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印加古道,這個每天只有200徒步者可進入的古道有多特別?

2021-01-13 小爬環球記

相見


在出發的前一天,我和老何跟徒步嚮導在酒店見了面。這個步履輕快、一臉陽光的嚮導告訴我們,我們團總共六個人,其中兩人70歲以上,另外一個六十幾歲,最年輕的也五十有多了。


這個組合我和老何事先怎麼也沒想到,但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好,如果走得慢,就多看看風景,多拍拍照。不過,說不定老人家還健步如飛,走在我們前面呢。


作為南美曾經最龐大的帝國,印加帝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便是它完善的道路系統了。雖然大部分是幾千米的安第斯山脈,仍擋不住印加人用四通八達的道路連接帝國每個邊邊角角的決心。據說,從哥倫比亞南邊,到智利中部,印加古道總共上萬公裡。不過可惜的是,由於西班牙人的破壞以及時間的侵蝕,現在保留下來的印加古道已經不多了。


(更多關於安第斯山脈和印加歷史文章,請看這裡:南美最大帝國的「歷史」,安第斯村莊社區系統)


在這些印加古道中,最有名的要屬從曾經的印加首都庫斯科附近的Km 82起始,到馬丘比丘結束的印加古道了。我們歷經4天完成的,正是這條。



這條印加古道全長約43公裡,一般人用4-5天完成。4天的是常規線路,5天的行程路上見到的人更少,強度減小,最後一天還可以在小鎮Aguas Calientes(西班牙語裡「熱水」的意思,因為鎮上可以泡溫泉)住上一晚。但我在對比行程時,5天的價格幾乎是4天的兩倍,覺得有些貴,就沒有選5天的了。


古道起始海拔2750米,最高海拔4215米,最高露營海拔3500米,最多的一天上升1000米,下降700米。印加古道到底難不難?看完全文就知道啦。


其實印加古道的難並不從行走開始,而是從預定就開始了。想要在旺季定上位置必須得提前計劃。在以前,印加古道還可以自己走或者只是僱用嚮導和背夫。後來為了加強對古道的保護,徒步不僅必須得通過當地公司安排,每天只允許500人進入,這500人裡還包括所有工作人員,所以遊客只有200人而已。


我們來的5月是高峰期的開始,雨水減少,空氣開始變得乾燥。徒步許可證每年一月的第二個星期發出,旺季的票一天內被搶完。



我們一路上碰到許多要去馬丘比丘的人,但很少能走印加古道的,因為實在太難訂了。尤其許多長途旅行者,到了目的地才開始安排活動,只能遺憾錯過了。不過正因為限制,路上的人數剛剛好,不覺得孤獨也不太擁擠。


印加人是石頭工藝的大師。但他們沒有輪子也沒有馬匹等可作為交通工具的動物,他們到哪裡只靠一個辦法,走路。在安第斯山脈裡爬上爬下,也不在話下。想想印加帝國那麼大,他們傳達信息肯定很慢吧。


可他們就有辦法用只雙腿,就比現在巴士還跑得快。從庫斯科到首都利馬現在坐巴士得超過二十小時,而印加人18個小時就能到達。怎麼做到的?首先當然得益於道路系統的完善,然後他們有專門負責傳信的信使叫Chasqui。Chasqui們用接力棒的形式從庫斯科跑到利馬,一人傳一人,速度便不會減慢了。



如今,在印加古道上大部分都是些喘著氣龜速前進的徒步者了。


我們團隊另外四人都是美國人,住在康乃狄克州。自從新總統上臺後,看了太多美國的負面新聞,尤其種族歧視問題頻發,讓我都有一絲擔心到美國北部騎車是否會遇上歧視問題。而這幾個美國人,給予我們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讓我們看到遇到困境後的樂觀與堅持。


和Carol聊了沒多久後,她告訴我她的老公18個月前去世了,而另一個團友Laura的老公15個月前去世。Carol60幾歲,而Laura50多。她們正是因為這同樣的經歷,才認識的。在此之前,我全然感覺不到她們在不久之前遭遇的痛苦,她們一路談笑,讓空氣中都帶著快樂的味道。


