,行情轉差,門前冷落鞍馬稀,只得老大嫁做商人婦,但是,商人重利輕別離,拋下她,去浮梁縣做茶葉生意去了,琵琶女頗感惆悵,於是,夜晚在江上彈琵琶,抒發傷感之情。

白居易將此次經歷,寫成《琵琶行》,成為千古名篇。

白居易在詩中特別寫道,「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特意提出浮梁,自然是因大哥白幼文曾在浮梁縣做官,景德鎮與九江相距不遠,白居易想起去世的大哥,又多了一份惆悵。

琵琶女最後說道,「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幹」。

激越的琵琶聲迴蕩江上,白居易已經心有所動,又聽了同來自京城長安的琵琶女的遭遇,不由得寫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千古名句。

琵琶女的彈奏,道盡人間蒼涼,感動了在座所有的人,其中,白居易最為感動,「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周秦漢唐,中國的中心在北方,包括經濟,唐末五代大亂之後,經濟重心才轉移到南方,因此,唐時關中,為天下最為富庶繁華之地,而江州當時則是偏遠落後的荒涼之地,並且還是文化沙漠,因此,白居易寫道,「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聽到來自京城的琵琶女的樂聲,白居易大為感動,「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白居易是感情豐富之人,如此觸動靈魂的一次經歷,促使白居易寫成了《琵琶行》,成為千古名篇,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寫詩稱讚他,特別指出,「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白居易回到京城後,一路順遂,做到尚書高官,不過,一直伴隨他的病痛,以及官場風雲,令他看破紅塵,最終,白居易皈依佛門,一心只求往生兜率淨土,他離世時,不歸下邽祖墳,而是葬於他的佛門師父僧如滿之側,「永離生死流,終成無上道。」 白居易終於求得了終極的情感歸宿。

相關焦點

  • 根據歷史背景,解說白居易名作《琵琶行》
    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是唐中後期,藩鎮割據,雖然暫時處於平靜狀態,但是,暗流湧動,更大的風暴即將到來。811年,白居易母親去世,年五十七,白居易回到老家渭北下邽丁憂,守孝三年。814年,丁憂結束,白居易回到長安,任太子官署的官員。
  • 悽絕哀婉的琵琶行,是白居易說不盡的風流與多情
    這首來自唐朝的《琵琶行》能穿越歷史,再次打動今天的人們。《琵琶行》出自唐朝詩人白居易之手。是白居易領導的新樂府詩篇中的長篇樂府詩之一。創作於元和十一年(816年)。這首詩作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它講述了在茫茫的夜色之中,詩人在船隻停泊的岸邊,偶遇一位技術高超的琵琶女,聆聽了一首琵琶曲,並且在閒談之中得知了女子不幸經歷。
  • 白居易為什麼能寫出《琵琶行》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生於新鄭,逝於洛陽。從藝術方面而言,白居易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尤擅於歌唱和古琴。一生留下2800多首詩,有關音樂的450多首。其中《琵琶行》就是一首典型的情感豐富的美學詩篇,一篇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藝術珍品,展現了「情至極處盡化聲,無聲卻能勝有聲」的微妙境界。《琵琶行》的「序」,交代了白居易左遷司馬於江西九江,遇到了京城琵琶高手流落民間的故事。它不僅交待了詩人的概況,還介紹了女演奏家的藝術經歷。
  • 白居易《琵琶行》裡的琵琶女不簡單,她的德行配得上這篇千古絕唱
    說了這些,大家應該知道我們要說的是哪位文人,哪首名作了。沒錯,這位青衫男子就是白居易,他在這一天寫下了風靡1200多年的《琵琶行》。01《琵琶行》到底牛在哪?很顯然,《琵琶行》屬於後者,因為它既有華麗的辭藻,又有深刻的精神內核。論華麗的辭藻,別的不說,只說描寫音樂的這一段,可謂是出神入化。如何把無形的音樂用文字寫出來,我們普通人大概只會用「美妙」等形容詞來形容,但白居易用的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形象生動至此,詩魔的筆力非浪得虛名。
  • 白居易寫《琵琶行》
    在這一時期,最著名的詩人是白居易。白居易,字樂天,祖籍山西太原,後遷居下邽(guī)(今陝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和父親,做過縣令這類的地方小官,他的祖母和母親都有一定的文化。在這樣的家庭中,白居易很早就識字了,五六歲時就開始學寫詩,八九歲已懂得聲韻。後來,他的父親調到徐州一帶,全家也隨著遷居符離(今安徽淮北)。這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興兵叛亂。為避戰亂,白居易被送到比較安定的浙江。
  • 白居易的「琵琶行」,咋讀起來感覺琵琶女三觀有問題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詩人。白居易名作「琵琶行」,文中佳句千古流傳。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但忽略掉文辭之華麗唯美,仔細地很邏輯性地解構一下「琵琶行」,卻有另一番滋味上了心頭。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
  • 《琵琶行》裡的江州司馬是指白居易嗎,如何賞析這首歌行?
    《琵琶行》裡的江州司馬是白居易嗎?白居易為何自稱江州司馬呢?這兩個問題並不算複雜,我們借這個問題大致分析下白樂天的這首名作。《琵琶行》裡的江州司馬就是白居易自稱。《長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兩首藝術成就極高的歌行,分別是他在年輕時期和被貶之後的代表作品。《長恨歌》是結合歷史、民間故事、作者想像的虛構作品,情節曲折動人,修辭浪漫熱烈。而《琵琶行》正好相反,是他被貶江州時期的作品。年輕的白居易也是衝動、針砭時弊、不留情面的。
  • 白居易《琵琶行》裡的琵琶女不簡單,她的德行配得上這篇千古名作
    說了這些,大家應該知道我們要說的是哪位文人,哪首名作了。沒錯,這位青衫男子就是白居易,他在這一天寫下了風靡1200多年的《琵琶行》。《琵琶行》到底牛在哪?好的詩文大概可分為兩類:一類需要細細品,才覺得它寫得是真好;一類是看一眼就被驚豔到,再細品覺得果然沒看走眼!
  • 為什麼偏偏是白居易寫出《琵琶行》
    那麼,為什麼白居易偏偏能夠寫出「移人」的《琵琶行》?在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比較一下這三篇詩中的主人公。一、《聽穎師彈琴》中的主人公是穎師。他是當時著名的禪師,與多位當時的文壇人士有交集,除韓愈外還有李賀等。李賀《聽穎師彈琴歌》有「竺僧前立當吾門,梵宮真相眉稜尊」之句。
  • 江西一處景點留下長恨歌著名名作,你知道嗎?
    實拍令人深深難忘的琵琶亭,在古代時白居易就寫過一首詩,這首詩就琵琶行,那麼小編今天就和大家說是琵琶亭,琵琶亭坐落於江西省九江市,也是有段歷史了,旅遊過的遊客應該都有熟悉吧,亭子的建築精美,歷經歲月,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在公元815年白居易由長安辨認江州司馬,也就是大家今天熟悉的九江市
  • 白居易不太出名的一首詩,只有短短四句,卻是濃縮版《琵琶行》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這是白居易仙逝後,唐宣宗李忱為他寫的《吊白居易》,應該算是對白居易詩歌最恰當的評價。白居易一生作詩3000多首,是唐朝當之無愧的「詩王」。而白居易詩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長恨歌》和《琵琶行》。
  • 58句白居易詩句,《長恨歌》、《琵琶行》最有名
    白居易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擅長諷喻詩,他的敘事詩成就很高,《長恨歌》和《琵琶行》是他最成功的作品。58句白居易詩,一起來領略白居易詩歌的魅力!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長恨歌》2.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 蔣勳說中國文學:白居易與《琵琶行》
    蔣勳說中國文學:白居易與《琵琶行》 蔣勳說中國文學:白居易與《琵琶行
  • 白居易《琵琶行》:世間最好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逢秋悲寂寥,離別最銷魂。楓葉荻花皆瑟瑟,江水茫茫淡淡月。這種畫面裡出現的琵琶女,劇情肯定不關風月、無關豔遇。那白居易為何會移船相邀、置酒相待?詩中有交代:一是「舉酒欲飲無管弦」,沒有歌舞助興,宴飲便沒有靈魂。
  • 《琵琶行》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共同的命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谷 ,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 宋朝無名詞人生卒不詳,卻寫下一首詞,堪比白居易的《琵琶行》
    杜安世是北宋詞人,生卒不詳,根據他的一些交遊情況來看,大致是和張先、歐陽修同處一個時代。他是慢詞作家,亦能自度新曲,雖留下了一卷《壽域詞》,但後世對他的評價並不高,南宋文人黃升在《花庵詞選》中,曾如是評價他「往往失之淺俗,字句尤多湊泊」。可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詞人,卻寫下一首《卜算子》,堪比白居易的《琵琶行》。
  • 白居易的這首詩只有4句,卻是長篇《琵琶行》的濃縮,令人叫絕!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與劉禹錫並稱「劉白」,又與李白、杜甫合稱「唐代三大詩人」,有著「詩魔」和「詩王」的美譽。白居易的詩歌作品主張通俗性、寫實性,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小編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便是白居易的一首經典詩作《夜箏》。
  • 唐詩音樂話劇《琵琶行》西安首演
    演出現場,全劇以濃墨重彩的畫筆,勾勒出大唐長安的世情風貌,在時空交錯中引領觀眾重溫1000多年前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千古一嘆的感人歷史瞬間。據了解,該劇以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長篇樂府敘事詩《琵琶行》為藍本,在尊重歷史史實和詩歌原文的基礎上,以白居易這一極具代表性的唐代文人為主角,對其16歲初入長安以《賦得古原草送別》名動京城,至44歲被貶江州後寫下感人肺腑的《琵琶行》這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進行演繹改編,為觀眾呈現了詩人跌宕起伏的命運歷程和濟世蒼生的博大胸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現實主義精品力作
  • 白居易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首詩,秋天感懷之作,《琵琶行》聞著垂淚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近四千首,其中有很多名篇和佳句膾炙人口,千年傳誦。而寫於秋天的樂府詩《琵琶行》是一首同病相憐的絕唱,不僅是白居易嘔心瀝血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首詩,聞著無不動容,暗自垂淚。
  • 白居易是在什麼情況下,寫下了最近風靡抖音的《琵琶行》呢?
    而《琵琶行》這首詩來自於白居易,那他經歷了什麼,又是在什麼情況下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呢?白居易出生於唐代772年的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在他剛出生不久得時候,家鄉就發生了戰爭,戰爭導致百姓民不聊生。而在他2歲的時候,祖父與祖母相繼去世,之後他的父親白季庚被授予了徐州彭城縣的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