她們以前沒有任何徒步經驗,最多爬個家裡附近的公園小山。這一趟對她們來說,或許是在挑戰中的一種釋放吧。


另外兩個人是夫妻,滿頭的白髮,都七十多歲了。男的是數學老師,曾經還是遊泳和水球教練,所以體力還挺不錯的。女的則差很多,老是掉在後面。



嚮導的名字叫Cahua,和他深聊幾句會發現,他也是個有故事的人。Cahua曾經是個鼓手,在酒吧表演時被一個德國人看上,說他很有天賦,讓他去德國學習。他當時很猶豫,後來下定了決心,存夠機票錢後,還真去了德國。他在德國待了兩年,或許是音樂追尋之路艱難,又回到了秘魯。在叢林當了7年的嚮導後,轉戰到山區當嚮導。他英語說得不錯,不過德語說得更好。一個與西方世界接觸良多的人,卻視安第斯山脈文化為自己的魂與根。



一趟徒步旅程的開始,是與路上風景和文化的相遇,更是與人的相遇。


開始


第一天是最簡單的一天,但我們也從早上9點45分,走到了下午4點半才到。其實路程只有11公裡,上下坡也不算多。走得慢一是因為嚮導為了照顧老人家,故意把步子放得慢,二是老人家確實走得好慢好慢,三是一路有許多印加遺蹟可看。


印加古道的團費並不貴,但服務比我想像中奢華多了,仿佛又回到了攀登非洲吉力馬札羅「腐敗」遊的日子。6個客人,10個挑夫。這裡的挑夫都很專業,每個公司的人都有統一的服裝,放眼望去,一片橙,一片紫,一片藍..... 很是壯觀。背夫們不僅服裝統一,袋子也由公司統一發放,連垃圾袋上都有公司名字。


挑夫背負重量限制在20公斤以內,但我看他們高過頭頂一大截的背包,和被壓彎了的腰,肯定不止20公斤吧。挑夫的日子很苦,看著他們額頭滲出的汗,總覺得好心疼。但對於他們來說,能當挑夫是求之不得的工作,就算受傷生病,他們都強忍不說,以防以後沒人找他們。這裡的挑夫基本都是當地農民,雨季遊客少的時候,則在地裡種莊稼。對比種地,至少當挑夫,每背的一公斤都定能換來真金白銀。



在印加古道上,我們看到大部分遊客都背小包,除了當天所需物品不用帶其他的東西。我們公司在行程上寫的是需要自己背睡袋、防潮墊以及衣物等其它物品,帳篷、食物和其它公共物資由背夫背。想盡各種辦法,我和老何終於成功將所有東西裝進26升的小包。在路上看到那些用巨型包也只是跟我們背同樣東西的人,不覺有點小得意。


可能是我們走得慢的原因,第一天一路沒見到幾個人。穿過一個又一個歷史古蹟,身旁一座又一座大山巍峨,想像著百年前穿梭於此的印加人和西班牙人。遊走在歷史間,四周一點都不擁擠,這和人山人海的馬丘比丘形成鮮明的對比。



有時候在路上也能看到村莊,這些地方因為大山之中的煙火氣,讓我想起了尼泊爾的徒步。只不過房子們並沒有尼泊爾的那麼豔麗。




我們一直走到下午兩點才到午飯營地。這中午飯吃得實在讓人驚喜。至少在吉力馬札羅我們還是需要自己帶著午餐盒,然後路邊解決的。這裡全然不需要,挑夫們在一個人家的院子裡搭好了「餐廳」,鐵棍子支起來房子,房子裡頭放上餐桌和椅子,餐桌上還鋪好了民族風滿滿的桌布。洗手水是最讓我受寵若驚的,水桶上安一個水龍頭,水桶旁放著肥皂和一人一條毛巾。





這是我第一次在戶外的中午吃上有三道菜的午餐。前菜、湯、主菜,樣樣精緻,很難想像這是廚師在有限的條件下做出來的。我們個個直嘆太好吃了。


下午依然龜速前進,老奶奶走得很慢。僅僅11公裡,且並沒有太多上下坡,我們一直到下午4點半才到營地。老奶奶是否能繼續第二天的行程也不得不被提上桌面討論。



營地和我想像中很不一樣。竟然是在村民的後院裡,餐廳和廁所都用村民的即可,挑夫一長溜睡在房子裡,我們睡帳篷。這一整個村都提供營地,總共有36個,每個都編了號。每個團隊的人有自己不同的營地,所以一點不吵不鬧,還很有隱私。我很好奇,為什麼不直接把人家改成民宿呢,這樣就不需要僱那麼多挑夫忙上忙下了。嚮導給我的回答是因為對生態的保護,這裡已不允許再有人搬進來了,所以不可因為遊客再增加長期駐紮在這裡的人。



住帳篷時我總是擔心晚上起來上廁所,爬進爬出好不麻煩。不過還好,這裡的夜,抬頭一看,銀河入眼。


印加人對天文有很深入的了解,那時候到了晚上沒有任何燈光,只有延伸到天際的星光點點。印加人靠夜觀天象預測來年的天氣,如果第二年有厄爾尼諾現象他們也知道。只可惜許多印加人的宇宙智慧已經失傳了。


連續兩天10小時的行走


第二天早上4點45分天沒亮就起床了,原定計劃6點出發。


昨天晚上兩個老人沒睡好,不僅起來上廁所上了5次,後來不知什麼原因還吐了。本來老爺爺第一天狀態還不錯,可因為晚上沒休息好,第二天還是決定撤退。和他們說再見時我很是傷感,還記得剛見到他們談起徒步這個決定時,他們是這麼說的:「如果再不來,就永遠沒法來了。我們都不可能變年輕,對吧?」


70多歲決定來徒步需要不少勇氣,如果能走完該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情,這是他們的第一次嘗試,也是最後一次了。


6點45分,我們四人出發前進。從一開始,便是無窮無盡的上坡。不過路況比我想像中的好,都是修好的寬敞大路。不過,上坡最惹人討厭的地形大概就是臺階了,很不巧,我們基本都靠著臺階往上爬。


午餐之前我們在熱帶雨林裡走,3000米海拔上的蒼天大樹,鮮綠得能聞到生命裡的清香,石板路在綠色中伸向遠方,這一切美得讓人記不起身體的疲勞。





我和老何走在前面,Laura和Carol走在後面,她們怕壓制了我們的速度,總跟我們說,你們不用管我們,按著自己的步子走就行了。剛開始我們在前面走一走便停下來等她們。後來遇到一長段大上坡,我們一直想著走到平臺再等吧。等到了平臺,剛坐下,聽另一個嚮導說,離吃午餐的位置僅有二十分鐘了。我們便決定先一鼓作氣到午餐的地方等她們好了。


午餐之處又是一個驚喜。在四面環山的綠地大平臺上,立起一個個顏色各異的午餐帳篷。在某個角落當地大媽已擺好攤位,從運動飲料到紅酒應有盡有。這一下在讓我想到爬梧桐山路上各式各樣的小吃,其中我最喜歡山水豆腐花,要是這裡也有就好了。



午餐處還不是最高點,吃完飯要繼續爬,這也是全程最痛苦的一段。海拔已經上升到近4000米,沿著山腰,踩著一個比一個高的大石階,不斷爬呀爬呀。不過還好天公作美,不冷不熱,沒出太陽又不下雨,是徒步最好的天氣。


我和老何用了一個半小時終於來到全程最高點,在霧氣中看到寫著4215米的牌子。這裡已經零零星星坐了好些人,大部分在等隊友。印加古道基本是拼團,團裡水平參差不齊,行進速度差別非常大,途中等待的時間可長達一小時。


根據我們觀察,整體徒步者水平一般,每一個都氣喘籲籲走得很慢。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網上好多對於印加古道的難度評價是:「這是我這輩子幹過最難的事情」,「可別小看它,比你想像中難多了!」 或許是因為這裡有後勤服務的原因吧,許多平時不鍛鍊也沒徒過步的人都來了。



印加古道說難也不難,因為都是鋪好的路。說簡單也不簡單,因為海拔不低,第二和第三天的徒步時間很長。如果你適應高海拔,平常經常鍛鍊,並不會覺得很難。但如果你沒怎麼在高海拔徒過步,也沒有鍛鍊的習慣,那可就要受苦了。一路上我們看到許多一臉生無可戀的人。


我和老何在山頂等著等著,雲霧散開了。原來,藏在遠處的是座閃閃發光雪山。半小時後,Laura和Carol到了。她們雖然走得慢,但是到山頂時看著狀態還不錯,我也為她們鬆了口氣。


直到後來聽她們聊天我才知道,Carol上來的路上因為頭暈吸了氧。還好氧氣很快緩解了她的症狀。


她們稍作休息後也在平臺四處逛逛,等我再與她們相遇時,看到她們的眼裡泛著淚花。這一趟上來太辛苦了。或許她們想起了已去的丈夫。不論如何,我們很高興能陪她們在人生特殊階段走過一段旅程,給她們帶來一點歡笑。



下坡依舊是大石階,先開始我和老何健步如飛,超越一人又一人。後來也走乏了,上坡已經消耗很多體力,我的大腿有點抖,只得邊走邊休息。


看到營地時已是下午三點半,不知不覺中離出發已過了近9個小時。我們在營地把一切收拾好,到處走走看看,過了一小時後,Carol和Laura才到。原本我有點擔心她們下坡雙腿無力,不過看她們狀態還挺不錯的,只是累,很累而已。後來我聽說,其它隊伍有人直到晚上6點開著頭燈才到達營地。


這天的營地實在好得超出想像,或許是我住過最喜歡的營地了。雖然所有4天行程的團隊都在此露營,卻一點都不擁擠。大營地裡,又分好多小營地,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空間,四周有大樹或者石臺分割開來。




類似梯田的設計在印加帝國無處不在。為了增加農業用地,印加人把山地切割成一層層的。梯田在中國和東南亞都很常見,但印加人的「梯田」並不僅僅用在莊稼上。他們的許多神廟也都是一層層的。有些用來種農作物,有些是為了更好的支撐上層建築,防止山體滑坡。神廟和玉米地的結合,算是印加人獨特的地方了。


而我們的帳篷,也是在這樣一層一層階梯形平臺上搭建的,不同的團隊的帳篷分別蓋在不同的「樓層」。營地在一個山谷中,四周仙氣繚繞,青綠青綠的大山環繞。從遠處看,一個個小帳篷被大山溫柔地抱在懷裡。



不論第二天多麼辛苦,第三天仍是五點不到就起床。六點剛過,天才朦朦亮,我們又出發了。由於事先的運動也不是很多,經過昨天的9小時,我的大腿酸得不行,每走一步都能感到它的尖叫。根據行程顯示,這一天將比前一天還要漫長。


首先迎接我們的,仍是上坡上坡。走了沒多久,便看到這天的第一個印加古蹟,一個石頭堆成的圓圈,名字叫Runkuraqay。具體這是幹什麼的,嚮導也沒說清楚。現在關於印加古蹟的解釋,也都只是猜測而已。



繼續向上過今天的第一個山口,山口稍作休息後翻過山口往下走。11點左右,我們迎來第二個古蹟,Sayaqmarka。這裡比Runkuraqay大很多,仍是很典型的印加建築風格和地理位置。這裡處在一個山脊突出處,剛好能眺望群山和彎彎曲曲的印加古道。





到午飯的路比想像中長得多,從昨晚的營地到午餐處,我們已走了6個小時。和往常一樣,午餐位置總選得很好,讓人慵懶得想在這裡睡去。可惜這只能想想罷了,休息了1小時後,便得繼續往上爬。我和老何歷經1個多小時,終於完成了今天的第二個山口。等了半個小時,Laura和Carol也來了。


此時,離早上出發時間已經近8個小時。但我們離目的地還很遠,嚮導說,估計下山仍需3小時。聽到這些數字我已沒什麼感覺,不論10個小時還是11個小時,除了繼續走,別無它法。


真要說累,我的身體比預想中要能吃苦耐勞,倒也沒罷工,還運轉得挺精力充沛。就在快要到營地之前,我看到了整個印加古道中最喜歡的古蹟,Intipata,也就是「太陽之地」的意思。這裡是典型的印加梯田,一層一層至下而上,綠油油的一片一片。幾隻羊駝踩在臺子上悠閒地吃草。



從遠處看,這裡並不顯大。但人一走上去,渺小極了。每一層臺階都比人高,都足矣把我們吞食。從Intipata望出去能看到整個山谷的全景,兩片山在即將相遇時急轉而下,山腳下白花花的Urubamba河隨著山形左拐右繞。



我可以坐在這巨大的階梯上,面對這滿眼屹立於天地之間的綠,看上一整天。在Intipata,我感受到歷史的渾厚,自然的力量,印加人在險峻中開闢天地的膽識。


遇見馬丘比丘


最後一天僅需徒步2小時即可到達印加古道的終點,馬丘比丘。但這天早上卻是要起床起得最早的,三點半就得出帳篷。四點準備就緒,出發!這麼早不為別的,就為站在檢查站門口乾等一個半小時,直到五點半檢查站開門。


這一切聽上去都很不合理,但就是這麼不合理。為什麼要這麼早起床?因為挑夫必須得趕5點出發的火車。趕不上5點的,就得等到下午2點。我對這一切很不解,為什麼火車不能不多加個合理點的時間呢?這從馬丘比丘山腳的Aguas Calientes到Ollantaytambo火車本來主要就服務遊客,所有挑夫加起來幾百人,肯定能把火車擠滿。


嚮導也表示無奈,他說火車雖然叫Peru Rail,但實際是屬於智利公司的。他說,前總統Fujimori甚至還試圖賣掉馬丘比丘。而馬丘比丘腳下每晚1000美金的豪華酒店,Fujimori的女兒也有股份。


Peru Rail售票處明碼標價遊客價82美金,當地人價3.5美金。簡直坑遊客坑得明目張胆。


5點半一到,所有徒步者在黑暗中排著長龍向馬丘比丘進發。我想像過無數次當我親眼見到馬丘比丘的心情,是震撼?或是激動?可當我站在太陽門上,向下眺望遠處藏於山頂的它時,並沒什麼特別的感覺。



從太陽門走到馬丘比丘中心位置還需要一點時間,越走近,才越能看到它的大與美。許多考古學家認為,馬丘比丘是由印加國王Pachacuti(1438–1472)所建的行宮。Pachacuti也就是那個把印加文明變成一個帝國的那個國王。這裡因為位置偏遠,躲過了西班牙人的破壞。1911年,美國人Hiram Bingham發現了這裡,並引起世界關注。馬丘比丘到底是什麼一直是個謎,得出現在這個結論,也是經歷了好多次推測、推翻、再推測。



對於考古學家的說法,我們的嚮導並不買帳。他不認為這裡是印加人建的,他認定是另外一個先於印加人的更發達的文明留下的,印加人只是在此之上繼續建設而已。印加人最讓人不可置信的是他們的石工,切得方方正正的石頭完美地貼合在一起,它們之間的連接沒有水泥,或是任何粘合劑,就只靠石頭互相之間的貼合而已。


這種完美的石牆在馬丘比丘能找到不少,但更多的,是並不平整也不光滑的石牆。根據嚮導自己的理論,完美的來自其它的神秘文明,不完美的來自印加。



▲ 兩種石牆的對比


參觀馬丘比丘時70多歲的爺爺奶奶也來了。由於馬丘比丘上上下下臺階很多,奶奶走得特別吃力。人群在她身旁川流不息充滿生氣,她趕不上,只能用老態的步伐慢慢走著。這種走到人生盡頭,越來越無力和脆弱是怎樣的感覺?我也只有真正走到那天才知道了。不過,能看到自己頭髮花白也是幸福吧,不是有句話嗎:「每個人都年輕過,但並非每個人都能老去。」


在我眼裡,馬丘比丘最美的並非石頭建築本身,而是它四周的大山。剛硬的石頭灰白灰白,在此之上塗著一層深綠。遠一點的山將馬丘比丘環抱,近處的形狀及其特別,堅挺得雄赳赳氣昂昂,直衝雲裡。印加人蓋東西太有眼光,每個古蹟都是最佳觀景點。






▲ 馬丘比丘被包裹在雲層中是常事,我們短短幾個小時看到了晴朗藍天,也體會到了霧氣茫茫


離別


山上最後一頓晚餐結束後,廚師竟端上一個大蛋糕。受寵若驚的我們在已經很飽的情況下一人吃了一大塊。


晚飯後,背夫們在星光下站成一排與我們做最後的道別。一路上我們之間的交流很少,他們和非洲那些唱唱跳跳的背夫不同,大部分時間很安靜。但該做的事情,定會默默的做好。雖然我和挑夫們只是萍水相逢,我只是他們服務過的眾多客人之一,和他們一一握手,看著他們被陽光曬得黝黑的臉時,仍是有些說不出的滋味。


當美國人知道我和老何要騎車穿越美國時,個個邀請我們有時間去他們那裡住。不僅自己的房子,不同州兄弟姐妹的地址都寫給了我們。



Carol在康乃狄克的家到紐約市坐火車也就一個小時。她讓我們去那住住:「我有一個大房子,孩子們都去其它城市了,我老公也不在了,好多個房間隨便你們選。」 聽到這裡,我鼻子酸酸的。


從小到大,我也走了不少徒步線路,從非洲到尼泊爾,從勃朗峰到智利。眾多線路中,印加古道算是最喜歡的之一了。它不僅有自然,還有不斷給我們驚喜的古蹟。在險山峻岭裡,印加人用自己的方式和自然對話,創造文明。





小 爬 在 環 球 的 路 上,關 注 我 們,跟 我 們 一 起 和 世 界 對 話。


網 站:w w w . t r e k k i n g b u n s . c o m



iOS用戶打賞請長按下面二維碼。謝謝。

相關焦點

  • 全球100:印加古道
    廣義的印加古道,全長約3萬公裡,途經秘魯、哥倫比亞、厄瓜多、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維亞6個南美國家,其中7000公裡路段保存有古蹟、遺址。狹義的印加古道,則是指秘魯從庫斯科通往馬丘比丘的一條經典徒步線路,長約30多公裡。
  • 印加古道:一生必朝聖一次的印加古道
    導語:印加古道,一生必朝聖一次的印加古道。大家好,我是本文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行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挑夫們希望能改善家計才選擇這條古道工作,很諷刺的是,大家走在印加古道的心情很不一樣,我們是夢想走上這條神秘古道,但挑夫卻是想著如何遠離啊!凌晨3點大夥摸黑前往閘門處,因為我們在最靠近閘門的地方紮營,所以成了最早抵達的團體。不到半小時,所有人都在閘門外排隊等候。5 點半時各團嚮導前往登記,閘門6點打開一群人蜂擁而上。
  • 2021印加古道馬拉松,挑戰世界最難,最知名徒步路線!
    而我們的印加古道馬拉松就在7月舉辦,正是最好的季節!即使你不是跑友 ,為了這個在最好季節遇見印加古道的機會,也值得報名參賽。馬拉松路線地處秘魯神秘的印加古國遺址,地形地貌頗為複雜,幾乎都是非常堅硬的石塊小道,並且有不少路段都非常陡峭!這條小道都是由印加人整理出來的石塊(它們的形狀與大小都不規則)鋪設而成,而且表面崎嶇不平,並且伴隨著很多小臺階,不少路段的寬度只有1.2米左右。山區多變的天氣一旦變為雨雪天氣就會使其變得極其溼滑。
  • 行走印加古道,朝聖馬丘比丘
    ② 沿著500年前的印加古道徒步,朝聖馬丘比丘,揭開安第斯王國的秘密。③ 官方導覽馬丘比丘,了解這座建築學奇蹟的故事。④ 徒步登上華納比丘,在山巒神殿俯瞰馬丘比丘。⑤ 參加原住民的傳統祈福儀式,向「帕查瑪瑪」祈禱。⑥ 入住5家精選野奢酒店,感受野奢趣味,面向雪山,體驗露天熱水浴池。
  • 徒步抵達馬丘比丘,印加古道路線首選
    從印加古都庫斯科出發去到馬丘比丘的眾多路線給慕名這座「失落的古城」而來的遊客多樣選擇,有為了休閒舒適或節省時間而乘車直接抵達的,有低預算旅行背包客自行徒步的,也不乏官方行山路線。但若是你想要回顧歷史、徹底體驗印加王國的神韻,無疑是沿著古印加人的足跡,徒步走一遍世界文化遺產印加古道。
  • 秘魯自由行,遠足印加古道
    導語:秘魯自由行,遠足印加古道大家好,我是本文旅行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馬丘比丘的印加古道是世界上最有價值,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旅程之一,在其前哥倫布時期的鼎盛時期,印加公路網是南美洲最先進的交通系統。印加古道佔地超過兩萬五千英裡,包括數十條相互連接的道路,分布在現代智利,阿根廷,玻利維亞,秘魯,厄瓜多和哥倫比亞的山脈,沙漠和海岸線上,現在可以找到它們的殘餘物。
  • 【徽州古道】小燕嶺古道:有很多待解之謎....
    這是我在這條路上見到的唯一一處尚可辨認的碑刻記錄,從這個石碑中,我們獲得兩點信息,其一,「泗州大聖」是休婺一帶路亭佛龕中供奉的主要「神仙」,相當於「路神」吧,護佑過往行人一路平安;其二,路亭修建於「乾隆十四年」(1749),至今已271年,也就是說「小燕嶺」古道最遲是這一年修建的,甚至更早,因為不排除先有古道後有路亭。
  • 2020十大壯遊 | 印加古道,穿越千年歷史探秘印加文明
    印加古道最美的43km連接了庫斯科與神秘的馬丘比丘。安第斯山脈的旖旎風光、四處坐落的印加遺蹟與雲霧籠罩的南美風情小鎮勾勒出一條頂級徒步路線,這就是印加古道。壯遊天下與印加文明的不解之緣,從2018年開始。這是一條國內首次同時完成印加古道徒步、亞馬遜極致體驗和古老城市深度解讀的路線,受到秘魯駐華使館文化處和商務處聯合推薦。
  • 秘魯印加古道因築路遭毀
    據帕斯科文化局局長米連·德爾瓦列介紹,負責修築公路的一家公司在山坡上修路,鑿下來的巨石滾落坡下,直接砸到印加古道上,造成瓦勞坦博考古遺址群內一段長約8公裡的古道多處受損,甚至一些保護古道的牆體也被砸塌。    隨同德爾瓦列考察現場的考古學家彼得·羅梅羅說,在印加古道7公裡處已標註不允許進入,但施工方仍攜帶機器設備進入禁區,有些機器根本與工程無關。
  • 秘魯 | 沿印加古道跑向「失落的帝國」馬丘比丘!印加古道馬拉松
    如今,這裡又有了一場全世界最為困難的馬拉松賽事之一的印加古道馬拉松!這項賽事馬丘比丘唯一的正規馬拉松距離的全馬比賽!一場印加古文明地舉辦的比賽,向世界訴說屬於新時代勇者的傳說。馬拉松路線地處秘魯神秘的印加古國遺址,地形地貌頗為複雜,幾乎都是非常堅硬的石塊小道,並且有不少路段都非常陡峭!這條小道都是由印加人整理出來的石塊(它們的形狀與大小都不規則)鋪設而成,而且表面崎嶇不平,並且伴隨著很多小臺階,不少路段的寬度只有1.2米左右。山區多變的天氣一旦變為雨雪天氣就會使其變得極其溼滑。
  • 【印加古道徒步】史上最全面!!!-世界十大徒步路線之一
    馬丘比丘曾是印加時代的政治和商業中心,代表這印加文明的巔峰時代,然而當西班牙殖民者橫掃整個帝國的時候,卻從未到達過這個與世隔絕的城市。印加古國從15世紀起由於軍事擴張修建了四通八達,翻山越嶺的道路,史稱「印加古道」這一次我們將用雙腳前往這片神秘的土地。
  • 「美麗珠海」行走長南逕古道,去年桃金妹,今日桃金孃
    山在童年的記憶裡,印在故鄉的小河床,一片歡樂,一片祥和。長大了,離開家鄉,山在哪裡?在遊子的心裡,在停不下的腳步裡。本次巡山:珠海鳳凰山長南逕古道,它是舊時香山四條古驛道之一,全長約6公裡,是當時香山地區南朗、上柵、官塘村民往來前山、澳門的主要通道。
  • 印加古道,一生一定要走一次的徒步旅程
    馬丘比丘是南美行的另一個重點,不光是因為它是世界新7大奇蹟之一,更主要是因為我們選擇了徒步進入。數百年前,連接庫斯科與馬丘比丘的,只有群山間的這條狹窄的印加古道。這條小徑由天長地久走的人多了而形成了的,被今人稱為Inca Trail。當年這條小徑隨著印加人的撤退曾與馬丘比丘一起消失(印加人撤離時候摧毀了入口,防止西班牙人乘勝追擊)。現在的印加古道依舊是步行前往馬丘比丘的必經之路。從歐雁臺出發要走四天三夜才能到達印加文明的這座巔峰古城馬丘比丘,被稱為值得一生要走一次的徒步旅程之一。
  • 2019秘魯人文探索馬丘比丘印加古道徒步
    濃鬱西班牙風情的首都利馬,「天空之城」馬丘比丘,神秘多彩的印加文化,為人稱道的美食與徒步體驗,珍貴的自然奇觀和種種神秘的失落文明為世人留下了無數遐想空間,讓我們一起深入秘魯城市和印加古道,揭開它的神秘面紗,探尋這個耐人尋味的國度吧。
  • 在新疆,有一條橫跨南北疆的千年古道,被稱為「徒步者的天堂」
    在新疆,有一條橫跨南北疆的千年古道,被稱為「徒步者的天堂」。相傳,2000年前,秦漢的和親公主從這條古道走過,遠嫁他鄉;1300年前,唐玄奘翻越這條古道,到達天山南麓的佛國龜茲。這條古道就是夏特古道,北起伊犁州昭蘇縣的夏特牧場,南至阿克蘇地區溫宿縣的破城子。
  • 安徽績溪徽杭古道行走攻略
    今天的績溪已經有了高鐵站。徽杭古道入口的標誌性建築,它孤獨且默默地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拜訪者。徽杭古道標誌性畫面,曾經的我就是想成為這個畫面中的人而慕名前來。今天步入徽杭古道,這個畫面依然還在,略感欣慰,只是徽杭古道變得太多了。徽杭古道,位於安徽省績溪縣伏嶺鎮,始於唐,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繼「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之後的第三條著名的古道。
  • 驢友偏愛的徒步古道 金蘭古道探「九寨」
    北山有不少古道,對如今的人來說,它們就像一部無聲字典,述說著歷史。重走古道,在親近自然的同時,也是在感受古韻遺風。  在錢江晚報推出的《發現金華山》欄目中,我們介紹過太陽嶺古道和霞客古道。其實,金華還有一條有「小九寨」之稱的金蘭古道,要說沿途風光,相比前兩條古道,甚至更勝一籌。  一段歷史  金蘭古道,是古時金華北山通往蘭溪的交通要道,分東線和西線。東線從金東區曹宅鎮千人安到蘭溪龍門。整條東線往返約二十公裡。曾經,蘭溪橫山塘村和曹宅村民基本都靠這條山路交流、趕集。
  • 徒步前往馬丘比丘,在印加古道上露營,度過一個美好的夜晚
    在印加古道上露營,徒步前往馬丘比丘,在印加古道上露營。在印加古道上度過一個美好的夜晚是必須的。每天步行7小時需要你所有的力量,你真的不想在路上一個不眠或不舒服的夜晚。它是一個古老的印加城市的所在地,位於秘魯的安第斯山脈。自1911年發現以來,每年都有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參觀。作為秘魯訪問量最大的旅遊景點和主要收入來源,它不斷受到經濟和商業力量的影響。
  • 吳越古道:行走在被秋色染黃的歷史中
    而說起古道,恐怕出現在腦海中更多的則是荒煙蔓草間,被風霜侵蝕得面目全非的蜿蜒小徑。確實,和古鎮比起來,古道確實毫無雅致雋秀可言,在漫長的時光中,沒有人來維護它們,或許只有偶爾路過的行人踏過,才讓它們不至於被瘋長的雜草吞沒。但是,當你踏上古道,一定會產生行走在漫漫千年之中的感覺,沉澱在心裡的,一定是那些泛黃且沉重的歷史。而吳越古道,就是這樣一條飽經滄桑的道路。
  • 2020寒假營 | 日本熊野古道朝聖,行走世界上僅有的兩條「世界文化遺產」路
    2019暑假營 | 熊野古道朝聖之路的行走故事:徒步熊野古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 | 極光日本帶隊手記颱風登陸前緊急撤退:面對大自然,我們內心永存敬畏 | 極光日本熊野帶隊手記平均每天20公裡的徒步,讓孩子們「苦不堪言」,小小年紀開始懷疑人生:「這何嘗不是人生路,有風景,有困難,會遇到風雨,沿途還有足跡的證明,只要堅持著,就會遇到美好。」